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双城文化事业也很兴旺,双城锡伯族出现了很多文学艺术人才。
作家高凤阁:1913年生于五家镇民和村,祖籍辽宁复州。他很喜欢演唱,19岁起就开始学唱皮影戏,曾去五常拉林演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双城县志》记载,从1949年至1965年“皮影戏当时著名艺人有“三阁”,即高凤阁、王凤阁、吴凤阁和那维谦、金德、金明、韩玉浮等,为双城第三代皮影艺人”。他提出了改革皮影戏的意见,写出了配合抗美援朝的皮影戏文学剧本《美军暴行》在哈尔滨市演出成功,受到省领导的表扬奖励。1950年黑龙江省召开文艺揭晓会,高凤阁带的小组被评为一等模范宣传组,他被评为一等模范宣传员,获得奖旗、奖金、奖章。
高凤阁既善于演唱,又长于创作。他主要从事民间文学中的诗歌和说唱。他一生创作了100多首诗歌,还创作了不少曲艺作品和短篇小说。他的曲艺作品多次获得省里优秀作品奖和创作奖。他写的短篇小说《垫道》受到当时文化部长、文学家茅盾的赞誉,称《垫道》是“一鸣惊人的小说”。《垫道》被选入全国中学课本,并被翻译成英、俄、日等文字被介绍到国外。高凤阁诗歌艺术丰富多姿,诙谐、讽刺加幽默是他诗歌创作中很突出的特色。他的作品语言生动,有浓郁的北方色彩。
文化大革命前,他是双城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副书记兼创作。“四人帮”倒台后,他担任了双城市文化馆创作组组长。1979年高凤阁出席了北京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诗、歌手座谈会。高凤阁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作家协会理事。1980年高凤阁被录入《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一书中。锡伯族被录入《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的只有他和新疆的郭基南。
音乐家萧冷:原名刘兴元,1930年生。希勤满族乡裕丰村人,祖籍辽宁省岫岩县哨子河乡西甸子。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47年毕业于双城兆麟中学,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回国任鞍山市文联编辑。1961年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1978年调入中国歌舞剧院创作室,从事音乐创作。50年代他写的歌曲有《拖拉机手之歌》、《挖煤歌》、《新旧婚姻对唱》、《打开大地的门窗》。后来又创作了《茶山新歌》、《九里十八坡》、《快乐的早晨》、《摇篮曲》等。他创作了合唱曲、小提琴曲、钢琴曲和各种不同题材的作品。1957年他失去了创作权力,1976年后又重新挥笔谱写歌曲。他编辑出版了《工人歌选》、《各族民歌独唱重唱歌曲选》和《歌坛新秀歌曲选》一、二集。萧冷创作的歌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于1985年5月30日和31日做过专题广播,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的《广播之友》第20期少数民族音乐宫栏目中对萧冷做过介绍,刊登了他的照片。
皮影世家高金华:女,1939年生于五家镇民和村。其父高凤阁从小演唱皮影戏、二人转、东北大鼓,是黑龙江省著名的文学家和皮影戏艺术家。高金华继承父业,唱皮影戏,后考入省民间艺术剧院。在其父民间艺人高凤阁协助下,创办双城县皮影剧团,创作曲目多次受奖。她为抢救皮影戏艺术筹划创办了皮影戏研究会,先后整理近100部濒临绝迹的传统剧本。《双城县志》记载“60年代培养出以金万福、郑广斌、张福山、高金华为代表的第四代皮影艺人。”《双城县志》又说“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了皮影戏的演出活动。全县有金万福、高金华等30多名皮影艺人组成5个演出班,在农闲季节坚持演出活动。每年四、五个月时间,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双城县文艺志》上说:“高凤阁皮影组,有姑娘高金华和徒弟吴永江、白伍滨等参加的,多次代表双城县参加省和地汇演和慰问演出活动,受到过省地领导的表扬和奖励。”
皮影传承人那明山:生于1941年9月25日,现任双城市皮影学会副会长,双城皮影戏艺术团副团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城皮影”代表性传承人。
那明山自幼酷爱皮影,学生时代就对皮影产生了兴趣和感情,每逢星期天都要找几个同学到家耍皮影,有时还唱几句影调,这可能是天赋。中学毕业后就和他的伯父那维谦学唱皮影,门里出身,就是家传。他的伯父那维谦是一名响当当的皮影艺人,很有名望,门里人称为匠,唱小旦,拉大四弦,班子里是扛梁的,年青时红遍双城一带,曾与前辈老艺人双枪王广茂、郭五、南兆英、南景录同台演出,到处受到观众的欢迎。解放后1950年到1965年是双城皮影的鼎盛时期,他的伯父那维谦一直从事皮影艺术的演出活动,1952年参加省文艺调演获得大弦演奏一等奖。
1958年那明山开始皮影艺术生涯,他的伯父那维谦“打洞”教徒,他白天跟班学,晚间在家练,通过一段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生、旦、净、大、丑、妖的唱腔,锣鼓经以及操纵技艺,不到两年时间就可以登台演出了。1959年下半年双城镇成立了皮影队,那维谦老先生被调到皮影队,那明山就自己搭班子演出。那时候因为年青,手眼快,嗓子好,拿上影,唱武生,夜静二里地之外都能听到。通过几年的实践磨练,声望大振,所到之处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称为一个影匠,经常活动在双城东的几个乡镇。
1976年那明山担任联兴乡文化站长。在此期间也没有间断对皮影艺术的研究,每次县文艺汇演都有皮影节目,如影腔戏“追猪”获得优秀节目奖,一九八三年县文艺汇演皮影戏《三打白骨精》获得优秀节目奖,参加松花江地区汇演双城的影腔戏《老俩口买电视》获得“作曲奖”。
2007年组建了双城皮影戏艺术团,任副团长,同年又担任双城市皮影学会副会长,在此期间编写了儿童戏《老狼赴宴》、猴子戏《取经路上》,丰富了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节目。2008年去上海为26所小学校,20所幼儿园演出儿童戏130余场,深受广大 师生的欢迎。2010年去沈阳演出30天。除此之外还为团山子部队慰问演出,受到全体官兵欢迎。
古稀之年没有间断皮影的研究,每天他用一定的时间把皮影戏的生、旦、净、大、丑、妖的正调 和外调记录、谱曲、整理,在今后一段时间还要把传统的影卷改成折子戏,为这个古老的文化遗产永不失传做出应有的贡献。
金石书画高双武:生于1937年,东官镇东志村人。954年双城兆麟高中毕业。在校时是绘画高材生。1958年22岁毕业于黑龙江矿业学院矿建专业。在校是苏联专家重点培养对象。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市冶金局工作。因为家中是地主,领导硬诬陷他反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被扣上右派分子帽子,1962年被下放回乡,那年他仅26岁。
高双武回乡后,和社员们一起种地、铲地、割地。由于他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干起农活来样样都不逊色。他扶犁趟出来的地象一条直线,他垛的谷草垛四楞四角象大瓦房一样的板整。人们赞扬他是生产队中的好社员。农村的活他一干就是20年。“四人帮”打倒后,1978年他得到平反,摘掉了右派帽子。在东官镇中学教数学和几何。1979年担任东官镇文化站长。1982年调县农业局管土建。1986年调县房产处担任工程师。1990年调哈尔滨东北公司任工程师。1993年调 省建委设计院设计房屋。1997年退休。1998年自己到北京发展,成立了装修公司,公司很红火,仅5年时间就挣下了几十万元。高双武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全是大学毕业生。二儿子高诗墨是中石油海外公司哈萨克公司石油勘察设计院院长。大儿媳是人民教师,二儿媳、两个女婿全是大学本科毕业。其孙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双武2003年从自己的公司退下来,他把自己的晚年生活放在对金石书画的追求上。他花了几千元买了金石荒料,篆刻了几百方印,装订成上下两册。他很有绘画天赋,50年后重振读书时的绘画雄风,三天四天就能绘出一幅画来。他绘出的画每一幅都有极高的艺术水准,不知道的人,都误认为是购买名家的画。他的书法也更出一格,双城某公司请他给写毛主席诗词《沁园春》,事后竟付给他3000元润笔费。他的金石、他的书法、他的绘画,给艺术之园增添了一朵新花。几年来,他绘了上百幅画,书法写了40多幅,都一幅幅装帧了起来,并汇集成册。有很多人都鼓励他把金石书画出版或设展厅展出。他说:“我的金石书画是留给自己儿女的,我为的是要活出人生的精彩来,永葆自己的精、气、神。”
皮影艺人傅荣魁:生于1924年,双城水泉人。十六岁拜师学艺,投于皮影界名家郑广成门下,攻毛净、小生就音,兼学主弦伴奏。其天赋条件好,嗓音洪亮,加之刻苦勤奋,颇得师父赏识。在皮影界有“唱不倒的金嗓子”之称。自拉自唱,是其绝活。唱,行腔高亢而甜润;拉,弓法娴熟,契合音律。1947年加入专业演出队伍,历任组长、队长、团长等职。曾连续3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亦分别当选过哈尔滨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曾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理事。其艺踪遍布中国的东南西北。由其领衔主演的多出剧目,颇受各界观众欢迎。其中《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夺印》中的唱段,均被灌制唱片行销。
(本文由傅振书引自《黑龙江大辞典》第725页,1993年5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