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也被人们称之为东北地方戏,深受东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但在东北各族的志书中,有关文化艺术方面的记载里,满族的宫廷戏、朝鲜族的长鼓舞、回族的龙斗狮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只有锡伯族的志书中,则较为深入地说明二人转是东北地区锡伯族广大人民群众中土生土长的歌舞表演艺术。它把东北锡伯的民歌、舞蹈、口头说唱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民间戏剧。在东北锡伯族的农村中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吃白肉血肠白干酒,不如看二人转扭一扭;冷天吃上鞑子饭,不如看二转转一转;搂着老婆睡热炕,不如听二转唱一唱。”从这些话语里,可见二人转是东北锡伯人民群众的最最喜爱的艺术。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村屯中,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尚扎着冲天辫子的儿童;也不论是青年壮年的大老爷们,还是描眉打髻的小媳妇,多数人都能喊上两嗓子二人转。什么“一更里锦锈兰房,樱桃口呼唤梅香……青丝丝明月夜,月照我那纱呀纱窗亮”的《铺地锦》,“老汉草堂绉双眉”的《老汉叹》什么《观灯》、《大烟叹》、《寡妇难》、《下盘棋》、《玉珍妃》……,那真是顺口就来。他(她)们高兴时唱,愁苦时唱,用歌声来抒发心中的喜怒哀乐、愁苦悲欢。在这二百多来年的口头流传、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二人转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二人转的老艺人们把二人转归纳为:“二人转唱的是俺们庄稼人的歌;唠的是俺们乡下人的家长里短的事儿;演的是俺们乡里乡亲的人,扭的是俺们乡下人爱扭的大秧歌。”下面仅就这几点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二人转唱的是俺们庄稼人的歌
二人转在开场时总是要说上一段“说口”:
“人人爱听二人转,可是口味不一样,
有来听唱的,有来看浪的;
有得意坐板凳的,有爱睡热炕的;
好走东的,懒得走西;
好吃鸭子、懒得啃鸡;
大萝卜怎么脆,不如面酸梨;
她妈怎么好,也不如她老姨;
搭口:你说啥呀?
不如她老姨的——针线活计。”
这段说口,是说出了人的爱好不一样,但却都爱二人转,这段说口的诙谐幽默,胜过了开场锣鼓的喧闹,又强似惊堂木的单调,一时之间,把来看二人转的人们的注意力,都收拢起来。尤其是结尾的逗哏,更使听众在笑声中安定下来,再看看下面的一段说口:
“大家活儿大家干,你烧火,我做饭;
你挑水、我合面、你剥葱、我捣蒜;
你抱孩子我捡蛋,你打扮,我爱看。”
这段说口中既没有什么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等文绉绉的言辞,也没有“我爱你”那些假惺惺的甜言蜜语,就是这几句庄稼曲儿,却道出了庄稼小俩口的和和美美的生活。
在《十女夸夫》的唱段中,更是唱出了乡下人的和睦家庭的情景。
“正月里来是大年,家家户户庆团圆;
一家老少炕上坐,嗑瓜子,抽旱烟,
讲今比古,闲扯大谰,
叽叽嘎嘎,说说笑笑,
老太太坐在炕中间,
姑娘媳妇围了一大圈……”
这些段子不论是写人写事,用的是东北锡伯人常用的家乡话,唱的是锡伯人婆媳之间、姑嫂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显示出了一大家人的平等、美好的关系,这是一幅家庭和睦的生动画卷。
二、二人转唠的是锡伯人的事儿
《十女夸夫》中有这样的唱词:
“老妹子闻听心好恼,
骂声大姐二姐三姐四姐五姐六姐
七姐八姐九姐你们笑话谁?
提起我当家的一个好,
气死了头们一大堆。
我当家的本是一个庄稼汉,
锄头镰刀显神威。
春天撒地一粒种,
秋收打场成了。……
若不叫我们庄稼汉,饿死你们丫头小子一大堆。”
这段子对农民生活写得充实酣畅,把农民的力量作用说得有理有据,充分显示了农民自豪感。这首歌词与二人转的表演,真是相得益彰,突出地点明了一个真理,是谁养活了谁?
二人转在民风民俗中,也都有生动细致的描写。《蓝桥》中以蓝瑞莲出嫁时的描写,是综合了东北一些民族人们结婚的仪式。有汉族的、满族的、也有锡伯族的风俗。先写用大车迎娶的过程:什么用鸡蛋在新娘脸上滚,娘家哥哥抱新娘上喜车,喜车到新郎家大门口的“憋性儿”,不让喜车进大门,直到娘家的代表给新郎红包,并喝完三大海碗白酒后才许进门。其次下车后的倒红毡、拜天地、跨马鞍、登高粱口袋上炕、坐福、喝交杯酒、吃子孙饺子等一系列仪式,写得层次分明。尤其在“抢肋子”的场面,唱得诙谐生动,令人捧腹。经过艺人的演唱,犹如让人看到了一幅幅锡伯族人民俗画。
三、二人转唱的是东北地区锡伯族农村中人人会唱的曲调儿
像“妈妈好糊涂”、“送情郎”、“放风筝”、“大西厢”、“双锁山”等剧目吕所用的曲调相当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美称,通过不同的腔调,分别展示出剧中人物的心态、性格。例如曲调“二节板”,就是本着剧中人物的不同情绪,唱出不同的调子。在《蓝桥》里的“三节板”要唱出人物的苦闷、烦躁的情绪,在《马寡妇开店》的“三节板”则是唱出忧思怀念的情绪;在《刘金定观星》里的“三节板”是要唱出悲伤感慨的情绪;而在《阴魂阵》中的“三节板”就要唱出喜跃欢快的情绪。腔调不同,“甩腔”的地方也各有不同。《十二月探妹》中的
“正月里的探妹呀正月正,
我领那个小妹去逛花灯,
逛灯是假意呀,妹子听,
试试你的心哪,
依呼呀呼嗨。”
《奴等师傅上工来》的唱词是:
“八月里月儿圆,
西瓜月饼供苍天,
人人都有团圆月呀,
依儿呀儿哟,
我和师傅月不圆哪,
依呼呀呼咳。”
而在《光棍难》的唱词中则是:
“十一月里来呀雪花飘,”
家家呀,户户呀,都把糯米淘。
人家呀有妻呀啊,都把豆包做,
光棍呀无妻呀啊,撒锅大年糕。
恩啊唉咳哟。”
这三段的讲词的甩腔各有不同,因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不同。《探妹》中的腔是欢快的,《上工来》中增添了:“依儿呀儿哟”中既有希望的腔,又饱含现实中无可奈何的调儿,结尾的“依呼呀呼嗨”中是悲伤的泪水的流淌,《光棍难》中的甩腔则在前两句的“呀”和三四句的“呀啊”拖出了一个“难”字,而在结尾的“恩啊唉咳哟”中,唱出了光棍的苦与热切的希望。
二人转的伴奏乐器有梆子、大弦、铙钹、大鼓、还有竹板、手玉子、手绢、夜间唱时,丑角手里端着一盏灯,二人边唱边舞,丑角手里的蜡灯,始终照着丑角的脸,使观众能看清丑角的面部表情。
二人转的唱法有单唱(乐队全停),艺人自己打板;有两人一替半句,末句甩腔,后台艺人捧章;有时乐队伴奏,两人一替一句唱,一段一段地换唱等等。
二人转曲调丰富,学外来的曲儿也是为我所用。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所演的故事人物中,不管是当官的,或是老百姓,一律都把他们当成农村中人物来对待,来塑造,让他们和东北锡伯族农村人的性格一样。如《西厢》中的相国千金崔莺莺,在二人转中的表现,就是按着东北锡伯族农村姑娘的性格来刻画的。唱词中有:
“在一旁哏喽喽笑坏了丫环小红娘。
为的是西厢小张郎,
你们两个没拜天地也没入洞房,
没吃着子孙饺子宽心面,
交换点心贼拉拉的香,
红娘忽八拉说了一句知心话儿,
臊得莺莺面焦黄。
在花园千般美景你什么讲不了,
单提小子小张郎,
从今后再提姓张的一个字,
我打你这该大死的还大愿的几小巴掌。”
这主仆间的对唱,那里象相府千金小姐和相府丫头的言辞,分明是农村姑娘小姐妹间的诉说衷曲的逗趣嗑儿。
在《摔镜架》里的王二姐的讲段中有:
“说不过来就不过,
我在楼上摔一摔,(大闹)
拿起镐来去刨炕,拿起石头去砸锅……。”
王二姐本是苏州城里的相府千金,生活在绣楼上,怎会有炕和锅哪?这唱词中的二姐的表现,恰好象农村中那些泼辣女人的再现。正因为这两位千金小姐具有农村妇女的性格,才赢得了广大锡伯族农村群众的喜爱。而这些唱词,也正是锡伯族农村中常见的叙事民歌。
四、二人转的“转”就是“扭”、就是“舞”
两个艺人出场后是边唱边舞,而舞的基本步法就是秧歌舞。秧歌舞,是北方地区传统舞蹈。有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胶东秧歌等。东北秧歌就是二人转中运用的舞蹈。它的主要特色:(一)“扭”,演员踩着锣鼓点儿,左手舞绸巾右手舞扇,步履轻盈。(二)“走”也叫走场。常见的有“剪子股”、“编蒜辫”、走“字”和“图案”等。(三)是“唱”,多数是自编的民歌。(四)“扮相”多扮成剧中人物。如“煞公”“渔郎”等。二人转的旦角头上戴着一个珠口,五朵小花,一个翠条子,也有包头的网子和大发。穿着裙子、小袄和彩鞋。丑角戴一长尖尖的毡帽,穿水衣,系腰包。唱白天场,丑角拿着一根木棒,一尺来长,一寸多宽,棒中间有槽眼,钉上几个铜大钱,一动就哗啦哗啦响,棒的一头儿,钉一小环,拴上红布条,匀称好看,动的时候能飘起来。唱晚场,丑角一手拿丑棒,一手托蜡灯,为的是照旦角的脸。
二人转和秧歌合流之后,运用秧歌中的舞蹈动作,像“翻”、“转”、“扭”等。二人转中的小帽“放风筝”的动作就集中表现出来。如“抖线”、“拉线”、“背线”、“拔线”、“撒线”、“放线”、“缕线”、“卧线”、“叼线”,和遇风线把人带跑的小碎步,以及“续线”、“缠线”等动作,都是从农民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舞蹈动作。如赶车、撒种、种地、撒网、打柴、挑担、推磨等,都特别符合农民的身份。动作朴实豪放,欢快有力。
五、二人转突出点,就因它是“二人”“转”
二人转它之所以与全国各地的地方戏不同,它全凭两个演员来表演一出戏。不管戏中人物有多少,内容如此复杂,正如艺人在下场时所说的“千军万马、就靠咱俩”这个说口,准确地道出了二人转的艺术特征。二人转在表演过程中,有时唱、有时扭,有时以第三人称出现来叙述故事;有时以剧中人物身份出现来表演人物,两个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谁赶到剧中的哪个人物,就演唱哪个人物,不固定角色,这是二人转最重要的表演方式。例如:“杨八姐游春”刚一上场,两个演员一个演杨八姐,一个演杨九妹,随剧情变化,出现了宋玉,演员则是谁赶到宋玉的唱段,谁就扮演宋玉,剧情出现包公时,谁赶上包公唱段时,谁就演唱包公,最后出现佘太君要彩礼时,谁赶上佘太君的唱段,谁就演唱佘太君。这种表现方式更好的发挥出了演员的艺术才能。表演时艺人随机应变,机动灵活,妙趣横生,这种表演方式需要演员有扎实的基本功,一会儿进入角色,一会儿跳出人物;一会儿扮演这个人物,一会儿又去扮演另一个人物,人物和人物之间身份不同、脾气秉性不一样,精神面貌也不相同,因此演员表演时必须演谁像谁,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在一出戏中,一个演员有时演一个角色,有时演两个甚至更多的角色,有时还可能两个演员表演同一个角色。这种表演方式难度很大。其他剧种的演员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对一个有才能有经验的二人转演员表演起来,却能做到“活而不乱,欢而不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二人转这种具有独特的艺术,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满清王朝统治中国之后,上层统治者及其王公贵族。大量入关,把他们祖居的这块土地,编为旗地,设立皇庄、王庄分给八旗官员田和兵丁“份地”,免纳国赋。清初的三次圈地,就是为扩展王公庄园。除了旗地和辽阔的牧场外,还逼民投充为奴。在关外这块土地的劳动人民,已沦为农奴,或是反抗他们的人们的流放地。锡伯人由伯都纳等地迁至盛京被分遣至盛京所属各地驻在。名为驻在,实为该地庄主的农奴。而西迁新疆戍边的锡伯兄弟,也在察布查尔屯垦戍边。同样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锡伯人就是在这贫困的环境中挣扎求索,用歌声诉说痛苦哀愁,表达信念理想。二人转这种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就是体现他们愿望的艺术形式。并用它作为精神武器去战斗。
二人转是锡伯人在东北这块土地孕育成长起来的,东北地区地处边陲,一条长城把关内关外隔绝开来,关内外的劳动人民来往很不方便,民歌和民间舞蹈形成的东北二人转,很少受艺术的影响,直到清朝中叶,有些讲唱文学和说唱表演艺术逐步进入东北,部分剧目和表演方式被吸收,逐渐形成了二人转这种独具一格的歌舞说唱表演形式。这种形式是东北锡伯人和东北满、汉、回劳动人民合作的产物。因此也成为东北地区各族人民看家的剧种。二人转艺人很少有纯职业性的,绝大多数是半职业性或是业余的。尤其是在旧社会就是那些有名的二人转艺人,专家班中以史连元、史吉元、史庆元与第一位农民出身的女艺人杨玉舫(史连元妻子)、徐小楼(新城子区梢达屯人)双红,名丑王殿卿、女艺人王桂荣等也都是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是艺人。因为农忙季节没人看。可以说二人转艺人就是农民,二人转就是农民给农民看,在农民中流传的农民戏。
二人转没有脚本 ,都流传在农民的记忆中。无论是曲牌、唱词、舞蹈还是表演方法,都是口传心授的。二人转艺人有着非凡的记忆力。有的艺人可以背诵一万多个段子。统计起来,一个人可以一字不差地背诵三、四十万字,名丑王殿卿六十年中演唱过的传统剧目,就有单出头一段;二人转中列国段五出;三国段六出;隋唐五代段子十二段;宋代段二十六段;元代段四个段子;明清段七个段子,近代段十一段子,还有拉场戏三十二段子。总计一百零二个段子,可以证明二人转艺人聪明才智。
过去旧社会二人转艺人是官欺警霸嘎子搅,唱蹦蹦的遭的罪几天几夜也说不了。解放后,二人转已被称东北地方戏,艺人也都成为专职演员,备受党和政府的关怀。东北地区的各大城市中都有东北地方戏剧场。在全国曲艺汇演中,把这昔日被称为农村“大道沿”的玩意儿,上调到北京去汇演,并获得大会的节目奖和演员奖。各地演员有的是省文联委员、中国曲协辽宁分会理事、市政协委员等职。而且二人转是后断有人,经常在辽、吉、黑、内蒙等地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二人转这朵鲜花定会在东北地区越开越红。
(本文原载《沈阳市锡伯族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