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学艺术篇
>
大连锡伯族文学艺术概述(关娴娴、关伟)
大连锡伯族文学艺术概述(关娴娴、关伟)
发布时间:2023-04-16 18:59
564

锡伯族的文学艺术是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的斗争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生活,也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由于迁徙、战乱以及历代统治阶级的摧残和践踏,锡伯族的文化得不到发展和保存,到解放前,许多珍贵的文艺作品已失传,甚至消亡。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锡伯族的文艺作品又得以恢复,目前,大量的文化遗产失传,幸存的已经不多。锡伯族的文学艺术主要是民间的文学艺术。

大连地区锡伯族中广泛流传着追求民主、向往自由、热爱生活、歌颂民族团结、赞扬忠贞爱情等民歌、叙事歌、民谣、民间长诗、民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念说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民歌,如苦歌、萨满歌、颂歌、劝导歌、习俗歌、田野歌、打猎歌、情歌、宴歌、新民歌等。其中影响较深的是锡伯族三件宝——宝马、神弓、水火炮。清末传诵至今的民间故事有始祖神话《喜利妈妈的传说》,歌颂英雄业绩的《海尔堪玛珐的传说》,历史传说《锡伯兵与大刀王君可》、《锡伯家庙匾》、《回头岗的传说》、《黑色沟的来历》、《石佛寺的传说》、《猎户的妻子》、《聪明的媳妇》等。

一、大连地区的传说

锡伯族的民间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就是传说。其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锡伯族志的民族来源、民族性格、民族中的人物、 游艺等。

(一)地名与姓氏

亮甲店镇葛麻村不是依葛姓命名,据赵明仁说,这个地名是因始祖叫葛尼麻而起的。亮甲店镇都家屯,也不是依都姓命名。据泉水村赵文庆提供,爱新觉罗·旦都住都屯,伯都住泉水,爱都住老虎洞。以旦都的名字命名的旦都屯,直到1940年方改名都屯,1986年又改名都家屯。

(二)喇嘛爷

复县三台乡高力城村关姓有位喇嘛爷,是皇封的,他是南迁始祖之曾孙七成阿,南迁后第四代人。他同其父乌力得海一同去西藏取过经。喇嘛爷熟读经文,身不离佛堂,他是坐着死在太师椅上、火化后骨灰装在坛子里,装在坐棺里,埋在村西,并为他修了喇嘛塔。

(三)供奉雷神闪神

金县四十里乡西山后,有支赵姓锡伯。83岁的赵亭安听爷爷讲:我们这支人,家庙里供雷神和闪神娘娘,供的是天神。我们这支人是逃难的,在深山密林中迷失了方向,靠闪电救了老祖宗。家庙修在院子里,是一间房子大,中间供的是雷神,两边各有一人,不供碗饭,不烧纸,到正月十五上香。家庙一直到“文革”时才被扒掉。供器已失落了。

(四)“狗茔”的传说

 瓦房店市驼山乡毛岚村锡伯人吴扎拉氏(吴姓)的先人,是农民吴永满的高曾祖。大约在道光(1821~1850年)年间,在军中当领催(下级军官,一佐领有4名领催),带兵到北部边疆,抵御倭寇的入侵。出征时家犬随行,用于警卫主人安全。一年除夕之夜,家犬千里迢迢奔回故乡,突然闯入家中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呼呼喘气,家人十分惊奇。随后,他们认出是随军家犬,并发现狗脖子上绑一布袋,揭开一看原来是领催的阵亡通知书,全家举哀。狗因饥劳过度,只喝了几口水就死了。吴家人以此狗忠于主人,千里送遗书劳苦功高,乃为狗举行了葬礼,起坟于毛岚村南岭屯西山坡上,称为“狗茔”。至今还传颂着“狗茔”的来历。“狗茔”在“文革”时才被平掉。

(六)摇车的传说

 锡伯族小孩睡摇车是传统习惯,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据复州镇杏树园村高树艺介绍说:锡伯族爱打猎,给小孩做一个像某种兽面一样的帽子戴上,野兽见了就不吃他。把小孩装在一个皮袋(囊)里,用绳滑在树上,等大人打猎回来再把小孩放下来。这样既安全,又能解放母亲去参加劳动。另外,在“喜利妈妈”的悬挂物上,也系有摇车,“喜利妈妈”“带有结绳记事的遗意,也是家族宗室繁衍的标记,可以说是锡伯人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由此推断,“喜利妈妈”是没有文字时代的产物,系摇车在锡伯族又很普遍,说明系摇车也是从那时开始祖传下来的。

二、大连的诗歌

大连锡伯族善于作诗作词者甚多,其中瓦房店的关世辉和复州温贵深最具代表性。

关世辉多年来一直从事瓦房店市宣传思想政治工作,1999年调入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曾任政协瓦房店市委员会第三届、第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委;大连市锡伯族学会副会长;瓦房店市音乐文学家协会主席、大连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辽宁省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关世辉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学创作,曾在全国报刊、杂志发表文稿百余篇,先后出版诗集《云淡风轻》和文集《徜徉岁月》。近年来,涉猎音乐文学创作,在较短的时间内,撰写了近百首歌词作品,许多歌词被作曲家谱曲并演唱。不少作品在题材选定、主题挖掘以及艺术创意等方面,都得到了省、国家专业词曲专家认可和好评。辽宁省音乐文学学会主席耿大权专门为其撰写的歌词评论,刊登在《新歌诗》杂志上。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撰写的《母亲就是家》获大连市征文二等奖,刊登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常务副主席徐沛东主编的音乐权威杂志《歌曲》2009年第11期,得到了著名词作家晨枫老师的高度评价。这首歌词的谱曲率很高,在国内音乐界产生一定影响。他被辽宁省《新歌诗》杂志聘为特约编委。

关世辉从2008年开始涉猎歌词创作,已在全国各级音乐刊物发表歌词200余首。2014年他创作的歌词《故乡风景》被评为词曲新作“晨钟奖”。 “晨钟奖”是中国音家家协会《歌曲》编辑部举办的,是目前国内歌词评价最具权威性的奖项。2015年西迁节期间,他专门为纪念会谱写歌曲《壮行西迁》,并在会上教同胞演唱。

温贵深是大连地区有名的叠字诗作者,祖父温都尔·琪克森,是清代复州城镶红旗“马甲”,通晓锡伯族历史典故,对其影响较深。其中温贵深叠字七绝和诗颇有代表性。

(一)叠字

七绝之一咏原复县八景(由正中起始,顺时针方向,四五字序重叠读之)

其一、西屏晓月:宝林名刹在西屏,刹在西屏

晓月东;晓月东光临禅院,光临禅院宝林名。

其二、永丰夕照:夕阳辉映照崔巍,映照崔巍

宿鸟归;宿鸟归林依古塔,林依古塔夕阳辉。

其三、莲泡荷风:莲花江遍荷塘中,遍荷塘中碧水清;碧水清清风脉脉,清风脉脉莲花红。

其四、横山远眺:横山雄峻拔海空,峻拔海空游客登;游客登高歌宝岛,高歌宝岛横山雄。

其五、龙口甘泉:甘泉香沁透心房,沁透心房玉液浆;玉液浆从龙口出,从龙口出甘泉香。其六、龙潭灵异:赢城山坳有龙潭,坳有龙潭圣水渊;圣水渊深藏妙异,深藏妙异赢城山。

其七、温泉涤垢:安波灵水势迷,水势迷暖气蒸;暖气蒸蒸涤垢疠,蒸涤垢疠安波灵。

其八、烂柯奕迹:烂柯玄妙在棋盘,妙在棋盘会奕仙;会奕仙来飞象处,来飞象处烂柯玄。

七绝之二  颂国庆(1985年)

兆民同庆祝升平,庆祝升平百业兴;

百业兴隆昌四化,隆昌四化兆民同。

(二)诗

温贵深对西迁伊犁的锡伯族同胞,怀有深厚感情。在纪念西迁节之时,常赋诗略抒己怀。1987年4月5日《西迁节寄语--七律二首》可以表达他的心情。

其一:钦命戍边征调忙,兜鍪携眷离家乡;太平寺侧互零涕,惜别亭前暗感伤;鸟恋旧林频展翅,人思故里总牵肠;伊犁河水虽甜美,犹忆松辽泥土香。

其二:戎装策马历西征,沐雨栉风表战程;治水拓荒阡陌定,弯弓鸣镝鬼神惊;暮云春树常怀想,鸿雪雁泥总系情;一本双支同脉息,天涯莫忘沈阳城。

三、书法与雕刻

大连锡伯族中有许多擅长书法和雕刻的名士,影响较大的有温贵深和高云飞。(一)温贵深书法和雕刻纪念锡伯族西迁伊犁224周年暨大连锡伯族史学会成立之际,温贵深专为大会题写“古柏苍松”,上联:学会奇葩花繁枝茂;下联:锡伯世系源远流长。温贵深在笔筒上雕刻的复州八景之一:“西屏晓月”,逼真动(二)高云飞的书法

高云飞系复县太阳升乡邓家沟村人,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就酷爱书法。“八一五”光复后历任旅大市行署税务总局副局长。1950年修建公园时题写“劳动公园”四个大字, 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老干部书画展上,展出他的“德政普天雨,桃李满园春”作品,受到好评。1986年身患重病时,他仍念念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病房中为子女每人写了“为人民服务”的条幅,作为子女的座右铭。

四、皮影

解放后复县锡伯族仍保持着传统的文艺形式-——皮影。瓦房店市驼山乡锡伯族温家(温都尔哈拉)的皮影艺术,是复州城周围百里内颇有盛名的。这个皮影班本名“双盛班”,但因创始人是温洪盛,班内艺人又主要都是温家人,所以人们都称之为“温家班”。温家班第一代创始人是温洪盛,第二代继承人温福(洪盛之长子,官名“琪克森”)、温禄(洪盛之次子),第三代继承人温尚德(温福之子),第四代继承人温贵清(尚德之子),第五代继承人温盛林(贵清之子)、温盛华(尚清之女)、温盛琴(尚清之女)。

温洪盛家资富裕,大约于同治(1862~1874)末叶购置了影箱,当时只作为家庭娱乐工具。每逢年节温洪盛就同长子温福三子温祯演奏起来,自然左邻右舍三亲六故也都来同乐。光绪三十年(1904)温禄触犯了复州大恶霸“王辣椒”。王买通州官曹大老爷诬温禄为盗,置于死地。温家被逼变卖几百亩良田,内外打点贿赂曹某,才保住温禄性命。从此家业凋零,遂以演奏皮影为业。温洪盛谢世后,温福接班。

温福原在复州城镶红旗当马甲(骑兵),在营中名温都尔·琪克森,那时只好解甲归乡,继承皮影业以维持家庭生活。领导影班称曰“领箱”,巡回演出于复州城周围百里之内。温福年迈后,由温尚德接班领箱。

温尚德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时家道富裕,8岁入学读书,整整10年,因其天资聪明,学业锐进,学得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医卜星相无所不晓,实乃当时有用之才也。惜时乖命舛未能发迹,乃遁迹江湖、埋头于影艺。凡有真才实学者,其智力有啜于此必伸于彼。温尚德自1904年领导温家影班以来,到1937年止,总共33年,将皮影艺术发展到高峰。皮影艺术的表演过程中以唱功为主。温福领箱时,他的拿手好戏是滑稽丑角,其次是文武老生。其滑稽戏说唱笑骂都刻画入微、幽默典雅、无庸俗低级之感。他只要一开口就能赢得观众笑声满坐。温尚德领箱后,以其较高的文化基础,潜心研究影艺,吸取国内戏剧界、影艺界诸家之长,结合复州人的意识形态,使之溶为一炉,并对唱词加以改革。他本人对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的唱功都达到精妙的程度,成为举世罕见的“全能全精”的影艺专家。因其影艺主要取法于乐亭影,故人们称之为“关里影”派。

温贵清领箱后,他自己以唱小旦(小啜)称著,然较之其父的全能全精相去甚远。1937年温贵清将影箱兑出,终止了领箱工作。后又与其父温尚德应其他影班之聘从艺十余年。1951年一代影艺巨匠温尚德逝世。其子温贵清继承皮影事业。

温盛林时代,皮影艺术已被电影所代替。温家班的艺术只能以地方艺术流传于地方史料之中。盛林兄妹现均从事教师职业,但几世影艺家风,对他们犹有遗缘。盛林尚能唱许多影词,盛华、盛琴均善奏琵琶、三弦等乐器。他们也曾应邀登台演奏过乐器,当地观众每闻一曲,则油然兴感忆及温家班在复州地区艺术界的盛名。

大连地区锡伯族所创作的文学艺术,是锡伯族民众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同当地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获得劳动成果的欢快,或歌颂美好的生活,已经成了大连地区锡伯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