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锡伯佟氏《仁德堂》
佟氏锡医《仁德堂》在盛京(沈阳)创立于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农历仲秋九月九日(公元1839年),其创始人是佟氏先祖图克色里·苏隆阿。
图克色里·苏隆阿生于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他自幼习文习武,官位骁骑校,擅长外科医道,曾拜清代医学大师吴尚先的嫡传弟子为师。图克色里·苏隆阿生秉承吴尚先大师教诲:“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气变幻”和强调:“疗疾治病手段之多样,汤药不是尽病。人之疾病,由外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臟腑者,必服药乃能驱;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的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为其力。故而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臟腑也。学医俱有精思,亦不可细绎,今无名师,是即师也。通彻之后,读书皆无形而有用,操纵变化在我,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的经验,并将录为佳句传留世代,成为《仁德堂》历代行医用药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石。
佟氏锡医《仁德堂》以“慈心济世,悬壶救人”为宗旨,以“敬修仁德”为根本,以“丸散膏丹悬壶百病除,针灸推拿济世万家康”为医术和目的,相传至今长达近170年之久。佟氏锡医《仁德堂》历代医家认真汲取祖先北魏王朝拓跋鲜卑族迄今已有两千年的养生保健医药文化,博采汉医、蒙医、藏医等诸多民族医药之长,传承并发展了本民族独特的自然医学疗法,如缠指(趾)疗、面粉疗、瓜薯疗、六字疗、象数疗、手印疗、树木疗、体液疗、吹鼻法、募穴诊治法、引经药物法等;突出了锡伯民族的“以食载药,入肤三分;以食载药,入腹化疾”传统医药特色,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因而在盛京(沈阳)久负盛名。其历代堂训如:“德信、仁爱、业精”、“行医者仁德至上”、“以仁载道,以德待人”、“仁者得寿,德者得安”、“富润屋,德润心”、“讲仁德,人才得”、“医道既是济世之道,也是慈善之道。以仁爱之心视物,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既是诚善宽忍的心境,也是心正身爽的德性,明此理养生者则寿,明此理为医者则济世灵顺也”等等,都集中体现了锡伯民族医药文化这一基本特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饱受亡国之痛的佟氏锡医《仁德堂》第三、四代传人佟焕、书麟因不满日伪政权的黑暗统治,于1939年(农历已卯年、中华民国二十八年)6月27日上午9点18分,在沈阳(奉天)城内自行摘下《仁德堂》牌匾就地焚烧,表现出誓死不当亡国奴,不为日伪汉奸疗疾治伤的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毅然携家眷迁回沈阳祖籍故里务农,将医书医案传留后代。
最初的佟氏《仁德堂》以外科著名,距今已有170年的历史,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传承到现在已是第七代。佟靖飞(图克色里·德耶恩比)先生是第七代传人。他1974年毕业于吉林卫生学校,先后在农村基层卫生院担任医生、革委会副主任等职,曾在县级卫生学校执教多年,于1979年调入长春市卫生局担任中共长春市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吉林省健康协会常务理事、吉林省预防医学会自然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务。佟靖飞先生基于佟氏锡医《仁德堂》曾有两代传人留学国外,潜心中西医学科的交叉研究并提出了“以西医视角辨症,以中医手法疗疾”的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在他的医疗实践中秉承祖训,刻苦钻研,弘扬岐黄,自成独特的锡医外治疗法,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尤其在其父《仁德堂》第六代传人佟咸亨(图克色里·伊吉斯珲)编纂的《佟氏祖传锡医外科医案》的基础上,于1975年修订了《佟氏锡医外科诠释》,为完善锡伯民族医药学基础理论和总结前人的医疗实践成果奠定了基础。已故长春中医药大学著名锡伯族教授高光震先生对此评论说:“百年佟氏仁德堂,锡医特色美名扬,理论实践成系统,继承创新更辉煌”。
鉴于最新医学研究结果:约5%的肿瘤病人与饮食因素有关,其中三分之一癌症患者是“吃”出来的。其中包括生活习惯因素(涵盖着衣食住行、起居、运动等方面)、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等。佟靖飞先生基于现代病成因复杂,结合佟氏锡医《仁德堂》“医食同源、药食同宗、内外兼治、排毒为先”的既往经验,提出了新的防治现代疾病的原则,即综合病综合调理,系统病整体修复,内病外治达经脉、药食并用重排毒的理念。
二、名医
高光震(1936.7—2003.9)。姓氏高岳洛氏,1936年7月14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白塔铺,大学学历,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研究员,全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黄帝内经》专家。
高光震非中医出身,但他40余年来坚持不懈研学中医,致力于中医文献学、中医版本学、中医古籍整理等学术领域的专门研究,取得累累硕果。他主编了《内难经选释》、《吉林省名老中医经验选编》、《黄帝内经素问析义》、《黄帝内经灵枢析义》、《苏氏秘方集成》、《难病中医治验》等书,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他为我国和国际方面中医研究工作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验依据,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从事编辑业务期间,还注重抓编辑队伍建设,着重培养编辑骨干队伍,形成合理的编辑人才梯队,确保了编辑队伍的专业化、稳定性,为《吉林中医药》杂志编辑部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
“古籍研究有硕果,夕阳日照有华年”。退休后,他并未赋闲在家,而是继续从事着繁忙的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精心主编三部巨著《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1997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东医宝鉴校释》,2001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韩.中.英《东洋医学常用大辞典》,2001年8月,韩(株)每日健康新闻出版部出版。其中韩.中.英《东洋医学常用大辞典》,是2001年8月15日在韩国由发行人池禺浩先生出版发行的。为国内外中医古籍研究增添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的力著。2001年10月9日,大韩民国总统金大中在迎接韩国第十五回“图书日”活动之际,亲笔签发大韩民国总统令,给发行人池禺浩先生一封贺信,池禺浩先生收到此贺信后,在书中题字“给高光震先生惠存”,并将金大中总统签发的大韩民国总统令原件一并赠送给高光震。
那中凯。1948年4月生于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延边医学院(现延边大学)。祖籍为辽宁省凤凰城满洲镶黄旗锡伯营,后迁居开原县西三台子,公元1728年(清雍正六年)再移居吉林省伊通县达子营。
那中凯从事中医药学研究和临床教学四十余年,对中药配伍与针灸尤为擅长,有独到见解,并精通俄语、英语,经常接诊国外患者。90年代曾作为中国杰出中医药大师被派往俄罗斯进行客座中医药研究,积累了大量成功的临床经验。因其善通俄语曾负责对独联体(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医药及其劳务进出口,并指导药厂技术、质量工作。在国内外专业医学杂志上发表过医学专著、论文100余万字,医药论文20余篇。
他研发成果填补了国际上医药界的某些空白,为国争光。其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最早发现并使用红景天的滋补强壮治疗作用的是中国北方满—通古斯少数民族(见中国药监局《中国医药情报》87年第6期,中国农业部《特产研究》89年第3期)。纠正了一些著名学者“红景天是国外近年新发现的药用植物”之误。中国北方满—通古斯系列少数民族“最先最早”一说已被吉林省医药界情报研究所1999年查新予以确认。吉林省医药情报研究所确认“那中凯的中国人最先最早发现使用红景天”一说已被国内外医药、食品界注视与认同,无人提出异议。国内外红景天研发生产人士引用“那中凯的中国人最先最早发现使用红景天”一说为其研究论据及其产品的文化内涵。至1999年国内外学术书刊、报刊引用者超过百篇(见吉林省医药情报研究所1999查新报告书)。他在医药学研发方面也颇有建树,主持研制的人参蜂王浆软胶囊获国际金奖(见1992年8月30日《中国医药报》,1992年8月22日《吉林科技报》)。他作为课题副组长研发了国家三类新药“秦归活络液”(商品名“脑栓康口服液”)治疗中风,疗效确切,出口香港、法国、马来西亚,1998年获国家批准,批号为(98)卫药准字Z—005号,保护期至2002年。他编撰的主要还有:《常见病民间验方指南》,1989年吉林科技出版社出版;《吉林名优特产》,1989年学术书刊出版社出版;《中药材采制购销规格》,1991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与他人合著《中国常用中药》,199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那中凯除完成医药研究工作外,热爱锡伯民族事业,积极参加锡伯民族的节庆活动。2004年6月4日至6日,他随长春市锡伯族同胞代表团赴沈阳市参加纪念锡伯族“四•一八”西迁240周年及锡伯族家庙——太平寺复建落成祭祖大会。
吴家祥。1939年9月29日生,吉林省通化市人。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教授, 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在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任教。 1983年去比利时自由大学,作为访问学者留学两年。1985年回国后,任病理教研室主任.。1986年任基础医学院院长,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
1993年任白求恩医科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95-1999年任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 曾兼任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吉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长春市医学会和长春市医药联合会副会长,吉林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 <<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 杂志主编等职。1998至2003年为吉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他长期从事病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心血管病理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及其防治。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研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系列性学术论文50余篇。两获卫生部2级成果奖(合作);吉林省科学技术3等奖;长春市科学技术2等奖。
在研究成果方面,侧重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研究,特别是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同时还研究了复方鱼油,人参皂甙等对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作用。为开发中草药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近5年集中研究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和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同行专家很高的评价:“这一研究成果推进了DR研究,为开发防治DR提供了理论与实验依据,属国内前沿性研究,且有较大的潜在的社会效益”。 他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1992年开始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6年获全国无吸烟学校优秀校长奖牌。1997年被收入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和世界名人录。
关英。女,1949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县,祖籍沈阳市新城子区尹家乡,中共党员,长春市医学科学情报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关英于1975年从吉林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分配到吉林省结核病医院骨科工作,独立完成了四肢关节和脊柱病灶清除术、侧前方减压、关节成形术等300多例。1979年调至长春市医学情报所,曾从事情报调研和编辑工作。她参与创办了《医学情报》、
《医药卫生动态》、《医药卫生资料》3种刊物,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和责任编辑。1982年参加完成了《人体染色体图谱》调研课题,获长春市科委调研2等奖。1985年调入中华医学会长春分会工作,任学术部主任,并兼任中华医学会长春分会第八、九两届学会理事,长春市抗癌协会理事、副秘书长,长春市第一、二两届医药学会联合会理事,学术部主任,负责学会的日常管理工作。10年间组织各种专题学术研讨3 000余场,各种会议(包括全国性学术会议)80多个,各层次学习培训班60多个,接待国内外专家来访交流报告10余次,长春市医学专业学术活动活跃情况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并组织编撰了《临床药理学进展》、《临床医学心理学》、《科研知识讲座》、《科技论文撰写》、《肿瘤防治》等5种教材。试点经验得到中华医学会总会和卫生部领导认可和表扬,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推广,影响很大。长春市医学会也因此而闻名全国。她所分管的长春市医学会、护理学会、药学会、中医学会连年被评为先进集体。长春市中医学会1995年被国家科协评为先进学会,她连续7年被评为市科协学会工作先进个人,1994、199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金桥工程”先进个人,1995年评为社团工作先进个人,受市政府专项嘉奖,2000年获得长春市科技进步2等奖。
1996年关英调任长春市医学情报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期间参加市科委、市卫生局科研招标立项评审65项课题,新技术引进评审200项,组织并参加市科委科技进步奖评审23项,新技术引进奖236项;组织课题研究两项:“长春市全科医疗及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和“三突出、三位一体科技管理系统研究”, 组织编制《期刊管理系统》;组织编辑出版《长春医药》和《医药卫生动态》两种刊物,其中《长春医药》1997、1998年被全国期刊会议评为优秀科技期刊。并在全国期刊会议和吉林省地区专业会上发表论文30余篇。
何明伍(1918.7—2006.9)。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42年他毕业于哈尔滨兽医养成所,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从事病毒研究工作。1945年哈尔滨光复时,组织所内爱国青年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保护了研究所的设施器材,并将其完整的交给了共产党,保护了公众财产,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他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组建我军第一所兽医大学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为了革命的需要,放弃了从事多年并已取得成就的病毒研究工作,担任了解剖教研室主任,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成为全国知名的兽医解剖学专家,在完成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承担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作。多年来,他为党和人民军队的教育、科研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经他培养的研究生有的成为将军,有的成为他的领导,但他仍然在教学岗位上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倾注爱心,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的军事科学教育研究事业。
何明伍先后荣立2次三等功,多次评为解放军总后勤部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教学标兵、教书育人标兵等;为国家高教部编写多部兽医解剖学教材,其中马体解剖学、马体解剖学图谱获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撰写数10篇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威望,为我国的军马事业和兽医界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专家、学者。他在晚年离休后还无偿的为全国高校审阅统编教材,培养教学骨干,以实际行动实现了他的入党誓言,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本文据佟靖飞提供的锡伯佟氏《仁德堂》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