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锡伯族人民在西迁以后的戌边屯垦生活中,在传承祖辈医药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明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传统医疗方法(亦称民间医疗)。简述如下。
一、土方验方
解放前,医疗条件较差,农村牧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有的村落没有医疗机构,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得了头痛脑热、腹肚疼痛、冻伤、烫伤等疾患,只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物质和条件来治疗。如:用防风、艾蒿治疗风寒、风湿;用生姜、红糖、大葱根一起煮水治疗感冒。这些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的土方验方也十分有效,再辅助以拔火罐等,病就好了。又如:用鸡蛋、锅底灰治疗扁桃体炎和嗓子肿痛。用马奶、酥油治疗慢性胃病。用蛇油、生蛇肉末治疗跌打红肿。用猪心加朱砂煮着吃,治疗心脏病。用沙枣、五塔(炒面)或烧大蒜治疗小孩拉肚子。用牛蒡叶子治疗脓疮。用鸡蛋油、獾猪油、狼油治疗烫伤。用冬青、麻雀脑子治冻伤等。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东北还是新疆,在严寒漫长的冬季,冻坏耳朵和手脚的事常见,这时不能用火烤,要用雪搓揉毫无知觉的冻处,待冻处发热有了血色后,再附药膏,不然耳朵就会溃烂。有的人在外被冻了耳朵还不知道,进了热房子才感觉耳朵冻了,这时已晚了(被冻伤的人不能马上遇热),轻的溃烂流脓,严重的会失去耳朵。但是将干茄子杆烧成灰敷在冻坏处(未溃烂处)晚上12个小时即可见效。
之外还有“蒸扎吾米(抓蒸)”治疗多种浮肿和消炎。有冷蒸和热蒸两种办法:一是冷蒸是用凉性物质如牛屎、蛇油、生蛇肉末等(抓蒸),均有治浮肿和消炎的功效;二是热蒸是用热性物品如阳光或火烤热石头、土块、砖块(抓蒸)和油抹布,敷在肚脐治肚子痛、敷在肛门治痔疮;炒热的粗食盐或沙子装在袋子敷关节治关节炎等。对“护浑哈哈木比(乳腺炎)”的患者,从不求医开刀,只是用木梳子或牛角梳轻轻梳理乳房肿淤等处,使之慢慢疏通消肿。
二、民间疗法
古老的锡医以“风、火、水”三种自然物质拟喻致病因素,将吉凶生死概括为东南向与西北向,归结为离不开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因素。这就是锡医所说的“生有所居,死有所归,居归定生死”。真是这种特有的医学理论模式,决定了锡医在实用传统自然医药治病中的独到之处。由此也形成了锡伯族民间世代传承着的在人体背后呈“菲韭”字型的刮痧疗法、以“脾俞”为中心的放射型“塔木申尔么”(拔罐疗法)和“哈纳”(放血疗法)。这些土办法,现在看来没有标新立异的神秘,也没有玄而又虚的夸张,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更替、生老病死、生死轮回中,自强不息地与自然界抗争、反思、探索中不断提升这个弱小民族的敷衍能力和健康水平而形成的自然疗法。主要有:
(一) 刮痧疗法
用砭石、兽骨、牛角在人体背后呈“菲韭”字型的刮至出痧。具有祛邪扶正、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疏通阴疽的功效。至今,在农村若遇到急性肠胃炎(“肚哈哈纳”)等病时,采用刮痧加放血、扎火针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病严重的可致人死亡,在交通不便的紧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此土办法,不仅治病还可救人。五六十年代前,在锡伯族民间大部分人患一般的感冒、腰背疼痛也不上医院,自己在家刮刮痧、拔拔火罐就好了。没有刮痧板的就用牛角梳子或木梳子替代,同样有效。现在的刮痧板种类很多,砭石、兽骨等用具已难寻觅,玉石、塑料等刮板常见。
(二)拔火罐
拔火罐是根据病人的病情,用陶罐、铜罐或医用的玻璃罐在病人的穴位、后背、夹脊椎或疼痛部位拔罐,即利用棉花、纸等燃烧加热罐具,借助热力排去罐内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罐吸着穴位或疼痛处皮肤,通过吸拔和温热激等,将寒气拔出的一种治病方法。具有祛邪扶正、平衡阴阳、疏通经络阴疽、活血化瘀调整脏腑等功效,对风湿骨痛、寒症、感冒、头痛、牙痛、咳嗽、咽喉肿疼、颈椎病及腰扭伤等症有特效。若是腰腿疼痛浮肿等骨痛病,贴敷金边莲花、芦荟花或者仙人掌花于患处12小时即可见效。
锡伯族祖先从最初的用火烤疼痛部位来缓解病痛,到用火将陶罐温热拔贴在患处,形成拔火罐疗法至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初他们在与自然界抗争的过程中发现用火烤患处可使患风寒的病人的疼痛得以缓解,便认识了火疗法,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学会用陶罐拔火罐,那些患风寒感冒的病人经拔火罐发汗后便立刻好了,患风湿骨痛的人经拔火罐后捂被子出汗疼痛缓解,这样,经反复验证其功效,便成为一种治病的技艺传了下来。至今锡伯族老人家里都备有拔火罐器具,有的就地取材用罐头瓶、口杯也拔火罐。巴晓峰是拔火罐的第三代传人,在他家就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火罐,大约时间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他从小就在这样医师世家的熏陶中长大,对拔火罐有深厚的了解和热爱。
古老的锡伯族民间中有这样一句话,火罐,缝衣针,偏石头都是我们离不开的大夫,这是从东北西迁到伊犁时就带来的。锡伯族的边迁和发展过程中锡伯族民间医学起着繁衍生息的作用。在过去的锡伯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谭斯(火罐),至今还在保存和应用。有着深厚的群众底藴。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形成并总结出简便,易行,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在自我保健,防治疾病有机结合在一起。巴晓峰掌握的锡伯族“谭斯勒么比”疗法,是锡伯族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一种独特的传统医疗方法,拔火罐或称吸筒疗法,古称炕组成,温度高特点,无论男女老少一旦感冒以后就要拔火罐并且梧棉被子发汗治疗。
拔火罐治病的方式方法很多,临床上根据拔罐的作用及方法,归纳为补法,泻法,平补平泻三种。拔罐的罐体及罐口较小为补法,罐体及罐口较大的为泻:拔罐时吸拔力量较轻为补法,拔罐时吸拔力量较重的为泻:拔罐时吸拔的时间尽量短些的为补法,拔罐时吸拔时间尽可能长些的为泻:锡伯族在拔火罐过程中,可以准确判断发病原因和病情。综合诊病的临床实践,总结一下几条经验。罐印为粉红色又无斑点,并立即恢复皮肤的本颜色,说明该区无病。罐印紫色伴有斑块,表明为瘀症,旧病,气滞血瘀之症。罐印发紫黑色而且深黯,表明血瘀,病程已久。罐印呈青色,表明为寒症。温度:拔罐后用手测试,罐区冰冷为风寒。温症:罐区热为燥症。
锡伯族对火罐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年代,拔火罐。锡伯族的火罐用于治疗感冒,风湿痛和顽固的肌肉疼等疾病。具体病证的治疗方法,锡伯族拔火罐的原则是可根据局部疾病取位,也可以取其附近部位进行治疗,如:感冒,本病归属中医学的“伤风”“感冒”范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锡伯族的拔火罐也吸取了传统中医的拔火罐理论,使民间的拔火罐传统疗法更趋成熟。其器具从最初的牛角罐、改进到现在的陶罐、铜罐、玻璃罐等。
锡伯族拔火罐主要是家族授传,第一代祖父巴才善,祖母银芝尔;第二代父亲巴文光,母亲陶菊香;第三代巴晓峰,妻子关学红,姑姑松花尔;第四代长子巴鹏远。巴晓峰经过老中医金琳的传授拔火罐技术,针刺技巧,热敷方法。由于巴晓峰为人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做事认真,深受广大各族患者的欢迎和称赞。巴晓峰不仅自己钻研医术还收徒传医,经他耐心传“谭斯勒么比”医术,特别是妻子关学红在她积极请教和自己刻苦自学之下,现在她对锡伯族民间医药文化,“谭斯勒么比”医术掌握的精悍,且自己为已师,可单独进行拔火罐治疗患者。
(三)哈纳
哈纳是指急性肠胃炎及受凉引起的上吐下泻、发冷发热症状。分郭洛哈纳(脊背哈纳)、杜哈哈纳(肠哈纳)。“寒森达么”其意是:将寒气放出,即用针点刺病人十指或静脉放出少量的血,疏通瘀疽,释放寒气。哈纳对上吐下泻、中暑、高热、寒症等常见病有奇特疗效。病人如果得了一般的哈纳,用钢针或银针刺十指或胳膊静脉放血后卧床休息就会好。因寒森大么不分时间地点的限制,孩子上吐下泻或发烧时,母亲随时就用别在衣襟上的缝衣针扎手指放血,所以,在锡伯族民间人人都有过寒森大么的经历,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此土办法为锡伯族的繁衍生息可谓功不可没。
锡伯族的哈纳针疗法,是一种简便易行又安全的民间治病方法,其用具简单,手法易学,操作简便,家家必备的缝衣针即可充当治疗用具。一般的中暑、上吐下泻、出冷汗等疾病,扎十指和人中沟放血即可,只要胆大心细就有可掌握和操作,而对肠胃痉挛、腹痛剧烈疼痛,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的重症,首先检查病人的胸部和背部是否出现红、紫色点,有红、紫点说明得了郭洛哈纳,则要在胳膊静脉寒森达么(扎针放血)和前胸后背郭洛哈纳。这有一定的难度,男人主要针刺和挑背部出现的红、紫色点,女人主要针刺和挑胸部出现的红、紫色点,这需要有技术和经验的人操作。患者接受治疗后,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吃生冷食物、不能躺着羊毛毡或毯子上、要注意保暖,睡在热炕上等。杜哈哈纳除在胳膊静脉、腿膝盖后静脉放血后仍不见效的,还需用火针扎肚子,主要对急性肠胃炎、肠梗阻很有效。
因过去哈纳是萨满、斗其们给病人驱鬼弄神时发现用针(远古时期用砭石、兽骨打磨成的针)刺入病人的四肢,一些患风寒疼痛的病人疼痛得以缓解;用针刺血脉放血后,那些肚子痛的大汗淋淋的急诊病人便立刻好了。这样,经民间反复验证其功效,便成为一种治病的技艺在民间流传下来。当时人们并不了解人体经络,不知其科学原理,加之哈纳是萨满们给病人驱鬼弄神时做的,因而被蒙上了神秘的外纱,被称为是巫术。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巫和医分开,通过若干代人的接力传承,人们才逐渐认识哈纳是通过疏通血脉瘀疽,释放体内寒气达到治病目的的原理,终于形成了独具锡伯民族特点的传统医术流传至今。其针具也从远古时期的砭石、兽骨打磨成的石针、兽骨针到铁针、钢针、银针,从不懂得消毒针具到用火烧针具消毒到现在用医用酒精消毒是社会的进步。
以上刮痧、拔火罐和哈纳疗法,长期在锡伯族民间流传,主要是家族传承,也有师传和自学的,而且多见妇女掌握这种技艺。因过去锡伯族男子常年出征守防,妇女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条件艰苦和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老人、小孩又容易得风寒和急性肠炎等疾病,妇女掌握这些传统疗法,不仅为自家人治病,也服务于左邻右舍。加之男女授受不亲等传统礼仪所限,妇女比男人更方便为任何病人治疗。
(四)扎针
扎针和中医针灸一样,有干针、火针和针灸疗法。干针:与中医针灸一样,针对病症,在相应的穴位上扎针,但多在阿是穴上扎,即那痛找那,也十分有效。火针:主要治疗顽固性疼痛、风湿关节炎、肩周炎等病症。经家传的艺人一般都有自制的银针,扎针时先点油灯或酒精灯,将针在灯火中烤至通红后扎在病人患处,一般不留针,几秒就拔出针,再反复多次。扎火针效果显著,病人经10天或半月的治疗,病情就会好转。针灸:也与中医针灸一样,先扎针后用艾灸。主要对腹痛、风湿骨痛、肩周炎等疗效好。
(五)接骨
古时候,骑射、渔猎时难免跌打损伤,他们在与自然界抗争的过程中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接骨、正骨方法。锡伯族的接骨正骨技术一般是家族传承或师徒传承,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八个牛录里都有身怀绝技的草根医生。当人们发生跌打损伤时,一般都会请这些土法接骨能人医治。会接骨术的人也会不分白天黑夜认真负责地为脱臼、扭伤或骨折的病人治疗。他们看病不用器材,全凭经验,用手按穴位就治病情。接骨时,先用白酒消毒患处,采用按摩、推拿和拉跩的方法,扶正对接断处使之复位后,再用夹板(柳条或木板)固定,大约一两个月后拆夹板,就基本好了。一些技术高明的接骨人可使断骨者在一个星期之内站立行走。
(六)奥多尔
打奥多尔是对脑震荡的一种疗法。锡伯族将人体后脑部位称奥多尔(敏感又致命部位)。脑震荡称“奥多尔阿沙沙哈比”。锡伯族对脑震荡的治疗非常奇特。先领病人到跌倒碰头的地方,看地形,再了解跌倒时在地上躺的方向、姿势后,用一块宽10厘米左右、长1米左右的布,在患者头上缠一圈并将两头结扎起来,这样既缠的紧,又有向外露出几十公分的接头处,然后,用烙饼子的擀面杖,根据跌倒的方向四面轻轻敲打,反复敲打单数次后,被震动的脑子就会复位,自然头晕恶心的症状自然就得到缓解。
(七)跌打
锡伯族对不慎跌打或从高空坠落等人,会及时接童子尿来让其喝。童子尿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童子尿对治疗慢性鼻炎有显著疗效。至今,在农村遇到跌打或坠落的情况,仍会先给喝童子尿,轻者再自行服一些跌打丸或云南白药等,重者送医院。
(八)眼疾
眼疾发炎起泡时,用木梳或者牛角梳加热烤于患处,即可见效。
(九)鼻炎
患鼻炎者,每天起床后即抽吸第一泡尿5-7次,7-15天为一个疗程。
(十)痢疾
痢疾是夏天多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特征为发烧、腹痛、腹泻。治疗方法:1用锡伯族常吃的纥繨韭菜汤治疗。2、小儿得痢疾时常用树上的青苹果烧一烧吃。
(十一)疖疮
痔疮也有特殊的治疗方法,用大麻叶子钻贴在患处脓包,不到几个小时就消肿。
(十二)关节疼痛
关节疼痛用小麦皮热熨,方法是将小麦皮中滴适量白酒,炒热后热熨患处,本方法适用干颈、肩部疼痛。
(十三)小儿疝气
小儿疝气,过去锡伯族治疗方法是把小茴香锅中炒熟后,打成粉,每次一小勺服用。
三、察布查尔中草药
塔其苏(1893—1975),巴依尔氏,是察布查尔中草药的采集和整理研究者,塔其苏出生于锡伯营镶红旗一农民家庭。在六牛录义校上过几年学。塔其苏在农村劳动期间,因常与牲畜打交道,久而久之,便学会了用土办法治疗牲畜寒症的医术,而且对草药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他开始研究中草药,经常采集一些药材,配制中药,并进行临床实践,获得明显效果。他开始研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了掌握伊犁地区各种草药的生长状况、形态、性能、采集季节、药用价值等情况,他每年春、夏都骑马出去,上高山、钻森林、踏草原、闯戈壁,亲口品尝,采集草药标本,细心记录。经过多年的奋斗,他成为掌握百草药性的土专家。
解放后,塔其苏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同赵大夫、寿庆、正西春、波尔多等人一起,自筹资金,征地盖房,成立了中医联合诊所。塔老还搜集、整理了锡伯族民间验方、单方和偏方。1955年将自己大半辈辛辛苦苦采集的标本、文字资料等研究成果全部贡献出来,由文奎同志协助编写了《察布查尔县中草药》一书。1958年还在县上举办过一次中草药展览。根据塔老的特长与突出贡献,1959年组织上正式安排他到县药材公司工作。他多次担任县上举办的中医训练班的授课任务。他亲自带领学员到深山密林,实地授课,为察布查尔县中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塔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退休,1975年因病去世,终年83岁。他用锡伯文撰写的《察布查尔县中草药》一书,1994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