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医疗卫生篇
>
锡伯族古老的民间疗法——拔火罐(金永辉)
锡伯族古老的民间疗法——拔火罐(金永辉)
发布时间:2023-04-16 19:08
364

锡伯族民间的拔火罐(锡伯语tamsaelembi)是祖辈沿袭下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病“奇术”。主要流传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八个牛录及乌鲁木齐、塔城、伊犁、霍城、巩留、新源等散居区的锡伯人当中。

拔火罐,是一种简便易行又安全的民间治病方法,其用具简单,手法易学,操作简便,而且疗效明显。是根据病人的病情,用陶罐、竹罐或医用的玻璃罐在病人的穴位、后背、夹脊椎或疼痛部位拔罐,即利用棉花、纸等燃烧加热罐具,借助热力排去罐内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罐吸着人体穴位或疼痛处皮肤,通过吸拔和温热激等,将寒气拔出,达到治病的目的。具有祛邪扶正、平衡阴阳、疏通经络阴疽、活血化瘀调整脏腑等功效,对风湿骨痛、寒症、感冒、头痛、咳嗽、咽喉肿疼、颈椎病及腰扭伤等症有特效。一般适用于老人和成人。我小时候,就常见大人受风寒感冒了,就在家躺在炕上拔火罐,大大的黑陶罐吸附在背上,拔出黑紫黑紫的圆印子,一般的感冒拔一两次火罐就好了,效果立竿见影。病情重的要在病人的脊背上反复搓捏、拍打后再反复拔罐二到三次。患风湿骨痛、关节炎的主要在疼痛部位拔火罐;患颈椎病的在颈椎部位拔火罐;咽喉疼痛的在颈部和颈椎部位拔火罐;腰腿疼的慢性病就需多次拔火罐。

锡伯族祖先从最初的用火烤疼痛部位来缓解病痛,到用火将陶罐温热拔贴在患处,形成拔火罐疗法至少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他们在与自然界抗争的过程中发现用火烤患处可使患风寒的病人的疼痛得以缓解,便逐渐认识了火疗法。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学会用陶罐拔火罐,那些患风寒感冒的病人经拔火罐,捂被子发汗后便立刻好了,患风湿骨痛的人经拔火罐后,疼痛缓解或病愈。这样,经反复验证其功效,便成为一种治病的技艺传了下来。至今锡伯族老人家里都备有拔火罐的器具,有的就地取材用罐头瓶、口杯也拔火罐,既经济又方便,尤其在过去缺医少药、交通不便的年代,此土办法为锡伯族的健康和繁衍生息可谓功不可没。

随着社会的发展,锡伯族的拔火罐也吸取了传统中医的理论,使民间的拔火罐传统疗法更趋成熟。罐的形状大小也日趋多样化,从远古时期的牛角罐、改进到现在的陶罐、竹罐、玻璃罐等。从用棉花、纸热罐具(技术不熟练的人操作有时会烫灼皮肤),到用酒精棉球,更加安全、卫生,其原理和效果一样。其操作方法是:罐内放置少许棉花点燃待棉花燃尽,迅速贴到患者肌肤,待罐5至10分钟后取下,即可达到治病的目的。只要胆大心细一般人都可以掌握其方法。

据考证,拔火罐,锡伯族这一古老的民间疗法,在民间传承,主要是家族传承,也有师传和自学的,而且多见妇女掌握这种技艺。因过去锡伯族男子常年出征守防,妇女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条件艰苦和缺医少药的情况,老人容易得风寒、感冒等疾病,妇女会拔火罐不仅为自家人治病,也方便左邻右舍。加之受男女授受不亲等原因(男人治病就有诸多不便,而妇女有为任何人治病的优势),所以多见妇女掌握这种技艺。

由于锡伯族的拔火罐传统疗法主要是口授心传,凭用心学和实践锻炼,一代接一代的人们都怎么照搬照做,没有片段的文字记载,如今老一辈传承人已所剩无几,并且年轻人对这一草根医术的价值重视不够,在此状况下,有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医院做为传承基地,在各牛录建立传承点的计划,可使“锡伯族的拔火罐”这一宝贵医学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由于拔火罐在锡伯族民间广泛应用,对其进行推广有积极意义。为此,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医院为发扬光大这一民族传统医药,于2010年成立了以院长文金风为组长的项目组临床实验,特意在保健科专设拔火罐和哈纳项目,在中医保健科结合中医进行实践。近几年来,经县医院中医保健科运用于临床治疗,并配合针灸取得一定经验。项目组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对拔火罐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拔火罐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即在机械刺激和温热刺激作用下可促进神经的调节作用、血液淋巴循环作用和抗炎作用等。尤其随着环境恶化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其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面临的无奈,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传统医术拔火罐理疗对健康保健的重要作用,它无论对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有较好的疗效,且治疗无痛苦,患者足不出户即可获得治疗。具有“简、便、廉、快、验”等特征”适合家庭保健的锡伯族拔火罐这一传统疗法,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接受,不少美容院也将拔火罐应用于排毒和保健,被称为是21世纪的“自然疗法”或“绿色疗法”。

2011年,“锡伯族的拔火罐”被列为第三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加以保护和传承。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