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根据2008年4月出刊的《大连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一辑相关文章统编。
一、对复县(今瓦房店市)锡伯族社会的调查
(一)基本情况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南部西侧。东与新金县(今普兰店)毗邻,北与盖县(今盖州市)接壤,西濒渤海之辽东湾,南与金州隔海相望,总面积3,793.53平方公里。市驻地瓦房店市。
瓦房店市辖有28个乡(镇)7个办事处和5个国营农场。据1990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总人口为1001359人,有汉,蒙古、回、藏、苗、彝、壮、不依、朝鲜、满、白、土家、黎、畲、达斡尔、仫佬、锡伯、鄂伦春等19个民族和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等。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设复州巡检司,民国二年(1913年)改复州为复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二月复县公署由复州城迁瓦房店,1946年11月25日为国民党占据,1947年6月6日复县二次解放。1985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复县,撤县设立瓦房店市,同年4月1日,瓦房店市正式成立。
据清史记载:复州的锡伯族于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迁入178名,还有不明年代的1644名,如按1兵为1户,1户6口计算,迁入复州的锡伯军民约有20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次人口普查时锡伯人口等于零,到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438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1644人,1986年12月省公安厅统计时为9855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11971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为11584人。从1982年到2000年当中,人口增长了8倍多,这个数字的变化不是人口自然繁衍增长数,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少数民族遗留的历史问题的结果,也有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随母亲族属改为锡伯族的。到1990年止,市属7个街道,28个(其中有2个已合并)乡镇均分布有锡伯族。
复县(今瓦房店市)锡伯族姓氏有:关、高、韩、赵、傅、吴、徐、温、赫等姓。关姓(瓜尔佳氏),主要居住在东岗乡的大营子、喇嘛庙、柏岚子、驼山乡东巴尔虎村、复州镇莲花村、三台满族乡三台子,高力城和河东村。
喇嘛庙关世玉收藏的家谱写有:“瓜拉佳氏锡伯”,家谱分老谱和新谱两部分,按辈分整理至今有22代,如一代按25年计算,这支关姓的家谱,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是辽南锡伯族年代最久的一份家谱。从老谱的人名排列顺序来看,纯属记录兵的调动,共有13批,分别迁往北京、金州、辽阳、沈阳和伊犁等地。
喇嘛庙村关世烈74岁时说,听老人讲是从伯都讷地方来的。第一次来的人少,未站住脚,第二次修了喇嘛庙,并从北京请来了喇嘛,站住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驼山发生山崩后,喇嘛回北京了。庙名叫普云寺,庙上有两方石碑,还有两对石狮,一对在修复州城东大河水库时拉走了,另一对丢了。花大人得官后住北京草帽胡同。其侄锡禄还去看过他。关明乙说:花良阿是花大人,昭陵总管,是阿力那之长子,距今为7代。留有一份由满、汉文书写的馈赠单,与家谱存放在一起,还有花良阿任昭陵总管后,在祖茔上立有满、汉文石碑一方,今收藏在复州城横山书院。此碑由于修桥垫路面用,汉字被磨光,满文还清晰可见,在书院还收藏有关姓石碑两方,均属贞节碑,分别镌刻有“锡伯”和“陈锡伯”字样,“陈锡伯”的说法,在现有的锡伯史料中属首见。东巴尔虎村关敬一说,与大营子是一家子,就是范字有了变化。
复州城镇莲花村关德福说:是从蒙古来的,落脚在莲花是一宗一祖,三台子和黄屯都是从这里搬出去的。过去有名的西山大老爷,在营口当官时修了老爷阁。在莲花修了帅府,房子没有了。查营口老爷阁已拆了。但老爷阁的匾上刻的字当地人还清楚记得,“光明正大”,成了当地人的歇后语说:办事要像“老爷阁的匾,光明正大”,意思是办事光明磊落,行为正派,不存私心。
关守贤有家谱,是其祖父关继志抄于1959年5月8日,由其母吴佩霞收藏。从南迁后的始祖到现在已进入12代,是改汉姓较早的一支,如:头辈阿都佐领、号关安设。还记有第5辈萨宁阿,号关立宁,拨往伊犁即塔尔巴哈台。胜利乡黄屯村关世良遗孀洪秀英83岁时说:这个村的关姓和莲花泡是一支人,从莲花搬来85年了。三台村关守本家收藏有家谱,是写在白布上的,与莲花村抄的相同,从实物分析,这份家谱应是原谱。
三台满族乡高力城村关仁宅73岁时说:是从错草沟来的,关家有喇嘛爷,名叫奇成额,传说:去西藏取过经,还带回5粒舍利子(注1),就供在他家佛堂的案桌上。喇嘛坐死在神椅上,建有喇嘛塔在村西。大爷叫关宗元.字善一,在中后所当过佐领,建有四不漏的三套院。还封有“半朝銮驾”,关宗树84岁时说:“是从墨尔根(今嫩江)来的。”家里供有“喜利妈妈”,还能说几句锡伯话。据关树成说:杨家满族乡台后村一支关姓迁居黄旗后又迁到三台乡河东村。现在台后无关姓了。
高姓(郭尔吉氏),居住在太阳升乡大河沿村高家沙坨子。老虎屯满族镇三家村南沟(又称鞑子沟),一支移居杨家满族乡佟山村、三台乡房身村、海岛村。复州城镇西瓦村杏树园等地。
高家沙坨子高胜林60岁时说:是从伯都讷错草沟来的,始祖名叫色楞额。高云飞名祥麟,(曾任沈阳市人大副主任),在给女儿高玉枝的信中说:“咱们的祖先在伯都讷(现在长春西南)部落酋长叫小青王,在清朝初年,被清兵征服,派往复州驻守边防(即现在的高家沙坨子),十几代后从沙坨子分出一支,到邓家沟驻防垦荒(当时军人都给地),满名为加虎尔牙吐,后又分三支,长支,次支都回黑龙江省双城县去了,在邓家沟的是末支。葬在西房身老茔的高烈文——高承贵——高运泰——高裕恩——高永江,我是第六代,满名不常用也就不知道了。锡伯族被满族征服之后都是用满文满名,满族户口,因为年代较久,一切都满族化了,统称旗人(民人就是汉族),你们报锡伯族是对的,我报满族也是有缘由的,希望你们都能记得咱们的家世渊源。”高云飞给女儿的信清楚讲明了族史,并叮嘱后代不要忘记家世渊源。高家沙坨子高文贵(68岁),收藏有清雍正十二年皇帝为烈士立碑。
三台子满族乡河东村高振岳73岁时说:他去过双城堡联兴乡,高洪坤是复州迁去的,高祖名叫高谦,我的祖父叫高瑞。
老虎屯满族镇三家村南沟(鞑子沟)高家善说:是从北京西北错草沟随龙过来的。杨家乡佟山村的高姓是从这里迁过去的。佟山村高维华说:是从内蒙古哲里木盟来的。
复州城镇西瓦村杏树园高树艺77岁时说,“小时听爷爷讲:蒙古话叫伯德讷,后到错草沟,是清朝康熙年代过来的占山户,我十几岁时,这个村有二十多户全是姓高的锡伯族人,到现在11辈。”三台满族乡大房身村有一支高姓锡伯,据高正义讲:是占山户,不知从何处来的。
高姓锡伯产生几位人物有:早期革命者—高士勤,他的斗争史载入《辽南大地曙光》一书之中,税务工作专家—高云飞,所著《从事税务工作的回忆》,刊在《中国税务》杂志1985年第一期,地理学专家—高凤歧教授,从放牛娃成长为师级干部—高熙宏等。
韩姓(哈斯胡里氏),老虎屯满族镇三家子村南沟有一户韩姓,据韩维业说:我们是锡伯族,以前报满族,南沟叫达子沟。在正房西屋西北角有个纸筒,叫佛头妈妈,还有纸匣叫祖宗匣,有人名。韩维嘉60岁时说:我们供九佛,我们是从西北来的锡伯人。
据双城堡同心乡治乡村韩赓生家谱记载:“世谱原籍系伊犁新疆后,至伯都讷北错草沟居住,于康熙二十六年拔复州镶白旗庆喜佐领下,城东南二十五里三家子居住,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至双城住。”这个记载与实地完全一致。
赵姓(觉罗氏),居住在太阳升乡潘大屯,赵振林、赵振德说:我们是从大西北来的,在西伯利亚,我们是锡伯人,村东头赵姓是满族。我们老三辈都是在顺治皇帝时代当官,第四辈也是做官的,是出云南先锋,打仗牺牲以后人的尸体没有运回来,把头辫割回来埋葬,送头辫的护兵没有回队,在赵家养老的,死后就埋在赵家茔地边上。在民族习惯上供有“佛头妈妈”供祖宗在西北角,还供佛。
傅姓(傅佳氏),居住在老虎屯满族镇后二十里堡、雅化屯,小老虎、巴虎沟,有一支迁往三台满族乡达子营(王坎村)。另据小老虎屯傅景福说:小时侯听母亲讲:是从伯都讷新城错草沟来,傅佳哈拉。后二十里堡傅姓的墓碑记有……康熙十年间迁居奉天省……后移居二十里堡。傅君政说:听老人讲,来时老哥四个,老大在二十里堡,老二在小老虎,老三(叫三傻子)在七顶山,老四在二道沟。双城县同心乡傅振祥的家谱记载:“原籍新城到复州入正白旗,开垦后二十里堡雅化屯、北沟、南沟”。还有移居双城堡傅姓后裔博云乌拉吉当他再袭云骑尉后,回雅化屯祖墓立碑,记有“京旗系正白旗常顺佐领下古什伯入陈满洲籍傅佳氏”。在碑文里记有“想我始祖诸先辈,从龙南迁古燕地,遂得睹大清定鼎于神京,未几而播(拨)往奉天复州,未几而播(拨)往吉林双城,自康熙以至今日盖已二百余年矣,昔者旗分正白锡(赐)姓傅佳氏,世居复邑城东雅化屯”。从口传到石碑记载可以看出。是从伯都讷即新城迁入复州城东的后二十里堡等地,古什伯即古锡伯,是入陈满州后赐为傅佳哈拉(姓),从龙南迁古燕地,“燕”周朝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石碑上还镌刻有“京旗”,从龙南迁在京旗,从龙,龙是指当代皇帝,京旗就是神京(今北京)的旗人。如是从京旗拨来复州,那么另一石碑上则为康熙十年间迁居奉天省…后移居二十里堡,说明从两个方向移到后二十里堡。
在三台满族乡有王坎村(达子营),在西山根有一条街是傅姓住地,据傅信武58岁时说:因傅姓是锡伯鞑子,从傅姓来了以后此地就叫鞑子营,延续至今,后改称王坎村。其母说:鞑子营和二十里堡是一家子。傅明洋说:本支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迁来的,据今140余年,来鞑子营第一代人是傅君,有家谱。小老虎村傅君喜在解放战争中荣立六大功,家里有部队赠给的喜报。傅君武家仍供有“喜利妈妈”。
吴姓(吴扎拉氏)瓦房店市地方志办公室记有:“驼山乡毛岚村南岭吴兆安谱书记载:原籍吉林省扶余县,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十八日拨复州驼山下。”温贵深介绍:“吴姓分布在大毛岚,二毛岚,三毛岚。”吴兆安家谱的封皮上写有“三代谱书”还有“锡伯”两个大字。第一页首写有“康熙三十六年拨复州”。谱书中记有授予诰封的7人,但诰封都失落了。吴姓还有“狗茔”的故事。吴兆斌为旅大市人大代表(乡志办提供)。
徐姓(苏穆录氏)黑龙江省双城县政协主席徐中复说:祖籍复县莲花大房身。据复州城镇莲化村吴佩霞介绍:村里有位媳妇姓徐是锡伯族,老家在三台满族乡南大房身。
该村赵忠颜说:老徐家供佛爷妈妈(喜利妈妈)我娘家没有这个,到老徐家后,婆婆说归你管,所以记的比较清楚。佛爷妈妈是见一辈人换一次锁绳,绳是反劲的,找属狗的搓,约六尺多长,布条是到外姓人家化缘来的独边布条,是单数,白、蓝、青布,锁绳上系有弓箭、布条、水桶、棒槌、小摇车、瓢块、明肠、骨子等。正月十六是佛爷妈妈生日。还供佛爷,是画在一块白缎子布上,平时卷起来,过节时放下,还有挡帘,以后有铜铸的,布画的就不要了,佛爷灯是铜做的,点香油灯,两侧还有8个铜盅(一侧四个),过年和祭祀时盅里放粳米,米上放枣,供三天后换水。
温姓(温都尔氏),据温贵深介绍,温姓锡伯主要居住在杨家满族乡吴沙村温家屯,傅家店村高力沟,后一支迁到驼山乡龙河村。温贵深收藏有祖父温都尔·齐克森在复州镶红旗当差时用过用子角做的“班指”,祖母和母亲穿有清末和民国初年服饰的照片及用过的头饰等,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爱好者,有复州八景之一“西屏晓月”雕刻,诗集三百余首,他的书法在国内和日本多次获奖。温姓还是辽南出名的“皮影世家”。三台满族乡高力城村温福海,温福运说:从错草沟来的。傅家店村高力沟温宝坤79岁时说:是郎图领儿子图勒步来的。原谱在温成善处,文革时烧了。杨家满族乡副书记温林超说:原来温姓的谱书在吴家沙坨子温家屯,因分到傅家店高力沟一支是长辈,所以谱书带到高力沟了。现在温家屯是两大支人,约在四代以前因生活原因,哥10个走了8个,有去双城的有去扶余的。温立超当了辽宁省组织部副部长。(后任辽宁省司法厅厅长)
赫姓(赫叶尔氏),1985年6月,在对三台满族乡锡伯族调查路经沙坨村时,打听一位汉族老人这个村有没有锡伯族?老人说:我们村姓赫的是锡伯族。在他的指引下我们拜访了赫连山,他说:是从驼山乡赫家营迁到东岗乡大咀村又迁到沙坨子的,是九旗人(即巴尔虎蒙古旗),1982年改为锡伯族。高力城村赫连兴说:是从赫家营搬来的,过去就报的锡伯族,还给外地工作者开过证明信。驼山乡政府民政助理陈德祥和乡志办于文奎介绍说:赫姓是随旗的。交通助理赫喜宽说:小时候就见到供“佛头妈妈”在西北角,听姐姐68岁时说:她小时候看到母亲供在西墙西北角上有一个纸口袋,里面装有小摇车、弓箭、大钱、骨子儿等。又听嫂子68岁时说:咱们是锡伯鞑子,过年时还供子孙娘娘,听本村寇姓(蒙古族)说:赫姓是随旗的。特别是当赫、寇姓之间发生矛盾时,就说赫姓是随旗的。我们赫姓是随旗的这是无疑的,确实也知道我们民族的来源是锡伯族这是无疑的。
在赫家营东村的井台上发现赫姓家谱式的石碑。在抄人名时,一位名叫关淑琴54岁时妇女说:谁要给我们(指赫姓)定蒙古族才不答应呢!因为她嫁到老赫家后,还看到老人供“子孙娘娘”。赫文广63岁时说:赫姓随巴尔虎旗去云南打仗,伤亡很重,尸体不能运回,把头发辫割回埋葬,去打仗的是长子赫金龙(是始祖温扎力的玄孙),在云南牺牲了,又说:先祖是巴尔虎头头,在云南打胜仗封个官,管辖金、复、海、盖、熊岳城(传说是凤凰城)。
1992年再次到沙坨村访赫连山的弟弟赫连文说:赫姓是随巴尔虎蒙古旗的和韩、寇、康、卜(蒙古姓)一起来的,有家书在家庙里,土改时搬到沙坨子,1982年改为锡伯族,当时问过哥哥赫连山,报锡伯族根据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哥哥说:“是听老人讲的赫姓是锡伯人。”其母关世兰85岁时说:“娘家是莲花村锡伯家人,西北角供个小口袋叫佛爷妈妈。”为了从文字上证实赫姓的民族成分,1996年5月在出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古籍文化研讨会时,请伊犁师范学院副教授佘吐肯辩认,他懂满文、蒙文,又精通锡伯文,将谱单式石碑上的人名抄给他,经他考证后说:从其祖先的名字来看,符合锡伯族起名的风俗,且绝大部分都是锡伯语,据此我可以断定:赫氏家族是锡伯族。
于姓,据黑龙江省统战部办公室主任于世春介绍说:“原籍复州大榆树房人,解放后父亲还去过。”其家谱记载:“原籍北京顺天府人,郎家胡同居住以至康熙爷二年之时,南取南北台湾两处,东补关外,三省地界,由北京出迁复州,原拨蒙古佃户,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上由出吉林双城垦荒,奉谕旨由奉省拨民户自复州拨至双城,原领正丁开垦佃户一百二十营子,左右翼新屯、北四旗,镶红旗属下,屯丁于姓。”
去复县查寻于姓祖源,榆树房即今太阳升乡乡政府所在地,据乡志办介绍,姓于的住楼子沟,距榆树房约6公里,属于今老虎屯满族镇所辖。楼子沟于姓老人说不请家史,但邻村大四川周姓原本是蒙古族,如于姓是蒙古甸户,很可能是周姓家的佃户。
(二)复县的锡伯族碑刻
复县的锡伯族石碑较多,碑文是研究民族历史的最好见证。复县的锡伯族碑刻中有记族源、旗属及变迁的碑;有为国捐躯皇帝谕祭碑;有自述感恩碑;也有满文贞节碑等,多为有官势和富有家庭所立。石碑与家谱并存,其中有一份调兵实录,记录了锡伯族南迁各地驻防的情况,当地人称其为《调兵实录》。在调兵实录的石碑和家谱中记载,锡伯族拨往金州镶白旗一批,京都一批,伊犁一批,辽阳正黄旗三批,正蓝旗二批,正白旗一批,盛京镶红旗一批,镶蓝旗一批,镶白旗一批,拨往京都、伊犁、金州、辽阳和盛京五个地方共13批。
(三)复县的皮影戏
解放后复县锡伯族仍保持着传统的文艺形式--皮影。瓦房店市驼山乡锡伯族温家(温都尔哈拉)的皮影艺术,是复州城周围百里内颇有盛名的。这个皮影班本名“双盛班”,但因创始人是温洪盛,班内艺人又主要都是温家人,所以人们都称之为“温家班”。温家班第一代创始人是温洪盛,第二代继承人温福(洪盛之长子,官名“琪克森”)、温禄(洪盛之次子),第三代继承人温尚德(温福之子),第四代继承人温贵清(尚德之子),第五代继承人温盛林(贵清之子)、温盛华(尚清之女)、温盛琴(尚清之女)。
温洪盛家资富裕,大约于同治(1862~1874)末叶购置了影箱,当时只作为家庭娱乐工具。每逢年节温洪盛就同长子温福三子温祯演奏起来,自然左邻右舍三亲六故也都来同乐。光绪三十年(1904)温禄触犯了复州大恶霸“王辣椒”。王买通州官曹大老爷诬温禄为盗,置于死地。温家被逼变卖几百亩良田,内外打点贿赂曹某,才保住温禄性命。从此家业凋零,遂以演奏皮影为业。温洪盛谢世后,温福接班。
温福原在复州城镶红旗当马甲(骑兵),在营中名温都尔·琪克森,那时只好解甲归乡,继承皮影业以维持家庭生活。领导影班称曰“领箱”,巡回演出于复州城周围百里之内。温福年迈后,由温尚德接班领箱。
温尚德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时家道富裕,8岁入学读书,整整10年,因其天资聪明,学业锐进,学得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诗词歌赋无所不精,医卜星相无所不晓,实乃当时有用之才也。惜时乖命舛未能发迹,乃遁迹江湖、埋头于影艺。凡有真才实学者,其智力有啜于此必伸于彼。温尚德自1904年领导温家影班以来,到1937年止,总共33年,将皮影艺术发展到高峰。皮影艺术的表演过程中以唱功为主。温福领箱时,他的拿手好戏是滑稽丑角,其次是文武老生。其滑稽戏说唱笑骂都刻画入微、幽默典雅、无庸俗低级之感。他只要一开口就能赢得观众笑声满坐。温尚德领箱后,以其较高的文化基础,潜心研究影艺,吸取国内戏剧界、影艺界诸家之长,结合复州人的意识形态,使之溶为一炉,并对唱词加以改革。他本人对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的唱功都达到精妙的程度,成为举世罕见的“全能全精”的影艺专家。因其影艺主要取法于乐亭影,故人们称之为“关里影”派。
温贵清领箱后,他自己以唱小旦(小啜)称著,然较之其父的全能全精相去甚远。1937年温贵清将影箱兑出,终止了领箱工作。后又与其父温尚德应其他影班之聘从艺十余年。
1951年一代影艺巨匠温尚德逝世。其子温贵清继承皮影事业。温盛林时代,皮影艺术已被电影所代替。温家班的艺术只能以地方艺术流传于地方史料之中。盛林兄妹现均从事教师职业,但几世影艺家风,对他们犹有遗缘。盛林尚能唱许多影词,盛华、盛琴均善奏琵琶、三弦等乐器。他们也曾应邀登台演奏过乐器,当地观众每闻一曲,则油然兴感忆及温家班在复州地区艺术界的盛名。
(四)“狗茔”的传说
瓦房店市驼山乡毛岚村锡伯人吴扎拉氏(吴姓)的先人,是农民吴永满的高曾祖。大约在道光(1821~1850年)年间,在军中当领催(下级军官,一佐领有4名领催),带兵到北部边疆,抵御倭寇的入侵。出征时家犬随行,用于警卫主人安全。一年除夕之夜,家犬千里迢迢奔回故乡,突然闯入家中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呼呼喘气,家人十分惊奇。随后,他们认出是随军家犬,并发现狗脖子上绑一布袋,揭开一看原来是领催的阵亡通知书,全家举哀。狗因饥劳过度,只喝了几口水就死了。吴家人以此狗忠于主人,千里送遗书劳苦功高,乃为狗举行了葬礼,起坟于毛岚村南岭屯西山坡上,称为“狗茔”。至今还传颂着“狗茔”的来历。“狗茔”在“文革”时才被平掉。
(五)“超墨尔根”之迷
皇太极在1635年9月渝曰:“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这里说的“席北”即锡伯是无疑的了,但“超墨尔根“到底是锡伯人的人名还是地名,成为锡伯族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难解之谜。《锡伯族源考略》一文将“超墨尔根”解释为:“超”即绰尔河,“墨尔根”即今之嫩江市,将“超墨尔根”说成是河名和地名;还有人将“超”解释为超过的意思。
复县(今瓦房店市)东岗乡关姓家谱上写的是“衔玉军汗之子名超、墨尔根衔”,这里最重要的是由满文翻译成汉文时,在“超”名字后有(、)号,这就明确了“超”是名字即“瓜尔佳(关)·超”,而墨尔根(与莫勒根属于同音异译)之后加有“衔”字,这就证明“墨尔根”是衔(善射),而不是地名。所以,我们认为东岗乡关姓家谱上的“超·墨尔根”很可能就是皇太极讲的锡伯族在500年左右的历史人物“超·墨尔根”无疑,从而为研究锡伯族历史澄清了一个未解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