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社会团体篇
>
锡伯协会(学会)(图奇春著、佟加·庆夫译)
锡伯协会(学会)(图奇春著、佟加·庆夫译)
发布时间:2023-04-16 21:16
433

 “kuren”一词原指国家重要史籍存放之处或办公场所,近些年来,锡伯人对该词的词义加以拓展,将其作为表示组织机构的一个专业术语,由此有关发展锡伯族文化的民间机构就被称之为“协会”或“学会”。这一新生术语的总体含义,概言之,就是大家团结在一起,依据法律规定,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或者是办事机构。长期以来,锡伯族的文人志士们动员和组织本民族成员,出于振兴本民族的需求,审势度时,有目的地成立协(学)会,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自中华民国成立时起,锡伯族当中的一批知识青年,为了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曾经使用几种不同的民间团体名称,发动和团结群众,勤奋努力,奋斗不息。最早成立了兴学会和尚学会,之后成立了文化发展协会,两个民族协会,锡伯语言研究学会,锡伯族语言、文化艺术、历史研究学会等组织,来办理锡伯族的事情。这些组织的名称彼此虽然不同,但其性质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以提升锡伯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与其他民族一道并肩前进为目标。总之,正是由于这些组织的性质和目标完全一致,故都将其称之为“锡伯协会或学会”。下面大概地叙述锡伯族协(学)会的基本情况。

    民国成立以后,虽然大清皇帝的统治被推翻,但锡伯族的一切事情并未发生任何新的改变,文化教育依然未能摆脱旧式的桎梏,无任何进步可言,人民生活无任何改善。锡伯族当中的一批有志青年和进步人士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挺身而出,反抗黑暗统治,于1913年动员民众成立了兴学会,继而在堆齐牛录成立了尚学会。由于兴学会和尚学会都是以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为目标,所以成立之初就创建了佘公学校,以彻底改变旧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并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和文化知识,着力翻译国内外名著。如:英国的长篇小说《非洲迁徙记》、《鲁滨逊的故事》等外国名著就是在那个时期翻译的。又根据锡伯族的现实生活,创作出诸如《巴努呼善》《郭奇善》等剧本,演给群众看。那个时候锡伯人吸食鸦片,中毒很深,生活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据此创作了《戒鸦片歌》《国耻》《劝戒大街上的阿哥们》等歌曲,除了教给学生们外,还在民间演唱,对于提高民众的觉悟起到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带领学生们参加生产劳动,积极开展体育运动。上述兴学会和尚学会所做的都是锡伯族历史上的新鲜事。从佘公学校毕业的学生们不但成为嘎善里的栋梁之材,而且前往城市高等学校就学或到苏联留学,也有人担任过重要社会职务。由于佘公学校创建后建立了新的教学体制,锡伯营的各小学纷纷仿效,都逐渐建立起了新式教学体制。在兴学会的影响下,当时的锡伯营领队大臣在宁固齐牛录建立了两所公校。为了改变锡伯族的政治体制,兴学会和尚学会还向锡伯营领队大臣提出十条更新政治体制的建议,由于这种建议符合历史潮流,让人们深受鼓舞。佘公学校办了十几年的教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后来交给了国家,成为了公校。从这个时期所办的事情及其性质来看,兴学会和尚学会就是锡伯族的第一代协会。

   由此过了十几年,在盛世才时期,在他提出的的六大政策口号之下,新疆各民族都纷纷成立本民族的文化促进会组织。1937年夏,成立了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的筹委会,选举通宝为会长,之前由乌鲁木齐各校学生创办的《曙光》杂志,继续由促进会负责出刊。为了在各种聚会活动中不落后于其他民族,促进会召集在乌鲁木齐的学生,教授歌舞音乐,参加了数次文艺会演和比赛。不久,盛世才开始逮捕各民族的进步人士,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的会长通宝和干事伊敏政也被抓走了。之后选举关清廉为会长。1938年秋,选举安子瑛为会长。在安子瑛的努力下,编制出了《锡伯拉丁文教材》,用铅字印刷了800本,发往各地。那个时候锡伯营八个牛录和索伦嘎善等地都成立了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的分会,办理当地会校事务。将原来遗留下来的牲畜都归入分会名下,将所得利润作为学校的费用。这里为什么说是锡伯索伦满洲呢?原来在乌鲁木齐的锡伯人很少,力量很单薄,并且锡伯人一直以来学用满语满文,所以认为锡伯满洲是一体,在霍尔果斯生活的锡伯人被视为索伦人,故统称之为锡伯索伦满洲。1939年夏天,会长安子瑛去伊犁检查分会事务,前往索伦营,将过去分散居住的索伦人(锡伯人,译者注)集中到一个地方,建立了街道和村庄,将新居称为“伊车嘎善”,不再称为索伦营了。1941年夏天,盛世才抓捕各民族文化协会的负责人,安子瑛也被逮捕,后被杀害。由此始,在盛世才的淫威下,无人敢出来担当做事,锡伯索伦满洲文化协会就自行解散了。这是锡伯族历史上的第二代协会。

    后来,在当时进步潮流的推动下,盛世才在新疆已无法立足,被国民党驱逐出境。后来三区革命的军队战胜了国民党军队,挺进至玛纳斯河一带,通往伊犁的交通被阻断。国民党趁此机会提出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口号,要求乌鲁木齐的各民族成立本民族的文化协会。1943年,成立了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会,穆精阿(喇嘛扎布)任会长,数名满洲老人任副会长。那个时候由于伊犁的道路不通,未能与伊犁的锡伯人发生任何联系。由于在乌鲁木齐只有几名锡伯族公务人员,大家无所事事,未有建树,协会负责人仅代表锡伯族去参加相关会议而已。1945年春,三区政府民族军里的十几名锡伯族士兵被国民党军队俘虏,就以文化会的名义向国民党政府交涉,获准释放,让他们返回伊犁,这是当时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会办理的一件事情。除此之外,提出“文化会”改称为“协会”,并开始使用“协会”这一称号。文化会虽然名声小,但在乌鲁木齐购置了一所宅院。全国解放后,各民族的文化会都收归政府,继而解散,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会也自行解散。这是锡伯族历史上的第三代协会。

    1947年10月8日中午,在伊宁市成立了伊犁锡伯索伦协会(自此始统一称为协会)。那个时候正是三区革命取得胜利,三区政府在乌鲁木齐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第二年,在三区政府的领导下,各民族都开始成立本民族的协会。三区政府的领导人阿巴索夫,委托在伊宁市的锡伯族知识分子也应成立锡伯族自己的协会,而那个时候的锡伯人也受了革命的影响,正在致力于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就趁此机会抓紧筹办成立协会事宜。舒慕同、德林、仲谦、德泉等人东奔西跑,终于得到政府部门的许可,于1947年10月8日,来自锡伯族八个牛录、伊车嘎善、特固斯塔留(今巩留县,译者注)、塔城地区的共200名代表参加了成立锡伯索伦协会的大会,选举通宝为会长,荣来为副会长。协会成立后,在各地成立了分会。协会所办第一件事就是在翌年(1048年,译者注)创建了锡伯中学。1948年,整理了锡伯文,完善并印刷出版了小学锡伯语文教材。收回了伊犁河60%的摆渡权。根据大家的自愿,征集一头至两头奶牛,建立了奶牛群,又发展了养猪业。协会除了发展文化教育外,大凡涉及锡伯人的事情都要过问,在嘎善里办不成的民间事务,只要人有来找都予以办理。在国境上与苏联进行生猪出口生意。解放后,协会由政府收回。这是锡伯族历史上的第四代协会。

    1979年,自治区民委副主任舒慕同趁去察布查尔县的机会,提出成立学会的建议,对此察布查尔县政府深表赞同,经过积极筹备,于1980年10月8日,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语言学会,乌鲁木齐、伊车嘎善、塔城等地代表参加了学会成立仪式。春保被选为会长,还选了几名副会长。当年12月28日,在乌鲁木齐成立了分会,推举舒慕同为会长,全喜(即何全喜,译者注)、忠录为副会长。1984年12月,乌鲁木齐学会进行换届选举,选举忠录为会长,德明(即赵德明,译者注)为副会长。今天的乌鲁木齐锡伯学会就是它的延续。1986年9月,来自北京、东北、乌鲁木齐、八个牛录、伊车嘎善、特固斯塔留、尼勒克县等地的代表汇集于伊宁市,隆重而热烈地地成立了锡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研究学会,选举尔吉春为会长,另选数名副会长。综上,无论是察布查尔学会,乌鲁木齐学会,还是伊宁学会,均可称之为锡伯族历史上的第五代学(协)会。现在这些学会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本文锡伯文原载《锡伯文化》总第2期)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