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纪事篇
>
伊犁索伦营锡伯族纪实(佟连福)
伊犁索伦营锡伯族纪实(佟连福)
发布时间:2023-04-16 21:30
1240

 

     伊犁地区有个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霍城县还有个伊车嘎善锡伯族乡。据统计,1986年全霍城县有锡伯族2462人,而仅伊车嘎善就有1692人。如此众多的锡伯族人从何而来的,又经历了几多历史风云,怎样繁衍到今天的呢?笔者是索伦营中锡伯族的后辈,有所目睹耳闻、亲历、查阅史书文献资料,并在家乡故里进行了大量访察,现对伊犁索伦营的锡伯族历史沿革作一次慨述,有误之处请知情者指正。

    一、伊犁锡伯营

    清政府于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伊犁后,又剿平了阿睦撒纳、大小和卓叛乱,为了加强西北防务,巩固祖国统一,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置了伊犁将军。筑九城、置四营、兴屯务,移驻了大批满、汉、蒙古、锡伯、索伦,(今称鄂温克族)、达翰尔族携眷官兵于伊犁。

    伊犁锡伯营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自盛京调锡伯营宫兵一千户移驻。设领队大臣一员专管,总管一员、副总管一员、佐领八员、委蓝翎侍卫四员、委笔帖式二员。领催32名、兵968名。西迁时,官兵携眷,共计3275人,按八旗分派管辖。嘉庆十三年(1808),凿成二百里长的“察布查尔布哈”大渠,屯垦戍边,丰衣足食,人丁兴旺,至嘉庆间,人口已发展到9200人。

     二、伊犁索伦营

     伊犁索伦营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调黑龙江索伦(今称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官兵1000户移驻。设领队大臣一员专管,总管一员、副总管一员、佐领八员,骁骑校八员、委蓝翎侍卫四员、委笔帖式二员、前锋36名、领催32名、兵968名、养育兵200名。以上索伦官兵在霍果斯河以东以西,广袤地带分八旗,建盖房屋居住,种地自食,随时操演鸟枪骑射。伊犁索伦营八旗,分左右两冀,霍尔果斯河以东为右翼四旗,自东至西,一牛录称阿里玛图固萨,二牛录称科固萨,三牛录称富色克固撒,四牛录称霍尔果斯固萨,达斡尔族民兵戍屯。四旗村庄交杂,途径交错。霍尔果斯河以西为左翼四旗,五牛录称策集固萨,六牛录称齐齐罕固撒,七牛录称萨玛尔固撒,八牛录称图尔根固萨。索伦族(鄂温克族)戍屯。索伦营受伊犁将军节制,成为大清国守卫西部边防的劲旅之一。

    三、调拨锡伯营闲散余丁移居索伦营

索伦营移驻伊犁初,建屋垦荒,劳作繁重,各种灾疫层见迭出.人丁不旺,闲散余丁甚少,再加上军差繁多,不敷拨用,生计艰窘,严重影响了西边屯戍。因此,伊犁将军于1798年和1834年,两次奏准,调拨锡伯营闲散余丁移居于索伦营。1798年5至6月,伊犁将军保宁命锡伯部挑选百六十户入于索伦部,以备挑取马甲。其中大人552人,小孩106人,共计658人。

    第二次调拨是在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十一月癸未(公历1833年12月27日)奏准于第二年四月,(公历1834年5月至6月)间,伊犁将军特依顺保由锡伯营中挑选一百名闲散余丁,并户移居索伦营,以备挑选马甲。一百户中,大人为438人、小孩为183人,共计631人。两次调拨共计260户,计1276人。

    四、索伦营锡伯族屯戍之大概

    拨入索伦营的260户锡伯族,以姓氏分别安插在霍尔果斯河以西左翼四旗之中,策集固萨以安姓为主,齐齐罕固萨以文姓为主,撒玛尔固萨以关姓、吴姓、何姓为主,图尔根固撒以佟姓、孔姓为主。他们与索伦族人杂居,故俗称“锡伯索伦”。

    索伦营里的锡伯族与索伦族人和睦相处,并肩耕牧,向索伦族兵民传授先进的水利农业技术,从而生产起色,人畜渐旺,民生裕乐。

    索伦营里的锡伯族与索伦、达斡尔官兵驻守八座卡伦:即霍尔果斯卡伦、齐齐罕卡伦、奎屯卡伦、博罗胡吉尔卡伦、崆郭罗鄂伦卡伦、色沁一卡伦、辉发卡伦、奇沁卡伦。每卡伦驻兵十至二、三十人不等,各一侍卫或效力官一、二人领之。日夜坚守岗位,管理游牧,稽查逃人,监督贸易,防范入侵。

    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官兵,与索伦达斡尔族官兵一同奉命奔赴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换防,每有战事,受命调兵遣将派往参战,为保卫疆土完整,维持国家安宁、立下过重大功劳。

    五、沙俄侵占索伦营锡伯族驻地

清同治三年九月七日,即公元1864年10月7日,中俄在塔城逼签《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我国西北领土44万多平方公里,新定属索伦营地区的国界线经奎塔斯山顶,顺图尔根河,依博罗胡吉尔、奎屯、齐齐罕、霍尔果斯等处卡伦至伊犁河之齐钦卡伦,侵吞了自崆郭罗伦往南的索伦镶红、镶蓝两旗屯田。

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我国伊犁后,对已屯戍在霍尔果斯河以西百余载的索伦、锡伯族兵民滥施淫威,即用武力逼令图尔根所驻索伦锡伯族人移居萨玛尔。

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即公元1881年2月24日,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中俄伊犁条约》,以霍尔果斯河为中俄两国新界,沙俄又割占我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1882年分界时,将索伦营西四旗驻地分入俄界。地界划分完毕后,就涉及到人属那个国藉的问题。按那时的国际公例,一般都实行人随地归的办法,但由于清廷本来还想收回失地,便决定“如地界不可收,或将该营官兵迁归伊犁境内,另行安插,而与俄官约定章程,设法保全兵民的坟墓”。

    索伦营西四旗官兵迁回伊犁时,也自然分成了“归”和“留”两部。一部是1763年从黑龙江移驻的五百户索伦族的后裔,不忍遗弃故土,为了保全祖坟,按“人随地归”之国际公例,仍留居在原地。成为俄国庶民,其中有少数有通婚关系的锡伯族人。1798年和1834年,两次从锡伯营拨入索伦营西四旗的260户锡伯族的后裔,为了寻找自己的民族亲眷,按《伊犁条例》《伊犁界约》有关条文,于《伊犁界约》签订( 即光绪八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882年10月29日签订)后的一年内告别了百年屯居的沃土,携带祖辈骨灰,迁驻霍尔果斯河以东、原索伦营东四旗废地之内。笔者的祖父托克土米特( 1860~1909 ),旧属索伦营图尔根固撒旗下。年约23岁时,与族众一路迁徒到霍尔果斯河以东的。

    六、东迁的索伦营锡伯族军民修建索伦大城

    这部东迁的以锡伯族为主的官兵民户,重新组成了伊犁新索伦营。在锡伯族领队大臣春满等官员的率领下,投入了艰苦卓绝的兴建家园的艰辛劳动。在水磨沟(今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加尔苏溪)与紫泥河之间(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农团四师64团2连一带)开阔平坦地带择地筑城。周七里多,有东西南三个城门,约于1885年竣工,移驻城内。索伦营恢复旧制,仍受伊裂将军节制。设领队大臣一员、总管一员、副总管一员。左翼佐领四员、防御二员、 骁骑校四员;右翼佐领四员,防御二员,骁骑校四员,档房委笔帖式二员。(《新疆图志》卷二十五职官四)

    新编八旗索伦营户口:正黄旗94户230 丁口,镶黄旗67户180丁口,正白旗95户194丁口,镶白旗97户146丁口,正红旗99户250丁口,镶红旗97户184丁口,正蓝旗97户194丁口,镶蓝旗95户249丁口。职业:职官94人 ,马步甲728人,闲散159人,四孤二人。(《新疆图志》卷四十四民政五户口二)。由此总计,共771户,1627丁口。

 伊犁将军给索伦营的锡伯族也划分了耕地草场,将旧日绿营三、四工屯地拨给索伦营左翼镶黄、正白两旗官兵屯种,旧日绿营大小工背地(今大小马扎尔,即今61团)。拨索伦营镶白、正黄两旗屯种,其旧日索伦左翼四旗地一间房至拱宸城(原霍尔果斯城,即今62团)南一带,拨给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官兵屯种。从此,北至塔勒奇山、南到伊犁河,东至察罕乌苏(锡伯语称尼堪比拉)、西至霍尔果斯河的广袤地域,也就是以后所建的霍尔果斯县大部地区,全属索伦营锡伯族所辖范围之内。

    新编索伦营的锡伯族,为了保证耕牧自食,民族富强,大城

筑峻后,立即大兴水利,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首先开凿了“安

巴约霍伦”,锡伯语意,为大渠,导引苜蓿沟水至索伦大城北,西分支为大庄子渠。南分三支即东台渠、大树渠、嘎善渠,总长30余公里。约于1905年,又开凿了“旱稻约霍伦,导引苜蓿沟水至瓦尔给舍里(即东泉)之西开荒种稻,总长20余公里。1920年左右,开凿了“阿里玛图渠”,从小麻扎北导引三泉水,至小卡子、红桥,长约二十多公里。1920年左右又开山劈岭绕山头引进高原,旱田改为水田、修成了“伊太渠”。“劈山渠”,哈萨克族称“克斯肯托海,导引格根沟山水,南流至伊泰庄子(大庄子),与紫泥河水沟汇流,为此地供生活用水和灌溉田园。索伦营锡伯族,为边疆地区的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留下了丰功伟迹。

新建索伦大城内建有各官署及700多户民居,房屋美观,庭院宽畅。堂屋仍是东北老式一明两暗起脊的房架。东西厢房,南有大门及大门及库房、住房。宏伟堂皇的喇嘛庙“康远寺”就座落在北街,香火旺盛。街道整洁,渠水欢淌,树木葱笼,蔬果丰登。在总管挡房开设学堂,分三个班级教学,在校学生达百余名。还设私塾,笔者的父亲就在城内私塾读的学,名学克。给惠远武备学堂选送几十名锡伯族子弟当学兵,及锡伯营领队大臣色布西贤在惠远城开办的学堂学习满汉文。锡伯人自古崇尚教育,遵行孝德,语言没忘,文字没丢,民俗依旧。好学、开明、追赶时尚,交流包容、团结。

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六月二十九辛己(公元1903年7月26日),新疆首批留学生10人,其中索伦营锡伯族5人。有巴图沁、伊里春等。年纪均十岁以下,略懂满汉两种语言文字特派通晓俄语的新满营正红旗佐领伊勒噶春(锡伯族)为头目,8月21日,一行人由惠远出发,29日到达俄国阿拉木图,进入幼童学校学习,学制三年。毕业后继续深造,后来这批人相继学成回国,大部分活跃在新疆的政治、外交舞台上,有的还成为以后中国对俄国(后来的苏联)办理交涉事务的骨干人物。 学政法、学工、学医。索伦营锡伯族文化、教育语言、文字保留至今。         

新编索伦营的锡伯族,又担负着中俄分界后新设卡伦六座的防守任务,即河源卡伦、登元卡伦、察罕鄂博卡伦、尼堪卡伦、红山嘴卡伦、哈尔素湖尔卡伦。官兵们勤奋习武,又成为驻守我国西北边疆的劲旅之一。

七、锡伯族迁出大城散居霍尔果斯县各地

1911年10月10日,幸亥革命爆发。次年1月7日伊犁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取得成功,在惠远城成立了临时政府,结束了清王朝在伊犁的统治。索伦营领队大臣奎禄至惠远临时政府都督府,表示拥护新政府。杨增新窃取新疆军政大权任新疆都督后,把伊犁四领队大巨改为四领队官,削弱实权,军事上标营逐渐替代了旗营的职能,薪俸断绝。1914年6月,中华民国内政部批准霍尔果斯建县,统辖索伦营,由此索伦营兵制逐渐自行瓦解。索伦营所占牧场之地亩,该营旗丁多已自行垦辟,弃甲务农,自力衣食。

    索伦营锡伯族转入农业生产后,为了农耕方便,纷纷在城外的田间地头水边修建农舍,精心耕作,秋收后返城过冬。当时,大城内又流行瘟疫,死亡日见,人心慌慌。1916年左右,城内居民纷纷拆屋迁出,定居城外农舍。到二十年代大部迁出,到三十年代末,城内尽留居几户汉民商贩,一片萧疏。到四十年代初,他们迁往绥定、霍尔果斯等处谋生。从此,索伦大诚残垣颓壁,满目荒凉,全部被废弃。故此,以后的锡伯人称它为“佛嘎善”,意为旧乡。其遗址至六十年代全部被64兵团开为平地农田,原城廓悄然消失。

    迁出城外的锡伯族,除散居在各自地头水泉边外,也有数户乃至一二十户聚居而成村庄的,如伊泰大庄子,图尔根嘎善、车哲嘎善、营盘嘎善等这些村庄相望,道路连贯。其中伊泰大庄子地处中心,紫泥河从庄中流过,河东住锡伯族二十余户,关姓居多。河西住有达斡尔族五六户,以鄂嫩姓为主。该庄又建有领队院宅、总管挡房、佐领家院,故自然又成了锡伯族的政治活动中心。在此庄又建学校,分三个班级教学,在校生一百余名,因此自热又成了文化教育中心。

    八、建新乡伊车嘎善

散居的各嘎善庄子农户,相距半公里至数里之遥。虽然利于农牧业的发展,但又深深感觉到子女上学极为不便,又不利于互助团结自卫,再加上此处蚊蠓多,人畜多疾,惯于一向结营聚居的这支少数民族,又酝酿着建乡聚居之大举。由此,至1930~1936年间,在李春任总管及领队管期间,顺从民心择地建城,摊款派人,在木克依沟(锡伯语意为流水沟)平坦处夯筑城墙。后发现此地水源不丰,款项又被人贪污,引起众人愤怒,只筑了十二堵城墙后便停废。1936年长安任领队官后,又在伊泰大庄子东北二公里处大举建乡,规划了街道,兴建了安班(领队)衙门、校舍,还有几户老百姓也建屋迁住。1937年长安担任霍尔果斯县副县长后,清代所设历经174年的索伦营旗营制也告终。也无人继续建立聚居之大举,便不了了之。

    素伦营里的锡伯族优秀青年安子英,于1937年从苏联塔什干中亚大学政法专科班毕业回国后,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担任新疆反帝会民众部农牧科科长、锡索满文化促进会会长等职务。1938年夏他来到霍尔果斯县,了解到锡伯族人民的疾苦和愿望,便向县长提出了建新乡、兴教育、划拨地亩等要求,得到县长同意。1939年夏安子英又从迪化来到霍尔果斯县大庄子召开锡索民众大会、宣讲抗日救国发展农牧业生产、振兴民族文化教育等事。并动员为建乡兴学捐款,改选了霍尔果斯锡索文化会领导。会后,安子英亲自带领众官员和文化会领导人员到建乡新址丈量地亩、规划街道,确定校址,划线钉桩。1940年春耕后,锡伯族人前去新址打墙修渠,修建学佼。当年秋天,建好了学校教室和十余户民房。1941年秋天也有几十户民房建好迁居,学校也搬迁开课。至此,新乡街道规模已经形成。东西向三条街道,称大街、南街、北街。南北向二条巷子。新建的学校和几户富人家的房屋座落在大街。新植的榆柳杨树也开始长大泛绿,渠水淙淙 ,空气清爽。这座新建的锡伯族乡,锡伯语称为伊车嘎善,意为新乡或新街。新乡的建立为锡伯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民族的强盛繁荣,俱备了条件。但安子英不幸于1941年7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不久被秘密杀害。至今,仍被锡伯族人民深深地怀念。

    1944年伊犁三区革命爆发后,当年冬季伊车嘎善锡伯族组织派出索伦骑兵排,受命奔赴前线,在四台、温泉、博乐,大河沿子,精河、额敏、和布克赛尔等地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立了功勋。

    伊车嘎善教育事业也得了发展。早在大庄子办学时期,就有10多名青年前后赴苏留学。1940年选送l0名青年赴伊宁市的伊犁中学读书,还有很多青年赴迪化及口内求学。伊车嘎善锡伯小学设置四个班级。

    九、伊车嘎善锡伯民族自治乡的建立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伊车嘎善,1950年秋,工作队领导锡伯族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减租反霸,土地改革等运动。1953年10月,新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试办工作队,由新疆省统战部部长吕剑人同志率领,由锡伯族干部沙陀任队长,进驻锡伯族聚居的霍城县四区一乡,即伊车嘎善乡。同年11月15日,宣告成立了伊车嘎善锡伯族自治乡人民政府,由本乡锡伯族姜孜拜任第一任乡长。这是新疆成立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单位,在全国也是第一个成立的乡级自治单位。

    1958年9月14日,霍城县第一个成立的火箭人民公社,伊车嘎善乡为第一生产大队。1963年4月9日,分出火箭人民公社的第一、二生产大队,单独成立了伊车嘎善人民公社。1974年10月扩社后,伊车嘎善公社机关迁至原火箭公社旧址,下属五个生产大队,伊车嘎着仍为第一生产大队。1984年11月3日,政社分设,原伊车嘎善公社,恢复为伊车嘎善锡伯乡,原锡伯族聚居的一大队改名为伊车嘎善村。

    十、索伦营锡伯族人口增长情况

    1798年5——6月,第一次拨入160户,658人;1834年5月,第二次拨入后、两次调拨共计260户1279人;1885年,索伦大城筑峻分编八旗,共计771户1627人,其中包括少量的达斡尔族;1938年1013人(包括少量的达斡尔族);1940年1045人(包括少量的达斡尔族);1952年1063人;1953年1105人;1964年1408人;1982年2253人;1986年2462人。

霍城县及伊车嘎善锡伯乡、伊车嘎善锡伯村历年锡伯族人口统计数:1949年,县1066;1950年,县1078,乡939;1951年,县1096,乡907;1955年,县1417; 1960年,县1114;1963年,县1404,乡1042;1966年,县1410,乡1106;1970年,县1633;1975年,县1947;1976年,县1938,乡1264;1980年,县2011;1982年,2216县,乡 1356;1985年,县2347,乡1106;1989 年,县2650,乡 1683,村1006;1990 年,县2628;1992 年,乡1785;  2000 年,县 ,乡1939;2005 年,乡 1865;2010 年,县1871(以上数据来自《霍城县志》《伊车嘎善锡伯乡志》)。

 

十一、水利工程

1.切得克苏干渠,1959年11月开始修建,1960年4月建

成,全长13.5公里,其中干砌卵石6.3公里。流量5立方米/秒。1964年9月,切得克苏干渠延伸5.3公里到火箭公社(今伊车嘎善锡伯乡驻地),是从伊车嘎善村东绕到南向西流去,成为伊车嘎善村的环村大渠。当地锡伯族人称其为“皇渠”。

2.伊车嘎善水电站,1966年2月,伊车嘎善水电站在

教工作队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伊车嘎善村一组地段,就在旱稻约呼伦那里建成水电站,(装机28千瓦,投资4万元)。1966年5月1日庆典上,就在水电站空地上,州文工团来演出,我(笔者)自始至终开建到庆典均在现场。至到电线架设到我们学校办公室和教室,因为我是当时学校校长(小学戴帽初中)。到1973年10月,伊车嘎善水电站因无配件而报废。

3.库鲁斯台水库,1975年10月动工修建,设计库容600

万立方米,土坝,1979年11月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213万元,因水少,山上暴雨发洪水淤积严重,未能发挥领导的功望而放弃。花了工,死了人,用了钱,最后领导梦想破灭。谁也不担责。

十二、交通

1.1980年5月开工建设伊车嘎善公社至霍清公路,10月竣工,全长7公里,是伊车嘎善锡伯乡第一条沥青路面公路。

2.1989年4月开工修建的伊车嘎善东河坝(尼堪比拉)大桥,该桥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31万元,为平板五孔桥,长40.25米,宽9.1米,高3.1米,设计过水流量200立方米/秒,当年12月5日竣工。从此我们步行人也春夏秋冬不用趟水破冰过河了。 甚是山洪来了也没有生命危险了。

十三、索伦营锡伯族部分近现代人物

扎拉丰阿(1857——1910),瓜尔佳氏,索伦营人。1884 年补骁骑校,1889年补放防御,1890年补放佐领,1896年署理总管事务,1907年授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

巴图沁(1884——1954),字松如。郭若勒氏 。1903年留学俄国阿拉木图。回国后在惠远城两等学堂教员。辛亥革命后在迪化外交署任俄文翻译。1924年任伊犁盐局局长。1925年任伊犁索伦营领队。1928年任迪化外交署主事。1932年任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1937年被盛世才逮捕入狱。1944年获释居伊宁市,1954年病故。

富善 (1858—?),1858年生,为索伦营锡伯人,1864年(6岁),作为难民,流入俄国,学习俄语文,用他在俄国学到的知识和懂俄语文的特长,为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他是在1864年伊犁索伦营被伊犁地区伊斯兰极端分子建立的割据政权——苏丹部队围困时,随父母避难到俄国时,在俄国学校学习俄语的。1880年回国(20岁),富善精通俄、满、维、汉语文,曾在喀什噶尔署理军务的广东陆军提督张尧行营处任翻译委员,又担任过骁骑校、防御、佐领等。

富善于民国四年(1915年),中华民国与俄国谈判解决霍尔果斯河水分配与河道岛屿划分谈判中,作为民国政府首席谈判代表,力挫俄领事关于霍尔果斯河上游水利中国3分、俄国7分之说,经再三据约力争,将上游之水,仍照光绪八年(1882年)原约作为公水,两国分用,均不分某国各占几分之几。其下流泉与河水改流之淤滩,即依原约两国均分、公立界碑,俾资永远遵守。二道河以下之水,彼此平均分用,双方认可,书约签字。当时签订之约,为《霍尔果斯河划界文据》,该约以中、俄文缮写两份,中俄两国委员签订于霍尔果斯。索伦营总管富善代表中国政府签约,俄员为毕沙诺夫。富善当年还参加了霍尔果斯河“关于查勘界限订立碑博”的谈判,于民国四年(1915年)六月十五、十六两日,在霍尔果斯河水交汇之处、从中划定界限,暂定界桩,作为临时碑博,容后更换铁石碑。索伦营总管富善代表中国政府、毕沙诺夫代表俄国政府签订《霍尔果斯河临时碑博》。

  为什么派富善为我国首席代表与俄谈判,认为原因有二:一、富善熟通中、俄两国语文;二、索伦营地方紧靠霍尔果斯河,富善熟悉地理情况。他在伊犁将军府曾任哈萨克处处长,在1911年11月的伊犁辛亥革命后,与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冯特民(革命成功后,冯任新伊都督府的外交司总长)一同到伊宁城,以新伊大都督府名义接管了道署。说明富善的有关履历在《锡伯族档案》资料中,我写的上述情况是记述在《新疆风暴七十年》一书中,在台湾出版。同富善在俄国学习俄文并一起回国的扎拉丰阿,在塔尔巴哈台当参赞大臣时,也曾处理与俄的涉外事务,挫败了沙俄蚕食我巴尔鲁克山的企图。如:光绪九年(1883 年)订《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时,按《伊犁条约》规定,凡“以前未立界牌之交界处,应由两国特派大员安设界碑。”但是,沙俄代表节外生枝,硬要重议边界,目的在于蚕食我巴尔鲁克山。失败后,沙俄胡说:巴尔鲁克山的哈萨克牧民已经加入俄籍,只有将此山借让俄国,才能中俄两益,闭口不提人随地归之事,在俄代表的无礼逼迫下,清朝代表同意租借10年。后来,在我国驻巴尔鲁克山军营官员扎拉丰阿交涉下,挫败了沙俄租借10年的阴谋,收回该地。

   安崇文,为索伦营锡伯人,富善之子,黄埔军校第十一期学生,后任新疆警备区536团团长。1949年10月随陶时岳将军起义,转业后任甘肃省兰州第一工程局农场副总指挥,2002年病逝。

 安子英,富善之子1915——1942)安家氏,索伦营人。其父富善,曾任,索伦营总管、领队大臣等职。

安子瑛(1914——1943),霍城索伦营人。1935年11月,被新疆教育厅公派到苏联中亚大学政教系学习,1939年回国。曾任新疆反帝会副会长,俄文翻译。熟通锡伯、满、俄罗斯、汉、维吾尔、哈萨克六种语言文字。他是新疆锡索满文化促进会的主要负责人,是现代锡伯族知识分子中颇有才干很有活动能力的人物。他在反帝会工作期间,经常接触中共及联共人士,深受他们的影响,逐渐树立起共主义信念,为发展锡伯族文化教育事业做了许多工作。
   安子瑛十分关心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关心锡伯族地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教学 质量的提高。他主张锡伯族学校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集中精力抓好汉语教学,为锡伯族学生继续学习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在农村倡导和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组织民间文艺演出队,演出抗日救国的文艺节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重视锡伯族青年的继续深造,提高文化水平。当时西宁县只有小学,没有一所中学,小学毕业生的升学成为难题。针对这一情况,安子瑛数次从迪化到伊犁,到宁西县帮助当地政府召开家长会,组织动员家长送子女到伊宁、迪化等地继续深造,同时帮助各村政府采取措施,为家庭贫穷的学生资助解决困难,在他的努力下,许多锡伯族

青人到迪化学习。积极进行锡伯文字的改革。他深入研究锡伯文字的规律,孜孜不倦地学习拉丁文,用创新的办法,制定出了以拉丁字为基础的锡伯新文字,取得了当时文化促进会多数人的同情支持,并得到了当时政府的认可。他编印了锡伯族小学使用新文字学习课本两册,出版发行800册,发到锡伯族小学进行试验教学,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治区人民政府1997年5月批准安子瑛同志为革命烈士(《新疆年鉴》1998年)。
    (本文原载《伊犁文史资料》第8辑,1992年4月。2015年5月修订于乌鲁木齐。佟连福,75岁)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