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回忆访谈篇
>
安子英与伊车嘎善(韩新申)
安子英与伊车嘎善(韩新申)
发布时间:2023-04-16 21:59
565

  伊车嘎善”锡伯语是“新的村庄”“新的乡村”的意思,伊车嘎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唯一的一个锡伯族民族乡。世居生活在伊车嘎善的锡伯族老一代人每当回忆“伊车嘎善”形成的往事,就会不由自主地的深深地怀念一位锡伯族杰出的人物,伊车嘎善的优秀儿子——安子英。

据老人们的回忆,安子英1915出生在惠远城,是索伦营人(今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籍),其父富善,曾任索伦营总管、领队大臣等职。小时曾在惠元高等学堂初级班学习,16岁毕业,1935年考入新疆学院,同年8月赴苏联塔什干中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安子英可以说是在锡伯族近现代知识分子中颇有才干很有活动能力的人物。是盛世才时期第一期留苏生。他富有语言专长,兼通汉、俄、维语言。当时他任新疆反帝会青年科长,在一般的群众会议上,他讲演时不用翻译,先用汉语宣讲,而后用维语讲解。他的讲演生动形象,颇有动人的感染力,给当时青年留下难忘的印象。他在反帝会的工作中,经常接触中共及联共人士,深受他们的启迪和影响,逐步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立场。1937毕业回国,被安排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工作,先后担任民众部科长、农牧科科长。1938年,出任迪化锡索满文化促进会会长,期间创制锡伯文拉丁文新文字方案,编写课本进行实验教学。

大约在1870年左右,索伦营的锡伯族、达斡尔族军民在霍尔果斯一带重建自己的家园,定居在现农四师六十四团二连驻地,修筑过环绕近2.5平方公里的城墙,成了历史上的锡伯族的“佛嘎善”(锡伯语“旧乡”“旧村庄”的意思)。“佛嘎善”曾经有过繁荣的鼎盛时期,据说索伦营的锡伯族,在那里居住生活了有30多年,后来因瘟疫肆虐死亡人数甚多,所以人们恐慌之至,纷纷逃离,开始弃甲务农,散居四野,城郭荒芜。当时迁出时是以姓氏家族形式搬迁居住。据老人们回忆述说,如关佳氏迁住大庄子(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加尔苏二组以西处)、吴扎拉氏迁住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加尔苏村三组、何叶尔氏迁住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加尔苏村二组和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赤哲嘎善村一组(现乡政府)一带、哈斯乎里(韩)氏迁住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加尔苏村四组、温都尔氏迁住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赤哲嘎善村三组、安佳氏迁住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赤哲嘎善村四组、胡萨哈里氏迁住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柳树渠村三组、苏穆里氏和徐木里氏迁住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柳树渠村四组、郭尔佳氏迁住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柳树渠村一组,各部迁住距离相互都较远。

1938年,安子英到索伦营大庄子驻地进行实地调查看到同胞们的撒居之苦、农业缺水、人畜多疾,各部迁住距离相互都较远,不利于团结互助,相互照应。于是提出建立新乡、兴办教育的主张,召集当时的各部头人决定将散居四野的锡伯族、达斡尔族等集中重建新的家园-----“伊车嘎善”后又说服当时的霍尔果斯县县长在索伦营的大庄子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加尔苏二组以西处)召开了盛大的锡伯族、达斡尔族民众大会,索伦营总管、文化会长、校长、八旗佐领都出席了大会。会上安子英宣讲了全国的抗战形势,同时以自己留学时的亲身经历,宣传苏联的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先进经济。宣传发展经济文化的重要性,宣传天文、地理,分析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建立“伊车嘎善”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前景。会后,组建了建乡委员会,由安子英亲自率领,来到建乡新址(今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伊车嘎善村),丈量土地、放线定桩、规划街道、确定校址庙宇,伊车嘎善村落的布局基本按照满清四合田子型及参照俄罗斯农庄模式相结合的,现在主要的街道还保留着原样。至此,伊车嘎善村初具规模。

1950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归属西北局领导,成立了新疆分局。1952年新疆分局遵照中共中央和西北局的指示精神,率先在新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1953年,新疆分局派出党委统战部长吕建人率领的工作组,经过民族区域自治的试点,于同年的11月15日,在伊车嘎善村正式成立了全国和新疆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乡级)-----伊车嘎善锡伯民族自治乡。从此,“伊车嘎善”的名字正式载入史册。

然而1942年3 月,在盛世才炮制的第三次 “阴谋暴动案”中安子被逮捕入狱被枪杀,年仅27岁。但是安子英的名字永远留在伊车嘎善锡伯族人民的心中。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