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回忆访谈篇
>
佟荣昌承父志经商助学(博雅)
佟荣昌承父志经商助学(博雅)
发布时间:2023-04-16 22:00
682

佟荣昌,锡伯族,姓图克色里氏(又称佟佳氏),1908年生于伊犁锡伯营镶黄旗,(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珠牛录村)。1988年12月26日在乌鲁木齐病逝。佟氏自幼受父亲思想的熏陶,并常跟随父亲去苏俄经商,眼界得以开阔,奠定了其立志经商扶持民族教育,以发展锡伯族经济、改善族民生活的思想,后来成为锡伯族知名事业者、开明人士和中共统战对象。

佟荣昌先生是锡伯族中子承父业的典型代表。其父佟精阿,1888年生于伊犁锡伯营多事之秋。当时锡伯营军民尚未完全从农民起义造成的严重创伤和沙俄侵占伊犁的十年伤痛中摆脱出来。1884年新疆建省后,清政府恢复被废止的锡伯营八旗制度,部分补发十几年所欠军饷。但是,目睹了当时俄罗斯先进经济、文化状况的锡伯营新任总管色普希贤等,已认识到兴办教育对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作用。于是他与锡伯营各旗佐领商议,决定拿出所补军饷的一部分兴办教育和公益事业,开始了锡伯营社会近代化的发展变化。20世纪初,随着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在伊犁各地先后兴办各类学校,使锡伯营受教育者日益增多,锡伯营教育兴族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奠定了民国初年锡伯营兴办教育的思想和人才基础。

1912年伊犁辛亥革命后,锡伯营一批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和俄罗斯思想文化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和活跃志士,开始登上锡伯族文化教育舞台。约民国二三年间(1913或1914),由常广斋、博孝昌、穆精阿、元宝春、萨拉春、广普、寿林及佟精阿等发起,在伊犁创办了群众性文化团体——尚学会,不久在锡伯营一三牛录建立了其分会。尚学会的宗旨是注重教育,开办学校,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主要方法是依靠民间力量捐助办学。民国四年(1915),在锡伯营一三牛录创办了尚学会属下的学校“色公学校”,以色普希贤之名命名,以纪念色氏在锡伯营总管和索伦营领队大臣任内,为发展本族文化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色公学校成立后,为了保证学校的运营,校方公推具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的佟精阿掌管学校经济。在当时学校白手起家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建校舍期间的学生教室问题,佟精阿主动腾出自己的数间房屋作为教室及教习办公室,并为师生提供桌椅、笔墨纸张、饮食及其他方便。新建校舍竣工后随即扩大招生,但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日益显现出来。身为主管学校经济的佟精阿为此忧心如焚。他一方面广泛动员富裕人员多捐助,并自己带头尽一切能力捐助钱物等,另一方面又被迫贩运烟土及白酒等到俄国,将所赚钱物均捐作办学资金。当时,已届学龄的佟荣昌也在其父亲主持经营的色公学校学习,并且曾数次被其父亲带往俄国游历各处,见到了另一不同的世界。佟精阿还灌输儿子兴办教育、学习文化知识能够使民族兴旺发达的浅显道理。从此,佟荣昌先生逐步培养起办事业、倡教育、兴民族的思想,并决心长大一定要承继父业,自己做出一番事业。

在尚学会的影响下,在锡伯营又创立了另一群众文化团体——兴学会,并且又建立了一所会属学校——“锡公学校”,以曾为本族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过较大贡献的曾任伊犁新满营协领的锡笔臣之名命名。自此,在锡伯营广泛掀起了兴学高潮。佟荣昌先生就是在如此向上的社会氛围中受父亲的重大影响而成长起来的。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较明显地改善了新疆与周边的关系。1924年中苏建交,中方任命曾留学俄国的锡伯族文人关清廉出任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他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经与苏方协商同意,带10余名锡伯族青年到阿拉木图留学。其中就有年仅16岁的佟荣昌先生。他被分配到阿拉木图农牧专科学校学习。

1926年佟荣昌先生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回国。他以学到的科技文化知识,为家乡的农牧业生产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为了改良家乡的果树品种,1931年从阿拉木图购进各种优良树种600多株,首先试植在其丈人德米善及自己家院内,以后逐渐发展到全县。后来又为改良牲畜品种做了很多工作。如1932年从苏联购进安格洛顿(安尔顿·乌洛夫)良种马和斯特洛博尔司奇(阿拉托吾,即褐牛)种牛,这些优良品种的马和牛到建国初期已发展到相当规模。

佟荣昌先生通过与苏联的贸易来往,又观察到在苏联猪肉市场有广阔的前景,于是1933年向伊犁专员公署正式提出申请,要求与苏联通商。得到伊犁专员公署的批准后,与苏联签订了为期13年(1933——1945)的通商合同。通商初期,每年向苏联出口三四千头猪。等有了一些资金后,为了发展本民族的畜牧业,1935年从苏联购进皮里克斯品种无角种羊和米里诺斯(澳洲美利奴)有角细毛羊品种。

当时,锡伯族喂养的猪并不是优良品种,体小产肉量低。为了改良品种,决定从苏联引进良种猪。1936年购进玉合协尔(约克夏)白种猪。这种猪个头大,产肉量高,深受农民欢迎,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36年是佟荣昌先生商业活动的顶峰。在引进优良种猪后,又从苏联购进大型农具,如拖拉机、播种机、割麦机、割草机等。购进第一部无声电影机、照相机、缝纫机等。

佟荣昌先生带头与苏联通商后,激活了察布查尔地区的经济。各个牛录大力发展养猪业,从初期的出口三四千头猪发展到8000多头。每年从苏联进口布匹、农具、食糖、茶叶、瓷器、笔墨、纸张和玻璃等价值几十万至几百万元的货物。引进的优良品种牲畜在察布查尔地区安家落户。至解放初期,良种牛发展到170—180头,良种羊发展到1000多只,良种猪已普养到全县,并引入伊犁地区其他部分县。引进的农机具虽然因种种原因未能顺利运转(拖拉机因燃料难以解决),但向人们展示了农耕由牛耕向机耕发展的美好前景。他利用引进的拖拉机,将南山坡辟为旱田,增加了耕地面积,使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佟荣昌先生不仅在发展察布查尔经济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民国四年(1925),为了纪念佟精阿先生为民族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锡伯营八个牛录的群众为其敬献了“热心教育”的匾额和颂词(写在红布上),充分肯定和赞颂了他为本民族教育事业所作的一切。这件事,对当时不及20 岁的佟荣昌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其后来的捐助办学行动起了促进作用。如1940年前后,他曾两次带头集资为乌珠牛录小学兴建两栋房,计八间教室、两间茶房。为解决师生的饮水问题,还为学校打了一眼水井,购置了水桶。1951——1952年,宁西(今察布查尔)县筹建第一所中学的时候,他又是出资助学的带头人之一。他亲临督工建造,捐助所有教室和宿舍的门窗玻璃。还为300余人就餐的学生食堂捐助所有炊具,为学校食堂配备供师生食奶的八头奶牛以及搞运输的马匹、马车等运输工具。在其晚年,还时时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经常拿出自己微薄的生活补助金,购买笔墨纸张等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受到学校的广泛赞扬。

佟荣昌先生又是关心公益事业的热心人之一。1953年他从苏联购进价值6000多元的有声电影放映机一部,捐献给县委宣传部,为发展察布查尔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1958年“合作化”期间,又给县合作社捐献2500多元货物,支持公益事业的发展。

新疆三区革命时期,佟荣昌先生曾任三区革命政府军事委员、建设科科长、县文化会会长等职。锡伯族成立民族军骑兵连后,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有力地打击了反动势力。1945年9月中旬,锡伯骑兵连等到达安集海扎营。在此期间,佟荣昌先生受宁西县的重托,与纳达齐牛录首善一同前来安集海慰问骑兵连官兵。他们带来家乡父老乡亲的一片片献爱之心和亲人们为他们亲手制做的各种慰问品,给骑兵连官兵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新疆和平解放时,佟荣昌先生积极拥护人民解放军进驻伊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他曾任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配合政府宣传党的土改政策,接受记者采访,并在《新疆日报》刊载了记者对他的采访录。1953年10月,作为新疆参观团的一员,赴兰州、西安、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参观。1954年1月新疆宁西县成立了“锡伯自治县筹备委员会”,他被推荐为委员,同年以开明绅士的身份被选为县人民代表。3月17日出席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正式宣告成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根据土地改革法的有关政策,国家征收了佟荣昌先生的部分土地以及农具、耕畜等财物。在上缴这些财物的同时,他又主动将新型的农业机械、优良品种的大小牲畜献给集体(原县示范农场)。解放初期“合作化”运动时,佟荣昌先生把成群牲畜交给集体,加入“人民公社”牧场合营。入社合营的牲畜共折价14147.11元。

1957年3月在政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届第一次会议上,佟荣昌先生被选为副主席。之后又被选为政协察布查尔县第六、七届副主席、常务委员、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政协委员等职。

(本文原载《锡伯文化研究》,2012年总第1辑)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