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回忆访谈篇
>
察布查尔五年的回忆——中共察布查尔县委第一任书记吕兴银访谈录(吕兴银口述、佟加·庆夫录编)(一)
察布查尔五年的回忆——中共察布查尔县委第一任书记吕兴银访谈录(吕兴银口述、佟加·庆夫录编)(一)
发布时间:2023-04-16 22:00
924

   

笔者按:1985年8月,笔者受中共察布查尔县委的委派,在乌鲁木齐市新疆农业大学院内老满城老干所吕兴银同志的住宅,对他进行了为期7天的采访,写下此篇回忆录,以志对这位老红军的怀念。以下是吕兴银同志的回忆录。

我是18岁参加革命的。曾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经历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于1950年7月至1955年8月任中共察布查尔县委书记。我任职的这5年,是该县进行土地改革、减租反霸、开展普选运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和掀起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五年。由于我是这一时期该县变革的直接参加者,所以想把那时的“三亲”材料说出来,请小佟同志整理成稿。

一、进驻伊犁

1949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全线崩溃,蒋家王朝濒临灭亡。惶惶不可终日,全国解放的日子已经到来。我人民解放军在兰州集结强大兵团做着解放新疆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伊犁、阿勒泰、塔城三区民族军也把国民党反动势力驱逐出三区,挺进玛纳斯一带。矛头直指迪化(今乌鲁木齐)。有力地配合着新疆的解放。9月25日和26日,国民党新疆省警备司令陶峙岳将军和国民党新疆省主席包尔汉分别通电党中央宣布起义。至此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开始从兰州出玉门进入新疆。我在解放兰川战役中再次负伤我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负轻重伤八次,身上有三颗子弹没取出,左手中指和右肩脚被打穿。伤愈后搞后勤工作,当时在第六军十七师五十团任教导队队长。我是1949年11月份随部队进入新疆的、进疆后我们在迪化休整了两个星期后.便开始进军伊犁。那时候到伊犁的路很不好走,天气又非常寒冷,天天下着雪,尤其是果子沟天险崎岖难越。我们衣着单薄部队吃粮也很困难,出发时每个战士每天只发给两张高粱面饼子。部队从国民党军队缴荻了一部分破汽车,我们就乘坐在敞蓬汽车里,又冷又俄,备受艰辛颠簸五天才抵达伊犁惠远城。那时候我们六军分布在北疆各地,军长是程悦长将军。所有的驻地主要是从军事需要上确定的。我们刚来到伊犁这个边远民族地区,实际上很不习惯。一方面感到非常新鲜感到边疆地区的确别有一番天地;但另一方面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惠远城曾受到战火的洗礼,遭到严重破坏城廓被毁.满目疮痍。特别是这里的老百姓因多次遭到兵乱战祸,被国民党兵折腾得苦不堪言,认为当兵的都是一路货,对人民解放军也不理解,持怀疑态度,不敢和我们接近。开始时老百姓认为凡是穿黄衣服扛枪的汉人兵都跟国民党一样坏,所以我们初来乍到时.群众工作很不好做。于是,团里根据这一情况首先组织了一个文化宣传队,在当地群众中巡回演出。向群众教唱革命歌曲,演革命节目和戏剧,以便通过这种途径建立军民关系调剂气氛,同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宁西县在伊犁河南岸和惠远城隔河相望,惠远城南有个渡口可直达宁西县头、三、四牛录。因锡伯族大都懂汉语,派出的文艺宣传队到头、三牛录慰问演出时,受到锡伯族人民扶老携幼夹道欢迎。文艺宜传队教唱的革命歌曲、演出的文艺节目和戏剧以及宜传的革命道理,很快就在锡伯族人民群众中造成很大影响。误会消除了,锡伯族人民把解放军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救星。锡伯族中有很多有文化的多才多艺的人才、他们在这种革命气氛的感染 下数次组织慰同团带着文艺宣传队和猪肉粮食等到惠远城慰问我们。我记得他们来过两次每次都有100多人、他们和部对联和演出节目,气氛非常融治.给附近居民影响很大,特别是惠远城的各族百性受到很大震动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人民解放军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队伍,是为穷苦人打天下,帮助穷人翻身解放的队伍。这样部队逐渐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部队到惠远不久上级就提出要我们既要当战斗队,又要当工作队,做好转业到地方上去工作的准备。我们打了几十年仗说心里话对部队感情很深,不愿意转业,想在军队呆下去,但部队总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1950年2月,中共新疆分局从军中抽调了一批营以上党员干部到各县建党建政我也被抽调在内。

我于1950年4月初到伊犁地区干训班学习了一个月、学习内容有觉的政策、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注意事项等。各县也派来一批本地干部一起学习宁西县来了伊津保等人,后来又派来了郭荣昌等人分配时他们分到巩留县工作团。当时.伊犁地区政冶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矛盾纵横交错,宗教上层人士不相信人民解放军,甚至怀有疑虑(后来让他们去内地参观,大开眼界,才开始信服,改变了态度),剿匪斗争也很紧张 。伊犁地委根据伊犁各县市的情况,决定第一批 先在巩留、霍城、伊宁县和宁西县建党建政,以取得经验.然后再全面铺开。因为这四个县较之其他县市局势比较稳定,群众基础较好,语言也能沟通便于开展工作。我在地委干训班学习一个月后,地委叫我担任宁西县工作团团长职务。我带领白云海杨福生、警卫员王春亭等一行五人于l950年5月份南渡伊犁河来到宁西县城六牛录。

二、宁西县委的组建和区乡政权的建立

我们工作团来到县上后受到西宁县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工作团刚来到西宁县时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社会情况宣传党的政策.宣传解方的意义等。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党政组织。当时宁西县虽然解放.但过去的八旗制度还没有彻底废除: ,在 管理型式上仍然名存实亡.封建剥削制度仍然存在,各乡区仍然由地主分子当权。那时宁西县行政区划辖有四个区:一区是扎合斯台海努克,区长足包顿乡约二区是索甫布拉克,区长是博拉提拜三区是锡伯族聚居的八个牛录,区长是尔善;四区是沿伊犁河岸牧居的哈萨克牧民区长是别尔曼。当时坎坪孜轄于伊宁县. 1951年划人宁西县为五区〔划人后包括阔洪其、牙尔呼孜牙哈西煤矿乡等)1950年6月,我们工作团在六牛录县政府俱乐部召开一次人民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界层人士约I20多人。会上根据所反映的各族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以及我们所掌握的情况,撤换了四区别尔曼、一区包顿、二区博拉提拜、三区尔善(提前掌握了他们的材料)等人的区长职务。分别一区由加拉尔、二区由拉合木江安尔顿、五区由拉木扎、三区由忠保、四区山努尔顿任区长。会上还改选了县长。在这以前1947一1948年期间舒慕同担任过县长,他走后由拉合满江(哈族)任县长我们来时他在主持工作。会上由于对县长人选有意见分歧,结果伊犁地委派来塔依尔(维族)任副县长,代行县长职务。至1951年才由图奇春任代理县长,他凋走后由沙陀主持县政府的工作。

1950年7月l日,即党的生日。经伊犁地委批准,以我们工作团为主成立了中共宁西县第一届委员会,上级指定我担任县委书记。也就是说宁西县最早的县委不是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县委负责人是上级指任的。委员有我、白云海、沙陀三人,后来增补伊斯套(哈族)、塔依尔、哈力克、乌斯满等人。1953年初,才从甘肃省土改工作团调来韩少杰任县委副书记。他是我在1955年8月份调走后接任县委书记的_沙陀曾任原县政府建设科科长,毕业于新疆农校,当时他年轻有为、我们来后把他抽过来给工作团当翻译.我们对他重点培养,经报地委同意直接吸收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并任县委委员。同时直接吸收的还有伊斯套伊敏江等人因而他们是民族干部中首先入党的。县委成立后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和办公室,由白云海任组织部部长他是我从地委指名要来的、干部工作全都他管沙陀任宣传部部长,郭永昌任秘书兼办公室代主任。1951年才增设统战部和农工部。县政府原有财政科、民政科.教育科、建设科和办公室我们保留了原有的这些科室但在建党中对这些科室领导进行了调整。由春保任财政科长、吉成任文教科长、吐尔汉任办公室主任。接着还成立了妇联、团委妇联主任开始由金枝尔担任,后由杜灵芝接任团工委书记是关金太,后由玖山拜接任县委刚组建时只有两部一室,县政府机构也不健全、各办家机构都是在以后的运动中逐步建立健全起来的,直到土改结束后才逐步健全。

至于区乡党组织的建没由于刚解放时党员少.在运动中逐步培养发展所以从1951年起才分期分批建立区委,直到土改结束后各区乡村基层党组织和共青妇组织才全部建立起来,其中锡伯族聚居的三区区委建立较早,于195]年建立,第一任区委书记是周长海,后由尚志接任,陆续建立起来的其他区委的书记是:一区何锦华二区张云杨.四区翟驹宝,五区孟丰林都是汉族同志。      

另外,当时伊犁地委成立了贫雇农协会.有专项编制县上也成立了农会,但开始时是秘密的.减租反霸时才公开。县农会主任先后由伊布拉衣木江、殷登保等人担任。农会是群众性组织,化表贫雇农的利益,因为当时党的组织不建全或未建立,我们搞减租反霸搞土改全都依靠农会,农会里不但有过去受剥削压迫的穷人而且各乡村学校教员纷纷加人,成为党的基本群众和骨干力量。农会在各项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本身也得到了教育、锻炼和提高。

三、减租减息和减租反霸运动

中共宁西县委成立后,从1951年下半年起在全县农业区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那时中共新疆分局颁发了《新疆省农村减租条例》。县委从县党政机关和各学校中抽出一批干部和教员,深入到以三区和一区为中心的农业区广泛宣传《条例》,发动群众,使这一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展开。解放前的宁西县.地主阶级仅占全县农业人口的百分之八,但他们占有全县耕地的百分之二十六点二.平均每户地主占有土地350亩以上。而最大的地主则占土地2 000多亩.常年雇用长工30多个,占有的都是上等肥地其它如耕畜、农具、草场等的占有情况更是惊人。而占农业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全县耕地的百分之二十一点七。加之长期以来买行的不合理的封建剥削制度地主阶级依靠地租、雇工、高利贷,巧取豪夺,使广大农民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因此,宁西县委当时的中心任务,就是根据上级党委的布署,彻底改变以上不合理的状况,让农民真正翻身,当家作主。

 实行减租减息主要还是以农会为依靠对象,县委全力支持他们的活动。至1952年春,在全县农村普遍建立了农会组织,农村阶级力量对比起了显著的变化,农民协会已占绝对优势,成为当时向封建地主势力进行斗争的核心。在各牛录和乡村,都召开了诉苦、说理斗争大会,向地主阶级进行清算。县委在运动中对地主阶级实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立功折罪,立大功受奖的政策将恶霸与一般地主相区别,有血债的与没有血债的相区别,顽固不化、继续与人民为敌的不法分子与头脑开明、转向人民一边的守法者相区别。在各乡区都召开了上层人士、爱国宗教人士座谈会,向他们详细交待减租反霸政策,消除他们的顾虑,还组织一批地主学习《条例》要求他们爱国守法,带头依法减租。通过以上工作,充分发动起了广大群众,使恶霸地主完全陷于孤立。由于县委采取的政策对头有力,群众发动广泛.地主分子开始分化,绝大部分倒向人民一边,愿意减租减息,使全县128户地主和153户富农减了租和退了租、折合小麦共达150万斤。一牛录开明地主佟荣昌解放前同苏联进行易货贸易向他们出售肉猪。50团进驻惠远后他立即把向苏联出口的肉猪送到到部队进行慰问。运动开始后,他给县中学购买了碗具、桌椅,并捐款修教室,还给县委买了一部电影放映机和手摇发电机。这个人思想比较进步,愿意靠拢共产党,我们把他当做开明人士、统战对象对待,选他为人民代表参加人代会。还有常海帆,他把城里的房产买掉,盖了个新兴榨油厂,无偿交给县上使用。他后来搬到伊宁市住被选为地区政协委员。海努克宗教人士沙地尔阿洪交公4 000多元股金。我们组织他们到内地参观使他们大开眼界,很受教育,深深感到共产党领导的英明伟大。

但是,有一撮人却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例如尔善、常德山在国民党里就很有名气,是国民党在宁西县的要员,尔善曾担任任妥长,解放军进驻惠远时,他一度积极,曾带领一部分人去慰问过部队。工作团进驻到宁西县后,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撤换了他的区长职务,他便大为不满,搞了很多小动作。有一次我们在头牛录俱乐部召开人民代表会议,县上派郑录、夏娘等人前去协助代表搞选举工作,结果会场发生殴打,佟荣昌头部被打伤,事后查明这起事件是尔善等人操纵的。有一次我到头三牛录,开会做报告的时候,以常德山为首的一伙人企图组织围打,我命令警卫员谁上来就开枪打谁,他们才未敢动手。类似事件时有发生。尤为严重的是,由于他们的破坏,各乡区负责人今天选了明天就倒台,明天选了后天又倒台,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建设。与此同时,山区民族地区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曾任二区区长的博拉提拜和五区区长(起初归伊宁县管辖)的别尔曼等人俨然以一方之主自居大干坏事在群众中影响极坏。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后,经报中共新疆分局核准审批,镇压了尔善、常德山、博拉提拜、别尔曼、阿布都西库尔等五名不法分子。他们是分三批被执行枪决的:第一批是尔善、常德山,于1951年10月被押往六牛录西门外面北角枪决的。第二批是博拉提拜、别尔曼二人,为了教育和发动群众先在他们二人所在地区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诉苦斗争和依法判决后就地执行枪决的。第三批是阿不都西库尔,在县城所在地六牛录南公园进行枪决的。

通过以上减租反霸和镇压反革命运动,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大大提高了各族群众的阶级觉悟,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贪困农民在生活上的部分困难。同时还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了以贫雇农为领导核心的农会组织;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愈来愈高。这些都为下一步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土地改革运动

宁西县的减租反霸运动,是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1952年下半年结束的,搞了一年。1951年上半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伊犁地委根据中共新疆分局指示,成立了伊犁地区土改工作团。团长是曾将副团长是梁国晋。伊犁地委认为宁西县减租反霸搞得好,群众已全面发动起来,一批地方干部正在成长,各方面的条件也比较成熟,便决定伊犁地区首先在宁西县进行土改,以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在具体进行中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先在宁西县四区七乡(七牛录)进行典型试办。因此,伊犁土改工作团于1952年石月进驻纳达齐牛录进行土改试点。这是宁酉县的第一期土改,于当年IO月份结束,取得了经验。伊犁土改团撤回.伊犁地委责成宁西县委成立土改大队,分第二期和第三期完成全县的土改运动。土改大队置于县委的直接领导之下,设有党委,由县委组织部长白云海任土改大队队长兼党委书记。大队下设若干中队,各中队长兼任土改大队党委委员。伊犁行署专员钟阳高在宁西县坐镇.和我一起主持全县工作,主管土改运动。第二期土改于1952年上半年开始、在三区七个牛录(七牛录已先行试点)锡伯族农业区全面展开。第三期也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以一区为主,兼搞半农牧区中的农业村土改工作队千部队伍的组成情况是伊犁地委派来一批双族干部,县党政机关干部中抽调三分之二.从各乡村学校中抽出精干得力的教员再就是从农会骨干和积极分子中抽出一大批受苦最深,觉悟高、年轻又有点文化的农民参加以便让他们在运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将来充实到各级政权机构中去宁西县的土改是分五个阶段进行的,第- 阶段是访贫同苦,组织群众学习和宣传土改政策,建立健全农会进行调查研究,排队模底。第二阶段是划分阶级成份。第三阶段是丈量土地、做到基本知道土地数目(因为锡伯族地区土地计量,粮食计量与其他民族地区不同实际土地亩数很难准确掌握)及清五大类财产、即土地、房屋、耕畜、生产工具、粮食筹。第四阶  没收地主富农分子的财产。第五阶段是分配土改果实。

土改开始前根据伊犁地委指示,县上成立了土地改革委员会吸收各族各界代表人物参加,由县委统一领导。土地改革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各乡村的土改运动,研究有关政策性的重大问题,向县委提出处理意见。土改运动开始后,整个运动是按上述五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运动中坚决贯彻了党的“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阶级路线。在这同时,还认真地执行了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特别是在划分阶级成分时,做到深人细致地划清敌我界线,实行有秩序地没收和分配。对地主阶级分子则执行了区别对待的政策,对开明地主在政治上作了适当的照顾经济上从宽没收,尽量缩小了打击面。对不法地主政治上给予坚决打击,但在经济上也给他们居住的房屋和农民同等数量的土地.以便他们自食其力,在劳动中得到改造。对地主所经营的畜牧业采取了保护政策在划分阶级成份时采取自下而上.先群众评议,后进行审批的办法。富农以下的成份由土改大队党委审批.但凡是划地主成份的,均报县委研究审批。在没收不法地主的财产和土地以前,各乡村都先开一次批判大会,以达到教育和发动群众的目的。所没收的五大类财产,均交给农会组织统一管理,不准乱动。至于土改果实(既五大类财产)的分配,先在农会里进行评议,拟定分配方案,然后报土改委员会批准后开大会分配给那些贫困的雇农。第一期土改时允许分配底财(即金银财宝),但到第二期就不允许动了,一律上交国库。土改果实的分配.锡伯族地区和山区也不一样,锡伯族地区主要是分土地,但在扎合斯台、海努克等农业区主要是分水,即给每个农户分多少小时的水等。这是因为山区地多且不固定,山水又不稳定卜长期以来以水定地、定种,所以适当分配水成为土改果实分配中的另一种方式。

宁西县土改运动于1953年8月份全部结束。县委在南公园(今县水电局地址)召开了群众庆祝大会。后来又在伊宁市召开了伊犁地区土改工作总结大会。宁西县经过土改运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规定.共没收地主的土地107 277亩耕畜515头,农具1 583件.房屋l 438间。全县4 000多户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3 400多户农民分得耕畜和农具。占农业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贫雇农,由土改前只占全县耕地的百分之二十一点七,土改后增加到百分之四十四。1953年全县播种面积比1952年扩大两万多亩,粮食总产达到3 000多万斤,比解放初的1949年增长38.5%

土改运动的等二个成果是,各区、乡村党政组织和共、青、妇联组织在运动中得到建立和健全,各村党支部巳全部建立,农村中有了党的基层领导农村基层领导权由农会开始向各乡村党支部和行政委员会过渡。县级党政各机关和办事机构都相继建立和健全,公检法部门也得到完善。至此全县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才开始走入正常轨道,各部委办在县委统一领导下全面运转起来,结束了解放初期的那种缺腿少胳膊的状况。

土改运动的第三个成果是,经过运动的洗炼,从本县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干部,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他们担任了县、区、乡、村级领导职务,成为宁西县干部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土改运动的第四个成果是,随着干部群众阶级觉悟的提高,视野外开阔,民族关系日趋正常化,民族团结得到增强。1953年中央发布民族政策,县委结合土改运动进行大量宣传,取得显著成果。在这以前,锡伯族和维族、哈萨克族之间有相互猜疑、歧视和不团结的情况,特别是为了争夺山水山地,在耕种期经常发生纠纷,互不相让.有时弄得民族关系很紧张。在土改中经过学习宣传民族政策,认识上有很大提高出现互相谦让、尊重、让水让地的良好风气。从而博乐一带的水和土地得到调节,那里的维哈族农民得以定居分田,维吞尔族居住的买里也把一部分土地调刘给哈族牧民,特别是八牛录经过调剂让出的水和土地更多。锡伯族农民主动把他们的胜利果实调剂给哈族农民。民族干部到县上开会也能畅所欲言,县里特别给他们安排翻译,公文也用三种文字同时下达。县上涌现出许多民族团结的模范,县委及时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送他们到内地参观。以上虽然都是县委出头办理的,但重要的还是跟各民族干部群众觉悟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县委在农业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在牧区也进行了民主改革。宁西县是农牧交错的县,刚解放时牧区所有牲畜不到9万头,而且还集中在占牧区人口百分之十的牧主、部落头目、宗教上层人士手中。牧工往往是一人当牧工,全家老少都无偿为牧主劳动,或者给地主打长工、放牧,全年收人只有五六只羊,比农业区贫雇农的生活水平还要低得多,减租反霸时牧民纷纷起来反对牧主控诉他们的剥削,县委便批准逮捕了十来个牧主和有罪行的上层人士,也开过几次批斗大会,被镇压的博拉提拜和别尔曼等人的性畜和草场没收后也分给了无畜牧民。至于在牧区斗不斗牧主,划不划阶级成份的问题.当时上级也没有具体规定.但有的县已经逮捕了一大批.没收了牲畜。1952年中央派习仲勋同志来新疆参加党代会,他来伊犁检查工作,带来中央文件,强调牧区不划成份,不斗牧主,不分牲畜。他要求凡在牧区搞得过头的县市立即纠正。我们县委根据习仲勋的指示.把逮捕的十来名牧主全部释放了,纠正得快而又坚决,没有发生什么大问题。接着认真贯彻了牧工牧主两利,保护和发展牧主经济在内的畜牧业生产的政策。逐步废除了部落头目和牧主的封建特权合理的调剂了牧场,建立了各级草场管理机构。此外,从1950年到1953年,上级共发放8 300多元牧业贷款,帮助贫困牧民安家立业和发展生产。同时实行轻税和为牧民服务的贸易政策,调动了牧民的积极性,为牧区经挤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时牧区狼吃羊很严重,县政府责成供销社从苏联购进一批好猎枪,组织牧民打狼队打狼,大大减少了牲畜损失。到1954年,全县牲畜总头数达到14万头,比1952年增长38.2%牧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五、民主普选和成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各地进行普选实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宁西县的普选是在1953年8月土改结束后接着进行的。那时全县总人口发展到7 600多户,45 000多人,比1949年增长一万多人,设有七个行政区。县委和县政府组织工作队深入各区乡协助搞普选工作按照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男女选民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只有未改变成  分的地主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与其他罪犯及精神病患者才没有选举权。普选工作和土改一样搞得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普选期间自始至终狠抓了民族政策的学刁和宣传,县委和县政府各级机关还专门组织政治学习,专题学习和讨论什么是党的民族政策.为什么实行民族政策.民族政策里包括哪些内容,怎样贯彻好民族政策等,结合自身提高认识。那时候经县委组织和倡导.全县出现人人都学习和宣传民族政策的热潮,解决了许多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

普选工作于1953年底圆满结束。1954年初.经中央决定中共新疆分局和新疆人委制定了在新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计划,决定在宁西县建立锡伯族自治县,当县委把这个决定公之于众时.立即受到宁西县各族人民特别是锡伯族全体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他们欢欣雀跃、奔走相告,沉浸在欢乐之中。

新疆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试点工作从1953年下半年就开始了,新疆分局决定全疆范围内第一个在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居住区进行试点。因为那时候伊车嘎善生产显著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搞得好、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期间伊犁地委举力为期三个月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学习班宁西县派沙陀等人去学习。地委率领学习班全体学员参加了试点工作。1953年11月1日,伊车嘎善锡伯族自治乡正式宣告成立蒋子拜任第一届乡人民政府主席。新疆分局统战部长吕剑人、伊犁地委领导同志到会祝贺,宁西县也派人参加了庆祝活动。沙陀等学员从中取得了经验回来后投人自治县的筹建工作

1954年1月7日县委根据地委指示.成立了宁西县锡伯自治县筹备委员会,由谢玉田任筹委会主任兼书记。伊犁地委抽派一批干部协助,县上也抽调一批干部搞筹建工作。筹委会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作了大量的深人细致的工作,分别向各族人民群众、部落头目、宗教上层和民主人士广泛宣传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逐个地解决认识上、理解上的一系列思想问题,有些认识还出瑰许多次反复。比如:关于县址的选择问题就出现不同分歧,一部分人建议在海努克.理由是海努克是全县的腹心地带,地质好,空气清爽,便于建设。一部分人建议设在头三牛录,理由是那里文化悠久,锡伯族人口集中,历史上曾是县衙门的驻地.有条件。一部分人则建议设在八牛录,理由也跟海努克一样是腹心地带。也就足说,除少数人坚持县址设在六牛录外,人部分人都坚持搬到其他地方去。他们共同的一个理由是:六牛录气候条件极差,地方病流行严重,街道又狭窄,不好建设。当时六牛录确实很差劲,总共不到200户人家,开大会会场上座不满,还把五牛录和七牛录的人叫来参加。吃水条件也不好只有一两口井能吃水,有人还说吃六乡的水不生娃娃。街道上堆满粪堆,把各自大门挡住门对门住户如同隔山望不见一到夏季臭味难闻 ,臭虫满地爬。锡伯族人养猪不圈猪,满街满巷乱跑,地方病流行也很严亚,死了不少人,县级干部中头三四牛录的居多,对这种现象看不惯,因而迁移县址的要求尤为强烈。

还有自治县应冠以什么名称的问题,也有不同意见。一部分人提出西伯尼亚的名称,有叫海南县的,也有叫宁西县的。另外,在选举人民代表的问题上也出现选代表全部要选锡伯族的狄隘认识,认为既然是锡伯族自治县就要完全实现锡伯族人当选。在自治县筹备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在我看来,完全都是认识问题,对民族政策的理解问题,这里并不包含什么拉邦结派,排斥其他民族的问题。我们将这些思想动态向伊犁地委作了汇报,地委刘光汉书记来县委一起向大家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反复讲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使以上思想认识问题在正式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以前都得到圆满解决。

县委在普选的基础上结合自治县的筹建工作,组织各选区选举出席自治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一百名代表。其中锡伯族代表36名,哈萨克族代表28名,维吾尔族代表27名汉族代表3名,其他人数较少的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等也有自己的代表。

 1954年3月17 日至25日 ,自治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六牛录隆重举行。因为这是全县第一个建立民族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级非常重视,中共新疆分局新疆省人民政府、伊犁地委、伊犁专署都派来党政代表团参加会议,进行指导。伊宁、霍城、巩留、塔城、伊车嘎善都派代表前来祝贺,给大会送来锦旗.贺电.贺信会议场而还拍了电影纪录片。中学文艺演出队准备了很多好节目,如萨满舞等古典舞在大会上演出,上海特地来人将《亚琪纳》、《觉罗姑娘》等锡伯族歌曲灌了唱片。

大会经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省人委的批准,正式宣告锡伯自治县的成立,废除原‘宁西县’的旧称用锡伯族人民喜爱的察布查尔大渠名称命名为锡伯族自治县的名称。确定以锡泊文为自治县行使职权的主要工具,对上行文附以哈文、汉文的译文对下行文附以维文、哈文的译文。还通过了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县址定在六牛录。自治县首届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共19名,其中锡伯族委员6名.哈萨克族5名维吾尔族4名,汉、回、蒙、柯尔克孜族各一名。委员成份包括农牧民、干部和民族上层人士。大会一致选举沙陀为自治县县长,副县长是阿瓦斯汉(哈族,从伊犁报社调来的)、吐尔汉(维族,原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根据民族区域政策的有关规定,自治县政府各科、委、局的第一把手墓本上都是锡伯族干部担任的。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