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图奇春是锡伯族当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享年103岁,于2010年离世。他跨越了三个朝代,亲历亲见亲闻锡伯族社会中的许多重要事件。本文根据图老所著《新疆锡伯人的前天和昨天》一书及相关文章,摘其要闻予以记录。
一、锡伯族的学会(学会)
“kuren”一词原指国家重要史籍存放之处或办公场所,近些年来,锡伯人对该词的词义加以拓展,将其作为表示组织机构的一个专业术语,由此有关发展锡伯族文化的民间机构就被称之为“协会”或“学会”。这一新生术语的总体含义,概言之,就是大家团结在一起,依据法律规定,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或者是办事机构。长期以来,锡伯族的文人志士们动员和组织本民族成员,出于振兴本民族的需求,审势度时,有目的地成立协(学)会,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自中华民国成立时起,锡伯族当中的一批知识青年,为了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曾经使用几种不同的民间团体名称,发动和团结群众,勤奋努力,奋斗不息。最早成立了兴学会和尚学会,之后成立了文化发展协会,两个民族协会,锡伯语言研究学会,锡伯族语言、文化艺术、历史研究学会等组织,来办理锡伯族的事情。这些组织的名称彼此虽然不同,但其性质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以提升锡伯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与其他民族一道并肩前进为目标。总之,正是由于这些组织的性质和目标完全一致,故都将其称之为“锡伯协会或学会”。下面大概地叙述锡伯族协(学)会的基本情况。
民国成立以后,虽然大清皇帝的统治被推翻,但锡伯族的一切事情并未发生任何新的改变,文化教育依然未能摆脱旧式的桎梏,无任何进步可言,人民生活无任何改善。锡伯族当中的一批有志青年和进步人士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挺身而出,反抗黑暗统治,于1913年动员民众成立了兴学会,继而在堆齐牛录成立了尚学会。由于兴学会和尚学会都是以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为目标,所以成立之初就创建了佘公学校,以彻底改变旧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并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和文化知识,着力翻译国内外名著。如:英国的长篇小说《非洲迁徙记》、《鲁滨逊的故事》等外国名著就是在那个时期翻译的。又根据锡伯族的现实生活,创作出诸如《巴努呼善》《郭奇善》等剧本,演给群众看。那个时候锡伯人吸食鸦片,中毒很深,生活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据此创作了《戒鸦片歌》《国耻》《劝戒大街上的阿哥们》等歌曲,除了教给学生们外,还在民间演唱,对于提高民众的觉悟起到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带领学生们参加生产劳动,积极开展体育运动。上述兴学会和尚学会所做的都是锡伯族历史上的新鲜事。从佘公学校毕业的学生们不但成为嘎善里的栋梁之材,而且前往城市高等学校就学或到苏联留学,也有人担任过重要社会职务。由于佘公学校创建后建立了新的教学体制,锡伯营的各小学纷纷仿效,都逐渐建立起了新式教学体制。在兴学会的影响下,当时的锡伯营领队大臣在宁固齐牛录建立了两所公校。为了改变锡伯族的政治体制,兴学会和尚学会还向锡伯营领队大臣提出十条更新政治体制的建议,由于这种建议符合历史潮流,让人们深受鼓舞。佘公学校办了十几年的教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后来交给了国家,成为了公校。从这个时期所办的事情及其性质来看,兴学会和尚学会就是锡伯族的第一代协会。
由此过了十几年,在盛世才时期,在他提出的的六大政策口号之下,新疆各民族都纷纷成立本民族的文化促进会组织。1937年夏,成立了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的筹委会,选举通宝为会长,之前由乌鲁木齐各校学生创办的《曙光》杂志,继续由促进会负责出刊。为了在各种聚会活动中不落后于其他民族,促进会召集在乌鲁木齐的学生,教授歌舞音乐,参加了数次文艺会演和比赛。不久,盛世才开始逮捕各民族的进步人士,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的会长通宝和干事伊敏政也被抓走了。之后选举关清廉为会长。1938年秋,选举安子瑛为会长。在安子瑛的努力下,编制出了《锡伯拉丁文教材》,用铅字印刷了800本,发往各地。那个时候锡伯营八个牛录和索伦嘎善等地都成立了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的分会,办理当地会校事务。将原来遗留下来的牲畜都归入分会名下,将所得利润作为学校的费用。这里为什么说是锡伯索伦满洲呢?原来在乌鲁木齐的锡伯人很少,力量很单薄,并且锡伯人一直以来学用满语满文,所以认为锡伯满洲是一体,在霍尔果斯生活的锡伯人被视为索伦人,故统称之为锡伯索伦满洲。1939年夏天,会长安子瑛去伊犁检查分会事务,前往索伦营,将过去分散居住的索伦人(锡伯人,译者注)集中到一个地方,建立了街道和村庄,将新居称为“伊车嘎善”,不再称为索伦营了。1941年夏天,盛世才抓捕各民族文化协会的负责人,安子瑛也被逮捕,后被杀害。由此始,在盛世才的淫威下,无人敢出来担当做事,锡伯索伦满洲文化协会就自行解散了。这是锡伯族历史上的第二代协会。
后来,在当时进步潮流的推动下,盛世才在新疆已无法立足,被国民党驱逐出境。后来三区革命的军队战胜了国民党军队,挺进至玛纳斯河一带,通往伊犁的交通被阻断。国民党趁此机会提出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口号,要求乌鲁木齐的各民族成立本民族的文化协会。1943年,成立了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会,穆精阿(喇嘛扎布)任会长,数名满洲老人任副会长。那个时候由于伊犁的道路不通,未能与伊犁的锡伯人发生任何联系。由于在乌鲁木齐只有几名锡伯族公务人员,大家无所事事,未有建树,协会负责人仅代表锡伯族去参加相关会议而已。1945年春,三区政府民族军里的十几名锡伯族士兵被国民党军队俘虏,就以文化会的名义向国民党政府交涉,获准释放,让他们返回伊犁,这是当时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会办理的一件事情。除此之外,提出“文化会”改称为“协会”,并开始使用“协会”这一称号。文化会虽然名声小,但在乌鲁木齐购置了一所宅院。全国解放后,各民族的文化会都收归政府,继而解散,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会也自行解散。这是锡伯族历史上的第三代协会。
1947年10月8日中午,在伊宁市成立了伊犁锡伯索伦协会(自此始统一称为协会)。那个时候正是三区革命取得胜利,三区政府在乌鲁木齐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第二年,在三区政府的领导下,各民族都开始成立本民族的协会。三区政府的领导人阿巴索夫,委托在伊宁市的锡伯族知识分子也应成立锡伯族自己的协会,而那个时候的锡伯人也受了革命的影响,正在致力于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就趁此机会抓紧筹办成立协会事宜。舒慕同、德林、仲谦、德泉等人东奔西跑,终于得到政府部门的许可,于1947年10月8日,来自锡伯族八个牛录、伊车嘎善、特固斯塔留(今巩留县,译者注)、塔城地区的共200名代表参加了成立锡伯索伦协会的大会,选举通宝为会长,荣来为副会长。协会成立后,在各地成立了分会。协会所办第一件事就是在翌年(1048年,译者注)创建了锡伯中学。1948年,整理了锡伯文,完善并印刷出版了小学锡伯语文教材。收回了伊犁河60%的摆渡权。根据大家的自愿,征集一头至两头奶牛,建立了奶牛群,又发展了养猪业。协会除了发展文化教育外,大凡涉及锡伯人的事情都要过问,在嘎善里办不成的民间事务,只要人有来找都予以办理。在国境上与苏联进行生猪出口生意。解放后,协会由政府收回。这是锡伯族历史上的第四代协会。
1979年,自治区民委副主任舒慕同趁去察布查尔县的机会,提出成立学会的建议,对此察布查尔县政府深表赞同,经过积极筹备,于1980年10月8日,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语言学会,乌鲁木齐、伊车嘎善、塔城等地代表参加了学会成立仪式。春保被选为会长,还选了几名副会长。当年12月28日,在乌鲁木齐成立了分会,推举舒慕同为会长,全喜(即何全喜,译者注)、忠录为副会长。1984年12月,乌鲁木齐学会进行换届选举,选举忠录为会长,德明(即赵德明,译者注)为副会长。今天的乌鲁木齐锡伯学会就是它的延续。1986年9月,来自北京、东北、乌鲁木齐、八个牛录、伊车嘎善、特固斯塔留、尼勒克县等地的代表汇集于伊宁市,隆重而热烈地地成立了锡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研究学会,选举尔吉春为会长,另选数名副会长。综上,无论是察布查尔学会,乌鲁木齐学会,还是伊宁学会,均可称之为锡伯族历史上的第五代学(协)会。现在这些学会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注:本文锡伯文原载1987年《锡伯文化》总第2期,由佟加·庆夫汉译)
二、锡伯人深受吸鸦片烟之害
(注:以下文章根据图奇春著《新疆锡伯人的前天和昨天》的相关章节改编。该书2000年由新疆大学老干处印刷,内部发行)。
清朝末年,锡伯人开始吸食鸦片烟。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也没有禁止,吸食的人越来越多。因此,鸦片烟给人民带来的毒害与日俱增进,几乎把锡伯族导致灭亡的边缘。
我从小居住在乡间,亲眼看到鸦片烟槽塌锡伯族人民,使之受极端困苦,而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起来实在使人震惊!当时不管城里乡间,也不论贫富,统治官吏也好,平民百姓也好,多数都吸鸦片,多数家里都有鸦片灯鸦片灯有好的、劣等的区别。生活富裕的人及官吏等用的烟灯都是好看而且价值贵昂的鸦片灯,而生活贫困者中也有吸食鸦片成瘾、不能不吸的穷人,他们用的烟片灯都是不值钱的。我小时所看到富户专用的烟片灯及其他有关用品就占满一大盘。烟片灯都是铜做的,灯罩既高大又亮堂,用的烟袋都是长而粗,捆货咀子都用玉石烟咀。他们吸食鸦片用的灯、烟袋以及附属品都是很值钱的。有权有势的官吏们,经常双双躺在烟灯两边、吸一口烟,闭着眼睛,张开嘴巴吞云吐雾。面穷人吸鸦片的烟具都是自造的一个小小的玻璃瓶,倒进一点油,用棉花捻成灯芯,从线孔把它拉出来盖在瓶口上就成为发出暗淡光亮的烟片灯。烟袋则用木质较硬的杏木或果木,用烧红的细铁丝钻通就成了,不用什么玉石烟咀,直接用咀衔着木棍的一端就吸。穷人一般都没有烟盘,都放在坑上。穷人吸食鸦片受双重剥削,一是官吏,二是商贩。各牛录都有商贾开小铺出卖各种日用杂货。因吸食鸦片烟的人多,他们就乘机出卖鸦片烟,他们把鸦片烟熬熟之后制成小小的烟棒来出卖给吸食鸦片的穷人。烟瘾发作,哈欠眼泪,涕泪俱流,腰软身困,饭可不吃,鸦片不能不抽。到这时便将储存食用的一些白面呀、麦子、高梁呀拿到小商铺还成烟棒子。而那些奸滑的商人们在烟土中渗进各种东西,熬成的烟棒越抽越不过瘾。自己无物可换,就去向富人苦苦哀求,借到一些米面等物,再到小商那里换棒子,可是商人会借机敲榨,说你的麦子粒小不干净,你的白面是下等等,再三拒绝不收。但是烟瘾发作,全身疼痛的烟鬼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卖烟棒的小商知道他们不能不换烟,就故意把麦子看了又看,把面粉放在手掌上,还要用两个指头拈一拈,拿到鼻子前闻一闻,伸出舌头舔一舔,然后把头抬起来,眼珠子一转,又说你的面粉是发霉的小麦磨的,不能收买,用来吓唬烟鬼。抽烟者烟瘾发作,腰酸腿痛,手足无力,顾不上价钱大小,就向小商再三乞求收买,给些大一点的烟棒子。这时小贩也看出他不得不听他的话,就嬉皮笑脸的说:“我不是说了吗你这个面粉除我以外,没有人要。因为我和你都是老相识了,但得要按我的收价计算。我的烟棒既肥又大,没有掺合其它什么东西,是最好的棒子。你不信到其它小贩那里去买,尝一尝,你就知道”。其实,他的烟棒内掺和其它东西更多。然而,烟瘾发作那管贵贱好坏,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答应他的苛刻的条件,只要马上能抽上两口就行了!向别人借小麦、面粉条件同样苛刻,有东西的人也知道抽烟人的脾气,就说:“今年收成不好,自己吃的都不够”,脸上佯装为难的样子,摇着头说:“不能给,不能给”。抽烟者除乞求以外再没办法只得再三说好话。借粮的人才开口:“这样的话,就看你的面子,在我们吃用粮食内拿出一点借给你,都是头等好的。你归还时也要加倍还这样好的粮食。我还要多出钱买粮食,不然我们吃啥?”这样抽鸦片的人在小贩和债主双重剥削下,债台高筑,债务尾巴越来越长,越来越重。鸦片烟之毒害,谁人不知。好好的一个男子汉,抽了鸦片烟,当耗尽财产以后,还得向别人乞怜,丧尽人格,狗猪不如。鸦片是个坏东西,千万不能染上嗜好。一旦成瘾,精力衰竭,体格赢弱,丧失劳动能力,怎能参加农业生产?因此,日子更加难熬,势必陷入绝境。
当时由于鸦片成瘾,进入歧途的锡伯人的生活已到断粮无法维持的境地。有的吃了早饭,吃不上晚饭。因此卖的卖,典当的典当,已一无所有,走投无路。为了过瘾就走邪路,有的沦为盗贼,偷人家的东西去换烟棒。一旦被发,则挨打挨骂,至使无脸见人。有的出卖自己的妻子儿女,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想起来实在令人寒心!
我幼年时代在乡间生活,有个亲威娶了个媳妇。他的妻子年纪轻轻,面脸红润,身体强壮,性格活泼,在乡下可说是个有名的美人。我在外面呆了几年,回乡后看到那位漂亮女人模样大变。她从丈夫那儿学会了吸食鸦片,家业都被烟灯烧尽无余,自己被病魔缠身,生活困难到极点,连饭都吃不上。她不但烟瘾大,而且全身都是病,因而过去红润润的脸蛋已不见了,看起来憔悴不堪,手足麻木,已不能直立走路。她没有办法蹲下来屁股落地,依靠双手,喘着气移动双脚,一步一步往前走。有一天,我看到她这种可怜的形迹,就问她为什么病成这个样子?她看了我一下说:“哎,没有办法,都是吸食鸦片烟受到的苦难,不能怨谁,只怨自己。”她说的对,当时像她那样受到苦难遭遇而身体变得瘦弱无力、非人非鬼的,还有许多人。
当时手头有钱有地的人,趁锡伯人大量吸食鸦片烟之际,都经营鸦片烟买卖趁机盘剥。有地的不种粮食,改种鸦片烟,获利比粮食多得多。我年轻时,看到在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孙山山麓的索彭布拉克一带肥沃土地上都种植了鸦片烟,而有的就在自家园里种鸦片烟。在不种粮食,收获鸦片烟的时节,天气热越收鸦片烟的收获就越多。穷人为挣几个钱,都是头顶烈日,汗流侠背,身上透湿,去收鸦片。所以有钱的人越来越富,穷人却越来越穷。
当时新疆的执政者也好,锡伯族的执政者也好,多数本身都是抽烟鬼,他们也知道人民生活困苦已极,但都熟视无睹,不重视禁烟。他们虽然深知受鸦片烟毒害的人民有着强烈的禁烟愿望,但无动于衰。他们口头上也说禁烟,实际上并不实现自己的诺言。他们出门大喊禁烟,回到家里就把门关上,拼命地抽烟过瘾。我小时亲眼看到官吏们去庙院里召集群众,宰羊让群众吃,又向神佛叩首发誓,今后谁还要吸食鸦片就没有好结果,就要受到神佛的严厉惩罚等等。那时,三牛录有个恶霸叫拉麻扎布,他由协领升为佐领,又由佐领升为总管,权势很大,他下面还有不少阿谀奉承的党羽。他就是这样佯装禁烟的人。他大声疾呼要禁止吸食鸦片,不但口头上如此大喊,还在往惠远去的伊犁河渡口派人检查来往人员。有了总管的命令,任河人都要检查,有烟土就抓。谁敢不听!他的禁烟声势可谓大矣。人们都认为他在诚心诚意地禁止鸦片烟,但实际上是有名无实。他有钱,有权不说,他的宅墙既高又厚,大门是用厚板钉做的,到晚上一关门谁都无法进入。到晚上他招集自己的党羽,把大门锁起来,摆出烟灯就抽起来。他躺在烟灯一旁闭着眼睛等待走卒给他准备好烟袋,他抽一口憩息一会,再抽一口,张口说:“今天禁烟发誓会,开的太好啦!群众都服从命令。我们在这里抽烟,绝对不能让民众知晓。只要我们几个不讲,谁也不会知道的。禁烟是我们的权力,抽烟是我们的自由”。他的走卒们点头哈腰的奉承:“当然,当然!”说着把准备好的烟袋敬给他。 锡伯族统治者们的所谓禁烟就是如此这般,有名无实。
锡伯人在黑暗统治下,深受鸦片烟毒害,已到灭族的边缘。有什么样的毒害,就有什么样的治法。当时虽说锡伯人陷入了鸦片的深渊,却并不是每个锡伯人都是烟鬼。中华民国成立后,锡伯族人中觉悟高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为扫清烟片烟毒害,创作诗歌,编演话剧,出版报刊,宣传鸦片烟对锡伯族人民的毒害,大声疾呼,不要吸食鸦片烟。这些对禁烟宣传起了不小的作用。锡伯人正在为禁烟大力挣扎时,盛时才夺取新疆的政权。他虽然做了许多坏事,但实行了严格的禁烟措施。在锡伯营改为设治局之前,他任命张德英为锡伯营副领队。张德英到任后狠抓禁烟工作,他为了设法抓住抽烟人,经常夜间出去巡逻。有的人家夜里点灯捉跳虱、臭虫,他以为是在抽烟,就闯进去查看。他的禁烟令特别严格,所以抽烟人都很怕他。自此始,锡伯人才开始跟鸦片鬼子分手,抽烟人逐渐减少,以至最后根除。
三、锡伯族的禁酒运动
禁酒运动,原称之谓“酒之革命”。这个运动在锡伯族整个历史中是最广泛的一次群众性运动。这个运动冲破了种种阻碍,最终取得了预期的胜利。此次群众运动证明,觉醒了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它能够压倒一切,而决不屈服于任何力量。因为这是个群众运动,我想较详细地叙述其始末。
(一)禁酒运动的经过
1944~1945年,三区革命政府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城市少数有钱人乘机开办烧房酿酒,企图谋取暴利,从此卖酒的买卖便兴盛起来了。当时,宁西县(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长XXX抱着复古主义思想提倡红白大事要照旧,讲究大摆宴席喝酒。这就引导锡伯族人民爱喝酒的原因之一。但是锡伯族爱喝酒的人,为了喝酒,必须到城市去买,来回不方便。锡伯族有钱的人深知要谋取暴利,就得就地开办烧房。当时三区革命政府把烧房卖酒也列为税收项目之一,谁想开办烧房,只要交纳一定的税额,就批准他开办,酒税也不小,收酒税可增加政府的收入。从此,不到两三年时间,在锡伯营八个车录开办的大小烧房,已超过十处。酿酒消耗的粮食,不计其数。概略估计,大烧房至少都有十个窑,每窑以十斛计算,十窑就要一百斛粮食。每日按一窑酿酒,则一个月就酿酒三十窑,这样推算下去,一年十二个月就需要偏偏三千六百斛,只以五六个大烧房来计算,一年需要的粮食至少也得一万五六千斛。当时八个牛录综合起来小麦产量也不过万斛而已。所有大小烧房所需的粮食就占去小麦总产的多数,喝酒的人越来越多。喝酒所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多,已到“饭可不吃,酒不能不喝”的地步,开烧房的以酒换取粮食。这样,只不过两三年,粮食就明显减少。以致牲畜的饲料,喂养鸡鸭的付食都极端缺乏了。从此,可以看到吃饭问题已是困难极了。
受到三区革命影响的锡伯族优秀人士,由于认识到了酒对人民带来的苦难,所以经常议论的都是有关酒的问题。尤其是教育界的优秀青年们回顾过去鸦片烟对人民带来的苦难情况,又目睹当前酒对人民所带的苦难情景,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于是都在思考,如何来杜绝酒害之根问题。不仅此也,连为喂养鸡鸭找不到付食饲料的老太婆们都认识到酒的害处。眼看劳动所得的小麦,高粱等粮食都越来越多的倒进烧房,变成酒,来榨取人民的膏血,以致粮食日渐缺少,吃饭问题日趋严重。只要有一点志气,谁能袖手旁观?然而,改变这种状况,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两人就能办到的。“人民就是真正的英雄”,虽然有些人恨不得马上要打垮烧房来除酒害,只高喊无济于事,匹夫又能如何呢?学校的师生中议论更多,大家齐心,力量就大。
1947年阴历二月初二晚上,在察布查尔头牛录小学夜校学习的师生一百余人,在教师久善、肖夫等领导下,向大家提出根除酒害的意见时,百余名师生齐声同意,并提出要根除酒害,必须打倒烧房的决定。为了人多力量大好办事,一边编写打倒烧房,根除酒害的歌词,一边派人到三牛录夜校告知他们打倒烧房,根除酒害的决定,征求他们的意见。三牛录夜校负责教师忠尽太,兴福等表示支持,并在他们的领导下,百余名师生都鼓掌支持。两个夜校的师生共二百余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大家聚集在一起以后,头牛录小学教师久善向大家讲了酒害给锡伯族人民带来苦难灾害的情景。他说:“朋友们,过去,锡伯族人民深受鸦片烟之害,致使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甚至有的人无法生活下去,横着心把自已的妻子卖给别族人,家破人亡,整个锡伯族已到灭亡的边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我们刚从鸦片恶魔脱离,在为改善我们的生活之际,又被酒鬼缠住了。数年以来,酒鬼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比鸦片尤深。现今那些贪图暴利吮吸膏血的恶棍们,开办烧房,他们用种种方法收买劳动人民用血汗得来的粮食来酿酒,把酿出来的酒比粮食价格高出几倍出售来剥削人民。这些恶棍们不顾一切的酿酒,以致种田缺乏种籽,牲畜没有饲料,甚至喂鸡喂鸭得不到付食。事到如今,明知其害处,而袖手旁观不闻不问,就成为人民的罪人。目前锡伯族的统治者,只顾自己的权与利,他们的心里哪有锡伯族人民存亡的利害问题呢?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如果齐心协力团结起来,一定能根除酒害!大家的意见如何?”
大家听了久善老师的这番话后,都热烈的开始讨论如何根除酒害的问题,你一言,他一句的请久善老师指出有何好办法。他想了一想向大家说:“我认为酒害的根源就是烧房,烧房酿酒一天,粮食秒短少一天,喝酒的人就一天一天的多起来,因此为了根除酒害,首先要铲除它的根子—烧房,否则就无法根除酒害。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一个不留的打倒差头三牛录所有大大小小的烧房。敢于这样做的请举手。”大家都举手支持这个建议,并大声喊叫“我们决不害怕,一定要打倒烧房!”久善老师向大家说:“看样子,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我们不能耽误时间,首先要学会《禁酒歌》,然后排队,唱着歌直到烧房行动起来。先捣毁近处的烧房,而后去捣毁远处的烧房。我们所举行的捣毁烧房,根除酒害的行动,一定会引起其它各牛录的响应,他们也一定会起来捣毁衙们范围的烧房,我们只有这样齐心行动起来,才能根除酒害。”大家都齐声喊‘言之有理’,就这样行动起来吧……由久善老师写词、吉成老师配曲的《禁酒歌》歌词这样唱道:
二月初二/初春的夜间/头顶着刚刚升起的月牙儿/脚踏皑皑的白雪/二百余锡伯族青年/热血沸腾/精神抖擞/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皎月似的洁净/我们意向一致/为了民主武装起头脑/祖辈们为后代流的血汗/我们不能辜负过去的历史/拿起斧头铁锹/捣毁那酒害之根的烧房/铲除那臭恶的地主/青年们/人心快哉/禁酒胜利!
两校师生一齐背颂着歌词,练习唱歌,不到半小时都熟练的唱会了。这时已深更半夜,人们都已熟睡,万籁俱寂,除忽而听见这儿那儿的狗吠声外,没有任何人行走的响声久善老师高喊一声:“我们行动吧,首先到三牛录,捣毁水渠边的烧房!”说着就率领二百余青年、形成了一个长蛇阵。唱着“禁酒歌”,高喊“根除酒鬼,”“捣毁烧房”的声音震天动地。二百余青年浩大的声势,真像下山的猛虎,谁敢阻挡(当时如果有人出来敢说一句这样那样反对的话,他一定会遭到拳打脚踢、臭骂一顿的惩罚!幸而当时人们都在梦睡中、没有发生这类事情)。这些好似下山的猛虎,咆哮着象大海一样的二百余青年的大唱高喊的声音,好象寂静的黑夜也被惊醒似的,狗吠声先从这里或那里汇集,逐渐汇成了全乡的狂吠。正在酣睡的人们也被这些天塌地陷的声音惊醒,谁也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睡也不是,起也不是。他们都细心倾听,都感到喊声越来越大,越来越近、“根除酒鬼!”、“捣毁烧房!”的高喊声就听得更清楚了。由于根除酒害一事本来早就成为大家议论的课题,大多数人尤其是有志气的青年人都来热情支持,这个愿望一旦实现,那就很合乎大家的心意。有志之士,在这样震天动地的音声中怎能有“这事与我无关”的想法而大睡不起呢?好多人,尤其是青年们都马上披上衣服,向着歌声,高喊声方向奔跑,都喜出望外,高兴的互相握着手,喊着“万岁!”与二百余名青年汇合在一起。队伍增加了百余人。人数越多,力量就越大。这一群人好似钢铁铸造的一样,形成排山倒海似的声势浩大的力量。虽然天寒地冻,冷气刺骨,这群青年勇士皆置之度外,个个热血沸腾,意气冲天,一路上浩荡的歌声,“捣毁烧房!根除酒鬼!”的高喊声,惊醒了全乡,头三牛录中间水渠旁的烧房听到这个可怕的风声,知道“事情不好”,首先关闭了大门,把酿出的酒连罐带酒都埋藏在杂草中。捣毁烧房的队伍赶到他的大门,大门紧闭不给开,佯做熟睡。然而这个大门如何能阻挡这些猛虎似的怒气冲天的勇士们?他们翻墙进院,打开大门,像海潮似的涌进院内。到了此时,烧房主人才从屋里出来,嬉皮笑脸地说:“我们的烧房已停止酿酒好几天了……”谁还相信他的话!正在这时,有人大喊一声:“不要相信他的话,我们进烧房去看吧!”这一雷鸡般的声音,惊醒了大家。大家高喊了一声“呜啦!”,打开烧房门进去一看,灶头的火虽然已被水浇灭,可是气焰还在蒸蒸上升。一怒之下,有人提议,“要捣毁挠房,必须砸破烧酒的大锅!”话未说完,有两三个青年即时跑去把烧酒大锅搬出来,在群众面前就地砸破。烧房主人看到此种景况,心疼如绞地说:“我们的烧房是经政府批准,交纳赋税。你们为什么砸破大锅,如此弄脏粮窑……”他企图以此来和大家争辩。大家并不买他的帐,齐声说:“你还想阻挡我们捣毁烧房的行动吗?我们今天就是要捣毁你的烧房,你胆敢反抗,就小心你的性命!还想再酿酒,就一定要打死你,听见了没有?”该烧房主知道众怒难犯,就点头哈腰哆哆嗦嗦地回答:“一定听你们的话,再不酿酒了。”大家完成了此地的任务,浩浩荡荡地高喊“呜啦”,高唱着“二月初二,初春的夜……”直奔头牛录北门外的雪末火托的烧房。在这里没有费多大功夫就捣毁了它。从这里出发,大队浩浩荡荡的直向北面坡地的火托的烧房。这时已过深更半夜,天气更冷了。但是这二三百个青年勇士为了拯救本民族人民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根除酒害的冲天志气,越发像沸腾的开水般的热起来。胜利捣毁两个烧房后的声势,如像是堤坝决口的巨流越发高涨起来。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越发明显了。
这一夜,全乡的人们都被这吵吵嚷嚷的声势所惊醒,不少人自愿去参加这支大军。到这时,乡公安局也不知出了什么事,急急忙忙派出几名警察骑上马,朝歌声、叫喊声的方向去追大队。大队的歌声和高喊声天摇地动似地震撼着白雪覆盖的大地。数名警察看到此情景,不敢接近大队,从远处观望情况的发展。其中一名警察壮大胆子,驱马前去靠近大队说道:“烧房是政府批准的,为什么要捣毁它,这是不许可的,你们都回去吧!”他的话音未落地,就有人大喊一声“打这个家伙。你是干啥的,打!”立刻大家配合齐声喊“打,打!”大家的喊声惊醒了寂寞的冬夜。这时大队里几个人齐声大喊:“把他拉下来,打!”喊着就靠近那个警察,恨不得立即把他拉下马来。那个警察自知不好,就在人们还未来得及靠近他以前,便回转马头,鞭打坐骑,头也不回地跑到在人队远处观望情况的几个警察那里去了。大家看到他如此抱头鼠窜逃跑的可怜相,都哈哈大笑,笑声和责骂声震撼着大地!
大队看到那个警察逃跑后又唱着歌往前走,一路上“二月初二,初春的夜……”的歌声此起彼伏。大家个个都威风凛凛,好像去攻打大敌似的。他们的行动,决不是任何东西所能够阻挡的。大队后面,虽有几个骑马的警察远远地限随着,但谁也不理他们。大队向前走,某某人的烧房就越近了。见了它的围墙,人们对酒鬼的愤恨越发冲天,谁也没有感觉到疲劳,只是往前冲去。不一会大队就到了他的大门。大门紧紧的关闭着,院内毫无声响。人们敲着大门,大喊开门,然而院内一点反应都没有,于是斗争气氛越发高涨起来。大家喊:“开门,开门!” “快开门,快快开门!” 没有任何反应。继续喊:“开不开门?”“院里人可能都死光了!”“你这狗仔子,你不开门,我们就砸坏门!”“青年们,他们不给我们开门,我们就翻墙进去吧!”“乌啦,你不开门,难道我们就进不去吗?”“乌啦,冲进去,狗仔子,你看看我们的利害吧!”
大家一齐挡挡的敲门,门不给开,但又怎么能阻挡猛虎一般的大队青年呢?这时候,有些小伙子们已开始翻墙进院。院内人们的喊叫声,走动的脚步声,惊醒了佯装睡觉的烧房主人及佣人们。他们自知不好,不出去不行,没有办法,才揉搓着眼睛走出门来。第一个出来的就是烧房主人某某。大家一见他,齐声说:“快把酒拿出来,快,快!” 烧房主人装做什么也不知道似的,假装糊涂,停了一会儿才开口:“我不酿酒已经好几天了,没有剩酒。”
“啊,一点也没有剩下的?谁相信你的话?”“你还说不酿酒已好几天了。你昨天给某某小铺送去两罐酒,谁不知道,啊?”“我昨天来这儿时,你还在酿酒,怎么说好几天没有酿酒呢?你还想骗谁?”“你这坏蛋。西酿酒吮吸人民的血汗。今天你不拿出你的酒来,我们可就动手了……”
烧房主人听到大家的这一言那一句的话,忙说:“没有,没有……”
这时有个青年高声喊了一声:
“朋友们,问他干啥,到他烧房里把酒拿出来!”对这一喊声,大家都答以“好!”就把烧房门踢开,里面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了。不知酒罐藏在何处。大家问烧房主人:“酿出来的酒都藏在哪里?” 烧房主人摸着头皮:“我们没有酿酒,酒从何而来?”好像把大家的话都不放在眼里似的忸忸怩怩地回答。忽然,有人大喝一声:“问他干哈,不如我们自己动手!”
这一声提醒了大家:“搜查吧!烧房里没有的话,到院内去找,不会没有的,酒不会跑掉的。”
大家搜查的结果,烧房内一无所有,院中各处也没有。有几个人在堆放杂草的地方,仔细查看,结果发现酒罐都埋藏在草堆里。共有十四、五罐酒。他们把酒罐拨出来,就在烧房主人眼前一个个地扔到冻地砸碎了。
“把酿酒大锅也给他砸烂!”话音未落,青年们便一齐上去,把大锅从灶里拨出来,又是扔到地上砸碎了。这时其他青年们又在粮窑里排泄粪便,撒放沙土破坏了好几个粮窑。
“你还想酿酒来吮吸人民的血汗吗?”
在威风凛凛的大队面前,烧房主人岂敢说一句“还酿”的话?他耷拉着脑袋,虽然心不服,然而已经嘴里说出“再也不酿酒”的话了。
他的烧房昨天明明还在酿酒,今天已经火根灭绝,他为何把酒罐埋藏得如此迅速呢?这里是有缘故的。原来,大队正在三牛录捣毁某某人的烧房时,有的人早已派人骑马快速跑去通知了他。烧房主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好像晴天霹雳,大为震惊,不知所措。他认为烧房是经政府批准交纳酒税,为什么还要捣毁烧房呢?有理说不清。然而,不想办法不行。因此,他亲自动手,把所余的十几罐酒都埋藏在杂草堆里了,接着全家从又动起手把灶火扑灭,把酒罐藏完后,才长叹了一声。但是他心里还在默默祷告老天爷保佑度过这一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