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禁酒运动取得了胜利
1947年二月初三日的早晨,即捣毁头三牛录烧房的第二天的早晨,太阳才升出一竿高的时候,为捣毁烧房而奔走的小伙子们,陆陆续续的都集中到三牛录大街十字路口。虽然昨夜在刺骨寒冷中奔走捣毁烧房觉得疲劳,但到这时好像没有啥事似的,一个一个精神抖擞,打倒酒鬼,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神圣使命感越发强烈!由于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到早饭时聚集来的老、少、男、女越来越多,拥挤在街头。此时,青年中有人大声说:“诸位弟兄,姐妹们!我们的人民摆脱鸦片鬼才数年,现在又被酒鬼缠住,已到了几乎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地步。目前,眼看我们人民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民族快到灭亡的边缘了。我们有志气的青年们已不能再忍受了。昨夜在群众的热情支持下,不怕寒冷,不怕疲劳,捣毁了头三牛录的烧房。不捣毁烧房,就无法根除酒害。现在虽然把烧房捣毁了,可是在两个牛录的卖酒小铺也不少,不把他们的酒源根除,就仍然不能根除酒害。所以,今天把两个牛录所有酒铺的酒统统集到这里,在大家面前消除它们,大家意见如何?”话音未落,大家齐声高喊:
“同意!”“言之有理!”“消灭酒鬼!”
如果照我们的决定来办的话,马上就到各个卖酒的小铺,把所有的酒统统拿到这里集中起来,请大家等一等,所有的酒都集中到一起,怎么处理。由大家决定”。这是一位青年的意见。
昨夜捣毁乡外的烧房后,在归途中,几位带头的就商量决定为了根除酒害,不但要捣毁烧房,还要把乡内各个小铺中出卖的酒,也要干净利索的消除掉。今天这么一提,都情愿去执行任务。没有多久,每人抱着酒罐陆续地聚拢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从十多个小铺收集起来的共有二十余罐酒。把所有的酒罐都排列到大街中心。大家议论纷纷地说:
“把酒罐都扔到地上砸烂!”“把酒都倒出来!”“把酒都倒出来就行了,不要砸烂罐子啦。”“哎!谁的酒瘾发作了,请随便喝个够!”“不要胡说八道,快办正经事,把所有罐里的酒都倒出来。”“从此以后,我们发誓,谁都不喝酒!”
转瞬之间,所有的酒罐都被倒净了。喜欢喝酒的人们,见此情况,都在眼红,嘴唇颤动,连咽唾沫的声音都能听得见,但谁能给他一滴酒呢?倒出来的酒海,被一支点燃的火柴就立即变成火光冲天的火海了。观众见此情景,都大喊“乌拉”跳起舞来了。从此以后,就没有酿酒的烧房了,小铺也没有酒出卖了。
这一天,有数名警察在人群中来来往往唠唠叨叨说着些什么。大队带头的几个人早就觉察到他们不怀好意的行动。
在乡里大街上烧毁酒的那天夜晚,公安局派人去把头牛录学校的老师久善、三牛录学校的老师忠尽太叫来,认为他们是此次捣毁烧房的带头人而关了起来。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大家的耳朵里。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磨拳擦掌,怒发冲冠。两个牛录学校的老师林旭、肖夫等即刻决定,召集两校师生和积极参加捣毁烧房的小伙子们,于初四早晨太阳初升,就率领大家到公安局大门前集合。公安局大门紧闭还没有开,热血正在沸腾,怒气冲冲的小伙子们,怎能等待呢?于是有的敲着门大喊:“放出我们的人,为什么把他们抓到这里来?快把他们放出来!”有的高唱捣毁烧房的禁洒歌,有的大喊:“他们不给我们开门,我们翻墙进去,把我们的人放出来!”
敲门声和叫喊声会合在一起。许久才有一警察走近大门说:“你们有什么事,为什么这样乱嚷嚷……他的话音未落,门外的人群怒气越发高涨:“哎,你听着,为什么抓我们无罪的人,赶快给我们放出来!”那个警察无话可说回到屋里去了。过了好久,才来说:”你们不要这样闹,我们有些事情要问他们,问完后就让他们回家去。没有别的事情,你们都回去吧。”
正在大家怒气冲冲的时候,从大门门缝里溜出来一个人,大家仔细一看正是烧房主人某某。“哎,你到这儿干啥来了,啊?告我们的状来了吧?”“你还想告我们,没有要你的命就已经够便宜你了!”“他还有什么话,问他干啥,打!”
这一声还未落地,大家就一涌而上把他团团围起来。众人中的大汉林旭走近他去,举起大手就是给他一巴掌。烧房主人“哎呀!”一声怪叫,摇晃了几下几乎倒下去了。群众质问他:“你究竟到这儿干啥来的,啊?” 烧房主人说:“没有,没有,没有事……”结结巴巴的半天才说了这么一句,就滑溜溜的从人缝中溜走了。
二月初五的早晨,天还未亮,公安局就把久善和忠尽太二人,用车悄悄从南门出发,绕道押送六牛录(县政府所在地)。这个消息震动了众人。原来在捣毁烧房后,由于大家警觉性高,就在久善,忠尽太二人被警察抓去关押后,即派人观察他们的行动。几位带头人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即刻互相传告,不久,就有二百余人怒气冲天的小伙子集中到了大街十字路口。
“大家听着,我们的战友久善和忠尽太二人无缘无故的被公安局抓去,并于昨晚押送六牛录。在家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大家一起追到六牛录,把他们救出来!”“同意,现在马上就走!”“我们现在就走,但是没有马和车,路又那么远,能出发走吗?”“能,救出我们的人要紧。现在白天短,要爱惜时间,快走吧!”“大家如果没有别的意见,我们这样办:现在时间少,来不及吃饭。大队先出发,留几个人到各家收集吃的饼子,现在正是烙饼子吃饭的时候,赶快收集或骑马或坐车把吃的饼子送到大队。”
乡亲们的热情很高,个个争先恐后地把烙好的热饼全部交给收饼的人,并且嘱咐他们:“快!快!现在天冷,快把热饼送到大队,这么远的路,不吃点东西怎么走……”
不到一个钟头时间已收集到十麻袋饼子,并且马上装到车上,跑到半路,追上大队,分给了大家。大伙儿吃饱肚子,精神更加抖擞。午后两三点钟走到六牛录西门。在这里大家商议排成队列,振作精神,浩浩荡荡地向着县政府所在地走去。大家喊着下面的口号:
“捣毁所有的烧房!要求政府严禁酿酒!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必须坚决禁酒!要求立即释放公安局无缘无故抓来的我们的两个人!”
高昂的歌声,口号声,震荡了六牛录大街小巷,震动了县城。所有听到这些喧闹声的人们都放下自己手中的活计,跑到街上惊奇地观看。观众内有的说:“捣毁烧房太好了!”有的说:“酒,酒,酒,锡伯种族都快灭亡根绝了!”也有的说:“其它牛录也有烧房,都应该一律捣毁。不然的话,连肚子里吃的粮食也都没有了!”大家议论纷纷。
大队高唱着“禁酒歌”向前迈进,到了县政府前停止。从大街小巷,从各各家里出来观看大队的男女老少数百人已把大队团团围住,惊奇地观看。当时县政府里有由伊宁来的几名干部正在开会。高亢的歌声震惊了他们,他们停止会议,都跑出门外。他们中间有一位伊宁来的维吾尔族干部问清事由说:“你们的行动有理,咱们到里面谈吧,请你们选出代表来。”
大队当即选出了十二位代表,到里面去参加会议。会上有的政府干部说:“你们的精神很好,但是烧房是经国家批准并年年交纳酒税来帮助国家。你们捣毁烧房违犯了国家的法规……”有的还说:“你们捣毁国家批准的烧房,给开办烧房的人造成很大的损失,都应当赔偿……”代表们一听到这样的论调,再也抑制不住愤怒了。
“国家收税重要呢,还是改替人民生活重要?数年以来,国家为了多收点税,准许开办烧房酿酒,现在人民连吃的粮食都没有,喂养马牛的饲料都没有,以致不能种田,人民吃不饱肚子。因此,愤怒的人民早就有了捣毁烧房的意图,而且这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政府应当好好考虑这个问题。公安局抓了学校的老师,更加激怒了大家的义愤。请马上释放这两个人,否则,我们绝不回去。”这是代表们的声音。接着又有一位代表说“政府成立以来,各项事业都在向前发展,但是为了收点税准许开烧房酿酒来吸吮人民的血汗,是不合乎人道的。现在好多人深受酒害,不劳动,不务农业,这样,粮食从何而来?这才是大事!政府应以改善人民生活为重,作长远考虑。此次捣毁烧房,其意义就在这里。公安局无缘无故抓来我们的两个老师,是违背了大家的利益。要求即刻释放他们!”“我们意见就是这样,即刻释放他们。其它的话,他们出来 后再说吧!”
吾尔族干部答复说:“我看大家的意见都很好,捣毁烧房也对,政府不收这点酒税,也不是不可以的,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问题。我的意见,把这一问题即刻报请上级,从今以后,在察布查尔不准再开烧房。这样办如何?”
“可以,我们的意见就是这样,要求坚决禁酒!”
大家商议的结果,决定:“从今以后三年不准在锡伯营开烧房,不准卖酒。”
大家虽然整天饿着肚子,徒步走远路疲劳,但一听到这消息,都高兴得不得了,都高唱禁酒歌,高喊口号来表示庆祝胜利。正在高唱大喊之际,公安局把被抓的两位老师带到大家面前。大家一见他俩高兴极了,都围拢起他俩,兴举起他俩,高喊着乌啦,投向空中,上去下来好几次才放下,大家的高兴欣喜情绪,实在令人感动啊!
此次捣毁烧房,根除酒害及政府决定“三年内不准开烧房,不准酿酒”的胜利消息,及时传到其它各牛录。于是各牛录纷纷响应。
各牛录较大的烧房,五牛录有别拉的,七牛录有通林的,八牛录有卫吉山的烧房,还有其它大大小小的烧房都被各该牛录青年们打得粉碎。八牛录捣毁烧房的带头人富庆、贵宝等主张捣毁烧房,但烧房里用的家什,如大锅、酒罐等一概留下,没有打碎。但是向烧房主人提出今后决不允许酿酒损害人民的严历要求。
捣毁八牛录全部烧房的声势是很大的,所有穷苦的人民都认为这一壮举是大快人心的大事而欢欣鼓舞,可是剥削人民牟取暴利习以为常的地主们,受到损失后,决不会心平气和的安静下来。所以他们为了收回因烧房被捣毁而受到的损失,东奔西跑,到伊宁市司法机关告状,说烧房是政府批准的,年年交纳不少的税款,现烧房已被捣毁,损失很大,要求追回损失等。带头告状的是五牛录的别拉,七牛录的通林,八牛录的卫吉山等人。当时司法机关没有详细考虑,不管黑白、是非,将八牛录的富庆、贵宝,三牛录的久善,忠尽太等数人传讯到伊宁审问为什么捣毁经政府批准、交纳税款的烧房,致使他们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并要他们如数赔偿他们的损失……被传讯的数人,理直气壮地以理驳斥他们的审讯。但是司法机关的有些人不知事情的底细,依仗权势,不听他们的意见,大发雷霆,除以恶言恶语来吓唬他们外,还动手动脚打他们。他们以为像过去一样,吓唬吓唬就可以达到目的。但是事与愿违,我们的英雄们坚持真理,严历谴责了司法机关中粗野的执法者。当他们在司法机关受审,那些告他们状的人都在司法机关大门外,认为取得了胜利,欢欢喜喜,说说笑笑。正在这时,宁西县(现察布查尔自治县)县长舒慕同来到伊宁和德林一起到专署说明此次实为壮举,并由德林即刻到司法机关找院长说明真相,将他们都放走了。原告通林等数人,看到被告已被司法机关抓去,因而认为己取得大胜,只留下数人坐车先行回去,可是富庆等从司法机关出来,租了马车欢欢喜喜地催马奔走,在半路上赶上“胜利者”通林的马车。富庆等看到他们更加高声唱着“二月初二,初春的夜……”禁酒害歌,哈哈笑着超过了他们的马车,飞也似的向前奔去。“得胜者”的通林等,见此情景,都像落水狗似的吃惊发愣了。
从此在八个牛录一带再没有出现烧房,人民胜利了!生活也逐渐好起来了!
在这捣毁烧房,根除酒害运动中也有两种思想,两种路线斗争。一种思想是彻底打碎烧房是正确的,这种思想认识占多数。一种思想是对此次运动持有抵触情绪,大为不满,这种人不能来明的反抗,就来个暗中破坏。在说起此次运动的胜利时,不能不回忆此次矛盾斗争的一个明显的例子。
当时锡伯营总管表面上说捣毁烧房是对的,暗地里则唆使其爪牙去参加打通林的烧房的队伍。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的爪牙进入捣毁烧房的队伍,跟大家一起高喊打倒烧房,高唱禁酒之歌,可是在大队还未走到通林烧房大门之前,他们一个个都不见了。此次运动中还有总管同姓的侄子,名叫富春的,也参加了大队。有一天,总管的父亲把富春叫到自己家里,指责他说:“你为什么跟随他们跑,他们都不是好人……”富春说:“打烧房队伍里我的叔叔等都有,所以我也去了。”他用狡猾的语调奸笑着说:“你这孩子,你知道啥?你的叔叔并非和他们一样,不过是为了了解情况和他们一起去的,今后你不要和他们一起走了……”富春听到这些诡计多端的话,睁开眼睛愣住了。富春是在贫苦家里生长的,经常和学校的老师们来来往往,所以经常听到新鲜消息,因而对民族兴亡的认识也逐渐提高起来。他了解到有些人等参加打烧房的队伍,可是到烧房之前都躲避不见了。他回忆起总管的父亲叫他去说的一些话,逐渐觉悟他们表面上是人,暗地里满腹诡计多端的鬼魅。富春愤愤不平地把自己所听到见到的一切情况都详细地讲给了学校的老师们。
四、锡伯族文化的曙光——《曙光》杂志创办始来
1933年,金树仁倒台,野心家阴谋家盛世才上台当上了新疆省督办。盛当督办不久,伪装积极,实行他的“六大政策”,唱着“将新疆建设成为新新疆”的革命口号,骗取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信任,巩固了他在新疆的独裁统治。1933年至1938年,六大政策在新疆推行,在盛世才“和平民主”的口号下,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教育事业较之过去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发展。特别是教育方面,在省府迪化(乌鲁木齐)建立了新疆学院、中学、师范、女中、农业等学校,从全疆各地各民族中招生,来迪化在以上学校学习。当时,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的锡伯族人民纷纷推荐自己的子女进省城求学就读,先后进入以上学校学习的锡伯族学生达六七十之多,是有史以来最多的时期,除男生外,还有一部分女生在女子中学就读。
那时候,在迪化已有许多锡伯族公职人员在有关部门任职,加上在各校学习的学生不下百人。锡伯族学生正值青春时期,求知欲旺盛,进入各校学习新知识后思想和知识境界大大提高,视野更加开阔,因此振兴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和雄心壮志更加不可抑制。他们互相联系,交换意见,寻求振兴本民族文化事业的具体措施和方法。1936年冬天,各校锡伯族学生在一起聚会,大家一致表示要加强团结,形成凝聚力,为尽快改变锡伯族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状态,促其发展而尽微博之力。大家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创办一种锡伯族自己的杂志。杂志名称就叫《曙光》,因为曙光之意就是黎明时的第一线亮光,以此寓意锡伯族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刊物的诞生,在这之前没有办过本民族的刊物。学生们的这个动议得到在迪化任职的公务人员佟保、伊玛阿(伊明政)等人的热情鼓励和支持,并捐助了一部分资金。从此办刊物的事情正式着手进行,一开始大家以为办杂志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决定出月刊。但没有想到办杂志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花费很多心血。当时我在新疆学院学习,大家叫我负责办杂志,具体事宜都由我来操办,由此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茹苦含辛。首先是组稿,因办刊物并撰稿人员都是在各中等学校学习的锡伯族学生,写出来的稿子水平普遍很低,而且改稿审稿人员的水平也不高,因而能用上的稿子不多,而且不够理想。其次刻字版和印刷以及校队等都遇到了很大困难。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些困难逐一克服,好不容易才出刊《曙光》第一期锡伯文油印杂志。虽然文章水平不高,油印质量不好,但它毕竟是锡伯族第一个文化刊物,使学生们劳动心血的结晶,因此大家都很珍惜它。我们从中得到鼓舞,决定继续把杂志办下去,并且把它办好。但是原定办月刊的计划无法实现,我们就决定办季刊,每三个月出刊一期。刊物的撰稿、刻蜡纸、校对印刷、装订等工作都由各学校学生承担完成。学生们白天上课,夜里复习功课,学习很紧张,然而对办刊物很热心,他们牺牲睡觉时间,星期天也不休息,出色的完成了各自所承担的义务。
《曙光》刊物的内容包括:政治方面的评论文章;国际国内事件;
从汉文、俄文书刊译介的文篇;本地区新闻;锡伯族旧事、新事;
其他。
我记得积极参加创办《曙光》杂志的锡伯族同学有:钟金泰、兴福、多若额、荣林、德清、佟金昌、富庆昌、吉成、仲谦等人,其他人的名字记不清了。他们都为《曙光》的问世出了不少力,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来他们当中有的人英年早逝,有的被盛世才捕杀。他们振兴民族文化的献身精神是不朽的!
《曙光》一、二期是在学生们的共同出力下,在迪化工作的锡伯族公务人员们的捐款资助下出刊的。到了1937年,各民族都纷纷成立文化会,锡、索、满文化会也召开成立大会宣布正式成立。该文化会成立后,《曙光》杂志移交给文化会办。但具体办刊人员都是原班人马,第一期是用锡伯文,查来查去还是送回我们手中,叫我们自查。由此拖延时日,不能按期发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从第二期用锡伯文汉文并行出刊,由此花费加倍的时间和精力。将锡伯文写的稿子翻译成汉文在当时来说是个难题,加上两种文字结合订旧事老厚的一本,费力不少。虽然如此,大家毫不气馁,加班加点地干,不懂就找别人问,边学边干,有时已经印刷数百份,一旦发现有错漏处,便立即作废,重新刻写印刷,有时插图印刷效果不佳,便重刻重印。工作很辛苦,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真是拼着命地干。
《曙光》杂志共出刊六期,后来盛世才叛变革命,杀害大批爱国志士,锡索满文化会会长佟保被捕入狱,干事伊明政也被捕,青年学生多若额也身陷囹圄,文化会互解,主办杂志人员都失去了自由,加之办刊经费愈加困难,又不时受到当局的恫吓,《曙光》杂志出刊六期后被迫停办下来。
《曙光》问世后,受到锡伯族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只是我们办刊人员知识肤浅,编辑能力差,而且缺乏办杂志经验,刊出的有些文章的确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但是其中刊出的汉译和俄译过来的文章不少,极受欢迎。如“金鱼的故事”译成锡伯文刊登在第一期上后,当时的驻苏安吉延领事萨拉春先生见到了杂志和文章,老远从国外写来稿子表示赞许。还有驻苏塔什干总领事馆的中孚先生回国后也热情地刊物投写稿子。出刊这样的油印刊物在锡伯族历史上的确是第一次,这全是当时在迪化学习的学生们的功劳,如果没有他们的献身精神和忘我努力就根本不能出刊六期刊物。
《曙光》第一期刊行后,为了收回一点成本费,就每册定价两角。刊物发行至锡伯人居住的各牛录,大家纷纷购买,但也有一些人不当一回事,做卷烟纸抽烟,实为可惜。
1938年,锡索满文化会改选,安子英为会长。他曾留学苏联,自他出任会长后,非常关心报刊杂志和教育工作,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曙光》杂志曾得到改观,文章和印刷质量明显提高。但好景不长,后来盛世才的倒行逆施,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被窒息,锡伯族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刊物—《曙光》也夭折在襁褓之中。
五、锡伯文报纸的问世
1946年初,在伊犁三区革命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伊犁报社,创办了维、哈文及俄文报纸,并相继问世。在锡伯族人民的迫切要求下,经由锡伯族老人乌扎拉·萨拉春及青年知识分子忠谦等,向政府及伊犁的报社申请批准,成立了锡伯文编辑室,由萨拉春负责编辑出版任务,忠谦任报纸编辑和翻译工作,另有印刷发行员一人共3人。锡伯文报纸每周出两次,每次发行三百余份,用手写石版印发,因只有3人,也就够他们忙了。该报内容丰富新颖,有国内国外各种报导,并且及时准确,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的宣传予以有力的反驳。该报内容不但着重政治方而,而且还有外文翻译的评论等。这些对提高锡伯族人民的政治觉悟,起了重大作用。所以锡伯纸文报一出世就受到锡怕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不仅人人订阅,而且人人投稿来拥护和支持它。锡伯族中当时已出现不少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已受到革命陶冶训练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本来都想执笔写点东西,但无处投稿,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了用本族语言文字和本民族灵魂的报纸,他们被窒息的思想意识都像被冲决大坝后的汹湧洪水,又像含苞初放的花朵,争奇斗艳,争先投稿。所以报纸不愁稿源,不但有各种报导,而且还有不少文艺作品,如散文、故事,特别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革命的看法,叙述自己的感想……
锡文报创办初时定名为“苏尔放阿吉尔干”(锡伯语意为解放之声)。笔者于1946年秋由迪化国民党统治区回到伊犁,于1947年5月投人锡伯文报编辑室参加办报工作。当时涌现出的能写作的知识青年都以万马奔腾的精神,写作自己最好的文章送给报社。创作了不少的可歌可泣的诗歌,实在使人钦佩不已!锡文编辑室将其优美者选出来,编成锡伯文《诗集》两册。这时锡伯文报纸已改名为《新生活报》。
锡伯文报纸的正式出世在锡伯族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而锡伯文《诗集》也是锡伯族文学艺术上的第一朵鲜花。它锡伯族人民的政治觉悟及文化生活的提高都都起到了重要载体作用。在伊宁市创办的锡伯文报纸一直刊发到解放初期。新中国建立后,于1954年元旦将《苏尔凡吉儿干》改名为《伊车班津》(锡伯语意为新生活)。同年5月1日,《伊车班津》以全套红的铅字版面与读者见面。1956年11月底,将《伊车班津》报移交给中共察布查尔县委主办,从《伊犁日报》社迁址到察布查尔县城办报,建立了固定的办报场所。至此,锡伯文报纸正式成为独立的报社,同年的12月1日起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出版发行。先是四开四版五日报,后从1958年开始改为周二报。在文革期间,《伊车班津》蒙受了所谓“政治错误”之罪名,1966年6月1日被勒令停刊。1974年10月1日《伊车班津》重新复刊,并将报名改为《察布查尔报》。该纸一直办到现在,成为传承锡伯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
六、民国时期的锡伯族妇女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对占锡伯族人口半数之多的锡伯妇女来说,这句话再确切不过的了。作为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勤劳的锡伯族妇女承担了养家糊口的一半重担。锡伯族是以务农为主的,男的整天在外种地,女的就在家担负所有家务活:磨面、做饭、种莱、养鸡、鸭、猪等家禽;缝制衣裤鞋袜以及敬养老人、抚育儿女,无一不是依靠妇女。这对在外的男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帮助,特别是在每当农忙季节,妇女们还下地帮助收割、扬场、赶车等等,因此,就经济地位而论,锡伯族妇女可以说和男子是平等的。
锡伯族男女平等的另一主要标志是一夫一妻制。除有权有势的上层人物,或者为着繁衍后代而娶妾的少数人以外,锡伯族没有娶两个老婆的习惯。 但是,作为几千年封建中国千千万万妇女同胞中的一员,锡伯妇女历来也是倍受夫权、神权、君权三座大山的压迫欺凌,。锡伯族妇女无继承权,同时无受教育权,不过前者比起后者是再根深蒂固不过的了。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锡伯族妇女受正规教育的时代终于来到。这就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由当时锡伯知识界创办的尚学会组织成立的色公学校兼收女学生开始,不少妇女与男子一样,不但在乡下学校学习,而且还到城市去学习,甚至有个别人到苏联留学,这些妇女知识分子后来从事各种工作,有的在中小学担任教师,有的当上医务人员,有的从事翻译工作。
一九四五年三区革命后,伊犁地区和苏联边境开放经济贸易,公私均可以货换货。锡伯人以猪肉换取各种生活用品。比过去穿不上皮鞋、毛布的状况比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用来交易的猪都是妇女饲养。据前宁西县财政科统计:1949年一年,锡伯族(指该县锡伯族)出口的猪就有9880只(头),以当时人口计算,差不多每个人出售一只猪(注:三区革命时期锡伯族人口大约1万左右)。生活显然提高了好多,这些都是妇女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卖猪换来的用品都和妇女们商量处理。妇女们的经济地位提高了,不再受男人的支配了。这充分体现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
在锡伯族妇女中还曾出现过有口皆碑的英雄人物。她就是在清朝末年出生在锡伯营三牛录贫苦家庭的莲花麽麽。她性情温顺,勤于家务,但又体格魁梧,力大无穷。在她十六、七岁的时候,乡间的调皮小伙子们都想和她较量一下。于是在一个秋天的夜里,有两个小伙子钻进她家后园,偷吃树上的果子,并故意大声嚷嚷给莲花听。莲花麽麽闻声赶来叫他们滚开,但他们越发呵呵一边笑,一边吃果子,不肯下来。莲花麽麽看在眼里,气极了,把他们从树上拉下来,一手抓一个,头对头的互相碰撞,直到把两个小伙子碰得晕头转向。两个小伙子最后没有办法只得苦苦哀求饶命,莲花麽麽这才把他们放走了。从此好的名声传遍了全乡,再没有人敢灰欺侮她了。
莲花麽麽嫁了一个穷苦农民,为了生计,她常去分得河撒网捕鱼,把所得拉到惠远城去出售,卖得几个钱换回一点米面盐巴等生活用品。有天她把车停在大街上大声叫唤卖鱼。一个阔少爷见她只身一个女人就欺侮她,抓了鱼不付钱便走。莲花麽麽一气之下跑上来把他摔个咀啃泥,一只脚踏在他的脊背上。那个阔少爷见势不妙,连连告饶,莲花麽麽叫他喊了声“奶奶饶命”才放开了。
还有一次,莲花麽麽一人赶上牛车到二十里以外去拉柴禾,回来的路上碰到五、六个强盗,他们见是个妇女,想抢走牲口。莲花麽麽沉住气来一个摔倒一个,来一个摔倒一个,然后忿然骑在最上面,直压得他们依哩哇啦喘不琮气来才罢。
莲花麽麽助人为乐的精神是深受人们尊敬的。她不但力大无穷,而且为乡亲们办了不少好事。她还有一手接骨治病的好本领。凭她这一手不知帮了乡亲们多少忙。在笔者十一、二岁时,八十二高龄的爷爷因从马上摔下来折断肋骨,多亏莲花麽麽治好的。
莲花麽麽在乡亲们中间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她一身女扮男装,头上包一条白毛巾,男式长袍的前襟提夹在腰带上,再挂一尺长的大刀,从服饰上唯独能辨认她是女性的是一对闪亮的耳环。至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锡伯族妇女中出现了不少可敬可佩的医务人员、工程师、大中院校讲师、教授等人物。她们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根据图奇春著《新疆锡伯人的前天和昨天》相关章节改编。该书2000年12月由新疆大学老干处内部印刷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