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简介:肖昌,男,锡伯族。1928年5月出生,姓瓜尔佳氏,察布查尔县扎库齐牛录人,中专学历,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察布查尔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离休。2011年曾获感动察布查尔十大先锋党员之一。
1948.8—1958.8在三区八乡任小学教员;1952.8—1953.9伊犁土地训练班学习,参加土改工作;1953.9--1954.4参加普选工作;1954.4—1954.9997年离休在三区政府工作;1954.9—1957.4任三区区委副书记、书记;1957.4—1959.8察布查尔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1959.8—1971.2察布查尔县委党委、宣传部部长;1971.2—1973.5任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组长;1973.5—1978.12任县委宣传部部长;1978.12—1980.6县革会副主任;1980.6—1985.2任县委副书记;1985.6—1990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1993年离休。
一、我为“三区革命”送过草料
1945年元月,宁西县政府要求支援民族军。当时,我被任命为扎库齐牛录乡政府财粮干事,主要任务是负责筹集、集中、送粮草。第一天要筹集起粮草,我就负上门逐一登记好捐助粮草的农户人家姓名、数量等。第二天就按约定的时间,安排马车去逐户装运。当时,扎库齐牛录有十几辆运粮草车。我大概负责运送了两三次。结冰的季节 ,我们运草料车就从伊犁河冰面上渡过河去。粮草运送地点是伊宁市“三区节命”骑兵营(现伊犁军区司令部位置)。
有一次,我又负责运送十几辆草料车,过了伊犁河走至四、几百米处,马突然惊起来。我抬头看,西边的一面墙边,靠墙直立着一个身个身材苗条、冻成冰的裸体青年女子,20岁左石,身上不见血迹,头发乱了成一团,从长相上看是汉族。
1945年7月的一天,有个俄罗斯兵持抢追逐一名汉族老汉(妻子是俄罗斯族),追到我家大门口对面开了枪,子弹穿过老人打进了我家屋墙,老汉当场毙命,尸体无人收,乡政府派人收尸体埋葬。这个士兵强占了老汉的妻子。
这些杀人犯为什么不能及时得到严惩呢?我亲眼所见的这两起事件就是艾力汗·吐列等人主张执行民族仇视、民族仇杀的大暴露。
这其中是有段历史背景的。1944年11月12日,各地代表在伊宁市召开会议,成立了临时政府。“三区革命”初期,临时政府被封建主、宗教上层人士和大土耳其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把持着,他们鼓吹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煽动宗教偏见和民族仇视,甚至打出“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旗号,公开分裂祖国统一,将“三区革命”引入歧途。以阿合买提江·卡斯木、阿不都克里·沙巴索夫等代表的进步力量与国民党反动派激烈斗争的同时,又同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进行坚决的政治斗争。1946年6月27日,三区政府正式取消“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名称,把艾力汗·吐列清除出“三区革命”队伍之后,成立了“三区革命”的领导核心,使“三区革命”步入了正确的轨道,特别是纠正了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做法。
二、解放了的牛录人民喜气洋洋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1949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十七师五十团先遣部队进驻绥定县(今霍城县)惠远城。
消息很快传到了八牛录。八牛录乡政府组织了百人秧歌队和歌唱队,欢庆解放。
当时,牛录的男女老幼都集中在学校进行演出,人们的劲头大的很。事先,专门有学校的老师进行教唱。
解放了的人民欢天喜地,气氛热烈、情绪激昂,不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个个兴高采烈、皆大欢喜、亮开嗓子,歌唱《东方红》,歌唱《五星红旗》《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优秀歌曲。演唱者和听众对词曲的理解都获得了强烈的共鸣,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演唱活动持续了三、四天。当时,我被选为歌唱组的组长。我还两次出演了杨白荣
三、抗美援朝运动
解放初,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进行了“三大”运动,即开展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维吾尔谚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党的宣传能把石头砸烂”。那时候党的威信高得很,只要一声令下,每个运动都能得到群众的热情响应和支持。牛录里每户人家西墙上都挂有毛主席像。牛录人民心里最清楚: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让我们翻身解放的人就是毛主席。所以,当时群众工作很好做,很容易发动,宣传政策、了解情况、培养积极分子、发动群众、完成任务等工作都
很顺利地开展着。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从此,开始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的胜利捷报令牛录人民欢欣鼓舞。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共宁西县委的领导下,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在各个牛录里广泛开展了抗美援朝宣传工作,牛录民众不分男女老幼,慷慨解囊,自发起来捐款捐物。
当时是在规定的时间里,上面专门派人来募捐,一个人登记、一个人收钱,一个人监督,也没用什么募扔箱。一个村捐的钱物集中后送到乡里,乡上再集中起来后统一送到县里。1952年3月3日,全县人民共捐71420万元(旧币万元合新币1元),捐献物品有金戒指、金耳环、镯子、银元、牛、马、羊、土枪、刀、布鞋、手巾、毡子、肥皂、粮食等,还有其它物品。这次运动,大大提高了各族人民的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觉悟。
这么多钱,能干出多少事情,能解决什么问题?群众不清楚。所以,“可以买一架飞机!”这样一句话就让疑惑冰消融释了。
四、镇压反革命
解放初期,主要精力是放在建立组织、恢复生产上的,镇压反革命运动暂时搁置下来。在减租反霸、土地改革运动到来之前,要稳定大局,要使运动顺利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就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1950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张旗鼓的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5月,宁古县镇压反革命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一批集中枪决了六个反革命分子。1951年10月,在宁古齐牛录城外西北角(现察布查尔城镇浩兰街北)召开公判大会,召集各乡各族人民代表3000多人参加。会后,就地枪决了反革命分子常德山(锡伯族,曾任三区革命临时政府时期宁西县总管府总管、县长)、二善(锡伯族,时任三区区长)两人。在扎格斯台枪决了反革命分子伊力牙孜·沙伯尔丁和何孜尔·阿布都许克尔(维吾尔族)两人。在米粮泉枪决了达吾列特别克(哈萨克族)一人。在宁古齐牛录公园(今县体委院子)枪决了原二区(琼博拉乡)胡吉尔台村的博乐特拜(哈萨克族)。阿瓦木·达吾物(维吾尔族)在坎乡被捕后释放。
第二批处理反革命分子是零零星星地开展着。全县镇压反革命运动至1952年底结束,共逮捕法办反革命分子77人,重点打击对象57人。这次运动震惊了敌人,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减租反霸运动的顺利进步。
五、减租反霸运动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提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开始前,在群众条件尚未成熟、土地改革准备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为了先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恢复及发展农业生产及减低佃农向封建地主、旧式富农及机关、学校、祠堂、庙宇、教会所租的土地租额的同时,减免过去农民向封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借的高利贷利息,进行减租、减息运动,后改为减租反霸。
1950年6 月 25 日,新疆省人民政府公布《新疆省农村减租条例》。1951年4月,新疆省举行首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听取通过了包尔汉所作的关于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几名领导分别作的关于开展减租运动、加强爱国主义精神、镇压反革命和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等问题的报告。
1951年7月 9日,中共宁西县委和人民政府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中共新疆分局《关于今冬明春进行减租反霸的指示》和《新疆农村减租条例》进行了讨论。1951年7 月12日,根据新疆分局的指示和伊犁地委安排,宁西县组织减租反霸工作队在三区七乡(纳达齐牛录)进行减租反霸试办工作,地委副书记钟仰高和地委减租反霸试办队30人同时到七乡试办点协助工作。8月中旬试办工作基本结束。
1951年9月7日,宁西县又组建减租反霸工作,由新疆分局、伊犁地委、专署和县干部共194人,9月8 日分6个工作队由点到面,分期分批在县2个农业区(一区和三区)二个半农半牧区,共19个农业乡进行了减租反霸工作。
宁西县农业区的减租反霸社会改革运动,由点到面地稳步开展,历时9个月结束
六、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宁西县解放前,封建的土地制度是非常不合理的,人数极少的地主、富农占有大量的土地,残酷地剥削着农民。人数众多的雇农、贫农、下中农却仅有极少数土地,终年劳动却得不到温饱,农民因为替别人做牛马,当然不愿意改良生产术,致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遭受到阻碍。因此,为了解放农业生产力,必须废除封建剥削,把地主独占的土地变为农业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使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获得改善生产条件的基础,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并为工业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在减租反霸运动胜利的基础上,宁西县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进行典型试办取得经验,然后由点到面分期分批的全面开展。
1951年8月底,我调到纳达齐牛录小学任教。1952年8月被安排到伊犁上土改训练班学习。当时从教员中抽调了两个人参加学习,一个是我,另一个人是爱新舍里镇的(由于有病,未能去成)。
伊犁和博乐共有11个土改工作队。察布查尔土改工作队员们分别住在阿合买江和合尼·巴特尔家里。我当时在三队三小组,住在阿合买江家里。其他一、二组住在合尼·巴特尔家里。
在训练班上,学习的内容有土改政策和文化知识,《土地改革法》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土地改革法》作出了不少新的政策规定。如对富农由征收富农多余土地,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保留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富农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以保留不动。对地主限制了没收财产的范围,只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他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其他财产不予没收。保护,中农(包括富裕中农)的所有权和其他财产不受俊犯。这些规定有利于保护 中农、分化地主阶级,减少上改阻力,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从而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当时,宁西县的土地改革运动分为四个阶段(后来有的地方搞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土地改革)政策、了解情况、发动群众、动员农民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中,培养积极分子(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脑子活络、身体健康的)是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阶段,调查摸底,逐户登记(有多少耕地、牲畜、房屋等),自报公议,划分阶级成份。各家根据自己掌握的财产自报阶级成份,然后召开大会,交由群众评议。其中,我们培养的积极分子和群众中觉悟高一些的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丈量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耕畜农具等。
第四阶段,分配没收财产、动员农民发展生产。
土地改革中的阶级路线是依靠雇农(后改为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也叫打倒地主)。划分地主的界限是这样的:1947年、48年、49年三年期间,本人不劳动,种有土地,雇有长工,达到五人以上,这类人是地主。富农是自己参加劳动,雇有两、三个长工。中农全靠自己耕种,在农忙时,雇个短工。贫农中有极少一部分拥有自己的土地。雇农什么也没有。雇农、贫农、中农占大多数。我们能团结、依靠的占到80%以上。
此外,还有两个成份,一个是少数土地出租者。家里没有劳动力,有闲土地,承包给别人。二是小上地经营省。这两个成份以前是要把多余的上地进行征收。后来政策变了,再不收、不动他们的土地了。
地主、富农成份以及少数土地出租者、小土地经营者,村里工作组根据群众意见,整理材料。报到队部,队部审查以后,再报到县土地改革工作团,由县工作团部和县党委常委会开会决定。沙陀当时任工作团长。
其他雇农、贫农、中农这几种成份,开会时群众定了,就当场宣布,无须再往上报。
划分地主、富农成份时,是有矛后的,但当事人本人及他们的亲属不敢提,因为大多数群众的意见不能拂逆,在会议上该举手的时候,他还得举手。虽然心里不服气,但不敢说当时划定成份是以户为单位的,一个家庭只能划定一种成份。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兄弟共同生活,地主分子就是哥哥,闪为哥哥掌握着家庭的权利。
地主阶层中还有一般地主、开明地方、恶霸地主、反革命地主。开明地主如佟荣昌,光收他们的土地,其它什么也不收;恶霸地主是经常打、骂长工;反革命地主是极个别,如被镇压的常德山就有两顶帽子,既是反革命,又是地主。
自1952年10月开始,宁西县土地改革运动分别在纳达齐牛录、宁古齐牛录和加尕斯台试办。我先是参加纳达齐牛录乡的土改工作队。试办结束后,又参加了在扎库齐牛录乡的第二期工作队,我调队部任统计。期间,经队长张野、副队长殷德春两人介绍,1953年3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期是在堆齐牛录乡,我任一村工作组组长。
三期土改运动于1953年8月30日结束。在县城召开土地改革总结会议时,我被评为土改先进工作者。并与土改运动中入党的十三名同志,一起在党旗下进行了入党宣誓。
宁西县土地改革运动历时280天,在2个农业区(一区三区)、1个半农牧区(五区)共16个农业乡划分地主123户,没收土地68378.5亩,耕畜515匹(头)农具1583件,房屋1438间,土地少的乡每人最少分得2亩,多的分得11亩,运动中斗争恶霸地主3名。
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当时为了使贫困地区的其他民族农民(没有进行土改运动的半农半牧区)也有地可种,以解决温饱问题,团结他们共同建设边疆、巩固边疆,就将纳达齐牛录的阿吉博乐山水地全部无偿调整给二区阿吉博乐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农民种植;将孙扎齐牛录的索屯山水地全部无偿调整给二区索屯布拉克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农民;将扎库齐牛录和寨牛录阿木博乐山水地划拨出共20份(寨牛录7份、扎库齐牛录13份),从扎库齐牛录无偿调整1份给铁布尔汗买里村维族农民。到1974年,将扎库齐牛录12份,寨牛录7份阿木博乐山水地除少部分留给牧业外,都无尝调整给琼博乐铁布尔汗买里村维吾尔族农民耕种。
农业区的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完成,使农村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为宁西县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参加普选运动
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这次全国基层选举工作是完全按照选举法的规定进行的。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邓小平在会上就选举法草案作了详细说明。他指出,在选举法草案中,贯穿着一个总的精神,就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规定一个真正民主的选举制度。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男女选民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每一选民只有一个投票权。选举法草案规定了所有选举经费都由国库开支。这是在物质方面保证选举人和候选人能够在实际上享受自由选举权利的重大措施。选举法草案规定了选举人对于代表候选人的提出和代表的选举,完全可以自由地选举自己认为满意的人,并对选出的代表有权依照法定手续撤回补选。选举法草案
还规定了在乡、镇、市辖区及不设区的市等基层政权单位实行直接选举,而在县以上则实行间接选举。3月1日,毛泽东主席以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选举法实施。
当时,宁西县的普选上作分三期进行。1953年8月31日至9月5日参加土改的130名干部,集中在县城又参加了普选工作学习班。1953年9月17日共组织6个普选试办工作队,分赴三区六乡(宁古齐牛录)、七乡(纳达齐牛录)、八乡(扎库齐牛录)、二乡(寨牛录)、一区、一乡(切吉)、二乡(阿热吾斯塘),开始试办普选工作。
第一期(试办点),我在宁古齐牛录一村工作组任组长。第二期在上加尕斯台(一区二乡)三村任组长。县政府决定一区二乡(上加尕斯台)分二个乡,即二乡、三乡,普选工作队结合普选有了分乡任务。我负责的村普选结束时就建立了乡,即一区三乡,选出三乡乡长加木汉·塔依尔(哈萨克族)。第三期,我在三区四乡(堆齐牛录)二村工作组任组长。
1954年2月10日,宁西县普选工作胜利结束。各乡都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32个乡人民政府正、副乡长63人。通过普选进一步健全了基层组织,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2年9月9日,新疆省举行首届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根据赛福鼎的建议成立新疆省民族区域自治筹委会,包尔汉当选为筹委会主任,高锦纯、赛福鼎、加库林为副主任,从此开始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成立筹备委员会,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1953年12月25日,宁西县各民族代表人员和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开会、讨论,提出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名单报上级批准。沙陀任筹备委员会主任。锡伯族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初在霍城县伊车嘎善乡成立伊车嘎善锡伯民族乡,然后接着3月17日至25日召开宁西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布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县级)成立。
自17日召开会议,第8天即24日下午进行选举。选举产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主席沙陀(锡伯族),副主席阿瓦斯汗·达路拜(哈萨克族),吐尔汗·阿西尔(维吾尔族)成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人民政府。25日,选举产生出的政府主席、副主席宣誓就职和召开了庆祝大会。
1955年2月5日,根据宪法规定重新统一调整县一级的自治区名称改为自治县,主席改为县长、副主席改为副县长,2月16日根据新疆省人民政府办政字0076号《关于新疆省相当于县以上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全衔名称统一规定》,其中原规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区人民政府全衔名称为“新疆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委员会”简称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委员会。
这次选举,标志着察布查尔县在实现民主政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热情。
八、反右斗争与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1957年6月开始,伊犁区党委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和在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指导思想,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按照“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的方针,在伊犁直属县(市)逐步开展了整风运动。
发动群众对党提出批评建议,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正常步骤,但在整风运动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鼓吹“大鸣大放”,乘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制度猖狂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
我们党及时地对这种进攻进行了反击,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有的地方错误估计了阶段斗争形势,反右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并且在民族地区同时开展了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倾向的斗争,把一批党内外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和上层爱国人士错划成“右派分子”和“地方民族主义分子”。
伊犁的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斗争是从1958年3月伊犁区党委召开为期60天的扩大会议开始的,会议通过了《处分贾和达等16人的决定》、《反对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的决定》。1959年冬,伊犁区党委又在召开的直属县(市)三级干部会议上批判处分了16名县、社两级干部。到1959年,我县被划为“地方民族主义分子”的有县委农工部部长沙比善(锡伯族)、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司马依·别克力(维吾尔族)、州建筑公司副经理阿布利孜·牙生(维吾尔族)。沙比善被批判后,带着地方民族主义分子帽子,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下放到火箭公社五星大队参加劳动。司马依·别克力带着所谓“AB组织”分子和地方民族主义分子帽子,双开除下放到红旗公社二大队参加劳动。阿布利孜。牙生因调至州建筑公司时间不长,由我县和州建筑公司双方划定为地方民族主义分子,双开除下放到海努克公社参加劳动。
在反右派和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的斗争中,从1959年起,党和国家就分期分批地对在“反地方民族主义”、“反右倾”整风整社运动中蒙冤的干部、群众进行全面甄别平反。但沙比善、司马衣·别克力、阿伯力孜·牙生等人当时都没有得到甄别平反。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通常称“七千人大会”。会后,在民族地区和全国一样,大多数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和“地主民族主义分子”的人被摘帽平反。但是,我县以上三人仍没有落实政策。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冤假错案中落实党的政策时,才获得彻底解决。他们三人的问题也得到落实,摘掉帽子恢复了工作。沙比善作退休处理,司马依·别克力安排在县食品公司工作,阿布利孜·牙生安排在县商业局工作,并在后来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九、人民公社的成立
根据毛主席提出的“人民公社好”的号召,1958年9月15日,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决定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一大二公”新体制。1958年11月,我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在原有高级社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区为单位的五个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牧民牲畜全部折价入社,羊以200多只为一群,安排一户牧民放牧。这样以来,原先靠几十只牲畜维持生活的牧民就没有生活来源了。根据这个情况,县委研究决定,为了解决牧民生活来源,牧民和农民合并成立人民公社,使牧民变为农民。
1958年10月23日,七区和三区合并成立金泉人民公社,驻依拉齐牛录。
七区一乡分布在吉仁布拉克、吉衣克一带的哈萨克族牧民和二乡边界头湖、霍特塔尔一带的哈萨克族牧民集中成立金泉公社一大队,定居于吉仁布拉克。察布查尔渠南岸(现农四师六十七团团部住处)由乌珠牛录划拨给察布查尔地2千多亩,山地2份、稻地3千多亩,还有部分山地旱田。1962年金泉公社一大队社员、土地牲畜1万多头(只)全部划归67团。
七区三乡、孙扎齐牛录以北河滩地一带的哈萨克族牧民、七区四乡分布在堆齐牛录伊犁河边河滩地一带的哈萨克族牧民和七区五乡分布在孙扎齐牛录以北队社员、土地牲畜1万多头(只)全部划归67团。
七区三乡、孙扎齐牛录以北河滩地一带的哈萨克族牧民、七区四乡分布在堆齐牛录伊犁河边河滩地一带的哈萨克族牧民和七区五乡分布在孙扎齐牛录以北伊犁河边的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牧民集中成立金泉公社五大队,定居于堆齐牛录佛营察布查尔地。由堆齐牛录划拨给佛营察布查尔地2千多亩,阿帕尔山地2份,东西两个泉地200多亩,下地3千多亩。1963年更名为东风大队也叫五大队。
1958年9月15日,六区和四区合并成立火箭人民公社,驻地扎库齐牛录。六区一乡分布在寨牛录附近和回民庄一带的哈萨克族牧民划入火箭公社,成立红星大队,定居于寨牛录察恩布拉克泉地。由寨牛录划出察布查尔地2千多亩,察恩布拉克全部泉水地、下地2千多亩、加尕斯台的常海帆(宁古牛录人)的山地2份。1965年察南渠挖通后分到察南渠土地,把常海帆2份山地调整给加尕斯台。
六区二乡分布在扎库齐牛录下地,木图斯托布附近的哈萨克族牧民集中定居于扎库齐牛录东南庙舍里泉周围。由扎库齐牛录划给佛乐闸板(最后水闸第四水闸)察布查尔地2千多亩,阿木博乐山地3份,下地伊兰沙尔吉稻地3千多亩,成立火箭公社红旗大队,后更名铁合尔曼布拉克大队。
六区三乡、四乡分布在宁古齐牛录以北伊犁河边河滩地,和宁古齐牛录以南滚水地撇的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定居于宁古齐牛录喀塔托布察布查尔地,成立亮星大队。由宁古齐牛录划给苏巴尔很闸板察布查尔地2千多亩,阿柏尔山地2份,稻地3千多亩。另一部分哈萨克族牧民合并到金泉公社五大队。
1958年10月23日,一区成立红旗人民公社,驻加尕斯台。二区成立团结人民公社,驻索屯布拉克。原一区的海努克划给五区成立东光人民公社,驻坎乡。
1959年9月,火箭公社五星大队划出成立城镇人民公社。1962年5月,将火箭公社七一大队、亮星大队,郎喀牧场划出给城镇公社,1967年城镇人民公社更名东方红人民公社。
1962年,海努克大队阔洪齐大队由东光公社划出成立海努克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向阳人民公社。
1981年3月,五星大队(宁古齐牛录)由东方红公社划出成立察布查尔镇。
1963年4月,将多兰图大队由团结公社划出归六十七团一连。
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全县有9个乡1个民族乡二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