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说明的问题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原定于1981年召开,由于县委书记变动和上级人事安排没有决定下来,所以未能按时召开。1982年底全自治区除伊宁市和察布查尔县以外全部开完人民代表大会。1983年3月14日,召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虽然时间推迟了两年,但大会还是开成了团结、民主、胜利的大会。1984年全国按统一规定又召开了下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所以1984年7月23日召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984年7月23日召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二十四、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说明的问题
1987年7月23日,召开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县长时进行了差额选举,组织上提出县长侯选人是关朝进和管树声两人,投票结束,关朝进79张,管树声34张,票箱里出现了第三个人安少青(原副县长)57张,与会共代表170人,三人都未过半数,县长没给选出。有的代表向主席台递条子提出意见:“我们选不出县长回去怎么向人民群众交代?”要求进行第二轮选举。
大会主持人施志新(主持工作的县委副书记)走过来对我说:“我主持大会不能走,你向杜森茂副书记(时任伊犁地委副书一记)汇报一下大会的情况,请示是否进行第二轮选举。”
我向杜副书记汇报了大会情况,请示是否进行第二轮选举。杜副书记答复:“不能举行第二轮选举。”我说:“有规定第一轮选不出时可以举行第二轮选举。”他说:“不行!你去告诉施志新,不能进行第二轮选举。”我回来后给施志新副书记讲了杜副书记意见,结果没有进行第二轮选举。这次大会没有采纳代表们的意见,结果县长没能选出。
1987年8月,尹国权调任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员会书记。他到任的第二天上午就负责召开了常委会,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因没有选出县长,决定由一名副县长主持政府工作。尹国权到任之前,施志新主持召开书记会议己讨论决定由副县长王守敏主持政府工作。尹国权到任后,施志新向他作了汇报并征求同意后,于第二天就召开了常委会专门讨论此事,提出由王守敏主持政府工作,为代理县长人选。
对此,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44条明确规定,县级人大常委会行使下列职权,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决定副县长的个别任免,在县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从本级人民政府副职领导人员中决定代理的人选。二是代理人选应由自治民族的副县长代理。副县长伊孜木拜·木尔扎胡尔同意我的意见又补充了一些。结果讨论到当天下午,即使意见存在分岐,仍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王守敏为代理人选。决定后,我提出保留我的意见并向上级反映决定情况。
第二天上午,我收到县委一份文件通知,内容是县委常委会决定由王守敏同志主持县人民政府工作。我带了文件找到县委书记尹国权,说:“这次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我们俩人到地区或者到州党委组织部请示一下吧,否则你刚来县工作就出现这样的错误,会影响你的威信。”他同意了我的意见。我们两人就到了地委。当时,地委书记吴佳和正在开会,没有时间,杜森茂副书记办公室有人谈话他不接见。我们俩人就去州党委组织部,由副部长接见,我将情况反映后。他答复道:“这种决定错了,要纠正。”并说:“明天,我会向主管人事的州党委副书记伊布拉音反映这个情况的。”
第二天,伊布拉音副书记来到我县了解情况,并收走了县委通知。过了20多天,我到州人大汇报工作,州人大主任努尔木·哈买提问我:“你们的县长代理人选,你们人大常委会任命了吗?”我说:“州党委没有下达候选人名单。”他说:。州党委讨论决定人选已经半个多月了,你们为什么没有收到通知?”说完就叫州人大办公室主任向州党委组织部打电话,组织部回答说是通知早发出去了,努主任叫王主任要地委组织部电话,王主任打电话后向努主任说:“地委组织干事(女)接电话说通知已收到,给杜副书记看了没表态,我就放在抽屉里,现在还在。”
努主任又说:“你叫伊犁地委组织部马上发下去。“过了两天,尹国权书记拿着州党委组织部通知来找我说:“州党委来通知决定郭建中为代理县长侯选人。”我说:“请县党委转发给县人大党组。”他又问:“县委发的通知是否收回。”我回答是,“以人大常委会的任命有效。”
1987年11月10日,县人大常委会召开委员会议,通过郭建中为代理县长的决定。随后,县人大常委会下发了任命通知。在自治县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郭建中当选为自治县县长。
二十五、与宣传部有关的教、文、卫、体育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县的教育工作受宣传部直接领导,干部人事工作也由宣传部管理。1984年7月,根据工作需要,县人大常委会设办公室、经济科、法制科、民宗科和文教卫科。现在文科卫科改为教科文卫工委。
教育方面:1951年8月,中共新疆分局决定保送宁西县锡伯中学首届毕业生40名和何全喜、伊津太两位老师一起到西北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转咸阳机械制造学校。这是锡伯族历史上第一批学工业技术的专业人才。1955年初,学生中的吉庆和永伯承两人肄业。回县后,吉庆安排在县人民政府任秘书,永伯承安排乌珠牛录小学教员,1956年永伯承调县委组织部任干事。
1950年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我县锡伯族小学生已占锡伯族人口总数的18.7%。
1979年,我县小学生在校人数比解放初期(50年)增加8.7倍,中学生增加26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1977年、1978年两年60名锡伯学生考入高等院校。1980年,民办教师经考试和考核转入公办教师。
卫生方面:1958年5月8日至6月8日中央卫生部派出以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吴朝仁教授为首的“察布查尔地方病调查组”来到我县。5月8日到达后开始调查危害锡伯族群众的地方病流行病源。正在调查中的5月底,县长郭基南的爱人灵兰得了地方病。经过调查了解,病发当天,灵兰吃了锡伯人做面酱的引子。这种面酱引子的做法是把新蒸出来的馒头趁热装入筐内,上面盖紧麻袋并放置在热坑上。待几天发酵后,再放在阳光下粉碎晒干。这时,发酵馒头的黄心子就有甜味了。晒干后的黄心仁子再磨成粉,装入缸内撤上一些食盐,倒些凉开水,搅拌匀均后,凉晒在阳光下,即成。
吴教授经过用老鼠试验,得出结论:“米顺胡胡”(面酱引子)有毒,地方病的病源是中毒。
1964年,县医院被列入卫生部和自治区装备重点单位,荣获伊犁地区先进医院称号。1973年8月,县医院学习讨论毛主席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方针,指定了加强农村牧区卫生建设的具体措施。
1979年5月,自治区召开民族医药调查整理座谈会。会后,就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民族医药队伍后继无人的问题,以及继承发掘、整理、提高少数民族医药、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方面提出了很好的贯彻意见。当年在县委院内东北角修建了中医医院,选派有寿庆、塔奇苏等锡伯族中医。
1979年10月,全县基本形成了医疗卫生网,县有医院、防疫站;各社场有卫生院;各大队有卫生所。
背景资料9:“察布查尔病”的根治
旧时境域人们食用自制的“米顺胡胡” (面酱)中毒,有10病9亡之说。这种病多年来在锡伯族人中发生,被称为“察布查尔病”,主要临床表现是精神不振、头晕、上眼睑下垂、复视、眼球运动不良、吞咽困难、失语,但不发热,意识清楚,病死率高达43. 2%,发病多在春耕季节,严重影响当地农牧业生产,以致该病在自治县民族干部和群众中引起恐慌。
1958年,国家卫生部和自治区卫生厅组织专家组到察布查尔县调查防治,查出锡伯族人群特别是儿童、妇女喜爱的特殊食物--晒干的发酵馒头“米送乎乎”中存在的肉毒杆菌,食用后即可发病。在该病病因完全明确后,通过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当地居民改变了不良的饮食习惯,至1958年,此病得到彻底根治。
1958年5月19日,察布查尔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致电毛泽东主席,衷心感谢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派出著名专家小组来察布查尔县调查根治“察布查尔病”。
文化方面:1958年11月,我县组建歌舞队共14人,由塔琴太负责。1959年11月5日,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在业务京剧团基础上成专业察布查尔京剧团,有演员17名。
1959年,县文工队在参加伊犁直属县市文艺会演中获得集体第一名,在自治区县级文艺会演中获团体第一名。
1959年,县新华书店成立,经理吴炳寿。
1961年6月,由自治区文化部门组成的民间文学研究小组来到我县,采集锡伯族民歌八百多首和民间传说故事、寓言等46篇。
1961年11月3日,文工队、京剧团、基建队合并改为文建团,
指导员索元义,团长安彭龄。
1961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县。
1962年,县文建团在自治区文艺会演中获得团体冠军。
1964年4月,中央民委赠送一套锡伯文铅字印刷设备,《新生活报》这份全国唯一的锡伯文报结束了油印历史。《新生活报》的前身是是《自由之声》,由苏尔阿吉汗于1947年创刊于伊宁市,1974年迁至察布查尔县时,改称“察布查尔报》。
1964年,县文工队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艺汇演中获团体第一名。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表演的小合唱“我们的好队长”获优秀奖(尔登保创作)。
1965年县文工队在自治区县级文艺汇演中获团体第一名。
1972年5月,县文工队参加自治区文艺调演。11月参加了新疆维合尔自治区县级专业文艺团体乌兰牧骑式调演大会。
1975年8月,参加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区文艺会演。
1980年9月,自治县成立锡伯族民间图案整理小组,整理出民间图案和舞蹈资料计100多种。
1980年9月,县文工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1980年10月9日至10日,全国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会在我县成立,会员270多人,分布各省区和乌鲁木齐、伊宁市,主要研究任务是锡伯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创办会刊《语言通讯》,不定期用锡、汉两种文字出版。
1981年12月,在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评奖中,锡伯族干部管兴才创作的长诗《西迁之歌》,被评为一等奖。
1983年2月7日,自治区锡伯语新词术语讨论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讨论审定621件新词术语,并讨论有关创制和规范锡伯新词术语问题。
体育方面: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主席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12个大字是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所作的。毛泽东主席把着眼点放在增强人民体质上,使中国的体育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广大群众成为体育的主人,激发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打好了基础。现在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平均寿命比解放初期延长了许多。
县射箭队调自治区体委射箭队时,我被任为自治区射箭队队长(兼),强建国任副队长主持工作。1982年我带领县射箭队参加了在四川省成都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
1957年4月,锡伯族射手罗阿杰吉、德寿、阿娇代表新疆第一次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射箭比赛,罗阿杰吉获个人全能第四名。当年,县体育代表队在伊犁直属县市首届田径、举重、摔跤运动会上获男女团体第一名。
1959年4月,金泉镇农民金忠等人代表新疆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获射箭比赛第三名,并打破全国纪录。1959年10月,锡伯族射手贺锡森、富昌等人代表新疆军区参加全军射箭比赛,获区男子30米团体第三名,获50米团体第五名。
1979年12月,在全国第四届全运会上,射箭运动员郭梅珍(女,锡伯族)破四项亚运会记录,获四枚金牌。汝光(锡伯族)获得三枚金牌。摔跤运动员郑林(锡伯族)、顾景林(锡伯族)、马开(锡伯族)分别荣获全国冠军,国家授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勇攀高峰,为国争光”锦旗,并为自治县建造一座810平方米的射箭厅。
1980年9月,县射箭运动员郭梅珍在印度参加亚州射箭锦标赛中打破一项奥运会记录,获一枚金牌,三枚银牌。同年她在罗马尼亚国际锦标赛中获全能第三名,又取得50米双轮比赛第一名;在爱尔兰国际比赛中汝光、郭梅珍分别夺得男女全能冠军。
1981年7月,全国射箭达标赛在西宁举行。汝光以572环的成绩打破1980年5月山西运动员冯泽民的566环男子双轮九十米射箭全国记录。
1982年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郭梅珍获女子射箭70米、60米单轮比赛冠军,汝光获男子90米、70米单轮比赛冠军。汝光在全运会射箭比赛中以605环成绩获男子个人双轮70米冠军夺得一枚金牌。
老教练英晖(女,锡伯族)是享受国家津贴的锡伯族射箭教练。在20世纪60年代即是业余射箭运动员,参加过第2届全国运动会;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业余教学训练,培养了伊文胜、郭梅珍、汝光等运动员,参加了第4届全运会,夺得7枚金牌;20世纪80年代进入专业训练,培养了巴永善、永玉平、刘吉善等参加过奥运会、亚锦赛和全运会等,在全运会上取得第1名;她带领射箭队员曾参加过两届奥运会即雅典和洛杉矶奥运会,这是新疆队的光荣。她担任新疆射箭队教练后,新疆队曾获得过第四届全运会7枚金牌的成绩,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1983年,在世界锦标预赛中,她带过的队员郭梅珍获小组第一名,队员巴音山还参加了洛杉矶奥运会。上个世纪90年代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了周小军、志勇、王志庆、嘎丽亚等,参加了国际比赛、全运会等,取得破纪录、进前2名。2000--2001年培养了薛海峰、初勇、俊壮等。参加了在法国举行的青少年锦标赛、中朝友谊赛、香港第12届亚锦赛等,取得第1名、第2名等好成绩。
1993年在第7届全运会上,以锡伯族为主的新疆射箭队又一次刷新了世界记录,充分证明了新疆射箭队的潜力。
2001年,在全国冠军赛上新疆射箭队男队团体赛获得第二名。
宣传广播方面: 1958年县建立了广播室。1959年10月扩建广播站。12月5日县广播站第一次用锡伯语广播。1960年5月25日,开始安装喇叭入户。
二十六、我和10位县委书记共过事
我共事过的县委书记有10位,严格意义上讲,我成了他们的助手。主要原因基于两点:一是我是本地人,二是我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语。这些县委书记都是外地人,初来乍到,初步情况都是向我了解的。在一些主要、重大问题上,他们不需要翻译,由我直接翻译就能达到目的。袁新、徐延详等同志当县委书记的时候,常常下乡,每每就会带着我下去。到了乡政府,安排工作,我就一边给他们当翻译,一边帮助落实,将工作具体化。这样一来,我就先后和10位县委书记共事过,这些县委书记共同的特点是优点多,做得不足的地方也有,当然这其中的不足都是小问题、是暂时的。
我们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是吕兴银(任职时间:1950.7--1956.5 ),我认识他,但没有共事过。
韩少杰(副书记任职时间:1954.12--1956.4,1962.8--1964.11;书记任职时间:1956.5 -- 1962.8)。是我共事的第一位县委书记。。 1964年11月19日,自治区党委决定,撤销韩少杰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副书记职务。)1957年4月,是他把我从三区(现在的爱新舍里镇)区委调到县委组织部当副部长的。1959年又把我调到宣传部当部长,同时当选为县委常委。所以打交道的比较早了。当时三区(驻依拉齐牛录)包括乌珠牛录、依拉齐牛录、堆齐牛录三个地方。再早的三区包括八个牛录。1954年3月原三区分设为三、四两个区。四区包括孙扎齐牛录、宁古齐牛录、纳达齐牛录、扎库齐牛录、寨牛录。过去的四区是沿伊犁河南居住的哈萨克族区,后分设为两个区:六区(驻宁古齐牛录,翟具保是区委书记)和七区(驻依拉齐牛录,张明信是区委书记)。韩少杰同志在农业生产方面没有经验。他这个人发言能力强得很,会说话。他在几次运动中犯了扩大化的错误,整倒了一些同志。但是不到几年,全部都给予平反了。
袁新(任职时间:1963.2--1966.5)。1962年8月2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决定,袁新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书记,保留自治区农垦厅副厅长兼党委副书记职务。1963年2月,袁新正式到任。)袁新对农垦很有一套经验。他爱往下跑,跟农牧民谈话,哪里有什么问题,他都亲自去。当时搞技术改革,他指导农民适当密种,一亩地要种20斤种子。但当时没有播种机,怎么个密种法?他说:“在一个手掌中放上五个麦粒,就是20斤。”农民一听,就说道:“这个县委书记以前肯定当过农民,至少也是种过地的。”所以,袁新在农牧民心里一下子就有了好感:“噢,好书记来了,到我们家里来,找我们了解情况,是为了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的。”再一个方面,袁新来了以后,抓了干部的团结。韩少杰在任时,把干部的思想搞乱了 ,袁新搞稳定工作。这样一来,在干部中就有威信了。再加上动员全县人民,开挖了察南渠。因此,人民群众称他为“第二个图伯特”。
李高明(任职时间:1971.6--1973.9 )。李高明当县委书记时,我靠边站了。他把我调到察渠挖龙口去了。这位部队出身的领导喜欢听到放炮声。有一天,他站在龙口工程高处,非要看到工地炸药炸土石,结果飞溅的石子炸伤了自己的脚。
我和他接触不是太多。当时是军管制,所有的领导不再依靠地方干部,所以就把各区委的武装部部长都提拔成区委书记,原来的公社领导都靠边站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李庚友(任职时间:1973.9--1974.11)。调来之前是农四师办公室主任,年龄有50岁的样子。这位县委书记有威信,工作做得稳得很。他刚到任时,每天下午吃完饭后,就一家一家串干部家的门。他到我家来了两次,说道:“老肖,咱们一起工作吧,现在‘文革’的乱摊子交给我了,你们这些本地干部不出来的话,我怎么做工作?”当时都靠边站的我们都在休息着呢,我们说:“如果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那里去工作。”他到任后,首先抓了干部思想的稳定,扭转了当时被搞乱的风气,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劳动秩序。县委工作秩序恢复了,政府工作秩序恢复了,各科委室的工作也都开始恢复起来了。全县的工作进入了正常化的轨道。他在任时间不长,就调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了。
秦述圣(任职时间:1974.11一1978.5 )。他前后到任过两次。第一次,他调离之后,由裘文芳接任县委书记。但裘文芳任职不到几个月后,去世了。秦述圣就从伊犁再次回到县上当选为县委书记。时间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样子,李向庚就任县委书记之时,他又调离了。该同志农村工作经验较少,人比较稳,是个部队出身领导。
裘文芳(任职时间:1978.5 --1979.2 )。这位县委书记说话、做事干脆得很。期间,我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去了,回来后得知其人己经去世了。裘文芳刚开始当过一阵子的副县长(革委会副主任时间:1977年7月--1978年3月),后来又当了一段时间县委副书记(1976.10--1978.5 )。
李向庚(任职时间:1979.2 --1981.10 )。在历任县委书记当中,这是一位最老实的县委书记。人非常和气,没有干劲,平平稳稳地干工作。
徐延详(任职时间:1981.10--1987.2 )。徐延详是从基层一步一步上来的,以前当过伊宁县委秘书、办公室主任、新源县委副书记、书记。在新源县工作期间,也修渠,挖了几条渠。调到察布查尔县后,他的思想上还是要挖渠。他先后走访调研了山区、大河灌区、下地,并从金泉开始,一个乡一个乡在老农中了解情况,并组织老农开会讨论。有的人就建议挖排水渠。这个方案他认为可行,便提交常委会讨论。通过后,此项工作就安排给负责农业的副县长于秉德,并强调由他专司这项工作,其他事务工作交给别人去干。安排好的第七天,徐延详叫上了我:“老肖,排水渠开工了吧,咱们去看看。”我们到了工地,一看,只有一顶帐蓬,里面只有一个看帐蓬的人。看到这里,徐延详气坏了。他立即就写了一张条子,叫司机马上把于副县长带过来。时间不久,副县长到了。当场,徐延详就批评道:“这不是我徐延详的事,也不是我徐延详定的,是听取老农们的意见,由县常委会定的。这个责任交给你,也是由县常委会定的。我代表县常委会把这意见传达给你了。七天过去了,你干啥啦?”接着,徐延详严肃地说道:“你现在回去,把手头上的事办完。明天下午,你就带上行李,住在这。”
就是这样,徐延详一旦看准的事,抓得非常紧。这是他的一个特点。再一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点,他更突出。第三,他比较民主,在这一点上,比其他县委书记都强。一切重大问题讨论时,出现分岐时,不急于作出决定,或是少数服从多数。让常委会们回去调查了解,思想上考虑一下,下次开会时再讨论。有的问题甚至上了第三次常委会才能定下来。现在看来,三干排的开挖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察南渠,下面的土地完全成为稻地了。更何况,三干排的开挖费的工少,渠宽1.2-- 1.3米,深不过1米,收益大。因此,徐延详同志因开挖三干排有成绩,群众称之为“挖渠书记”。不过,客观地讲,徐延详工作是做了不少。但在后来用人上出现了失误。用了一些没有威信的人。如把一些在干部群众中没有威信的个别人,集中起来成立了算账小组,清算贪污问题。就这一件事,就使得他在干部中没有了威信。他用的都是些不好好工作,让人看不起的人。有一个叫宋善的人,锡伯族,落实贪污2400元钱,就判了五年刑。判这个人的时候,徐延详没有在这里开会,县党委常委会专门到坎乡去开的。为什么要到坎乡开呢?宋善是学电力的,不是学水利的。坎乡搞水利,有一段不到2.4公里的工程,宋善在总结中写成2.4公里。算帐的时候,自然就给国家多要了钱了,后定成了贪污。开会时,徐延详就把全体常委召集到坎乡,看完工地之后,就在现场开了会,作出了决定。当晚就逮捕了宋善。并将宋善的家里翻了个遍,也清查了他的银行帐户。这件事应该通过法律解决嘛。这起案件一直拖了许多年。后来,州法院给宋善平反了。可是几任书记都不落实。最后,咱们的王奕文书记给彻底落实了,恢复了宋善的工作,退职处理,工资也定等了,听说把以前的工资也给补发了。
施志新(任职时间:1986.5-- 1987.10 )。施志新主持过不长时间的县委工作,这个人主观意识强,他是先开书记办公会议,把重大问题定下来以后,再召开常委会。在常委会上,必须要按上级主要领导的意见办理。不管同意不同意,统一不了,就搞压力,让常委会们跟着跑。这就是典型的不民主了。他在任职期间,闹出过一个影响比较大的问题是,自治县的县长由汉族同志主持工作。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自治县的县长应由当地主体民族担任,假如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没有选举出来,此时就应由自治县的民族副县长主持工作。但施志新非要安排由王守敏主持工作。他的这一想法如何实现呢?他就是召开了几个副书记参加的会议,讨论决定由王守敏主持工作。后来,这件事在州人大常委会的干预下,没有搞成。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年轻同志提拔的快了,对自身不利。另一点,提拔前没有经过系统的党的理论教育的话,搞凡事我说了算,更不行。所以,施志新在任时间不长,就调走了。
尹国权(任职时间:1987.8 --1991.10 )。我是在尹国权当县委书记的期间离休的。他当时把我的退休手续压了一年多。他调走的时候,也没有把手续交给后来的接任者顾银德。自治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议召开之前,尹国权找我谈了话,意思是让我继续当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我回绝了。我说,按照法律规定是不允许的,我已经62岁了。但是,即使如此,他又安排我当人大常委会的顾问。就这样,为我安排了办公室,放置了办公桌。当然,我去的就很少了。
二十七、我所知道的几位县长
沙陀(任职时间是1952.11--1956.11)。解放以后,吕兴银等一批共产党员进驻察布查尔县大地后依靠的一位少数民族干部就是沙陀。因为他是当地锡伯族,又熟悉县上的情况。因此,在当地锡伯族中,他是最早一位发展入党的党员之一。他当县长的时间不长。自治县成立前一年,他就当了县长。他具体参加了自治县的成立工作,并当选为自治县第一任县长。第二届1956年的时候,郭基南就当选为自治县县长了。沙陀就调离了。沙陀和吕兴银一起,搞了组织建设,在成立自治县上都出了大力。解放以后头三年,是经济恢复时期,接着就是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减租反霸、抗美援朝等,他都起了不少作用。他是吕兴银的助手,是信赖和依靠的本地干部之一。
郭基南(任职时间是1956.6--1961.3 )。这个同志是个文人,锡伯族作家。现在还在搞创作的呢。他当过工农兵中学的教导主任、校长。在当时锡伯族干部中,他是一个有威信的人。他是搞教育的出身,有不少自己的学生都参加工作了,他的威信很高。再一个方面,在锡伯族干部中,文化程度方面不如他,他的汉文程度高,比一般的汉族干部汉文水平都高。于是,他从工农兵中学的校长直接就提拔成了县长。 在盛世才时期,他的思想比较进步,京剧、话剧等方面他都非常熟悉,搞演出、写作等都很积极。盛世才下令要抓的两个锡伯族人,其中之一就是他。他跑回察布查尔以后,再没照面过。“三区革命”时期,他当了教员,主要是在伊犁锡索协会工作。现在,锡伯文是121个字母,把旧的13个字母去掉了,把满文改成锡伯文了。其中郭基南最大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一些锡伯文词,如:工作(weileran);教育((Taqibun huwashaubn);语文(Niyamanga gisun);历史((Siduri)地理(Banaqin)等。
吉庆(任职时间是1961.3--1969.5,1973.9--1977:10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53年毕业于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从1961年起,先后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长、县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等职。1981年调伊犁师范学院任副院长。1977年调伊犁州广播局任局长、党组书记。
关朝进(任职时间是1983.3—1987.7,1977—1983.3)。曾任县革委会主任、县人民政府县长。
郭建中(任职时间是1990.8—1993.3)。曾任代理县长、县长。
扎玉升(任职时间是1993.3—1997.1)。曾任县长。
(本文根据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史办公室采录的“历史的记忆,幸福的家园”—见证察布查尔发展变化历程口述史改编,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