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简介:郭永昌,男,锡伯族,1925年6月出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人。宁西县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员之一。1950年4月就在宁西县工作团工作,见证了察布查尔这片土地上,第一批中共党员进驻、工作的最初情况。
一、解放军进驻伊犁
1949年11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团长刘光汉偕参谋王友亮、陈坚、保卫股长赫风文,民运股长赵忠国,粮林股长王传道由迪化飞抵伊宁,和伊犁专署、民族军及新盟负责人商谈五十团进驻伊犁事宜。12月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七师五十团一部由迪化空运抵达伊宁,该团驻惠远城。1950年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七师五十团全部进驻惠远城。五十团成为进驻伊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团。五十团驻扎惠远城后,由于仅一河之隔,1949年12月(28日).头牛录、三牛录的乡政府、学校、民间有威望的人,听说悦来了解放军,就共同组织慰问队,渡过伊犁河到惠远城,热烈欢边和.问人民娜旅军。当时就在六牛录学校里开展慰问活动。
双方接触了几次后,互相来往的就渐渐多起来了。最早抵达宁西县的党组织因为有了和宁西县各族民众的初步接触,后来开展起工作也就顺利了许多。当时,五十团文艺队(文工队)演出了《兄妹开荒》《大家欢喜》《赤叶河》《白毛女》等剧目,教育了广大群众,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鼓舞了各族群众的斗志,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文艺队到伊宁县、绥定县、霍城县、巩留县、宁西县、特克斯县等地,所到之处,人头攒动,盛况空前,极大地鼓舞和教育了伊犁各族人民。在特克斯、惠远演出歌剧《白毛女》,当演到黄世仁奸污喜儿时,台下的人们群情激昂、愤慨、呼喊口号、检起地上石头朝黄世仁掷去,忘记了这是演剧。经解释,人们才罢休。
二、到地干班学习
1950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宁西县政府、宁西县保卫和平民主同盟组织选派沙陀(锡伯旅)、阿布利孜·牙生(维吾尔族)、热马赞·吐满奇(哈萨克族)、郭永昌(锡伯族),加尔喀森·斯马胡尔(维吾尔族)、洪津(锡伯族)等县政府干部和“同盟”会员,到伊犁参加由六军十七师五十团地方工作队举办的地方行政干部培训班简称“地干班”受训。训练班地址设在阿合提买中学(即伊宁八中,今又改为伊宁七中)。
地干班上参加学习的人大概有60多人,就一个班。每个县市都有1--2个人,五军(即民族军)也有被抽调的,还有一些骨干都是五十团的。班上汉族学员大多是从五十团选派的,少数民族学员都是从民族军派出的。像我这种情况的人,能从县上挑选过去的没有几个,霍城也有个像我这种情况的人。选派学员参加学习主要考虑到要进行减租反霸。搞几个试点单位,提前派人员参加。
学习内容都是一些诉苦教育、如何划定成份等。关键的是统一思想。当时民族军的一些同志说,你们解放军穿的破破烂烂的,不像个解放军嘛。他们从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对共产党的认识上有偏差。所以,每天都有人作报告,然后都要进行讨论。比如,旧社会是什么样的,新社会是怎样的等等。认识上有了提高,有了一定水平以后,就开始划分阶级,一个一个地进行学习。最终就分清敌人了。
给我们讲课的有区党委的,也有五十团的。五十团的团长就是区党委书记刘光汉,五十团的组织股长是薛继卿,宣传股长是王瑛璟。刘光汉讲得不多,但重要的内容他是要出面讲的。多半由薛继卿讲的,钟仰高(伊犁区委书记)、梁国军都讲了不少课。新疆分局副书记徐立清也给我们讲过他在达达木图乡的调杳报,讲得不是小课,而是大课,最主要的是阶级分析课。区党委的干部都参加了,他们作了大量的调查,把实际情况搞透了,再作为教材,给我们讲听。之个,还有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新民上主义论》等课。
那时跟我一个班学习的还有吕兴银(时任五十团教导队长)、白云海等。我们是在学习班里见面、认识的。我到班上参加学习以后,他们俩人接近我,向我了解宁西县的情况。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有原因,好像他们早就分配好了,同时也在有意地培养我。
地干班学习于1950年4月28结束,当日开了一个结业典礼。典礼很简单,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和区党委的干部在一起,没有花太长的时间。在结业典礼上,中共伊犁区党委书记顿星云根根据新疆分局批准的中共伊犁地方委员会名单,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伊犁地方委员会成立。刘光汉在结业典礼上,宣布了以地干班学员为基础组成的五个县的工作委员会。宁西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是吕兴银,成员有白云海、塔依尔·达吾列提(塔塔尔族)等。这里介绍一下白云海的情况。
白云海(1925一)汉族,陕西横山人。1950年3--4月参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地方工作队举办的地方行政干部培训班(简称地干班)学习。1950年4月29日随工作团进驻宁西县。1950年7月至1954年3月任中共宁西县组织长。1954年3月--1954年3月任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常委,1954年12月调离。
地干班学习快结束时,我提交了入党申请。白云海对我说,你过去在警官学校呆过,集体加入过国民党,对你的事还需要考察一段时间。他还说这个问题要彻底的交代,不要留下尾巴,给你留下三个月的时间。后来白云海和李振铎说上面支部讨论了,你是预备党员了。所以4月29日回到县上以前,就己经宣布我为预备党员了。回到县上以后,沙陀、塔依尔这些人入党的时候,我就同时参加了他们的入党宣誓。我就是这样入的党。
三、工作团进驻宁西县的情况
地干班学习结束后,当时伊犁地方委员会和五十团工作队派了8个人到宁西县来开展工作。工作团里的8个人的情况是:
吕兴银是团长,中共党员。担任宁西县及后来的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任县委书记;1955年7月调任伊犁州粮食局副局长。后来落户到乌鲁木齐。1983年我到乌鲁木齐还找到过他。1990年在乌鲁木齐去世。他的老伴是锡伯族,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在新疆教育学院工作,另一个就不知道了。
白云海是宁西县工作团有副团长,中共党员。后来调到新源县、伊宁市当书记去了。现生活在乌鲁木齐市,他的后代也在乌鲁木齐市。
杨福生,中共党员。1950年3--4月参加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七师五十团地方工作队举办的地方行政干部培训班学习。1950年4月随工作团进驻宁西县。1950年7月至1955年10月,在中共三区委员会工作。1955年10月调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邮电局任副局长。后调离。杨福生老伴也是锡伯族。
王春亭,是吕兴银的警卫员,当时只有21--22岁,很年轻。有一次,吕兴银书记说,在兰州战役时,吕兴银的警卫员就是王春亭,炮弹爆炸以后,就炸到吕兴银的身上了,王春亭跑过去,把吕兴银按到下面了。爆炸过后,吕兴银以为是土块把它压到下面了。站起来一看,上面是王春亭。他不怕牺牲救了吕兴银。所以后来吕兴银到什么地方都要把这个人带上。后来到王春亭县公安局当了炊食员。离休后就在七乡生活。前年去世了。王春亭这个人很老实,但脾气刚硬,不让人。
阿布利孜·牙生,维吾尔族,是从五军抽调来的。到宁西县以后,去了组织部,主要负责海努克的工作,一般不坐办公室,经常下乡。减租反霸时到了海努克乡,土改时又到海努克乡。以后调到州建筑公司去。后来又回到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直在海努克乡当农民。平反后,当过县人大副主任。原先几个孩子都安排在商业局的食品公司工作,住址大概在县供电局南边。阿布利孜·牙生于2006去世。
塔依尔·达吾列提,塔塔尔族,五军军部的军官,当了一阵子县长。后来调走了。
加尔哈森·斯马胡尔,维吾尔族,五军军部的干部,在县宣传部工作。之后就参加了社会工作。从社会改革运动结束后,加里哈森分到了食品公司。
郭永昌,锡伯族,中共党员,除了调到伊犁两年工作外,其他时间一直生活在县上。1954年10月月份调到州百货公司,1957年调到伊犁州石油公司。大概11月份的样子,察布查尔县委书记韩少杰到州上又把郭永昌要回到县上了。
马赞·吐满奇,哈萨克族,这个人中共宁西县委员会成立后,于1950年4月29日调进来的,有肺病,不能坚持工作。
洪津,锡伯族,中共宁西县委员会成立后,需要一个通信员,1950年5月6日,调洪津来当通信员,不久将他送到民政科当一般干部。
四、工作团开展工作情况
1949年前,宁西县地方工业一穷二白,全县没有一座工矿企业,只有一些规模不大较原始落后的水磨、油坊、烧酒坊、铁匠铺、木匠铺和小煤窑等。这些作坊规模小,产量低,生产设备简陋,工具陈旧,技术低下。交通十分落后,全县竟无一条像样的公路,民国期间县境内只有从县城到伊宁市15千米低等级公路。文化教育更是落后,清代开办锡伯八旗义学,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县内只有几所中小学,课程设置简单,由于连年战乱,随时停学,广大农牧民子女受教育程度很低。1949年前,县境内只有设备简陋的小医院和2名医务人员,群众患病多数求神问卜,听天由命。
工作团到宁西县以后,不到一个星期,就分成小组下去,每个乡村、每个牛录都要去,多增加与群众见面的机会。入户时,都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给老百姓讲,解放军就是靠这个来吃饭的,这个纪律不讲不行,不然群众不会拥护我们的。当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曲传唱到全县,老百姓也唱起这个歌,很有劲的,学校也在传唱这首歌。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受到了教育,效果很好。
工作组下去以后,不是住在事先乡政府安排好的住、吃饭的地方,而是直接住进了老百姓、穷人的家里。那时,我们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下乡安全的地方、就是贫苦的老百姓家。
在宣传工作中,工作组带着调查摸底的任务,就是挨个乡要成立贫下中农农会的问题。摸完底,让乡里的人把人员组织好以后,把名单报到县工作团,工作团审定把关后,再决定信赖的人选。所以,这些人员组织起来以后,具体参与乡政府处理乡里的事务。无形当中,农会渐渐地就代替了乡长行使职权了。
局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打开了。那时的人,一听说工作团来了,工作团什么事情都给他们解决了。政府的事情、公安局的事情,都跑到工作团来了。老百姓知道,这里来了一个工作团。所以一旦有事,就都跑到工作团来。离婚的事情也跑到县委,什么事情都跑到县委来。
工作团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建党建政,所做工作主要有:
1.在锡伯中学发展青年团员。1950年5月28日,发展第一批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22人,建立了宁西县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魏周立。
2.1950年6月,全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宁西县人民政府,下设四个区:一区,驻海努克,辖阿热吾斯塘、切吉、上加尕斯台、下加尕斯台四个乡;二区,驻索墩布拉格,下辖一乡(克其克博拉、墩买里、多兰图等地维吾尔族)、二乡(克其克博拉、霍吉尔台、加依达克等散居哈萨克)、三乡(索墩布拉格、铁吾尔干买里、琼博拉等地维吾尔族)、四乡(琼博拉、乌库尔齐、塔什库木尔等地散居蒙古、哈萨克族)、五乡(努拉洪布拉克、乌尔坦);三区,驻孙扎齐牛录。下辖一乡(乌珠牛录)、三乡(依拉齐牛录)、四乡(堆齐牛录、察布查尔托博、斐新托博)、五乡(孙扎齐牛录)、六乡(宁古齐牛录)、七乡(纳达齐牛录)、八乡(扎库齐牛录)、二乡(寨牛录、回民庄)八个乡;四区,驻宁古齐牛录八辖河滩一带游牧哈萨克牧民,分设四个乡:一乡辖扎库齐牛录带哈萨克族、二乡辖宁古齐牛录以东河滩一带哈萨克族、三乡辖查干布拉格一带哈萨克族、四乡辖宁古齐牛录以西佛营、吉然布拉克一带的哈萨克牧民。至1951年,坎始由伊宁县划归宁西县辖,同年又增设第五区,驻坎,下辖察布查尔麻扎、坎、牙尔胡斯亚尕奇、阔洪齐、阔吾拉特、阿勒班等六个乡。
3,成立党组织。1960年6月28日,宁西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建立,书记是吕兴银。在党支部成立之前只用一个党小组。县委成立之后,就要求公开地、有目的地在各个单位的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了。
4.发展了宁西县第一批共产党员,成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1950年6月28日,工作团在县政府、公安局、新盟和工作团干部中发展第一批共产党员5名。这是在宁西县各兄弟民族中,又播下一批党的种子了。第一批共产党员有:沙陀,锡伯族,时任宣传部部长;塔依尔·达吾列提,塔塔尔族,时任县长;伊斯斗·达那库尔,哈萨克族,时任县公安局局长;哈勒克·乌斯满,哈萨克族,时任县新盟会主任;吐尔汗,维吾尔族,时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1950年10月初,中共宁西县委员在现在的县医院南面新盟修的一个办公室里,举行宁西县首次新党员入党仪式,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记得入党宣誓的新党员有:沙陀、塔依尔·达吾列提、伊斯斗·达那库尔、哈勒克·乌斯满、阿布利孜·牙生、郭永昌。领誓的人是白云海。现在,除了我本人外,当年一起入党宣誓的其他人都去世了。
5.建立了各区党组织。中共宁西县委成立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新疆建党工作的指示》和新疆分局《关于建党中几个问题的规定》,县委组成工作队到达各地,结合采取先农村后牧区、先试办后推广的办法,开展区、乡建党工作。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全县共建立以工作队党员干部和当地第一批发展的党员所组成的5个中共区委会和3个乡党支部。
中共一区委员会(1951年9月至1954年3月),书记郝金华,副书记阿布利孜·牙生(维吾尔族),区委驻海努克。下辖一乡(切吉)、二乡(阿热吾斯塘)联合党支部。
中共二区委员会(1951年9月至1954年3月),书记张云阳,区委驻索墩布拉克。
中共三区委员会(1951年9月至1954年3月),书记周长海,副书记李炳四,区委驻孙扎齐牛录,下辖七乡(纳达齐牛录)党支部,书记德鲁山(锡伯族)。下辖五乡(孙扎齐牛录)党支部,书记吐善太 (锡伯族)。
中共四区委员会(1953年5月至1954年3月),书记翟具保,区委驻三区六乡(宁古齐牛录)。
中共五区委员会(1954年1月至1954年3月),书记孟凡林,副书记伊布拉音·胡苏尔马木,区委驻坎乡。
五、中共宁西县委成立后两年的工作开展情况
1950年7月14日,中共宁西县委在农业区普遍建立区、乡、村基层农(牧)民代表会(简称农会),加入农会的会员人数达515人。农会建立起来后,县委就有了依靠的力量。整个牛录,就由农会来统一管理,慢慢地,农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县委的工作开展起来就越来越顺利了。
1950年8月9--10日,中共宁西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县委书记吕兴银就工作团所开展的工作情况作了总结报告,主要是县上的领导干部,邀请参会的也有,主要都是党员干部,每个区委都有一个代表参加,我也参加了,也曾担任过会议记录员。
1950年10月,中共宁西县委向各区、乡发出《关于征收爱国公粮的通知》,并组织700多人的工作队分赴各农业区、乡,宣传动员开展征收工作。截至年底,共征收爱国公粮2105380市斤。
1950年10月8日,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战略决策。宁西县各族人民热烈响应党中央的伟大号召,在县委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县委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深入地开展抗美援朝育传活动,向各族各界人民宣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揭露美帝国主义扩张侵略的罪行,激发全县人民的爱国热。全县上上下下纷纷集会声讨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各族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家家户户订立生产计划,修订爱国公约。
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美援朝。全县各族人民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捐款献物。从城镇到农牧区,全县人民群众纷纷捐款献物, 至1952年3月4日,全县人民共捐献人民币71420万元(旧币),捐献物品有金戒指、金耳环、镯子、银元、牛、马、羊、布鞋、手巾、毡子、肥皂、粮食等等,还有其它物品,共折合人民币18.033亿元(旧币)。
1951年5月,宁西县成立镇压反革命领导小组,召开动员会,发动群众,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被列入镇压的反革命对象有大土耳其分子、土匪、特务、恶霸、反对俄国十月革命而逃来的白俄分子。经群众检举揭发和专政机关调查定案,共逮捕法办77人,重点打击对象57人,其中有34人被判刑,判死刑10人、死缓4人、无期徒刑3人、在押2人。宁西县镇压反革命运动,至1952年底基本结束。
1951年9月7日,宁西县委、县人民政府组建宁西县减租反霸工作团,开展减租反霸工作。工作团共194人,多是上面派来的。其中宁西县干部56人,分成6个工作大队,由点到面、分期分批在全县2个农业区、2个半农半牧区的19个农业乡全面开展了减租反霸工作。
1951年9月15日,宁西县4个区全面开征爱国公粮。全县参加征粮工作的干部有137人,分编成若干征粮组,深入乡村,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和征粮试点工作。截至10月20日,全县共征集粮食3586699市斤,超顿完成216020市斤。为此,宁西县征粮工作受到伊犁地委的通报表扬。
1951年11月,经中共伊犁地方委员会批准,中共宁西县委设立了常务委员会(据《共产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历史大事记》记载:常务委员由吕兴银、白云海、伊斯斗·达那库尔(哈萨克族)、薛继卿组成)。1951年12月,宁西县、政府召开全县牧区牧民代表会议时,有个副县长尼扎木·加帕尔(维吾尔族)在会上作报告,他是代理副县长,这个人在国民党时就在宁西县工作。
1952年4月10日,宁西县农业区、乡减租反霸工作结束。宁西县减租反霸工作团在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和阶级路线,广泛宣传党的减租反霸政策,并通过诉苦,挖穷根、揭批地主发家史等方式,激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发展农会,组织阶级队伍,同时在各个区,乡召开社会上层人士、爱国宗教人士座谈会,交代减租反霸政策,消除他们的顾虑,争取他们的支持;组织一般地主和富农学习《新疆农村减租反霸条例》,要求他们爱国守法,依法减租;根据宁西县多民族杂居特点,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团结90%以上的群众,结成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分化孤立恶霸地主和地方阶级,保证减租反霸运动的进行。在此基础上,各个减租反霸乡普遍召开反霸说理斗争大会,有25557人参加了大会,斗争恶霸地主16人,并根据《新疆农村减租反霸条例》的规定,实行“二五”减租和退租。全县共有128户地主、153户富农共减租退租41124. 26大升麦子,其中有马7匹,牛6头,犁2张,车3架,折合粮食4242. 11升麦子,各族农民645户分获粮食75千克。减租反霸运动大长了贫苦农民的志气,狠刹了恶箱地主的威风,摧毁了农村封建统治的基础,树立了贫雇农在政治上的绝对优势,为随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做好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
六、第一任县委书记吕兴银的故事
1950年3月,我们在伊犁地干班学习的时候,当时的民族军同志就有些看不起解放军。说解放军怎么就是这个样子啊,穿得破破烂烂的,哪像个解放军。他们从思想上就没有认识到解放军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回到宁西县,经过慢慢熟悉、互相了解以后,有一天,我们工作团的同志就问了吕兴银。我们才知道了其中的奥密。他说:“我没有穿假衣服,我是把冬天衣服里面的棉花淘出来后就穿了。”他当时还拿出掏出的棉花让我们看了,说:“这就是原来衣服上的棉花,我从衣服上掏出来的。冬天穿的棉衣,不就变成了夏衣服了吗?”天气热了,不需要棉衣了,就把棉衣拆开,把里面的棉花都掏出来,衣服就成夏衣服了。吕兴银书记身上穿的,不知是件穿了多少年的旧衣服,颜色都变成白白的了,有的地方还有补丁。吕书记的这件衣服在我脑海里一直珍藏60年了,他的话语也感动我60年!
刚到宁西县工作时,吕兴银他们实行供给制,部队三年不发工资,为的是支援地方办工厂。这样一来,连服装都按时发不了,所以这才有了不合身的衣服。在那么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从来就不讲究吃和穿,怎么有的就怎么凑合着穿上,从来就没有提出过自己的要求,也从没有享受过任何一点私利,拥有的却是一颗时时奉献的心。
1951年9月,由吕兴银书记建议,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决定保送宁西县一批锡伯族学生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民族学院)、咸阳机械制造学校学习。这是锡伯族历史上第一批学工业技术的中等专业人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县委决定由当时锡伯中学的校长何全喜带一批学生前去学习。出发前,吕兴银书记建议,要多保送些学生,社会青年有愿意学习的都要选派,愿意去多少就派多少。这样以后宁西县对干部的需求就不会再困难了。有了人才,今后的工作开展就有了保障。但何全喜不同意,他只愿意带锡伯中学一个班的毕业学生,不带其他学生。吕兴银的意见是社会青年愿意去的都带去,又不掏钱,多好的一件事啊!当时,何全喜带去的除了锡伯中学一个班的学生外,还有各个牛录愿意报名的社会青年,一共带了40多个人,女学生也有,社会青年有七、八个,乌鲁木齐还有几个。
除此之外,1952年、1953年在吕兴银的倡议下,宁西县又先后往新疆医学院、新疆农学院选送了六、七十位学生。这些学生学成之后,大都上回到宁西县,成为医学行业、农业战线上的骨干人才。
有一次,我陪同吕书记到了海努克乡,到了拜依丁家。他家有两间土房子,有一个小院子,马、牛什么也没有。一走进院子,吕书记就好像以前跟他就是好朋友似的,非常亲密,没有一点生分的样子。白天,我们出去走访群众,了解民意,晚上回到拜依丁家。听说吕兴银书记要住下,可把拜依丁的老婆为难到了极点:“怎么住啊?”这那哪是个家呀,连个门也没有,搭拉下来的是麻袋似的长布条子,挂起来就成了门帘子。炕床上连个完整的单子都没有,铺的东西就更别说了。“盖什么呢,被子也没有?”吕书记说:“不要紧,你们能住,我们也能住。”
当晚,吕兴银、白云海、沙陀、我,四个人就睡了在炕上。盖的是破袄,用布丁补缝的花花绿绿的被子,里面塞有厚厚的东西,一片一片的,又不是一整块。身下铺的东西梗了我们一夜。吃饭的时候也发生了困难,自己用土碗还能凑合,一下子多了四口,连碗都没有,只好去左邻右舍去拼凑齐。吃的连菜叶都拿不出来,仅镶、清茶而己。
听说吕兴银吃、住在最穷的拜依丁家,老百姓都很感动。老百姓见到我们都主动上迎上来握个手,打个招呼,全乡没有不认识吕兴银的。接下来的工作开展起来顺利多了。慢慢地,老百姓就知道县上来工作团了,知道工作团是为谁服务,是干什么的了。
吕兴银个人有什么困难,他从来不说。和他共事,我们从没听他谈起过困难。共事一两年之后,我们一看吕兴银都三十几的人了,应该有个家了。沙陀、我几个人就张罗着给他介绍对象。我们问他:“有什么条件?”他说:“什么条件都没有,只要能照顾我,能生个孩子,做个饭吃就行了。文化水平也不要,不需要叫她当干部,是个家庭妇女就行了。”
“这算什么条件!很简单的了!”我们很快就从八牛录物色到一个,一个带着三岁男孩的女人。经缀合,1952年10月,他们结了婚。夫人叫六娘,锡伯族,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性格直率。吕书记非常喜欢六娘带来的那个男孩,吃饭的时候把娃娃背上,一下班就马上背起,整天乐呵呵的。
有一天,六娘突然喊我:“郭书记,你给我找的什么男人?”
我说:“怎么啦?那可是县上的书记!”“到处都流脓、流血的一个人。”我说:“六娘,你把话讲清楚一点,怎么回事?”
她说:“他大腿后面有这么大一个伤疤,带血呢。”
直到此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他的裤兜里总是鼓鼓地装着一右米长的白绸子,开会时在凳子上,常常会突然伸直腿,用手绢捂着。下地帮群众割麦子、锄草的时候,他总是半蹲着。下乡的时候,走着走着,他的腿就迈不开了。
伊犁区党委得知此事后,安排吕书记到伊犁友谊医院做了手术。我们了解到,这处伤是在1949年8月26日,五十团攻下甘肃营盘岭、占据三营子阵地、兰州获得解放时那场战斗中所负的伤。
有一天,我们吃完饭出去,随便转转。吕书记突然说:“明天是个阴天,不是刮风就是下雨。”当时,天气没有一点征兆。我们心里纳闷:“吕书记怎么还会看天气呢?”第二天,果真下起了雨。
我们都很惊异,以为吕书记以前一定学过气象学知识呢。但转念一想,不可能呀。从过去多次谈话中,我们了解到,他压根儿就没有上过学。他幽默地说:“唉,你们别看我是个没有念过书的人,和你们念过书的人不一样。可是我是一个天文学家,我知道天气的变化。“后来,每次他说得都特别准确。直到有一次他准确报出天气之时,在我近距离的逼问下,他解释说:“有枪伤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你没有,当然,你就不知道啦。”
“我的天文台就在这里。”他让我看了一下,只见一片黑黑的,有什么物什残存的痕迹。“啥东西?”“枪子。”“枪子?去掉嘛。”“又不碍事,取它干啥?”
“你们以为我真的有那么大的本事吗。我的师傅在这!”这处枪伤,以后他再没说起过。所以,至今我都不知道这处伤是在哪次战役中留下的。直到1990年,他去世了,这颗弹头始终没有取出来。
吕兴银有一枚“人民功臣”奖章。但是,起初和他共事的同志们都不知道,他也没有说起过,也从来没有见他佩带过。后来,他娶了老婆有了孩子,我们才知道。有一天我发现,在院子跑着玩的小家伙胸前带的一个小小的徽章。我走近一看,是一枚胸章,正面刻有“人民功臣”四个字,是镰刀、斧头组成的党旗,半面都是鲜红的,背面刻有国防部的字。徽章的大小就如同现在的一元钱银币那么大,不过要厚实点。
“这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这么重要的物件,怎么能这么大意呢?”我就立即把娃娃抱起,去找吕兴银。我说:“吕书记,这么重要的一枚徽章,是光荣的象征,您让孩子带着到处跑,万一丢了咋办?”“您为什么不带在自己身上呢?”“这个有那么重要吗?”
“您的功劳民看到了,党也看到了,所以就奖励给这样一枚徽章,作为奖赏,您挨过枪,像你这样身上有好几处伤痕的人有多少?所以您应该把荣誉佩带在礼服上。”
他有一件毛料衣服,到州上开会时才舍得穿。我硬是给他穿上了。他说:“戴上也没啥,也没有什么好看嘛。”“不是好看不好看,那是您的荣誉,您的功劳!”“其实也没啥功劳!比我有功的人多着呢。”
吕兴银同志不愿意宣传自已,也没有向他人诉说他的光荣史。若不是这次偶然看见小孩子玩耍,我们竟然还被蒙在鼓里。
吕兴银同志给人的印象是话语不多,但对党忠诚、热爱人民,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坚持实事求是,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同事们的意见。认真贯彻上级指示,每次都将文件精神提交到常委会上学习讨论,让大家共同研究拿出方案经过慎重周密部署,不折不扣地执行,每项工作都能得到上级表彰。
白云海同志给人的印象是做事非常认真,工作精心、细致,对各种情况认真地分析研究,弄清事实真相,不带框框,注重调查研究,,对待知识分子十分爱护和关怀,在工作中慧眼识珠,善于物色干部、发现干部、使用干部,在宁西县带出了一批干部。
七、宁西县新盟的情况
当时宁西县有新盟组织。伊犁“三区革命”时期,1949年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宁西县委员会成立(简称“新盟”),主席哈勒克·乌斯满(哈萨克族);副主席沙陀(锡伯族);委员有吐尔汗·阿西尔(维尔族)、伊斯斗·达那库尔(哈萨克族);组织干事富春光(锡伯族);宣传干事别克布拉提·阿山别克(柯尔克孜族);妇女干事萨里曼·苏兰(女,柯尔克孜族,原来是新盟的,妇联成立后调到妇联去了)。秘书色依丁·木库西拜(哈萨克族)。新盟主席哈勒克·乌斯满在苏联呆过,文化较高,认识问题较深刻,分析力、观察力较强,工作挺有魄力。吕兴银书记看上了这个人,但上面已经派了县长,他就把这个人介绍到昭苏县当县长,后来又调到州民政处,当处长。再后来,哈勒克·乌斯满回苏联去了。
宁西县新盟的工作地点在宁西县俱乐部东边、大门口附近有两间办公室,矮矮的两间,没有院子,门朝大街。新盟的工作不太突出,只有在县上有大事时才会邀请哈勒克·乌斯满等人,征求他们的意见。县委讨论重大问题时,也会邀请他们参加。
(本文根据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史办公室采录的“历史的记忆,幸福的家园”--见证察布查尔发展变化历程口述史改编。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