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哈斯胡里家族中,哈焕章的爷爷哈斯胡力•图克塔苏(锡伯族,名巴达兰布,清朝末年任塔尔巴哈台牧区“巴噶尔达”),也是我的爷爷。哈焕章的父亲图赋初,锡伯名图克唐阿(盛世才统治新疆期间曾任阿勒泰哈巴河县县长等职。因憎恨盛世才迫害进步人士,被打入监狱。1946年病逝在塔城喀拉哈巴克家中)。图赋初儿子哈焕章,1928年7月31日出生于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锡伯族名哈斯胡里•喀图力,又名哈德尔拜,笔名哈拜,堂兄弟中排行老二。我称呼“佳奇阿哥”。他在家族兄弟中才华出众。
哈焕章咿呀学语之时,正是塔城哈萨克族人数占绝对优势之时。家里内外干活的全是哈萨克族人,自小就接触哈萨克语。图赋初家境富裕,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本人又勤于学习,精通俄罗斯语、汉语、哈萨克语。酷爱文学,家里的藏书堆起来一米多高。其中有满文四书五经、《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和锡伯族历史书籍等等。哈焕章在书香氛围熏陶中长大。
哈焕章升入中学时就读塔城民族中学,有汉文班、俄文班、维(哈)文班,汉文班外语课就是哈萨克语。同学和玩伴大部分是哈萨克族,交流的语言也是哈萨克语。因此,奠定了较好的哈萨克语基础。
1949年,哈焕章考入新疆大学俄语系;1950年秋,哈焕章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共塔城地委政策研究室、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农村工作部工作。1960年调伊犁地区阿拉吐拜、哈拉吐拜任公社党委书记,工作十年。1971年国家民委借调到北京民族出版社负责《毛泽东选集》1-4卷哈萨克文新文字版译文的审定工作。
哈焕章于1973——1981年任民族出版社哈文编译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曾参加并负责《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自然辩证法》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哈萨克文翻译的集审、编审工件。1981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先后任西北室主任、《民族文学研究》主编、编审;1990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992年国务院颁发哈焕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7年由少数民族文学所老干部党支部发给“老有所为奖”;2002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的荣誉称号。
在职期间曾发表学术性文章20篇。出版文集《阿拜和他的诗》;译著《阿拜故事诗》(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阿拜诗选》(198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阿克利亚》(阿拜箴言集,198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阿拜箴言集》《阿拜诗文全集》《阿拜之路》等。哈焕章于1988年退休。退休后出版《阿拜研究文集》《哈萨克阿肯》《唱吧!阿肯》诗集。在哈焕章身上有一种锲而不舍、献身事业的精神。每当他看准了一个可研究的目标时,“克躬励已”便成了他对自身的要求,其目的是促使自己不停地奋斗。面对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他以一种拼搏的精神赋予了这些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一生笔耕不辍,虽然退休,依然笔耕不辍,退休后仍然写了大量的作品问世。特别是他对哈萨克文学的汉译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由他翻译的哈萨克著名诗人《阿拜和他的诗》获1979-1989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著作奖”;《阿拜诗文全集》获1994年哈萨克斯坦为纪念阿拜150周年诞辰所设的文学艺术奖。《阿拜研究文集》获国家民委、中国作协1997年颁发的“骏马奖”。
《阿拜之路》是阿拜学奠基人穆赫塔尔•阿乌埃佐夫依据阿拜奇特而悲壮的人生历程创作的文献性历史小说,被称为“哈萨克的红楼梦”。在哈拜第一次访问阿拜县时,阿拜县的领导希望他能翻译这部小说。1990年,哈拜开始了鸿篇巨制《阿拜之路》的翻译工作。在妻子高顺芳的支持和帮助下,又开始伏案工作。哈拜负责翻译,高顺芳负责文稿的誊写、核对、通读和资料查询等。这项约140万字的翻译工程、哈焕章和高顺芳付出了10余年最宝贵年华。50多年来哈换章从事文学研究、翻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对哈萨克诗人阿拜的研究,不论在力度上、深度和广度上都做了更深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证,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哈萨克族人的心目中,哈焕章占有相当重的份量。
为哈换章写书评的文章近10篇,摘录如下:
原新疆教育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阿吾里汗在《新疆日报》1995年1月31日发表的《阿拜和哈拜》一文中认为:“哈拜的翻译不仅准确表达了原作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而且注意了读者的欣赏习惯……其论文包括评介及研究。这些成果有新角度、新例证、新观点,以及由此做出的新见解和新结论。在研究阿拜对哈萨克文学所做的贡献方面完全摆脱了琐碎纷繁的引证,显得严整有序,令人信服……”
《哈萨克人民伟大的诗人阿拜的作品在中国——评介锡伯族学者哈拜的翻译及研究的成果》作者佟仲明认为:“哈拜的翻译不仅准确表达了原作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而且注意了读者的欣赏习惯……。文章中写道:“在《阿拜诗文全集》汉译本中,哈拜根据阿拜诗歌、叙事诗、箴言的内容、形式、风格,译得忠实、流畅,句斟字酌,刻意求工……他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具有开拓意义,难能可贵,无愧于领受哈萨克人民和广大汉语读者的敬意……,哈拜在阿拜学研究领域独辟蹊径,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和敬佩……,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阿拜研究的新高度——浅评哈拜新著<阿拜研究文集>》作者王景生文章中说:“《阿拜研究文集》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的研究专著,他的出版发行定会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一定的反响;对我国的阿拜研究工作也会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哈萨克斯坦作协刊物《星》1995年5、6期,斜米州学术性刊物《阿拜》《斜米之晨》报转载了《阿拜和他的诗》译文中的大部分文章。
代表性的评论文章还有有:《关于阿拜的全新研究——评哈拜的<阿拜和他的诗>》作者努尔哈森▪哈兹别霍夫;《把阿拜的话译成汉语的人》作者为哈萨克斯坦阿拜基金会主席哈菲孜▪玛塔耶夫。文章在最后说:“……中国的哈焕章(哈拜)先生,把阿拜文化遗产译成了汉文,他是以实际成果对阿拜学作出无比贡献的惟一的特殊公民……在伟大的中国,对哈萨克阿拜最了解的哈焕章(哈拜)先生,是值得整个哈萨克国家特别尊敬的人。”
历年译著及研究文集,先后获得哈萨克斯坦斜米州为庆祝阿拜150年诞辰所设的1993年度、1994年度阿拜文学奖。哈焕章两度应邀访问哈萨克斯坦,1989年获“阿拜县荣誉公民”称号。按照哈萨克民族的最高礼节,接受了对方赠送的骏马和披锦袍礼。1996年再度访问哈萨克斯坦,斜米州及阿拜县分别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金,又4次接受披锦袍礼(州、县、阿拜基金会、《阿拜》杂志社)。他是中国惟一被收入《阿拜百科辞典》的研究人员。
1981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的哈焕章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的颁奖仪式。当时,新疆来了一些代表,其中有一位获奖者叫库尔班•阿里,他曾经担任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长。另有一位获奖作家也来自伊犁,名叫昆盖。颁奖之后的聚会中,库尔班•阿里向大家介绍哈拜:“这位就是翻译阿拜诗歌的哈拜。”听到这句话后,昆盖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哈拜的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哈拜既不安又激动,他对身边的人说:“我知道,这位作家并非是对我这个人致敬,而是我翻译阿拜诗歌这件事。从中,我看到了阿拜在哈萨克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从此,哈拜不只是翻译阿拜的诗文,还系统地研究起了这位诗圣。
哈焕章诗歌创作作品有:《唱吧!阿肯》《小小毡房》《颂酿造马奶酒的哈萨克妇女》《记者到了牧场》《唱延安》《向前看》《重来转场路》《牧人的性格》《草原本色》《寄伊犁马》《赛马》)《姑娘追》《叼羊手》等二十多首。
《小毡房,你好》一诗,回顾了自己与哈萨克族牧民同甘共苦的岁月,表达了对哈萨克族兄弟的深情思念:“小毡房啊,请别嫌我唠叨,按照草原的习惯,我的问候还不算周到”。“我要按照哈萨克古老的风尚,和久别的父老兄弟,心贴心--拥抱”。他的《重来转场路》一诗,深情地咏叹牧人们千百年来走着的“一条古老的路”,“人类在学会稼穑以前,已经踏上了这条漫长的征途,这里有漫长的戈壁,烈日烤焦的沙梁,雪崩洗劫的山谷……”,它是我探索人生的,第一本教科书”。在《牧人的性格》和《草原本色》中,诗人赞颂牧人爱憎分明的情操和草原丰富的内涵。在他的笔下,“伊犁马”的英姿,就是边疆儿女的写照,草原上沸腾的赛马场景,就是今日牧区生活的缩影。《姑娘追》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哈萨克族青年男女一场“奇妙的游戏”,《叼羊手》则热情地赞美勇敢骑手在生活中出生入死的英勇表现。哈焕章的诗作富有清新的生活气息,诗中蕴含着浓浓的草原韵味。他在中央及地方刊物上发表的电影文学剧本《牧道新歌》和《小毡房,你好!》等多首诗被选入《1976——1982年中国新文艺大系》暨中国社会科学院秋韵诗社编辑出版的《秋韵诗词选》,并被译成哈文在哈萨克斯坦报刊上刊登。
哈焕章是一位平和、谦虚、沉默寡言、不喜欢张扬的人。对来自于国内外赞誉和荣誉奖项哈焕章很平静,戏称:“在绸缎还未上市的地方,土布也是很好的东西。我是一个普通的翻译工作者,只是做了自己能做的事。”他特别重感情和友谊,很孝顺,和母亲之间的感情很深,时刻惦记着迁回母亲的遗骨。起初,在学习、生活、工作之间疲于奔命,无暇顾及其他。后来,挤出时间到呼和浩特迁坟,但因时间久远,具体埋葬地点不能确认,几次未能如愿。2009年,哈焕章和儿子哈平按照传统习俗,将母亲遗骨迁至新疆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哈斯胡力祖坟,终于可以实现了多年的宿愿。
他为人友善、重感情。对朋友如此,对自己的夫人高顺芳更是如此。夫妻和声细语、互敬互让。夫人高顺芳患病以后得到喀图力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入微的照顾,一直到高顺芳撒手人寰。他天资聪明,求知欲强,看书过目不忘。在北京上大学时,一次要回塔城探家,但盘缠不够,借又没处借,愁得在北京大街上乱转悠。看到算命先生生意不错,便买了一本算命的书,照书上讲的在大街摆了个摊子算起命来。算得很准,生意不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及时解决了回塔城的盘缠。他党性很强。1950年参加工作,任塔城地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作为中共党员,土地改革时期积极配合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正确处理父亲图赋初继承的“巴嘎尔达”遗产。将所有家产,包括房院、牲畜、农具和水磨交由土改工作组全权处理。表示与封建家庭决裂的决心。
哈焕章是我国民族文学领域的佼佼者,是塔城锡伯族人的骄傲。也是哈斯胡力家族的骄傲。
哈焕章现住北京,生三子一女:长子哈闻,次子学名哈聪,幼子哈平,女儿哈宁。
(本文摘自哈振光著《塔城锡伯族史略》草稿,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