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闪烁,仰望星空,我心潮澎湃,经过十余年艰苦努力和无数人的协作奉献,《中国锡伯人》这本记录华夏优秀锡伯族儿女一书终于开始印刷了。此时此刻,思绪把我带回过去的点点滴滴……
1980年空军宣传部副部长胡德荣撰文《锡伯族飞行员那启明——当上了某航校政委》,发表在《解放军报》的头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及时播了这条消息,同时这个信息很快传到了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那是一个作为锡伯族儿子的无限光荣。1984年10月,在大连东北财经学院进修的关玉成找到了我,转年4月,他陪同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大连市民委委员鄂永昌来到我家,动员我参加大连市政府组织的编写民族志工作,当时我说:“编写志书要求高,我文化水平低难以胜任。”鄂教授就像兄长一样地对我说:“你现在休息了有时间,年龄不大(56岁),身体也好,民族的事你不干谁干?文字工作我们可以帮助。”关玉成接着说:“社会调查我可以参加。”因此,我无可推辞,经干休所报沈空政治部批准后,同年6月1日到编写组报到。从此,我一个从事军旅生涯37载的老兵开始义务地干起了民族工作,一干就是毫无怨言的25年。在此期间,我调查了大连地区2个县、丹东地区3个县,8次参加在新疆、哈尔滨和辽宁召开的研讨会、4次前往新疆,这一路上付出艰辛努力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民族知识,结识了很多同胞朋友。
1987年5月,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成立时我荣幸地被选为副理事长。1988年,史学会学术研究部给我安排了调查凤城县锡伯族的任务,之后又自费调查了东沟县、岫岩县,将丹东市所有调查材料都奉献给了丹东市民委。1998年12月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丹东锡伯族志》。1992年5月,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与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共同召开“锡伯族民俗研讨会” ,会议期间,副理事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何兴武召开各地代表研究20世纪末出版工作事宜时,把编写一部关于锡伯族人物书籍的任务交给了我,他只给我20几个人的名单,什么要求也没说,只讲了我具备的几个条件:在本民族内有威望;身体好;花一点钱也能承受得了。我也只好接受,迎难而上。从此开始了材料搜集工作。2000年9月之前是我一个人收集材料阶段,先从大连和丹东地区调查到的人物中筛选一部分,然后把重点转向社会团体,请社团老朋友帮助提供,最后又转向自治县和民族乡镇。
材料的收集是我面临的首要困难,在收集过程中,得到无数同胞的帮助。
1995年5月,当我去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销售《锡伯族图录》时,孙兴武镇长给我一张是他出席全国人大八次会议时在人民大会堂照的相片,给我很大启示,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各地出席全国人大代表、党代会代表、政协委员、妇女代表、共青团代表,请他们提供了材料。1996年5月,出席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召开的全国首届古籍文化研讨会议期间,向出席会议的辽宁省民委副主任佟钟时、原伊犁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吉庆,介绍了几年来收集材料遇到的困难,认为写全国的锡伯人物面太大,拟改为10年来我所接触到的事和人,得到了他们的理解。此后,吉庆积极参与并提供了《民族英雄喀尔莽阿》、《沈阳锡伯族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情况汇报和我的感受》、《我们学习在民大》和《锡伯射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等文章。
到2000年,虽然已收集了两百多人材料,但仍感到不足,感到这些资料难以成为一本像样的书。这时想起沈阳教育学院韩启昆教授,1985年8月,在瓦房店市老虎屯镇召开“撰写大连市锡伯族志座谈会”时,请当时任《辽宁锡伯族志》主编韩启昆亲临指导;1995年9月,又请他审阅了对丹东锡伯族的调查材料,韩启昆教授提出了如何写好志书的意见。因为我知道韩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接待过新疆到沈阳来寻根的锡伯族朋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是辽宁第一位出席过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召开研讨会的人,参加《沈阳锡伯族志》、《中国文化大辞典》的编纂工作,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可取。同年9月,沈阳市锡伯族召开第四次研讨会前夕,我专程去韩教授家对他说:把我们两个人占有的资料合二为一编成书,并请韩教授任主编。当我把想法向他介绍后,他高兴地说:“太好了,咱俩想到一起去了,我也确有如何发挥收藏人物资料与照片作用的想法,把零散的资料编成书给锡伯族后世子孙留下点宝贵的财富。”他随即提出了以社会调查为主线,以纪念西迁和学术研讨为重点。2001年,韩教授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用一年时间看完了我送去、寄去的30多文件袋200多万字的资料并作了初选和批示。2002年,我们又一起研究写了征稿函发到各地扩大了征集面,得到了各地同胞的支持,曾有过一天收到15份资料的记录,自治县离任的老县长有7人提供了资料,安家10兄弟姐妹收入书中,有4人给予过资助,还收入了吉林瓜尔佳六兄弟和两姐妹乐队的材料。既有同志写同志、晚辈写先辈的,较多的是子女缅怀父母的资料,也有长辈写子女的,极大丰富了征集内容。
2002年9月,我去长春,向市民委党组副书记佟靖飞(锡伯族)、长春市锡伯族联谊会会长何滨、秘书长韩玉奎和副秘书长梁伟介绍编写《中国锡伯人》一书的进展和要求,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他们随即召开了专门会议,指定白长有负责,2003年,他无论是在严寒酷暑还是在“非典”的情况下,骑着自行车,走家串户、宣传动员、查阅档案,整理出50多人的资料,他是为本书提供材料最多的人。12月我又到沈阳市新城子区,在副区长孙兴武的安排下,完成了对几届人大代表和民族乡镇领导的采访。还请了总参谋部装甲兵部正师级处长关志明整理开原县大湾屯关氏家族人物10余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政协副主席国文提供高级教师10余人,阿吉·肖昌提供沈阳和伊犁文化艺术人才10余人。大连铁路医院主任药师何晶,她提供了在一份医学杂志上见到的一位锡伯族主任医师诚静容,我按书上的单位与她取得联系,她除了撰写自己事迹材料外,还写了她的父亲、吉林省代省长诚允抗日斗争的事迹;在网上发现昆明锡伯龙关宝昌,他在昆明发现锡伯族南征云南时曾住过的马哈者村,寄来了《昆明日报》报道他的创业事迹;在网上还发现“小白杨故事的战士是伊犁锡伯族程富胜”,我请伊犁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关伊梅帮助查找,她在自治县找到程富胜,要来了程富胜和母亲的合影,关伊梅还专程到塔城地区小白杨哨所前照张相片寄来。2004年8月27日,我在出席自治县成立50周年大会时与广玉清教授相识,还与她在七乡图伯特铜像前合影,她回北京后,给我打电话用了76分钟时间向我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我说:您的事迹太感人了,请整理成材料寄给我。先收到她的打印稿,继之又收到发表在《民族报》上的报道。关春德提供伊犁鄂永光处有他们在西北民大学习时的合影,我求安如玉帮助查找,她在信中说:去伊犁7次才把照片拿到手,看到你收集材料太难了。
在修改书稿时,为了一个字要打电话核实,有的内容不完善需要补充或发现好题材还要增写,在高度分散的情况下,通常我打个电话对方就积极帮助完成寄来,这种协作精神实在感人。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孔· 伊克坦,绐写了用锡伯文翻译《红楼梦》的穆旭东材料,长春提供了北京清华大学关广志教授,已故著名画家,请清华大学化学系胡平教授帮助查档案,他整理了关广志的事迹材料并复印4幅画作;请锦州市政协副秘书长何冰到义县访政协主席、锦州市锡伯族联谊会会长关玉福,请兴隆台锡伯族镇镇长吴丽英写了她参加全国人代会议的感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工作委员会助理研究员郭庆、黑龙江省民委副处长何志鹏到山东出差经大连时,登门要求给工作并提供材料,郭庆写了中国射箭队男队教练郭梅珍和队员薛海峰参加北京奥运会获男子第三名的事迹;何志鹏整理了何钧佑撰写的2万多字的《喜利妈妈传奇》,2007年春,得知乌鲁木齐市纪念西迁243周年,是国务院下派干部任农业厅副厅长关锐捷主办,请他提供资料,寄来了《锡伯族西迁243周年纪念活动综述》、《西迁民族的历史荣光》的长诗和《弘扬西迁精神, 共建和谐新疆——写在参加三年援疆工作即将结束之时》。请关伟写了“沈北新区——建设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论坛会议盛况”。 天津夏巽贤在病榻上写一篇“追忆天津市首次举行纪念西迁节” 的材料叫女儿史悌转给我请收入《中国锡伯人》一书中,实在感人。得到帮助的还有国文、那英、苏德善、何佩伦、关仲云、黄冠、佟宝财、王燕、关丽军,关文等。他们有求必应,闻风而动,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为该书增加了财富。
在整个编书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本族在民委工作的老、新领导关在汉、佟钟时、佟靖飞、贺忠德、赵德明、何志鹏的关心和支持。在2005年中秋节前夕,佟钟时主任得知我在韩启昆家研究书稿时,专程去看望我们,并提出:写这本书一定要写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并表示要想办法帮助筹集资金。佟靖飞将祖传七世的佟氏外科药方奉献给锡伯族。新疆锡伯语言学会成立后的几任会长都积极提供资料。舒幕同撰写清末、民初锡伯青年留俄、留苏学生、“五四”运动和锡伯族(由92岁老人石英口述);忠录提供《锡伯族萨满文化研究》、《伊犁锡伯营参加讨平张格尔叛乱资料》和《民国时期任县长以上职务的新疆锡伯人》等3篇文章;文林提供伊犁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锡伯班;班吉苏提供在中央团校学习学生情况;贺忠德提供今日新疆锡伯人;特约永志坚撰写《发挥学会作用,繁荣学术研究》的文稿。他们积极挖掘整理材料,为传承锡伯文化做出了贡献。
2002年,根据新疆寄来的素材,我写了《二十世纪新疆锡伯族的地位与作用》,当时上小学6年级的孙子给我打材料寄往各地收到很好效果,经近40次补充修改成两万多字的《建国后民族活动记事》一文。贺忠德信中说:写一个世纪时间太长,不好把握。经与韩启昆研究决定主要写建国后,李力说:写新疆的人和事难度太大,不好核实。我针对高度分散的情况,从始至终采取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群众,多听大家的意见,多做统一思想的工作,最后也如愿以偿。
2004年5月,印发了致入书同胞一封信。吉庆出席沈阳市纪念西迁240周年和锡伯家庙修复竣工典礼时,又一次与韩启昆、那启明交换了关于出版《中国锡伯人》一书的意见。班吉苏、赵德明旅游到大连时与那启明交换了对出版工作的意见并表示积极支持。2004年8月27日,我专程出席自治县建县50周年,其间会见了不少入书的老朋友向他们介绍情况。在县里、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伊宁市、乌鲁木齐、天津、北京,除个别拜访外,还多次召开座谈会,向与会同胞介绍该书的内容和进展情况,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做到了统一认识。2006年5月,将《中国锡伯人》一书的内容提要寄往各地入书人。国务院下派到自治区任农业厅厅长关锐捷来电话说:该书作者以编称谓为好,是把大家的材料编在一起的。2007年5月,赵德明随团参加沈阳锡伯家庙建庙300周年大会,还专门向韩启昆、那启明介绍了新疆锡伯语言学会的意见,同年将书稿打印,刻成光盘发给各地出席锡伯家庙建庙300周年各地代表, 2010年西迁节前再次寄出致《中国锡伯人》入书同胞的信,介绍该书的体例及编委简介。收到不少意见。贺忠德提出将上卷纪念西迁、学术研讨两章调整移至西迁新疆锡伯人之后,下卷3章的章名都按他的意见作了修改。佟清福出席沈北新区论坛会后到大连,我们在火车站交换意见, 他说:用18开的好。虽然32开已排完版送出版社,下决心改版。第二天去印刷厂重排,于7月7日送辽宁民族出版社,虽然多花一次排版费,时间推迟1个多月,实践证明决心改版是正确的。真正作到了集中群众的智慧,群策群力。
由于韩老师多病,2003年他对我说:“我实在干不动了,统稿工作更无能为力了,我退出吧……”我说:“您老不能退出,把您想的和占有的资料都收入书内,请您指挥、把关,具体组织编辑、筹款和出版工作都由我负责。”他说:“叫我女儿丽敏帮我做日常工作。”为了减轻他的工作压力并决定扩大编辑成员,他同意了,他说:“这样也可以发挥中年人的作用。”当新城子区副区长孙兴武、兴隆台锡伯族镇镇长吴丽英、兴隆台锡伯族学校老师肖昌、伊文兰夫妇来看我们时,就请孙兴武参加编委工作并表示帮助筹钱,并请吴丽英、肖昌担任编辑工作。肖昌先后看了与新疆有关的6个章节。在大连请有编辑能力的瓦房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关世辉、瓦房店市政协秘书长关继川、瓦房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教授级研究员傅波、大连石化公司人事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关雪梅等参加编辑工作,分给他们的任务都是在工作之余加班加点完成的,他们对编辑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启昆的女儿韩丽敏接受了父亲的嘱托承担了该书的编辑工作,2003年8月,她把所有的资料摊满在两间房子的地板上,根据父亲的批示,用了5天的时间,分类、编号,又一袋一袋分装好,为我们以后编章排节打下了基础。同年秋,我在韩启昆家一次就吃住近20天,韩启昆当时带病坚持工作,有的章节内容我们是一面研究一面形成文字的,终于在同年11月完成初稿。
之后,韩启昆老师又带病吸着氧气写完前言,修改5次之多,又修改了后记。这时他还经常接待各地来访的族友,看到他顽强与疾病作斗争为民族留下他的思想无不使人感动。他于2010年1月9日离开我们,非常遗憾的是他未能见到该书出版。
身临其境会增加感性认识,对编好书起到一定的作用。2004年出席沈阳锡伯族纪念西迁伊犁240周年,在沈阳市新城子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新建的西迁广场上举行纪念西迁240週年暨锡伯家庙修复竣工典礼仪式, 2007年锡伯家庙建庙300周年把原来的锡伯家庙和纪念西迁分开写, 锡伯家庙章分锡伯家庙修建, 修复和锡伯家庙建庙300周年,受到韩老师的称赞. 又如: 怎样写自治县和民族乡镇.2004年8月,出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伊车嘎善锡伯族乡成立50周年大会,亲身体验到了该怎样自治县与民族乡镇, 把大会盛况进行综合而成, 最难写的是建县后的发展报告是最好的材料。2008年12月,出席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成立20周年,认为总结写的很好当即向会长关宝学索要收入民族活动章中。
本书还收录了兄弟民族撰写的文章:赵玉明撰写的《嘎仙洞的发现与米文平——米文平〈鲜卑史研究〉评价》, 曹镜韫口述 、刘振操整理的 《锡伯族老人白友寒和他的〈锡伯族源流史纲〉”,伊万和、吴洪月写的《相思谷传奇》,《铸造坚韧人生的锡伯人——青铜铸造艺术家关洪野》,兆麟校友玉书、《伊犁日报》记者燕玲的《素花故事传奇》,《丹东电视报》记者王婷婷的《高景旭:新中国最早飞上天的丹东人》,文成章(朝鲜族)的《忆战友关俊彦》和阿布拉耶夫(维吾尔族)的《忆战友德林》等文章。
随着时间的延长,提供入书资料的人越来越多,提供文章也多。原打算编一本百万字、书价在百元以内的书,但有不少人提出意见,出版一部书很不容易,资料都很珍贵,弃之可惜,尽量收入书内,把原来准备删掉的资料又编入书内,发展成为覆盖全国的书,集中了各行业的精英人物,入书547人,200万字,共1600页,图片1400幅,上、下卷,各选彩照30幅的书。因印量少,只能印精装一种版本,并自行发售。送稿后出版社认为150万字32开,初估价为220元一套,审稿后实为200万字18开,根据质量,定价为260元(另加邮费)。
《中国锡伯人》一书的编委不是先组成,而是在实践工作中形成的,他们都是干实事的人,还有地区代表性,那些德高望众又关心支持被聘为顾问的同胞,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接受编这部书时我还不知道编书要用电脑,对一个全然不懂电脑的人来说编这么大一部书难度相当大,要打字、修改、编辑、合成,完成初稿后打印到审改、校对到最后定稿就打印了2次。先从求助家里儿媳、孙子开始,长孙成了主要帮手,定稿后200多万字这么大的工程,在无经费来源的情况下,求本族在大连工作的中青年人帮助,他们做到有求必应,大家不计报酬,体现了为民族奉献的精神,当我向他们说声谢谢时,都说这是应该做的。他们当中包括大连市锡伯族学会会员关宏志、关向东、关贺元、高文德、高俊、那杰、张帆、佟明权、温英华、傅淑杰、关筱梅,天翔电脑社的关继川也免费给打20多万字;新疆在大连工作的学会会员洪霞、若曼、葛维娜、俊俏等,新疆在大连理工大学学习的博士生韩冬明他组织10多名学生参与打字。还有的同学如郭林初、穆晓勤、贺志强、张亮、大连交通大学学生郭南、辽宁师范大学学生梁晓蕾、大连民族学院学生永峥和她的朋友海事大学的研究生包英华到家里来要求参与工作,还有亲戚杨欣春、生欣宏等。形成书稿、修改后打字校对、最后定稿都是大家帮助打印的,其中有关宏志、红霞、若曼、关贺元、那杰、关雪梅、傅波、安文盛、高文德、雷善玉;吴美俐、高凤岩各打印50多万字。还有参加校对的:安文胜、高文德、关明哲、关娴娴、雷善玉、关伟等。
空军大连黑石礁干休所的领导多年来一直对我参与民族活动给予亲切关怀和鼎力的支持。1987年我被评为沈空优秀党员、1989年评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两次评为空军先进离休干部。干休所破例报销两次去新疆考察差旅费6000余元。工作上也给以方便,免费提供场地与车辆使用,主动安排战士帮助打字和修改文稿。6年来相继有王利军、魏祥、赵宇、刘付志、马波等5名战士帮忙,不论是工作时间还是业余时间,遇到难题他们有求必到,定稿时一次就打印50多万字。2009年我学会了用写字板改稿,能够自行插图合成。
独自组织编书是我第一次,不懂的事情太多,只能老老实实向专家学者学习。自2001年至2008年,我每年都要去沈阳1—2次最多3次,给韩启昆教授送补充材料和研究外地的意见,原先对人物一章划分为建国前、建国后两个时期,韩启昆来信说:建国前参加工作的多数是建国后成长为中、高级干部,以你为例,建国前你还是一名战士,不能称为建国前的人物,使我受到启发。之后将章名改成“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贡献的人”。
审定工作,这是保证出版质量最重要阶段。为了保证书籍质量,2008年6月,我与韩启昆教授商议请大连民族学院原副院长、辽宁省锡伯族学会名誉副会长、大连市锡伯族学会会长关捷教授担任编委主任和审定工作。关捷一面统观全局,考虑体例问题;一面对全部初稿逐页逐句详加审定,因为执笔人多,写作笔法不一;有的是手写稿,有的是打字稿;有的用第一人称写,有的用第三人称写;有的史实要查明,有的年代需核实;有同音字,也有异体字,这些不仅要细加斟酌,而且时间不容拖得太久,所以大量工作由在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重点研究锡伯族历史文化的关伟博士承担。初稿史实考证、文字调整完成后,首先他与关伟商定并征求我的意见,将书稿敲定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人物篇8章、中篇为人与事篇8章、下篇资料篇也为8章,后来根据郭元儿、鄂百仲的建议,为节省一本书的装订费,又改为上、下两卷。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审第一遍,修改后打印送出版社,10、11月我同关捷和关伟对书稿统审一遍。自2008年6月至今的二年半时间内,关捷虽承担着国家民委和省市史志编纂重任,工作任务多,时间很紧,但每次都是以较短时间完成审校,为此,他不得不凌晨四五点钟起床看稿。审稿期间,为了核实资料,关捷也先后与新疆王瑞成、那英、葛丰交、贺灵和东北的佟靖飞、白长有、关在汉、佟钟时、孙兴武、关玉多、安振泰、傅永林、王泉义、王燕等电话交流。为了商议稿件,我在市内,关捷在开发区,见一次面坐车也要两个多小时,虽然如此,往返两家达20余次,详细研究编排及修改中遇到的问题。打出校对稿后,我重点编校下卷,关伟重点编校上卷。关捷随时对校对稿又修订了两遍。2010年5月30日,关捷、关伟乘沈北新区邀请参加锡伯族文化保护区论坛之机;10月25-29日关捷、关伟赴新疆考察时,均向当地锡伯族同胞汇报了那启明等主持的《中国锡伯人》编辑进展情况,同胞们对该书表现极大热心,并征询了自治县王春光、王瑞成、佟瑞清、扎玉升、文健、国文、佘图肯、永富良、那英、关志胜等和自治区郭向阳、贺忠德、郭德兴、佟进军、文小龙等有关编辑和出版、发行的建议。因此,我感到在编写上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韩启昆、关捷两位教授的耐心指导。前期工作主要是我与韩启昆策划、研究、编排;后期全部资料转至大连后,其编辑、校订工作主要是我与关捷教授通力合作,并得到关伟协助而完成的。
我与韩启昆教授都是80开外的人,关捷教授也过古稀之年,没有诸多同胞的支持和帮助,没有同胞对我们的信任,是难于完成编辑工作的。把零散的资料编成书,难度很大,有的人定位就变了多次,韩启昆教授付出的艰辛也得到女儿及外孙邢林、周品一的帮助,关捷教授的审定工作,夫人杨惠萍教授和女婿潘路军教授都付出劳动,他们对《中国锡伯人》一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边审边调整,对长春和新疆来的补充资料作了适当的处理。对中共沈阳市委书记曾维率团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访问、自治县县长王春光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瑞成回访沈阳的重要资料,让关伟向自治县和沈北新区索要材料写成文章收入书内,增添了新时期东西两地锡伯族交往的最新信息。《中国锡伯人》一书的出版在两位教授的辛勤劳动下才能获取这样好的结果。
出版和印刷工作也得到各方同胞的帮助。2008年12月6日,关捷出席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成立20周年大会时,就请来辽宁民族出版社负责人吴昕阳向她介绍情况,我又到副会长彭会安处请教有关出版事宜,他表示刚成立的大连天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愿意帮忙出版,关捷又给辽宁民族出版社吴昕阳打电话,我与宋军到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负责人吴昕阳听了介绍后,建议将下篇的资料篇移至上篇并明确了出版有关事宜,先给出版费5万元,出版后给样书60套。印刷工作请连达印刷厂厂长鄂百仲协办。
印刷出版费用如果申请政府投资不知何年何月,我选择了发扬锡伯族艰苦创业的精神,依靠民族自己的力量出版,实践证明走今天的路是正确的。同胞中有资助1—2千元的、3—5千元的、也有上万的。2004年9月,经乌鲁木齐时拜访了军队离休干部哈镇国,他叫我到天津时去中国银行天津分行找行长康美(后来调北京总行工会),哈镇国又来电话催我,康美她以个人名义资助一万元,有的同胞给予资助后还有另外征订的,如胡平、关大任、关洪野、吴素珍、张志义、关柏春等,安如玉个人购10套,关英杰为巩留县锡伯族中购12套,何忠吉夫妇在伊犁为锡伯族购17套,郭福寿在独山子为锡伯族购18套,天津锡伯族联谊组购20套,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购30套, 凤城市锡伯族学会购100套,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征订20套,。总之,整个过程中,出现了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团结合作大好局面。我们对积极参与并给予支持帮助的同胞表示衷心地感谢。
梅花香自苦寒来,十余年的坚持与付出,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这本凝聚无数人辛勤汗水的新作即将问世。可以说:这部书凝聚了撰稿人员的聪明才智,凝聚了编纂人员的苦辣酸甜和潜心执着。毫不跨张的说:这部书首先是参与面广,作者众多;内容全面,材料翔实;题材广泛,体裁不限;尊重历史,真情实感;而且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其各类文章的质量也较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十余年的编撰工作的辛劳,给我一次为民族服务的机会,因为我是锡伯族的儿子,为弘扬民族文化做点实事也是应该的,整个过程中也使我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提升了我的民族感情。为此付出的几万元花销,与夫人吴翠华的支持密不可分,因为她也是锡伯族,2004年8月陪我去新疆出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县50周年活动使她更加认识到了我做民族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始终坚信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在这场发展民族文化战斗中,我们胜利了,这份胜利属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属于为本书付出的所有亲爱的锡伯族同胞。这是一部记录华夏优秀锡伯族儿女事迹之作,它充分体现了民族的和谐,是改革开放盛开的一束集体智慧之花,是科学发展观结出的硕果,是民族团结谱写的一曲赞歌。它更是我一个有着37年军龄的老兵用自己余下的全部精力为民族所做的微薄贡献,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记住我们拥有一个共同自豪的民族——锡伯族。夜已深,宁静的灯光下,我用写字板记录下这些的同时,也在深思,我一个八十多岁的老者还能为这个民族做些什么呢?
《中国锡伯人》一书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编写过程中韩启昆教授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他提出,锡伯族编一部书很不容易,要把大家提供的资料都编进书去,弃之可惜,正因为这样,原准备编一本变成了两本,由一百万字变成了二百万字,最后形成了今天的上下卷。大连民族学院原副院长关捷教授被请担任编委主任并承担了审定工作,经其统审修改后,再送出版社审书稿。5个月内关捷完成四次校对,并发动老伴杨惠萍教授、女儿关伟博士、女婿潘陆军教授全家一起出动校对,保证了该书的文字质量。印刷开始前我找到一家文化有限公司,拟定合同草案时提出需要30万元。我缺少资金拿不出来,就找到个体连达印刷厂锡伯族同胞鄂百仲厂长帮忙,他找了几家大厂印刷费要价很高,于是他与大连交通大学印刷厂商定,采取把排版、制版、彩页、硬封分给小厂印,再买6000斤纸交给交通大学印刷厂同时进行, 最后由交通大学印刷厂机器折叠、锁线、装订合成。鄂百仲厂长今年79岁,他刚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却为了本书的出版发行还在坚持工作,交通大学印刷厂缺开大印刷机的工人,鄂百仲就把自己家的活停下,他几十次到印刷厂监督质量并亲自上阵,由于他的无私帮助,为我节省了几万元的印刷费。
不仅这些,从征文开始就有人来信说:“知道您编书困难需要钱,有的说:你为锡伯族付出很多,尽一点微薄之力应该,也有的说: 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是同胞的赞助就陆续开始,从500元到上万元,这期间共有60人(附名单)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同胞是征订之后还又给赞助,有的是两次资助,其中空军转业到湖南长沙的战友夫人肖慈桂闻讯后赞助一万元,特别是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民宗委主任佟钟时和伊犁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关伊梅,自1996年后一直关心这部书的进展,两位主任破例从政府给我解决经费还不让留名,用于出版费、印刷费、邮费(一套20元)、税务发票及首发仪式经费支出等.他们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一定要把《中国锡伯人》一书编好印好.在此对于所有同胞们给予的援助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大连市锡伯族学会于2011年5月14日,特意举行了《中国锡伯人》一书的首发仪式,有来自省内的辽宁省人大常委会民宗委主任佟钟时,沈阳市、辽阳市锡伯族联谊会、凤城市锡伯族学会的代表,还有来自吉林省民俗学会长春市锡文会副主任白长有、来自北京的从重走万里西迁路的关蕴科、中国歌舞团奇绝艺术团团长古野,凤城市晶涛景泰蓝工艺品厂厂长刘晶涛赠送了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的礼品、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卫生局高建明赠送了亲自画的具有较高的纪念价值的国画等,同胞们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庆贺本书的发行。
随后,6月24日,凤城市锡伯族学会召开了庆祝《中国锡伯人》一书出版大会,佟钟时主任到会,关伊梅主任率新疆代表一行6人和能歌善舞的在沈阳任教的肖昌、文兰等出席大会,大会开的很隆重很成功,在族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锡伯人》一书已成为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纪念价值的礼品,出版发行开始后就出现纷纷购书的热潮,其中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购买30套,新疆伊犁西迁协会、新疆独山子郭福寿20套,新疆锡伯语言学会购买15套,另外购买10套的还有:关宝昌、关健、安如玉、关玉成、春英、福寿、郭秀玲、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医院、新疆巩留县关英杰、乌鲁木齐市赵德明、天津市吴素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宣传部那英帮助卖60套,凤城市锡伯族学会更是一下子购买了110套,大连海事大学匡海波教授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他个人购买6套赠送给大连三所院校的图书馆供更多学者学习使用,空军大连基地政委安少庆(锡伯族)少将也购买了10套。半年多时间里,售书速度之快原本没有想到,大家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发展民族文化做出贡献。随附贡献大的同胞名单:
广玉清、王倩、王文章、扎玉升、巴维真、付明彧、付尔登、白传训、白长有、关宝昌、关柏春、关春江、关洪野、关静文、关蕴科
关伊梅、关牧村、关爱光、关锐捷、关大任、关小丹、伊克坦、孙兴武、安如玉、安宝玉、安梅玉、何玉英、何淑媛、何冰、佟钟时、佟靖飞、那业富、佘吐肯、肖慈桂、李载新、吴素珍、杨铁英、张建勋 张志义、胡平、胡铁城、春英、徐克刚、郝雷、福寿、高敏、郭建中、 郭玛丽、郭福寿、梁文廷、贾常生、康美、葛耀忠、葛敬东、韩玉奎 、温晓军、诚静容、雷善玉、翟金山、韩富清
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政府
谨向为《中国锡伯人》一书做出贡献的全国同胞致敬!
(本文原载《大连锡伯族研究文集》第3辑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