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回忆访谈篇
>
我与新疆锡伯族大学生的民族亲情(那启明)
我与新疆锡伯族大学生的民族亲情(那启明)
发布时间:2023-04-16 22:22
690

那是1984年10月,时任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财政局干部的关玉成,在东北财经学院(今东北财经大学)学习。一天,他领着两位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付金生和付荣昌来到位于大连黑石礁空军干休所的我家。据他们讲,是在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大庆时,从北京来的代表那里听说,当年在抗美援朝时打掉过美军飞机的锡伯族飞行员那启明正居住在大连。于是他们先找到空三军政治部,得知我已离休后,又几经周折才找到干休所的。当我听完新疆来的锡伯族同志介绍后,心情特别激动,从此就与关玉成以及先后在工学院学习的30多名大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缘。

1985年5月,大连市民委特邀我参加大连市政府组织的民族志编撰工作的锡伯族部分,但由于文化水平的关系,我当时未敢接受。一天,关玉成陪同由他找到的辽宁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大连市民委委员、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鄂永昌来到我家。鄂教授说:你现在退休了,身体又好,民族的事情,你不干谁干?当我讲了自己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恐怕难以胜任的想法后,他说:写民族志是自己写自己的民族,文字工作我们负责;关玉成也说:调查我可以挤出时间帮你。这么一来我无话可说便接受了。经空军政治部批准后,我于1985年6月1日到编写委员会报到,21日与关玉成到复县(今瓦房店市)民委听了关于满、蒙古、回、锡伯的介绍。在县志办听说东岗乡关姓人家,有一份家谱,距今已有300多年,在乡政府的邦助下我们最终找到了这份家谱。之后,我们又用不到10天的时间跑了5个乡,在横山书院的院内,看到一方满文碑,经关玉成翻译得知,是为关姓昭陵总管花良阿立的。而在三台乡高力城村关宗树家,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锡伯族的传统供奉:喜利妈妈。另外还找到石碑8方,锡伯姓氏6个(以后又找到3个),这位民族工作的老师把我领进了门。

1985年7月,关玉成陪同工学院学生关锋及其父新疆工学院行政处处长关春德来到我家,又请来了鄂永昌和工学院关東嫒副教授(也是关玉成找到的),还有她的老伴吴翠华(锡伯族)和大儿子那鑫,这是大连市第一次有这么多锡伯人参加的聚会。关春德介绍了新疆的锡伯族情况,还带了来他们在西安组织纪念西迁节时印制的《锡伯族简介》,这也成为大连最早介绍锡伯族的村料。20年来,关处长成为大连与乌鲁木齐间的联络员,经常提供宣传材料并关心大连的民族工作。

1986年5月,关玉成向我们倡议,大连锡伯族也应该过西迁节,并陪同我到大连市民委,介绍了新疆过西迁节的情况。虽然不是国家法定的节日,但民委的同志同意了。因为不能称之为节,关玉成便分别用锡伯文,汉文书写了“大连市锡伯族纪念西迁伊犁222年”的横幅,挂在市政府礼堂的舞台上方。开会那天,民委副主任关茂森讲了话,关玉成也用锡伯语阐述了纪念西迁的意义,并由工学院学生佟迪娜翻译。会后还观看了反映锡伯族摔跤的电影《现代角斗士》,鄂永昌教授等还和大学生们合了影。由关玉成主持的首次大连锡伯族纪念西迁节的活动,不仅来人众多,还让我们听到了既陌生又亲切的锡伯话,观看到了极具锡伯民族特色的摔跤电影,在族内外产生了强大的反响。当天工学院的学生还自己组织了纪念西迁的座谈会,我们都参加了,并吃到了由葛俊凤亲自做的羊肉饭。自此以后,大连工学院的学生经常参加大连市锡伯族纪念西迁节的活动,也成为参加活动的主要成员。他(她)们讲锡伯语、唱锡伯歌、跳锡伯舞,传播了锡伯文化,为大连的纪念活动增添了光彩!

1986年9月,随辽宁代表团出席在伊宁市召开的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研讨会后,我们到察县访问,再次见到了关玉成及其夫人关伊梅,还应邀到他们家做客,并陪同我们到七乡那音生家走访,一同去的还有工学院学生关晓华的父亲(县公安局局长)关景连。说明来意后,我们看到了用满文写的家谱,经关玉成翻译得知,其祖上是由岫岩城镶蓝旗拨往依犁驻守的叶赫那拉氏。而1993年我们对岫岩锡伯族进行调查时,在岫岩县洋河乡那家堡子找到了镶蓝旗叶赫那拉氏的后裔。1995年再次去岫岩调查时,拜访了县武装部政委那润岫,由他收藏的家谱写有岫岩城镶蓝旗西伯的字样,这样一来便为那音生家找到了祖源。之后,我们分组又在教育局刘成同志的陪同下,到五乡工学院学生韩爱萍家走访,在她家看到了西迁伊犁时制做的喜利妈妈,最后还拜访了付金生的母亲和葛俊凤的双亲。

1988年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大连分会成立,特请葛俊凤向大会用锡伯语致贺词并译成汉语,博得了代表们的热烈掌声。西迁节那天,工学院学生也在张老师率领下出席,使这一天成为大连市锡伯族和各地来的代表首次共同欢庆的节日,大家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大连工学院自1980年到2005年的25年里,新疆的锡伯族入校大学生共150名,毕业和在校的,博士生就有4人。葛俊凤是1980年入学的,年仅17岁,远离家乡和亲人,苦读12年,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1992年3月15日,葛俊凤的论文《微粒消泡行为》,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轰动了新闻媒体,《大连日报》、《大连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校报等都报道了她的事迹。根据她的介绍,由我整理的一篇“锡伯族第一个女博士葛俊凤”刊登在《锡伯文化研究》察布查尔自治县成立40周年专刊上。1992年5月,时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关伊梅,随参观团来到大连,她舍去了参观的机会,在我与关会长的陪同下拜访了鄂永昌教授,还去理工大学看望了部分新疆锡伯族学生并合景留念。不久,在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和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召开的“锡伯族民俗研讨会”上,经何兴武介绍,认识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扎景海,作为一名研究生仍对民族工作抱有极大的热忱和兴趣,令人教佩。他毕业后,在北京创业,开创了北京星桥网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好多项目属于尖端。后经联系,为《中国锡伯人》提供材料,2004年我从新疆回来经过北京时,他还专程到战友家看我,2007年在沈阳庆祝家庙建庙300年时我们又一次相见。

1996年5月,我出席了在察县召开的全国首届锡伯族古籍文化研计会,在水磨沟纪念西迁232周年的会场上,付金生的母亲老远就喊我的名字,把手伸过来与我握手,畅谈了十年别后情,安素摄影师为我们留下珍贵的一瞬间。在会场上我还与关玉成、关伊梅再次合影留念。会后,关玉成陪同了我一周时间:拜访了业余画家何兴谦;并到伊犁那音生女儿衣元兰家做客,向那音生家介绍了老家的调查情况;还拜访了县人大主任管树声,了解到他的女儿管丽娟正在大连理工大学学习。在宴会上管丽娟的母亲也来了,对我说,孩子小请多关照一下。回大连后我还特地到学校看望了管丽娟,4年后她考上了北航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另外,我们还走访了七乡石佳氏家,老人家拿出了家谱,经关玉成翻译得知其祖上是从兴京(今新宾县)拨往伊犁驻守的,并记有西迁时的家族情况:

盛京兴京正红旗明太牛录:吴达阿,骁骑校,40多岁,妻43岁,长子德昌,披甲,25岁,妻20岁,子南安7岁;次子庆德,披甲,24岁,妻20岁,女儿5岁;三子凤城厄10岁;吴达阿之侄爱巴德、披甲,26岁,妻22岁;爱巴德之母,45岁,之侄花尚,披甲,30岁,妻25岁,侄全保,披甲29岁,妻23岁。父巴尔大拿,56岁,母51岁。

兴京镶蓝旗、雅尔秋牛录:阿木嘎保,披甲,22岁,都尔伯,披甲,39岁,妻38岁,女儿13岁,子  6岁,父哈哈最,70岁。

从石佳氏的家谱记载可以看出,拨往伊犁的西迁队伍是3代人组成,最高年龄70岁,最小年龄5岁,父亲和母亲随队而去的,都是不在册自愿跟着亲人去的,这是在察县获得的最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玉成是一位热心于民族工作的人,1995年后,为大连锡伯族销售《锡伯族图录》400本,还为了减轻我途中乘车的疲劳,为我买了返回乌鲁木齐的机票。

在开会期间,古藉办永志坚同志转达了曾在理工大学学习的佟云的母亲张秀英的话,让我回乌鲁木齐时到她家坐客(佟云在理工大学学习期间,她曾在探望儿子的时候到我家看望过我),另外,她与永志坚帮助卖《锡伯族图录》,令我十分感激。到乌鲁木齐后,在关春德的陪同下我特地拜访了张秀英。2004年出席自治县成立50周年之际,在六乡欢迎东北老家亲人时,我们又一次相会。关春德又陪我到新疆工学院,看望了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付荣昌和关晓华夫妇,并受到其子关锋设宴招待。

1997年,察布查尔文化考察组的佟博峰、安素来到大连想去理工大学看望新疆锡伯族大学生,我与学生处联系后,陪他们前往,听取学校领导对锡伯学生的介绍,还会见了部分同学。

1998年纪念锡伯族西迁234周年暨大连锡伯族学会成立10周年大会上,在民族学院学习的关玉成之子关勇参加大会,带来了父母的问候,并合影留念。出席会议的还有关景连之子关俊晓和县人大主任永德之子俊刚。

1999年纪念西迁节大会上,来了一位理工大学的女学生,走到我身前说:爷爷我认识你,我家有爷爷和您的照片。那是在1986年9月,辽宁省代表团分组活动时,由县教育局局长刘成陪同,在韩大山家走访时,我与韩启思,何兴武等一同照的。13年前的小孩子,如今已经上了大学。

2004年6月,我出席沈阳市纪念西迁240周年大会时,见到了原理工大学毕业生佟迪娜和她的母亲孔淑馨。她们到大连后,我去宾馆看望她们,赠给她录有她照片的《锡伯族图录》,并通过她又与在深圳创业的锡伯族第一位女博士葛俊凤取得了联系。同年8月27日,出席完察县建县50周年庆典后,应邀到七乡安如玉家做客,席间,安如玉接到在大连工作的女儿的电话,对她说:那老也在这里。我问如玉:女儿叫什么名字。她说:俊瑞。我说:早就认识。电话中说好回大连后会去看她。8月31日,县召开欢送会,关玉成、关伊梅和到过我家的葛玉明老友都有出席,葛玉明说:我儿子葛健,从大连民族学院毕业后留在开发区工作。回来后我就查找到了葛健、俊瑞、巴小雅、关志芳、何舒清、何伟、红霞、郭辉、安俊松等人。之前还有郭海芳、葛维娜,以及毕业后在连工作的若曼、吴伊撤、郭楠、俊瑞的妹妹俊俏,后来又找到何小玉。我认为有这么多新疆大学毕业生在大连工作,对交流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感情会起到积极作用,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2005年有7位同学参加纪念西迁节活动,特别是与伊犁夕阳红艺术团相见时场面十分感人。同年9月,又组织了大连锡伯族仲秋赏月,与她们共度节日,使她们感受到仿佛真的回到家了。

在《大连电视台》与民委共同举办的,报道56个民族欢庆建国56周年的活动中,由从察县来大连工作的俊俏和大连的锡伯族小学生胡睛雯共同表演的双人锡伯族舞蹈在我家进行了拍摄,该节日在《今晚60分》栏目播放了8分钟之久,这是有关大连锡伯族活动的节目第一次在电视上播放这样长的时间,在族内外产生很大反响。我与俊俏和胡睛雯的合影还被《察县日报》选用。

2006年的纪念西迁节活动在大连民族学院举行,使东北与新疆的锡伯族大学生有机会相聚在一起。同年9月,理工大学博士生韩冬明组织了庆国庆、迎新生联欢会,邀请大连锡伯族学会和民族学院锡伯族学生共40余人出席,来大连看望女儿葛维娜的母亲孔淑英也受邀参加并作为代表讲了话,大家还一起欣赏了在北京荣获锡伯族之花美誉的永峰同学演唱的锡伯族歌曲。2007年春节期间,关志芳和吴伊撤到我家来拜年,两个姑娘行的是锡伯族礼,使我们倍感亲切。

2006年,由我与韩启昆教授编著的《中国锡伯人》一书,进入了关键时刻,需要帮助打字和修改,除大连部分会员外,新疆在大连工作和学习的锡伯族同学,不少人也参与了这项工作,做到了有求必应。他们包括葛维娜、若曼、俊俏、红霞以及民族学院的永峥和她的朋友包英华(蒙古族)、交通大学郭楠等,另外在理工大学韩冬明的组织下,还有郭林初、张亮、穆晓勤、贺志强等10多位同学也帮助进行打字和修改工作,充分体现了民族和谐。当我向他(她)表示感谢时,都回答说:是我们应该做的。

孩子们远离故乡牵动着父母的心,虽然从乌鲁木齐、伊犁和察县来探望子女,路途遥远,非常辛苦,却为我和大连锡伯族带来了与新疆锡伯族同胞交流民族感情的机会,也带来了他们对老家同胞的问候。最早来我家拜访的是1985年关锋的父亲关春德,佟云的母亲张秀英,近年来由于在大连工作的青年增多,来的就更多了:若曼的母亲博吉利、葛维娜的父亲葛丰交和母亲孔淑英,红霞的父亲永寿和母亲郭学英等。他们2006年参加大连锡伯族纪念西迁节大会时,永寿还登台跳起了贝伦舞,2007年再次来大连时,已抱上了外孙女,这是在大连工作的新疆锡伯族大学生在大连生下的第一个小孩,值得祝贺!2007年元旦,同胞们得知俊瑞的父母来大连过年,特邀她们一家聚会联欢,使东西两地同胞在离别240年后,重温了故乡的亲情!

(本文原载大连锡伯族研究文集)第一辑,2008年4月刊印)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