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回忆访谈篇
>
北返屯垦的后裔迈向小康的人们—黑龙江省双城市锡伯族今昔访谈录(蔡纯生、于世春)
北返屯垦的后裔迈向小康的人们—黑龙江省双城市锡伯族今昔访谈录(蔡纯生、于世春)
发布时间:2023-04-16 22:23
434

双城隶属哈尔滨市管辖,是黑龙江省锡伯族主要聚居地。为了了解这里先人北返屯垦的由来及其后裔迈向小康的情况,年前我俩专程前往双城市,对部分乡镇与锡伯族村屯作了一些访谈。兹简介如下。

双城市的古今“兰棱河入松花江,二水环绕古城双。双城自古人称盛,魁楼星点立未央”。这是我们从双城魁星楼记中看到的一首赞颂双城堡的民间古谣,令人颇多感慨。古老的双城,地处

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市西郊,为黑吉两省交界县份。拉林河(即兰棱河)从辖区东南入境,流经南、西7个乡镇,折北入松花江,河段长135公里;松花江从辖区西北界入境,流经4个乡镇进入哈尔滨市,江段长65公里;西部引拉渠一条,流经8个乡镇入石人水库。双城镇距哈尔滨市区45公里,是哈尔滨市卫星县(市)之一。她是一个设有9镇18乡391个村,拥有80余万人口的县级市。双城自古以来为满族人游牧生息之地,故清廷称之为“满州故里”。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松嫩平原上“大粮仓”之誉。公元1814年即清嘉庆十九年,清廷谕准吉林将军富俊“予筹试垦,莫若先期屯田”的奏章之后,在这个“拉林河西北80里双城地方,选定南北长70里,东西宽30里之沃野,建城设治。”因富俊驻在今五常境内金代达禾、布达两座贝勒古城(俗称双城子)。指挥“移旗屯垦”,遂将其定名为双城堡。她在困境中崛起,在坎坷中拓展,以矫健的步伐,走完了170余年艰辛创业的历程。今日之双城,经过清朝、民国、伪满、新中国几个历史时期。她从1814年即清嘉庆十九年设城建治起,“编旗设佐,筹划屯田,履丈分拨,设立八旗”。翌年建委协领署,后移旗衙门。l85l年即清咸丰元年裁撤双城堡协领,改设副都统衔总管。1882年即清光绪八年裁撤双城堡副都统衔总管改厅治,同时设抚民通判。1909年即清宣统元年双城厅改为双城府,通判改为知府。l913年即民国二年双城府改为双城县,知府改为县知事,先属吉林西北路道,后为滨江道管辖。1929年即民国18年改县公署为县政府,易知事为县长。1934年即伪满康德元年双城县政府改为县公署,由吉林省划归滨江省。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翌年5月松江省人民政府成立,双城县归松江省管辖,先属哈东一分区地委领导,后属哈南三分区地委领导。1954年松黑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后,双城为黑龙江省直属县,后又划归松花江地委领导。1997年松花江与哈尔滨合并后,双城划归哈尔滨市领导至今。鉴于双城工业生产的发展比重与城镇人口的与日剧增,她于1988年撤县建市。由于十几代人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双城沧桑巨变,市井繁荣,安居乐业,面貌全新。双城人民现正沿着先人屯垦的足迹,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光大道上阔步前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她继全国农业机械化试点县后,又先后被国家确定为“两高一优”农业试验区、秸杆养牛示范县;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粮食生产、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先进县和科技百强县,名列全国十大产粮县第五位(省内居首位),全省综合实力十强县的金榜有名。

一、屯垦者的足迹

古老的双城,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尤以满族、锡伯族为多。究其开发历史,是从清嘉庆二十年,即公元1815年起,先由盛京(今沈阳)、吉林乌拉(今吉林)调来大批八旗兵丁屯田试种开始的。八年后条件成熟,才分批移驻京城旗人(简称京旗),先后建起旗屯120个,俗称一百二十个营子。从而形成了兵丁们一身二职,寓兵于民,耕战合一的“牛录”。,据《双城县志》大事记记载,1815年即清嘉庆二十年,富俊将军亲驻双城堡,“设立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兰、镶黄、镶白、镶红、镶兰,每旗设五个屯,头屯居中,其四角等距四里半,各为二、三、四、五屯,成梅花型格局。”当年初春,移来吉林旗丁1000名,每丁给银25两,荒原30垧,官拨牛犋,自搭窝棚,并赏种子二石。令其开垦宜耕荒地。清嘉庆二十五年,即公元1820年,又由盛京、吉林乌拉等地移驻闲散兵丁2000人,分拨左右二屯垦荒,并分别委以协领、佐领、骁骑尉、前锋、领催等官佐管理。清道光二年首批移来京旗苏拉,至道光九年共移驻京旗698户,均安置在中屯,左右两翼40个屯中居住。双城锡伯族是清嘉庆年间拨入满军八旗、蒙军八旗兵丁中垦荒屯田的锡伯先民的后裔。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为2547人。其主要聚居于东官、农丰、双城三镇和水泉、青岭、公正、跃进四乡,内有三个满族锡伯族村。《双城县志》和《双城市满族锡伯族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双城堡地方旗属八旗人口统计》备注栏内称:“右表双城堡旗属八旗原拨正丁四千户,续拨浮丁一千七百六十四户,除满、蒙、汉三项外,有西伯(锡伯)四百九十五户,男女三千八百九十六人”,这是双城锡伯族人口最早统计数字。而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字与人口自然增长规律相悖。为什么?据《双城县志》记述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人口迁离双城县境;二是误报其它民族;三是大部分锡伯人不知自己的族源、族属、族系,而混同于满族人口之中,并认为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如县民

委于1989年初组织对15个乡镇逐户调查登记,锡伯族为1870户,7317口人。他们的先祖于清嘉庆年间从辽宁省复州、金州、岫岩、风城等地迁来双城进行试垦屯田。所以双城锡伯族属于1815年移旗屯垦初期,在满蒙八旗兵丁内的锡伯人的后裔。在这次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北返屯垦的锡伯人后裔中,人才辈出。初步得知,仅在双城市内工作的县局级干部就有老县长徐中复、人大常委副主任付振书、市委常委、纪检委副书记佟宝刚等l2名同志。奔小康的人们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双城锡伯族人口分布在23个乡镇,其中人口在50入以上的有:东官镇511人、水泉乡394人、农丰满族锡伯族镇266人、青岭满族乡186人、跃进乡180人、公正满族乡l41人、五家镇71人,联兴满族乡61人、新兴满族乡61人、单城镇59人、幸福满族乡54人。人口普查数字为什么大大低于1989年调查摸底数,其原因是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关于族属不许自己改报,必须按户口原报族属登记所致。

据我们到幸福、同心、公正三乡和康宁、双利两个满族锡伯族村访谈了解,双城农村锡伯族同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十多年间,绝大多数同胞同满族、汉族兄弟一样,不仅早已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脱贫致富,迈向小康。据双城市统计局1999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显示:农民人均收入2421元。而锡伯族人口较多的乡镇如东富镇人均2610元,双城镇人均2606元,农丰满锡镇人均2495元,公正乡人均2425元,均在全市农民个人平均收入水平之上。由于锡伯族居住的分散,比较集中居住的只有三个满族锡伯族“联合”村,我们访谈了两个。比如公正乡康宁满族锡伯族村,老地名叫正兰旗三屯。现有人口560户2098口人,耕地12600多亩,人均6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约占耕地的70%以上,其次是大豆约占20%左右。此外,还种有270多亩水稻和部分杂粮作物。鉴于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副业主要是养奶牛、黄牛,有120多户,200多头,每头奶牛年净收入在3000元上下。他们村有20多家养牛专业户、种元葱专业户、运输专业户、果园专业户和一个存栏300多头的猪场。村干部说,别看我们种的大豆、玉米多,但吃的是大米白面,早就喝上了自来水,广播电视家家都有,有一些年轻人骑摩托下地千活,适龄儿童普遍入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住房砖瓦化已达90%。据说,除村办公室外,还有十几户人家安装了程控电话,可通全国各地。村支书说,我们村地不够种,有120多男女劳力外出打工。在公正乡属上等村,生活比较富裕,人均收入在乡年平均数之上,但不敢说已经进入小康,只能说接近小康水平吧!再如农丰镇双利满族锡伯族村(老地名为新厢白旗四屯)与康宁村相邻,仅距四里半地。她俩是自然的姊妹村,土地相连,来往密切。双利距农丰镇为4公里也不算远。两村的共同点都是民族村,都是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都是种玉米、大豆,都是善于荞奶黄牛,都是基本砖瓦化,都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都是吃大米白面、喝自来水,都是日子过得比较宽裕。全村400多户,有2800多口人,其中锡伯族140多户,500多口人(这个数是自认自报的),土地1400多亩,人均5亩。另有草甸子2200多亩,可以打草放牧。该村除养牛专业户、运输专业户外,还有米面加工、机械修理专业户、服装经销专业户。他们出外打工的也不少,有的远在俄罗斯经商,并有几处网点。

二、锡伯族的骄傲

我们在幸福乡经乡领导介绍,结识了一位锡伯族农民企业家赵英伟。他1966年生于双城市五家镇一个农民家庭,现年34岁。从小就热爱劳动,帮大人干活,16岁初中毕业后,去离家八里的镇上酒坊学徒,后又外出打工,供弟弟、妹妹上学。他历尽坎坷,饱尝创业艰辛。1989年以自己的实干精神当上了双城市雀巢公司幸福乡奶源代理。当年既被他所住的久源村委会选为村民兵连长。这期间他拿出多年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带领村里几个有经验的民兵建起了奶牛场。经过五年的艰苦拼搏和滚雪球式的发展,到1994年奶牛存栏高达98头。他成了全市闻名的奶牛养殖大户,家庭奶牛场场长。多年实践的磨炼,赵英伟有了较强的业务能力,加上自己拥有资金的实力,1995年他萌发了到外地闯世界,求发展的雄心壮志。在市人武部领导的支持下,主动辞去村民兵连长职务,带着卖掉奶牛场的80万元资金到大庆市创办了一家以经营国内高档乳制品为主业的鹏翔食品经销公司。在经销中,他留心学习乳制品生产工艺和加工技术,四年后,又决意回奶源好的家乡办乳制品公司。1999年5月1日,他拿出多年经营积累的400多万元资金在幸福乡独资筹建起晨曦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市乡两级党政及人武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工程建设十分顺利,很快进入试生产阶段,并安置了60多名退伍军人和民兵。当前主要生产国内外市场抢手的酸牛奶、活性奶、巴氏灭菌奶、超高温灭菌奶、甜牛奶、纯牛奶、巧克力等系列产品,估算年可加工鲜奶3240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税金350万元,利润300万元。我们从一份材料上看到,200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双城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团市委隆重召开大会,表彰奖励离土、离乡、离岗创业的十杰青年。会上市委书记朱清文在讲话中,特别讲了一段引人深思的话语:“我们有这样一个青年,他有几百万元的资产,有现代化交通工具,有舒适的住宅,豪华的生活用品,完全可以不干了。为什么还要办企业?是因为他有一种富了不忘乡亲的愿望,他办的企业解决了几十人上百人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奶牛业和乳业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的转化,使粮食过腹增值,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是青年学习的好榜样。”朱书记说的这位青年就是被大会评出“十杰”青年之一的原幸福乡久源村民兵连长、今晨曦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赵英伟。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