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题记:何兴谦,男,锡伯族,1925年5月出生,察布查尔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人。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7年离休。89岁高龄的何兴谦老人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家。他非凡的艺术成就,就是历时50余载绘制的50余幅反映锡伯族西迁以来250年历史的系列油画。
一、我创作的《锡伯族西迁组画》
我是通过自学,走上画画之路的。我画画的启蒙老师是吴米善。我还得到崇志老师的指教。我的油画技法得之于一位名叫崇志的老人。崇志老人曾留学俄国,绘画功底颇为深厚。原在乌鲁木齐美术家协会工作,后退职在家。崇志是一个非常严肃谨慎的人,轻易不收徒,也轻易不吐口。没想到,这次倒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我学会了画油画。
我的第一幅西迁油画是《走出果子沟》。这幅画我从1954年就开始创作,1955年完成的。为了检验自己的水平,1956年我拿着这幅画作,怯生生地参加了新疆青年美术展览。结果,不曾想,我的这幅画作还能跟上专业人才的脚步,而且赢得了不少专家的关注和好评。当场,一位专家对我说:“你要继续画,继续研究你本民族的历史,你这幅画有出息。你要继续研究你们本民族的生活情况、衣着服饰、人物表情,然后系统地作画。”并当场送我一本《中国历史画集》,勉励我。
这无疑是对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从此,我就来了自信,在努力提高作画技法和技能的同时,我一头扎进本民族特色、民俗习惯、民族服饰的挖掘、研究当中。继而,创作的思绪泉涌般爆发,一发不可收拾,《锡伯族西迁组画》是我倾力最多、耗时最长的一部画册了。我画画用的画布是天山白布,一块多钱一米,要是用专业画布那得七、八块。那样太贵,我也是用不起的。当然,我废弃的画布画笔是不计其数的,才绘画成了眼前这46幅反映锡伯族西迁以来250年历史的系列油画,我这辈子的心思都用在西迁画上了。
最早我头脑里并没有“西迁系列组画图”这个概念。只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素材收集多了,思维酝酿成熟了,就开始下笔作出一幅画作来。后来,连续创作了多幅画作以后,一条锡伯族西迁路线的红线就清晰起来,西迁组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随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去创作以西迁为主题的系列组画了。
每幅画作,我都以西迁路途中发生的各种不同事件为对象,描绘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1000余名锡伯族军民受朝廷之命,离乡别家,从东北辽沈地区出发,横穿蒙古北路,越千山,涉万水,终于抵达戍边之地—伊犁的全过程,应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锡伯族西迁组画》的主要内容:
第1幅:《沈阳锡伯家庙送别餐》;第2幅:《离乡别亲故土发》;第3幅:《壮士西过辽河桥》;第4幅:《西行穿越大兴安岭》;第5幅:《荒漠被困探出路》;第6幅:《北渡克鲁伦河流》;第7幅:《徒步克鲁伦大陆》;第8幅:《翻肯特山游库伦》;第9幅:《横穿蒙古草原北路》;第10幅:《抵达乌里雅苏台》;第11幅:《西迁征途刑场严》;第12幅:《乌里雅苏台遭灾》;第13幅:《扎布罕河畔联欢》;第14幅:《阿勒泰雪崩被困》;第15幅:《南涉额尔齐斯河》;第16幅:《夜闹额敏河畔》;第17辐:《受到博乐人民欢迎》;第18幅:《绕赛里木湖登山》;第19幅:《修路搭桥进伊犁》;第20幅:《隙望伊犁大地笑开颜》;第21幅:《将军视察锡伯营》;第22幅:《履冰踏雪迁河南》;第23幅:《勘察地形初开荒》;第24幅:锡伯西迁征途路线图。
就这样,我用画笔走完了西迁征途路。
二、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了我的50幅西迁组画
2012年3月的一天,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县文馆所所长安索的带领下,找到我家里来了。
他们说了一大通的话。大意是,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要兴建一个展览馆展。览馆馆里有的己有展品,有的还没有,需要继续收集。全国各地都跑遍了,在少数民族离休干部中,像您这样下功夫真正作画的人没有。我们代表国家,要把您的作品带到中央民族博物馆去。在锡伯族中,我们重点收藏的东西是您的作品。我们在央视看过您的事迹,但当时我们还不太相信,是不是真有这样一个人?有没有一些可拿出手的作品?来了以后,看到您确有现成的东西。您的这些作品足以证明,您当属画家之列,我们是这样认为的。
过去,中央民族学院油画系主任诺尔春亲笔给我写过几个字,他承认我是锡伯族画家。
当他们说到我是画家的时候,我说:“不,不,不,我当之有愧。我只是模仿前辈画了一些东西。作为画家,我还不够资格。”
他们说:“怎么说不够格呢?有的人画一根竹子,画一个青蛙,就成了画家了。您画了这么多珍贵的作品,具有历史价值。从艺术上、理论上看,完全够格的。有空间感、构图好、反映出的历史事件合乎你们锡伯族的历史,怎么不够格呢?”
“我完全是通过自学的,哪个训练班、哪个艺术学校都没有我的名字。”
他们说:“正是靠着顽强的自学,我们看出您作画的功底很深厚,尤其是在反映锡伯族历史事件方面,用画笔来反映锡伯族这个民族,您都是第一人!”
最后,他们提出要收藏我的50幅《锡伯族西迁组画》,他们说:“您已经画出来的、能看的画,我们要带走、收藏。”
收藏价格也是他们提及的,他们说:“给你先付10万元钱。这是画的价值。这不是画费,不是稿费,是辛苦费。”并要了我的工资卡号,并说8000元的税钱由他们来付。
三天以后,我查了自己的工资卡,一下子多了10万元钱!
同时还给我颁发了收藏证。
三、我画了多幅画,但从来没有投过稿
除了上述西迁组画外,我创作的其他绘画作品有:反映自然风光的《伊犁河大桥》《美丽的乌孙山》《雄伟的白石峰》《盘山公路》《二道桥》《洪那海石门》《伊犁河风光》等。反映民俗生活的作品有《叼羊》《姑娘追》《勇敢的猎手》《把好猪卖给国家》等。反映《锡伯屯垦戍边的战斗生活图》的画作有《捕鱼》《围猎》《开挖察布查尔渠口》《驻防多兰图卡伦》《活捉张格尔》《奋起自卫》《约法三章》《苏花格格泪别亲人》《屯田博尔塔拉》《喜迎光复伊犁》《参加新疆三区民族军》《永泽湖之战大捷》等计40多幅。虽然创作了很多绘画作品,但我没投过一次稿。
四、我画作之外的作品
除了画作之外,我写过的书一共有五、六本。主要有:
《家乡情》。我从1948年开始创作《家乡情》这首长篇亲情诗,把自1948年始我所有经历的事件逐年写出来了。
《喀尔莽阿》。这是一部历史书籍,主要写了英雄喀尔莽阿的一生。他是农民出生,长大后当兵去了,一级一级地提拔起来了。他当过司仪、文书,后被提拔为左领,当过副总管、正总管,后来到南疆、塔城工作。以后当上了锡伯、塔尔巴哈台大臣。这部书的历史脉胳清晰,人名、地点都很清晰。每起历史事件,我都下有结论,并加了自己的评说。这本书共35篇,汉文有6万多字,锡伯文6万多字,整部书稿是用诗歌形式写成的。
《忆吟素花))。这部叙事诗反映了素花的一生。通篇反映的是在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素花一个弱女子能勇敢地站起来、舍去自己个人的幸福,拯救整个民族的壮举。这部作品词汇丰富、语言精练、描写生动,得到郭基南的高度评价,他说:“《忆吟素花》这本书可以拿到国际文艺上去评奖。”我每次到乌鲁木齐去,他都会这么说。
《生活史鉴》。这部作品以我的儿媳妇--春香的生活、春香的一生为主线,写出了锡伯族解放前和解放后的生活情况。是用诗歌的形式写成的,30篇,3万多字。
《伊--乌行程记》。这部作品是在1952年官的,反映“三区革命”时到刚解放初期那一段历史,以我本人从察布查尔出发到乌鲁木齐党校学习的行程为主,写出了我第一次去乌鲁木齐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散文诗体,共30多节。按锡伯文算的话,有2万多字。
以上作品中直机关,我最满意的是《忆吟素花》《喀尔莽阿》《生活史鉴》。其中《忆吟素花》《喀尔莽阿》《家乡情》三本书于2012年3月被中央民族博物馆水久收藏。
其他文学作品有《察布查尔颂》(抒情诗三篇)。还创作了一些编剧、秧歌、小演唱、军歌、词等;创作了鲜花《》(话剧十场)、《我爱这样的生活》(话剧)、《没了心》(秧歌)、《学习中的风波》(秧歌)、《赤心爱社》(秧歌)、《挖察布查尔渠施肥舞》《夫妻批荆四人帮》等剧本;创作了 “金泉永喷”、“解放思想”、“思量”等歌词。整理的民间传说有:《海兰格格》《博比部伦》《艾辛托浑》《伊勒哈发杜》等。由汉文剧本翻译出《大愉林》《三世仇》(话剧)、《龙江颂》、《光明之路》等等,供农村演出宜传,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搜集整理的民间叙事诗、民间对唱有《海兰格格》、《艾辛托浑》《博比一部伦》等,其中《海兰格格》于1979年8月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学三等奖。
小说有《换防勇士》《伊江风云》等。其他也有一些小作品见报。
五、关于我的宣传报道
有电视台报道过我。2012年6月8日伊犁电视台制作了一期节目:“保护伊犁河有约”栏目-——何兴谦与他的《西迁组画)》。该节目的简介中是这样说的:“今年5月25日,这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家,刚过完88大寿,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兴谦老人”。老人个头不高,背已经有些微驼了。一个人生活的他家里却收拾的简朴洁净,温馨舒适。兴谦老人当了一辈子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他深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在中学任教的他本着对本民族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对家乡的挚爱,开始潜心研究锡伯族文化。兴谦老人作为新疆作协民俗研究协会会员,历时60多年绘制了50多幅系列油画,反映的就是锡伯族西迁以来近240年的生产生活场景。”
多家网络也宣传过我。如以《锡伯族古稀老人何兴谦倾心绘制西迁图》这为题的内容就被伊犁新闻网、新疆天山网等多家网站报道过。“……何兴谦参加了新疆青年美展,意想不到地获了奖。那幅获奖作品画的是锡伯族的西迁,这让何兴谦悟出一个道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最有价值的。从此他坚定了画西迁史的决心,一画就是大半辈子。52年来,老人己绘制了46幅反映锡伯族西迁以来200多年历史的系列油画。其中,描绘西迁征途的有22幅,描绘屯垦戍边战斗生活的有12幅。另有几幅反映了锡伯族的民风民俗与家乡的壮美山……“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说锡伯话会看锡伯文的后辈人越来越少。我把西迁的历史画下来,这样能更直观地让后辈人了解这段历史。选择油画创作虽然成本高,可是保存的时间长,留给后人值得!”
我的许多作品曾在不同的场合展览过。比如,系列油画创作完成后,多次在北京、沈阳、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举办西迁节活动期间展出,成为介绍和宣传锡伯族西迁和国内外旅客了解锡伯族历史的主要展品。如上所述该项系列油画现已由国家民族博物馆收藏,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我本人及画作因此被收入多部书籍当中,如《锡伯族百科全书》《国际名人》等。再如《新疆锡伯族人物录》、《新疆锡伯族艺术人名录》等。听说最近佟加·庆夫主编了一本反映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的《锡伯族西迁节》。其中也有几处谈到过我,西迁节代表性作品中有我的《西迁组画》,研究发掘西迁历史文化的作者有我的简介、以及内文收录有我的几部画作。新疆社会科学院的杂志上曾发表过我的作品《海兰格格》。但有些宣传报道我的作品我自己还没有见到。
(本文根据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史办公室采录的“历史的记忆,幸福的家园”——见证察布查尔发展变化历程口述史改编,本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