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回忆访谈篇
>
与导演广春兰对话乡土电影《箭乡少女》的台前幕后事(刘俊佑)
与导演广春兰对话乡土电影《箭乡少女》的台前幕后事(刘俊佑)
发布时间:2023-04-16 22:25
224

2013年1月26日,新疆本土电影《箭乡少女》在乌鲁木齐举行首映式,300多名各族群众走进自治区电影公司皇城影都,一起分享了首部反映当代锡伯人生活的影片。

《箭乡少女》这部电影是由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员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政府和新疆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由国家一级导演广春兰编剧执导,历时4个月完成了拍摄和后期制作。曾出演电影《野山》而荣获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的国内著名演员岳红,以及国家一级摄影师、曾参与拍摄电影《骆驼客》《乌鲁木齐的天空》的拜海提·牙合甫等众多国内优秀的演职人员也在该片担当了重要角色。

据悉,这部影片以锡伯族全国射箭冠军郭梅珍为原型,讲述了锡伯族少女美庚芝从热爱射箭运动到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射箭运动员的励志故事,通过美庚芝个人在射箭运动上的成长经历,表现了锡伯族人忠诚、英勇、开放、包容、创新、勤劳的精神品质。据悉,这部影片的主要拍摄地在伊犁河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地,展现了伊犁壮美的自然景观,不仅如此,影片中还贯穿着锡伯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历史,诠释了喜利妈妈、朱伦、贝伦舞等锡伯族的古老民俗,真实反映了锡伯族饮食、服饰、建筑、舞蹈、艺术等特色文化,是一部集故事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电影。

在该片的首映式上,广春兰携片中主创人员与观众见面。饰演该片女主角美庚芝的是新疆艺术学院大四学生永迪,她在观众见面会上说,“我觉得自己饰演的这个角色非常励志,通过饰演这个角色,使我充分感受到锡伯族人所具有的屯垦戍边的爱国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尹俭(新疆电影协会主席)说:影片《箭乡少女》主题鲜明、情节生动、富于浓郁的锡伯族生活气息,是首部反映当代锡伯族人生活的影片。这部影片谱写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新篇章,它用电影艺术的方式告诉世界,当下的锡伯族人是怎样生活的。

郭梅珍(影片中原型、国家射箭队原教练)说:弓箭象征着锡伯族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西迁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能用一名射箭运动员的故事呈现锡伯族文化和锡伯族人的精神,是一件让我非常骄傲的事情。

文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史办主任科员)说:影片《箭乡少女》看上去似乎在演美庚芝个人在射箭运动上的成长经历,但表现出来的却是锡伯族人忠诚、英勇、开放、包容、创新、勤劳的精神品质,充分彰显出锡伯族人民顽强拼搏的西迁精神。影片中所呈现的画面不仅能够从中感受锡伯族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而且还能够尽情领略锡伯族射箭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与《箭乡少女》的导演广春兰聊天时,时常被她身上的激情所感染,所感动,她作为一名年逾70岁的人,言谈举止之间,无不透露出一种对事业完美追求的精神气质。

在以往的电影艺术生涯中,广春兰先后有几十部电影问世,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影视大奖,可以说功成名就。那么,她还想追求什么呢?她说了:我就是想给我们本民族做些事,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些事。

新疆本土电影《箭乡少女》接连两场首映仪式取得的成功,正是广春兰所期待的,这是中国锡伯族群众中期盼已久的喜事,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盛事,更是中国锡伯民族首次以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来反映历史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它既向人们展示了跨越式发展中的新疆多元文化和独特魅力,还增进了锡伯族与其他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为传承弘扬锡伯族的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迎来了19个省市援助新疆建设的诸多成就,这些成就都充分表明,跨越式发展中的新疆正在敞开怀抱,紧抓机遇,阔步向前,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电影《箭乡少女》体现的就是这种掷地有声的力量。

《箭乡少女》的成功拍摄,充分说明了电影这种综合文化艺术形式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交流中起到的桥梁作用,这部影片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拉近了中华各民族群众之间的距离,让人性之美形成一种坚不可摧的合力。就像广春兰说的那样,这种情感是真实、真挚的,是发自内心的流露。她举了个例子,说饰演教练格珍的知名电影演员岳红是汉族人,她在来新疆之前,几乎不了解锡伯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但是她自从演完这部电影之后,岳红竟然把锡伯族的贝伦舞跳得有模有样,并深深喜爱上了这个民族。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独特,这在全国都很少见,面对这些优秀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影视工作者都应当充分利用好,并想办法沉下去,多挖掘,多思考,多创作,并为这些文化资源注入鲜明的时代色彩,让它由陈旧、僵化变得生动、丰富和独特,才能更好地向世人呈现自己的文化特色。另外,还应该让更多的优秀的本土影片走出去,加强与全国、世界各国之间的影视交流,这种交流越多,越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进,越有利于新疆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而电影《箭乡少女》就是在进行着这样的突破与尝试,现在,这种突破正在产生良好的效果。它正是通过电影来承载、展示和传播新疆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所产生“磁场效应”肯定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记者:在创作《箭乡少女》之前,你了解影片中的原型郭梅珍吗?

广春兰:不是很了解,之前我只是从电视上知道郭梅珍的名字,知道她也是锡伯族人。但一开始也没想着要以她为剧本原型进行创作。2012年5月初,我作为“西迁节”的嘉宾,曾和郭梅珍住在同一家宾馆,由于我的房间无法上网,得知郭梅珍的房间有宽带,便前往求助。郭梅珍很豪爽地提出和我换房间,这样,我们就算是认识了。当郭梅珍得知我在寻找锡伯族电影素材时,便主动当起了向导,她不但给我介绍了锡伯族的传统文化、察布查尔的地理历史知识,还给我讲了很多有关射箭的故事,恨不得把她知道的事情全都告诉我。渐渐地,我忽然发现郭梅珍身上的故事很吸引我,这简直是再合适不过的题材了。就这样,一部以郭梅珍为原型的电影剧本诞生了,影片中的很多情节都是郭梅珍身上发生过的。

记者:作为一名锡伯族导演,您拍摄过反映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题材的影片,这次创作拍摄的《箭乡少女》是基于什么样的创作理念来完成的?

广春兰:创作《箭乡少女》剧本,是我一段非凡的人生经历,也是我在艺术创作上不曾有过的一个转折!虽然我也是锡伯族人,但是,在我以往的任何创作中,都从来没有想到要为这个民族拍部电影。我离开故乡已有60年之久,对一个人来讲,几乎就是一生吧。这期间,我也曾去过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然而,由于没有“亲切感”,我却连一个晚上都没有住过!现在想起来,无不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此次拍摄完成的《箭乡少女》可以说是圆了我的一个梦吧。记者:为什么在离开家乡60年后才去考虑拍摄一部锡伯族题材的电影?仅仅是为圆梦吗?

广春兰:我作为国家一级电影导演,拍了一辈子电影,但在我的电影目录里却找不到一部关于锡伯族的电影,我也为此有点愧疚,但马上又为自己开脱了:自己10岁就离开家乡了,对锡伯族的文化一点都不了解,没法拍呀。直到2012年5月初,我被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邀请参加纪念锡伯族“西迁”248年活动的那几天,心里却有一种很踏实的感觉,我呼吸到了这里不带污染的空气,看到了家乡的蓝天、白云,被家乡父老乡亲真实、朴素、真诚的情怀感动着,被锡伯族同胞拧成一股绳的民族气节,被察布查尔未来的建设蓝图吸引和感动着,甚至被震撼了!我决心在这片蓝天白云下的家乡为锡伯族拍一部电影。

记者:你想把《箭乡少女》拍成一部什么样的影片呢?

广春兰:我想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题材的电影,通过锡伯族人表现出真正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首先要让观众看了这部电影就知道,在国内外传唱多年的《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这首不朽歌曲的锡伯族人是什么样的?在中国书法界“横空出世”的锡伯族“奇才”格吐肯是怎样的?曾经在国际国内射箭比赛中连连荣获冠军,为国家赢得一块又一块金牌的郭梅珍、汝光和薛海峰,他们都是锡伯族人,这个民族为什么出这么多的射箭英雄?

特别是1764年,三千多名锡伯族人从沈阳到西域伊犁的“大西迁”、“屯田戍边”的爱国主义壮举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这个“大西迁”精神至今传承下来了吗?总之,我是想通过《箭乡少女》来反映整个锡伯民族的历史变迁、生活场景、精神面貌,要有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大地上的泥土气息,让更多的人了解锡伯族,以及这个民族所生活的环境。

记者:您曾执导拍摄过《神秘的驼队》《良心》《火焰山来的鼓手》等在国内外获过大奖的电影,包括这部《箭乡少女》,您已经拍摄完成了27部电影,大部分都是主旋律电影,多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作为一名导演,您是否想过要改变自己而从事其它类型的电影创作?

广春兰:作为一名影视导演,我认为我们不可能离开当下的环境去搞创作,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导演也都离不开自己所生存的文化和政治环境去搞创作,像《拯救大兵雷恩》等影片,虽然可以划归为主旋律电影,但影片本身也在表现丰富和复杂的人性,都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和很好的社会效益。我作为一名拍摄主旋律电影的导演,从不曾想过要从事其它类型的电影创作,相反,我希望在这领域有所开拓,去关注人民的生活,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期待自己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地有所创新。

记者:《箭乡少女》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射箭学校拍摄电影主角美庚芝比赛的那场戏时,场面很壮观,演员演得非常投入,观众看得更投入,这些群众演员是怎么产生的?

广春兰:我把这场戏称为《箭乡少女》的“三大战役”,美庚芝比赛的那场戏是最后一个战役,第一个战役是在赛里木湖边拍男演员之间的追杀,总共60多个镜头;第二个战役就是在七乡文帝庙旁边拍的射箭比赛,而美庚芝比赛的这些镜头不到半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县里特别重视,拍摄当天,察布查尔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瑞成专门带领县直部分单位的上千名群众演员参加了拍摄,另外一点就是这些群众演员很可爱,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锡伯族,听说要拍一部反映锡伯族历史文化的电影,都纷纷自发赶来,他们的表演真实有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记者:《箭乡少女》的艺术特色怎样的?您认为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广春兰:《箭乡少女》有着鲜明、独特的新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部影片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给人很多的启示。而且,这部影片无论是服装、美术、摄影、化妆、灯光照明以及后期制作方面,都达到了极致,尤其是影片中起伏跌宕的音乐,大气、优雅、深情、古朴,很有震撼力,像《弓弦传心》、《睡眠曲》、《射箭歌》等5首曲子都值得欣赏,另外,这部影片所呈现的色彩具有油画般的质感。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扎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大地,带着泥土的芳香,散发着浓郁的原生态气息,令人感动。

记者:继《箭乡少女》之后,您下一步有什么样的创作计划?、广春兰:我想把《箭乡少女》译制成锡伯语的电影,通过电影这种表现形式来全方位地传承锡伯民族的文化历史,目前正在准备阶段。另外,我还想拍一部反映锡伯族西迁精神的电视剧,大概30多集左右,目前正在修改剧本。戏里戏外

在采访中,该片导演广春兰多次提到了《箭乡少女》的演职人员,她说,这一次演职人员不仅有锡伯族,还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同胞,可以说是新疆多民族的一次精神聚会。由于资金原因,很多的群众演员都是第一次上镜,和广春兰导演本人一样,不拿一分钱报酬。

更让曾经和国内外一大批演员合作过的广春兰感动的是,在这部电影中,演员们的表演朴素、真实,演出了本土的、原生态味道,让广春兰有了获得重生的感觉。

据了解,《箭乡少女》的剧本先后经过多次改动,因而,剧中的每一个人物角色都有所改变。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员,广春兰曾经跑了很多地方,联系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演员,甚至想到了许还山、奚美娟等,但遗憾的是,很多演员对锡伯族缺少了解,对射箭、贝伦舞、锡伯语几乎一窍不通,广春兰只能决定用当地的锡伯族群众演员。

广春兰说了一段趣事,当她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族歌舞团选演员的时候,民族歌舞团大厅里一男一女径直走到了自己跟前,很直率地对她说:“我们非常想演这部电影,哪怕跑个龙套也行。”

他们就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演员吴晓霞和郭俊刚。

这样的两个人,能有什么样的角色适合他们呢?要知道,剧中男女主角只有18岁,广春兰只好让这两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尝试演女主角父母的角色。由于他们年龄跨度大,广春兰便提出让他们先演一段夫妻角色的小品。谁知,竟成了。

“那是一个开始,从那之后,我决定在这部影片里尽可能地启用锡伯族的演员,因为他们了解和热爱锡伯族文化和历史。”广春兰说。后来,她挑中了贝伦舞好手胡绪涛当男一号,说服了性格古怪的书法家格吐肯出演剧中的老爷爷,还找到了新疆艺术学院舞蹈专业学生永迪饰演女主角美庚芝。尤其是美庚芝这个角色,在电影开拍之初时,原定了内地演员饰演,但她吃不了这个苦,被吓跑了,而永迪却克服了很多困难,把她的爱和恨,演绎得像春天一样明丽清澈,她酷爱射箭,把射箭视为她的生命,正像教练格珍说的:“你是为射箭而生的孩子!”还有,少言寡语的男一号锡尔根,他骨子里充满了随时爆发的热情和激情,且情感专一,对任何事情都做到六个字:坚定、恒心、勇气!再比如:千百个锡伯族爱国主义老年人的代表格吐肯爷爷,永远牢记自己是光荣的西迁将士的儿孙,要永远传承西迁精神,在剧中,他让弓箭伴随了他一生,百岁时也要让自己与弓箭化为一体!应该说,他们都演出了锡伯族人的内在精神,而这种内在精神是骨子里就有的,已经融入到了锡伯族人的血液里。

(本文原载《新疆经济报》2013年2月1日T05整版,采访记者刘俊佑)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