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新疆锡伯族的语言和文字(佟加.庆夫)(下)
新疆锡伯族的语言和文字(佟加.庆夫)(下)
发布时间:2023-04-15 17:23
447

 解放前在新疆锡伯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从无出版业而言,锡伯文各种文化读物,以石印和手抄本形式在民间传播和流行。建国后1955年和1956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分别设立锡伯文编辑室和编译室。编辑室边际出版各类锡伯文图书,编译室则负责编译出出版锡伯文各种教材课本。这两个室从建室到1963年下马的七八年,共编辑出版锡伯文图书199种,总发行量达八万余册,编辑(译)出版锡伯文小学一至六年级各种教材21种,以及农民知识课本的,总发行量达14000多册。大大丰富了锡伯文化图书市场,满足了本民族语文教育的需求。在这期间还进行了锡伯文铜模制作,铅字铸制等研制工作。锡伯文报纸实现了,铅字印刷。在锡伯族居住地地区大力开展了用锡伯文扫除文盲的活动。形成了千人教,万人学,广泛运用母文向文化科学大进军的局面。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母文扫盲,抓业余教育成绩突出,1960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业余教育,普及先进县,参加了在福建省召开的全国业余教育,现场会议。
      锡伯文出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锡伯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民间文艺的兴旺。锡伯族人民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作并出版了《辉番卡伦来信》《西迁之歌》《顿吉拉的诗》《汗腾格里颂》《喀什噶尔舞春》《华连顺与墨尔根芝》等一大批文学作品,翻译了我国四大名著和多部国外名著以及百多种科学技术多读物。创作了歌剧,话剧47个,歌曲十五首,吟唱材料二十多种,搜集整理民歌三百余首,民间故事数十种,那时候的锡伯族地区,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活跃热烈,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但是后来由于直接向汉语过渡的结果,以上母文文化的发展及其出版事业被窒息,受到严重摧残,损失无法弥补,就锡伯文图书出版业而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锡伯族自治地方的锡伯文行文被取消,锡伯族各学校语文教学改为直接教授汉语文后,新疆人民出版社锡伯文编辑室和教育室出版社锡伯文编译室成为无根之本,无花之桃而难以立足了。1960年,该两室被下放到伊宁,与伊犁日报社合并,1961年10月,再次下放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与该县报社合并,从此锡伯文图书出版日趋艰难,至1963年下半年终于被迫停滞下来,这一停就停了20年。 

 五十年代是有史以来锡伯文得到充分运用并在应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教育成果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新疆是锡伯文化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
       粉碎四人帮后,根据锡伯族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和意愿,1978年,新疆维族尔自治区政府就锡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问题,专门下发了文件,特别指出,锡伯族群众要求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学,应予以支持,编译出版锡伯文书刊给予恢复。这个文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其落实成果,除主要体现在锡伯族小学,锡伯语言,教学的恢复以上,还体现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等两个锡伯编辑室得恢复建立上,分别给予十五名编制,共三十名编制。编内人员专门从事锡伯文图书出版,和教材编写出版业务,现两室编内到任十二人,该两室从1980年起,先后投入锡伯文图书的出版和教材编写出版工作,十年来,共出版锡伯文图书123种,发行72600多册,编写出版了锡伯族全日制小学各年级的语文,数学史地,自然生物等各种课本66种,发行累计16万余册,还创刊了锡伯文《锡伯文化》杂志,现已出刊七期。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锡伯文图书和五十年代比,内容丰富,品种众多,不仅有编译的读物,也有编辑的本民族民间文化集成和创作著作,改变了以往图书编译多编辑少的出版状况。使本民族的著作和作品成量出版。还对汉,锡语对照的读物的出版给予了一定的重视。还整理出了满文《三国演义》,《西游记》,《慈禧太后演义》等古典名著。这些图书的出版,不仅给锡伯文的恢复使用及其今后发展提高奠定的基础。开拓了市场,而且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锡伯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些锡伯文图书还销往全国,销往国外,其中,有五种图书被译成文字,外文在国外出版,有的图书被存入国际性文库,有的获国家地区及图书评比奖。 

 四、锡伯语文教学

 这里着重介绍锡伯语文在锡伯族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因为当前锡伯族学校中,普遍实行了汉语文教学。母语母文只作为辅助性和相对性工具手段而存在。本民族语言文字在学校教育中的使用程度如何决定这锡伯语言文字未来的命运。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五十年代,新疆有锡伯族小学12所,察布查尔县8所,巩留县2所,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和塔城市喀尔喀巴克乡各一所。在校学生约4200余名,察布查尔县有中学一所,伊犁各县锡伯族学生都来学习。初中生达1300余名。1950年锡伯中学附设初级师范班,以培养师资人才。1956年,正式设立第一个高中班,至五十年代末高中生增加至607名。改保送升学的参加统考升入内地和自治区各类大专院校。在中小学教育中,各学校都坚持了以锡伯语文的主题,兼学汉语的教学方针。这种把母语作为本民族教育中的主要教学语言,同时大力提倡学习汉语的教学模式。对新疆锡伯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取得辉煌成果,为国家也为本民族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到六十年代初,锡伯族高中毕业生考入自治区内外,各大专院校的累计达一千人以上。鉴此,察布查尔第一中学光荣的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奖状,并成为伊利哈萨克自治州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点中学。以上实践证明,锡伯族中小学以母语母文兼学汉语是完全行得通的最佳方式。
       但是,从六十年代开始延续20年之久的“直接过渡”,使锡伯族以上具有传统历史的教育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异,这个时期,在校锡伯族学生完全而直接的学习汉语文来掌握文化知识,把它作为升学的唯一途径,从而失去了学习母语母文的机会。在锡伯族文化,教育发展史上,破天荒地都出现了对母文的文盲层,而处于这个层次的人员展现在锡伯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都是骨干力量,这种教育上的失误,是曾经发展繁荣过的锡伯族语言文字,机器文化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损失,导致了民族文化,断层的出现。 

 许多民族都有过前进与迟滞,繁荣与落后的多次交替,这是在这不断的交替中,考验这个民族的智慧,毅力和责任感,新疆的锡伯族正是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出于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为了重新恢复和振兴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作出了种种艰苦的努力,在学校教育方面,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八所锡伯族小学先后恢复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等课程的锡伯语文教学,1979年成立了县教师进修师范学校,曾培养出两期近六十名初级锡伯语文师范人才。 

 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小学和第二中学,巩留县两所锡伯小学也闻风而动,相继从小学三年级,四五年级,设锡伯语文课。每周教授二至四节课不等,塔城市喀尔喀巴乡也建立一所锡伯小学,1986年特地从察布查尔聘请两名锡伯语文教员任教。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在锡伯族小学中,普及锡伯语文教学的同时,还抓了成人业余教育和母文扫盲,取得一定成绩。
      但是,母语母文教育无论其重视程度,学习兴趣,教育需要和教学效果等等,都已经今非昔比,不但困难重重,而且出现了主观认识上的差异和客观实践上能相互抵触矛盾,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例,该县历来是而且现在仍然是新疆锡伯族教育的缩影,对其他地区本民族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个县现有锡伯族中小学十三所,其中小学八所,初级中学三所,完全中学两所,有的小学还附设戴帽初中班,在校生6640人。 其中小学生3790人,初中生1910,高中生955人,平均每六个县辖锡伯人口里就有一名小学生,每十人里就有一名初中生,平均每二十五人里就有一名高中生,可以说是义务教育高度普及。以升学情况看,每万人中锡伯族历年平均在校大学生人数达82.58人,按人口比例在新疆其他人数民主中居首位,此外,幼儿园九所,在原幼童1700名。
      以上锡伯族中小学根据1984年修订的教学大纲,只在小学开设锡伯语文课,每周四至六节不等。但实际实行情况因校而异,从小学一年级开设锡伯语文课的有4所,从三年级开设的有三所,即使在小学生中,也是用全国统编教材,执行统一教学计划,使用汉语文教学为主,锡伯语语文教学只能是“见缝插针”,能教一点算一点。至于巩留、伊车嘎善、塔城等地的锡伯语文教学,完全出自一种“民族感情”,不让母语丢失。至于到高中则以完全把汉语文作为教学语言,不设母语文课。至于大中专考试则以相应分数照顾线以民考汉是参加统考,所以,从小学起就出现了教学语言与母语思维相悖,几年来,锡伯语文教学水平一直停留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水准上,锡伯族学生基本上是没有较好地掌握母语文和汉语文的情况下被送入中学,而在中学阶段母语文则被忘记,故“民汉兼通”只能说是汉通(但水平不高),母语基本不上通。其结果不但教学语言中的母语文字正在被“直接过渡“所替代,而且教学质量上不去,达不到双语教学的大纲目的,1988年伊犁地区会考中,察布查尔县一校(锡)系自治区重点小学,与县三校(汉)各种综合成绩平均分相差10.35分,各年级平均及格率相差已超过10百分点,以中学为例,县一中(锡)与三中(汉)各科得分成绩平均分相差12.5分,及格率相差超过1个百分点。

 诚然,单一的民族语言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从新疆锡伯族的需要来看,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中积极提倡学习汉语和俄语的同时,在社会上还提倡学习维、哈等于民族语言,使锡伯族成为双语和多种语言的民族,并充分运用自己的这种语言优势,开发智力改革教育,促进民族进步,造就出一批批为国家和民族急需人才,所以,双语教学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时值当代,汉语教学在锡伯族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中占着主导地位,但是,母语教学同样不能丢弃,否则等于丢弃了整个一个民族的变化,所以,需要制定一些特殊政策和措施,大力强化锡伯语文教学和汉语一样放在同等地位,市之“学”与“用”相挂钩,把它作为有利于民族进步的战略措施来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贯彻国家民族语言政策和民族教育方针,才能真正有利于锡伯族教育的发展,从而促进锡伯族的繁荣和发展,1989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重新制定六年置锡伯族小学,锡伯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一至六年级锡伯文教学的总课时为540课时,教学目的要达到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熟练掌握书本,书写体和印刷体,能写记叙文、应用文,翻译西汉两种文字的简易文章,还规定见你学前班,从六岁起学习博文,初一设锡伯语文课,高中设置夜班,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把锡伯语文课作为主考课等,提高锡伯语文教师的工资待遇,实行奖励制度,任命校长,教务主任,招工招干,干部提拔等都要把锡伯语文成绩作为必备条件等等,这些措施对锡伯语文的学习和使用,无疑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群众文化团体及其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中的作用
       广泛地组织和发动群众,依靠本民族的力量和智慧,发挥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一股凝聚力,改良社会风气,大力发展本民族教育事业,在时代的变革中促进民主的进步与繁荣,历史是新疆锡伯族人民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今天,各种锡伯文化群众学术团体的出现,就是这种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的代表者和组织者,至今已有五代历史。第一代是民国初年的兴学会和尚学会,这两个学会彻底改变了读私塾的状况,先兴办了两所义校。接着办了锡伯族高等学校,从而奠定了锡伯族学校教育上的基础,并通过学校教育大力倡导学习母语母文,以母语母文工具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创造条件让穷人子女入学。还鼓励女子入校学习,经常组织师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去传授文化知识,掀起了学习文化的热潮,第二代时三十年代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成立的锡索文化会。曾创办锡伯文《曙光》杂志,系统介绍本民族文化。在语言文字方面,该会对锡伯文进行改革,制定出锡伯文拉丁字母的新文字方案,并按这个新方案编写三册语文课本,曾在察布查尔等地学校试点推广。第三代是四十年代初在迪化成立的锡伯索满文化促进会,在奇台(以及满族为主)、察布查尔(以锡伯为主)各设立分会,并兼及霍尔果斯、塔城等地的达斡尔族。该会主要宗旨是,动员抗日,并配合节日开展宣传活动,还进行一些民族文化活动。第四代是四十年代中后期在伊宁成立的锡伯索文化总会,该会在振兴民族文化方面做工   出了很大贡献。主要有:一是,对锡伯文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了现代锡伯语的地位,促使本民族语言文字在本民族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各方面都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建立有史以来第一所锡伯中学(系当时伊犁地区最早成立的民族中学),为以后锡伯族中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宽松和谐的政治气氛下,第五代锡伯语文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它们联系团结广大锡伯族知识分子、干部和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历史文献资料,召开各种研讨会,创办通讯,会刊,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和业务单位,为推动锡伯语文工作和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十年来新疆锡伯族相继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族语言文字研究学会,会址设察布查尔,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语言学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学,文学艺术研究学会,乌鲁木齐地区锡伯语言学会,巩留县锡伯语言学会等五个群众学术团体,这五个学会,都以研究和发展锡伯语言文字为主要宗旨,兼及历史研究,文学艺术收集、整理和创作,取得很大成果。自治区锡伯语言学会,在伊犁州学会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召开两次全国性的大型学术讨论会,就锡伯语言文字、历史文学艺术等重大课题进行了多层次的研讨,自治区锡伯语言学会和察布查尔学会,自成立之日起,便创办内部油印刊物,语言通讯,1985年改名学会通讯,从1984年起改单一锡伯文楚康威汉西凉闻出刊,截止现在已出刊38期共约330余万字,为锡伯族各个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伊犁州语言学会也出刊汉文版《锡伯族研究文集》1—3级,达20余万字,乌鲁木齐地区锡伯语言学会,自1987年以来,克服种种困难,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市内本民族大中专院校学生和青年职工举办西博文学习班学习锡伯文,现已举办七期,数学达三百余人次,在没有母文学习的环境里给本民族青年创造了学习母文的条件。几年来该学会每年举行一至两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专题研讨,在该会的积极倡议和影响下,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创刊全国唯一的锡伯文正式刊物《锡伯文化》杂志。

 正是由于以上锡伯族群众文化及学术团体的存在,以及他们在各个时期不懈的努力,以及累累科研成果,是锡伯族的传统文化教育、语言文字以及各个方面的积淀一代团结一代,因而在改革新时期到来之时,新疆锡伯族人民能够以较高的文化素质,勇于进取的精神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六、锡伯语文工作机构与科研规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是统管新疆各民族语言文字的集行政职能与科学权威于一体的工作机构,几年来,为了着实加强锡伯语文工作,安排锡伯语文专业干部三名,该委所属新疆自治区民族语言,名词术语规范审定委员会63名委员中,有三名锡伯委员,1988年,该委员会下设锡伯语系专业组有27名锡伯族专家学者组成,有关锡伯语言文学方面的名词术语规范审定和公布,词书编篡,各项科研成果的肯定都经专业研讨研究并付诸实施,1988年4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语文工作委员会正式恢复,作为一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专门从事锡伯语文工作,由于有了自己的工作机构,并始终坚持了政府部门制定的工作计划依靠社会力量来完成工作方向,极大的调动了锡伯族各界和各方面的积极性,现已制定出《现在锡伯语名词术语规范原则》,按这个原则已分批规范审定常用名词术语30000余条,公布使用。规范审定了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主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锡伯文名称,还制定出《现代锡伯语文学语言正字法》,对锡伯文的书写方法作了统一规定,随着对锡伯语言文字的深入研究,已有《锡伯(满语)字典》(锡伯文)、《汉锡简明对照词典》《锡伯语语法》(锡伯文)《锡伯语简志》《锡伯语口语研究》《现代锡伯语》等一批语言工具书和专著问世,《现代锡伯语文学语言正字词典》、《汉锡词典》等已列入科研计划,着手编篡。
      1989年10月10日至15日,新疆语委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区府乌鲁木齐召开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锡伯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就锡伯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方向任务使用和教学机构设置等都作了具体的政策规定。
       可以相信新疆锡伯族的语言文字事业,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本文原载《满族文化》1991年第3期)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