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察布查尔报》历史与现状(佟加.庆夫)
《察布查尔报》历史与现状(佟加.庆夫)
发布时间:2023-04-15 17:26
383

  一、历史沿革

《察布查尔报》是全国唯一、世界唯一的一份锡伯文报纸,于1946年创办于伊宁市,迄今经历62年的风去变幻,这也说明锡伯族人民办报纸,有相当长的历史。在清末的1910年3月,清政府在伊犁惠远城创刊伊犁白话报,白话报同时用汉文和满文出版。汉文为铅印,满文为油印,这是伊犁地区办报的肇始。当时生活在伊犁四之一锡伯营八旗的锡伯族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办起了不定期发行的满文油印报纸。但不久便被勒令停刊。至1946年7月,在三区政府部门任职的锡伯族知识分子和一批社会名流,在伊宁市正式创办了周二刊、八开版的锡伯文油印报,报名定为《苏尔凡吉尔干》(锡伯语意为自由之声),这也是锡伯在历史上第一次创办报纸。通过办报,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锡伯族劳苦大众追求自由解放的心声。

《苏尔凡吉儿干》的诞生,得到了三区政府的认可和肯定,给予了与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新路报》同等的地位,确认其为三区政府机关报之一。1948年后,油印一度改为石印出报,后因受经费紧张等条件的限制,不久仍恢复为油印。新中国成立后,该报作为《伊犁日报》的分报,经过改版,将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八开四版,报纸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给锡伯族人民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团结奋进、繁荣昌盛的新生活。为了永久性地纪念这一经济自主、政治平等、自由解放的新生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前夕,于1954年元旦将《苏尔凡吉儿干》改名为《伊车班津》(锡伯语意为新生活)。同年5月1日,《伊车班津》以全套红的铅字版面与读者见面。

 1956年11月底,根据伊犁区党委的批示,将《伊车班津》报移交给中共察布查尔县委主办,从《伊犁日报》社迁址到察布查尔县城办报,建立了固定的办报场所。至此,锡伯文报纸正式成为独立的报社,同年的12月1日起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出版发行。先是四开四版五日报,后从1958年开始改为周二报。在文革期间,《伊车班津》蒙受了所谓“政治错误”之罪名,1966年6月1日被勒令停刊。

 1974年10月1日《伊车班津》重新复刊,并将报名改为《察布查尔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察布查尔报》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报纸真正成为向广大锡伯族人民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力武器,传承和发展锡伯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目前报社干部职工有25人,报社机关13人,印刷厂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名,中级2人、助理4人、高级工9人、中级工1人、工人16人,均属事业编制。报纸全年发行量从原来的300余份增加到1300—1500份。

 二、三区革命时期的机关报—《苏尔凡吉儿干》

 1946年,《苏尔凡吉儿干》(自由之声)报创刊后,办报人员利用简易的手工油印设备,办起了不定期的一周二刊油印报纸,向锡伯族地区发行。至1951年上半年,由伊犁地区专员公署和“同盟”(民主同盟)伊犁地区招待委员会联合主办维吾尔、哈萨克文的《新路报》,它们与锡伯文的《苏尔凡吉儿干》报一样,同为隔日刊,在先后近一年当中,锡伯文共出版108期,发行497份,其中伊宁市57份,“苏木尔县”(三区政府时期察布查尔县称谓)405份,其他地方35份。该报主要工作人员有忠谦、英林、富森泰等。同年7月1日,报纸归伊犁地委主办,用维、哈、锡三种文字创办了《伊犁日报》,其中锡伯文为周二刊,共出版701期,在伊宁市发行481308份、县上发行43265份、外地区发行360份。《自由之声》报的沿革。《自由之声报》创刊后,其名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随着时代的变迁,各办报人员也在实践中反复摸索,终于摸索出石印。石印比起油印虽有些粗笨、落后,却与油印先进了一步,无论是排版,还是字迹清晰方面,都远远胜于油印。但是,由于经费短缺,人手有限,石印迫使停办,又重新恢复为油印。

 在1946年至1951年间,《苏尔凡吉儿干》报始终承担伊犁地区专员公署和“同盟”伊犁地区执行委员会、伊犁区党委这等部门确定的宣传职责和任务,因而能够及时传达党的声音和人民的呼声、要求,并随时注意政治倾向和政策界限,坚持内外有别,忌在宣传报道中出现政治、思想等方面的错误,造成不良社会效果。第一,把好政治关。采编人员在译稿、编稿当中,做到审稿严格,对存在政治立场、观点、方法有悖于事实的要严禁刊发,至于本地区稿件,涉及到政策性强的,经报送有关部门审查后,方能定稿、发稿。第二,把好思想理论关。采编人员在编辑过程中,对一些有出入的稿件,经审定后,才考虑刊用与否。第三,把好政策关。该报的采编人员在学习、深造有关中央到地方的实施政策后,才把采写稿件围绕政策界限,编发和使用。之所以如此,《自由之声报》的历史使命得到进一步延伸。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伊犁专署机关报之一《伊车班津》

 新中国建立后,锡伯文报纸被列为伊犁专署机关报。从此,锡伯文报纸根据伊犁专署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工作。期间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是锡伯文《苏尔凡吉儿干》报于1953年底更名为《伊车班津》(即为新生活报);二是锡伯文《伊车班津》实现活字铅印。1954年初,经有关部门和报社领导的一致努力,同年3月,国家民委事务委员会对锡伯文报纸给予了极大的照顾和关怀,专门对该报无偿赠送了一套锡伯文铅印铜模和部分印刷设备,至同年5月1日,该报告别了油印,启用了活字铅印技术,办报质量大为提高。当时该报仍为周二刊,属伊犁日报社管辖,在伊犁日报社总编及编委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出版报纸。

(一)《伊车班津》改办为县报的经过

 《伊车班津》原为《伊犁日报》的分报。1956年,中共伊犁区党委根据“全党和全民办报”的方针,根据《新生活报》的读者群集中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特点,提出要创办县报的意见。1956年8月1日,中共伊犁区委作出《关于落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要创办县报的意见和指示》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新生活报》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主办,并作为县委机关报。同年10月9日,中共察布查尔县委根据区党委的意见和决定,拟写了《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关于创办县报的工作计划》,《计划》中提出了办县报的方针和任务,其具体内容为:接受自治县对《新生活报》以后的主要任务,并提出党对报纸的领导。同时,还决定:《新生活报》原名不改,9月底以前积极做好准备工作,10月15日以前出刊,暂定报面四开张、五日刊。

(二)《伊车班津》迁址经过

 1956年10月20日,《伊犁日报》编委和社委召开联系会,(出席会议的有魏毅,列席者有陶云志、英林等),会议就清理锡文报纸遗物问题进行商讨,会上决定:给《伊车班津》报社一台四开印刷机、所有铅字和资料(提供时间至12月),并配备编辑人员三名和原排字工。另外,还决定:派忠谦同志前去协助工作,后因种种原因该同志未能到任。至1956年11月中旬,《伊车班津》的各项搬迁工作准备就绪,由伊犁区党委宣传部、伊犁日报社联合召开《新生活报》的移交手续会议,到十一月底,根据会议精神,把应移交的印刷机、铅字、资料和工作人员,如数移交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三)《伊车班津》在察布查尔出刊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1956年12月1日,察布查尔县锡伯自治第一张红色《伊车班津》报与读者见面。期间的录属关系为:一是,《伊车班津》虽作为县委机关报,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出刊,但领导关系仍定为该县县委代管,其主要工作仍在伊犁日报总编辑及编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二是,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出版的《伊车班津》,出刊期五日刊,四开四版,工作人员有4名,2名负责编辑稿件,并兼有翻译、校对等工作;一名是排字工,一名是印刷工。

(四)《伊车班津》报出刊情况

 当时《伊车班津》报的版面安排情况为:一版要文版;二版地方消息版;三版社会服务版(包括科学、卫生、文化、生活、农业技术等),四版国内新闻和文件版。1957年11月26日,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在《关于新生活报1958年计划批复经党委批示》一文中提出:“1956年12月1日创刊到1957年10月为止,《新生活报》已经出刊66期报,共采编稿件1112篇,其中有关党的政策、指示、文件一类的132篇;国内外主要消息396篇;生活、卫生、自然等方面的科学常识121篇;地方生活和建设成就的主要消息264篇;言论88篇;诗歌23篇;其它篇。”1960年3月8日,《新生活报》社的先进集体材料中记载:“在58年6月底,根据1958年的大跃进形势,以农村群众的迫切要求,经自治区党委及伊犁区党委的批准,从10月1日起,《新生活报》五日刊改为周二刊(四开)。至此,每期发行总数平均1500份,比1957年多300份,做到察布查尔锡伯族人口每7.5口有一份《新生活报》。1964年元月3日的《报纸出版情况登记表》中记载:1963年该报共出103期,总印数59268份,每期发行479份。

 1964年6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新发(64)505号文,同意察布查尔县委宣传部“关于请示、翻译出版锡伯文毛主席著作及文选的报告”,并限内部发行。从此,该报以锡伯文相继译发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报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论作。1964年8月3日,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宣传部下达《关于新生活报、人民出版社联合成立编委会的批复》,同意由西兰太、关善保、青保、扎鲁阿等同志组成编委会。

(五)《伊车班津》报的停刊与复刊

 1965年8月13日,文化部要求各地方报纸要上报从创刊到迄今为止的只报情况的材料。当日,报社负责人关善保提出:“我社创刊以来的报纸不全,应需整理一翻,待整理后送达。”受此影响,有关部门认为报纸上有问题,通知该社从1966年6月1日起暂时停刊。

《伊车班津》报从1966年6月1日起被勒令停刊后,进行了整顿,经过8年有余的自查、复查,于1974年10月才弄清是非,重新复刊,复刊后邮政代码X57-23,刊期定为周二刊。至此,为了让锡伯文报纸更好的为锡伯族人民服务,取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地域名称,将《伊车班津》报易名为《察布查尔报》,办报至今。

四、《察布查尔报》人员变动、机构设置及设备状况

《察布查尔报》自创办以来的人员变动与机构设置情况大致如下。人员变动情况:1974年元月16日,西兰太同志任报社社长(原址在广播站)。1979年12月29日,佟吉成(恢复公职,县委〈1979〉132号批复)到报社工作。1982年2月11日,由县机关党委批准报社支部改选,佟吉成任支部书记,永柏寿任纪检委员。1984年1月12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政府以察政批「1984」)7号文件下文《关于恢复报社为事业单位的批文》,确认察布查尔报社为事业单位编制。1985年2月13、16日,伊克坦太任报社社长、佟吉成任副社长。1986年3月3日报社支部经换届选举,伊克坦太任书记,永柏寿任副书记。1987年6月29日,崔吉春任报社团支部书记,1989年伊克坦太被调出,永柏寿任社长兼总编。1991年,任命吴德海为报社副社长;1991年4月,林昌、舒尼屯两同志退居二线;1992年6—10月间,玉兰、芦玉珍、贺金富、永光、李英五位同志光荣退休;1993年2月—10月间,扎金太、梅兰退休;1995年10月,郭红枫同志调至报社;1996年3月,永柏寿退休;同年3月,任命吴德海为报社社长,崔吉春为报社总编兼副社长;1996年5月,巴淑兰调进报社搞出纳工作;1996—1997年间,吴德海任报社党支部书记,崔吉春任副书记;1998年2月—1998年9月间,富金才、吴富清、赵贵生、秀芳退休;1999年7月萍萍同志调进报社,任记者;2000年6月吴新红调进报社;1999年,报社支部改选,崔吉春任报社支部书记,萍萍任组织委员、金林任宣传委员。

 原有设备情况;据办报的需要,1978年投资近2万元,建起了55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厂房。1979年,从原报社居住地(现在的药材公司)迁到现在的报社住址。1980年,购进了一辆职工生活车(卡车)。印刷车间的任务是承印报纸,1974年后,印刷车间随业务的需要,从原有的一台四开机上,又添置了四开机、铸字、对开、切纸、装订机各一台,并视其拥有的生产规模,把原来的印刷车间,正式命名为印刷厂。同年,为了便于管理,提高职工们的生产积极性,根据报社的实际情况,对印刷厂实行了内部承包。1986年11月,投资5万元,从上海购进了整套制版设备(也叫照相设备),1987年10月,又投资5万元,使用面积为173平方米的照相制版房动工,198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设备改进情况:2002年,购置了一台单色胶印机,至此,告别铅字印刷,步入先进的胶印印刷。而后,在自治区民委的大力协助和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于2007年争取到了由自治区财政厅划拨的80万元设备更新资金,通过政府采购,从而彻底更新了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老设备。购置了5台台式电脑、一台笔记本电脑、两台摄像机、三台数码相机、两台多功能打印机、一套多媒体设备、一体机、切纸机、晒版机、磨刀机、扫描仪各一台;除此之外,由于长期空缺采访车的缘故,严重影响了新闻采访的时效性,因此我社经上级部门批准,购置了一辆“金杯海狮”锐驰2.0新动力汽车。这些设备的更新使报社办公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彻底摆脱了以往陈旧的办公模式,步入一个全新的办报环境,不但为机关职工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办公环境,而且为提高报纸的质量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2001年起使用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发的锡伯文排版系统软件,结束了锡伯文报纸历史以来活字铅印的落后状况,实现了计算机输入和排版。2008年,自治区语委会无偿提供了新研发的具有领先技术功能的锡伯文报版排版系统软件,使锡伯文报纸的迈入电子技术排版印刷的新时代。2014年,在自治区东风工程的扶持下(东风工程是中央和自治区为解决全疆农牧民群众“看书难”、“读报难”、“借书难”所实施的公益性惠民工程。东风工程由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财政专项拨款,每年按计划出版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主要是图书、党报、党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免费发放到全疆各个乡镇和行政村落,以以充实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东风工程”主要由“民文党报、党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免费赠阅项目”、“发行网点建设项目”、“党报印刷设备建设项目”等七个项目组成),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报社赠送了一台价值百万元的彩色印刷机,察布查尔终于首次实现了彩印出报的梦想,

 报社印刷厂体制变动情况;1984年1月12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政府下发(84)7号文《关于恢复报社为事业单位的批文》,确定报社为事业编制单位。1987年4月10日,赵贵胜任印刷厂厂长,任期三年,关黎明同志任副厂长,主管生产。1989年元月,报社印刷厂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经济上自负盈亏,对印刷厂实行为期三年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明确了报社与印刷厂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在之后的七年当中,报社印刷厂各类组织机构相应健全和完善,生产规模也逐年扩大,在职工收入也逐年增加,年产值、职工工资总额和拥有固定资产,也得到不同的增加。据初步统计,现有固定资产达18万元余元,1990年从业人员有22名,年产值曾突破15万元。由此1990年报社印刷厂被评为自治县十大优秀企业之一,时任厂长赵贵胜被评为十大优秀企业家之一。

 但从1994年起,由于原材料猛涨,市场疲软,急剧滑坡,加之工资改革等因素,印刷厂职工工资出现了无法保障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向主管部门反映,问题得到解决。1995年2月27日,报社出台了关于要求解决报社印刷厂80%差额补贴的方案,并上报县委和人民政府,之后经县委、人民政府研究,下发了(察党)批字1995.4号文,文中规定:“定额补贴8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其余不足部分由印刷厂从自收中补充”。此文从1995年1月1日起实行。至1998年,全县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展开,同年4月13日,根据报社的特殊情况,向县企业改制办写了一份“关于要求报社印刷厂保持原状的报告”。随后,县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下达(察体改字1998.4号)文,文中规定:“报社印刷厂不属于这次改制范围,以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时一并进行”。这些年来,报社印刷厂内部实行的差额工资制,与实际生产效益不符,只是职工得利,而集体积累被吃空,甚至到了印刷厂无法运转的地步。为解决这一实质性的问题,经与人事部门协商,要求把差额工资制改为全额工资制,根据报社的具体实际,县人事局下1999.4号文,报社印刷厂职工从1999年11月1月起实行全额工资制度。

 五、改革开放中的《察布查尔报》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从事新闻业的《察布查尔报》,也积极投入改革开放的行列之中,抓住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带动全体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办报质量,切实当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进一步发挥了《察布查尔报》的作用。该报除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力求把党中央的思想变为群众的行动外,还积极配合自治县党政部门的中心工作,着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改革报道内容

《察布查尔报》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腾出足够的版面,及时、准确地宣传了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全会精神,同时,宣传了对外地先进经验的交流、改革开放中的成就以及文教卫生、政治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新方法、新经验、新成就,并宣传党政领导意图,传播信息,反映问题。

《察布查尔报》在做好正面宣传报道的基础上,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过报纸进行了有分寸的公开通报。如:1988年在《察布查尔报》某期报纸头版显要位置上,刊登了本报记者来信“粮食局在坑害农民”。此稿发表后,不仅粮食局领导通过报纸公开检讨,而且在农民中起到了扶正祛邪的良好监督作用。于是,此稿被评为1988年度全国县市报好新闻二等奖。

(二)改革报道形式

《察布查尔报》报道形式的改革,以服务于锡伯族人民服务为宗旨,进行了以下内容和改革:一是加强较为深度的报道,抓了一些阅读价值大、宣传意义广的报道。如:遇到一些典型人物、典型工作经验、典型的问题,力争从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报道;二是抓好言论。《察布查尔报》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除转载中央级报纸的有关社论外,还对重大的社会事件以及决策性的文章,采取评论、短评、编者按、编后语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县党政部门的领导意图;三是办好文艺副刊。《察布查尔报》三版除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外,还兼发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文章,将注重把思想性、文艺性和新闻性结合起来,从而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四是办好专栏。《察布查尔报》根据锡伯族的特点及需要,开辟了较为固定的栏目。如“故乡讯”、“有志之士”、“致富之路”等;五是注重版面特色。《察布查尔报》按照真、短、快、活、强的要求,努力增加信息量,扩大报道面,力求做到文辞精彩、标题生动、版面美观。

(三)改革服务内容

《察布查尔报》自创刊以来,一直通过报纸服务为广大锡伯族读者服务,但几十年的办报经验证明,这种办反方法比较单纯。于是1983年,《察布查尔报》进行了首届好新闻评选活动,评出一等好新闻5篇,二等好新闻10篇,三等好新闻20篇,并在1984年庆祝自治县成立30周年之际,以县委名义对35篇作品的作者给予隆重表彰。

为使《察布查尔报》的服务更加完善,1987年12月19日,《察布查尔报》头版的刊头位置上,刊载了首次举办读报知识竞赛的重要启示,随后公布了44道题,竞赛经报社评卷小组认真量分,于1989年5月20日揭晓,其结果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4名,并于5月22日在庆祝锡伯族“西迁节”225周年之际,对15名读报优胜者颁发了物质奖和荣誉证书。通过以上服务内容的改革,《察布查尔报》真正成为锡伯族读者的良师益友。   

   六、新时期现阶段的《察布查尔报》

《察布查尔报》是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员会的机关报,是县党政领导和全体锡伯族人民的纽带和桥梁,是沟通县内外信息的重要新闻传播媒介。《察布查尔报》作为舆论宣传工具,肩负着严峻而特殊的历史使命。近年来,该报紧紧围绕广大锡伯族读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工作,传播信息,交流经验,抓好典型,开展表扬批评,反映锡伯族人民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及其意见和呼声。同时,为全县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察布查尔报》作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舆论载体,围绕锡伯族人民分布及接受教育不同等特点,主要开展了以几个方面的服务:一是通过大量的、生动的事实和言论,把党政领导的主张、锡伯族人民各方面的活动,及时地、准确地宣传出去;二是锡伯族人民通过自己的报纸,不仅及时看到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还了解本县领导的意图和决策;同时,通过自己的报纸向上级党政领导报告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察布查尔报》不仅为全县的新闻宣传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为广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县广播电视局每周专门播出锡伯语新闻中,广播新闻节目稿件主要引用《察布查尔报》刊载的消息;四是《察布查尔报》成为县党政领导联系全体锡伯族人民的纽带和桥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四是《察布查尔报》还成为联系全国各地锡伯族人民和从事锡伯语文研究人员的纽带和桥梁;五是《察布查尔报》经常通过宣传报道,反映全县党务、政务、生产、生活及其他重大活动的情况和问题,揭露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言行;六是《察布查尔报》的宣传报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指导性、群众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力求做到既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生动活泼,突出地方特色,使读者感到可读、可信、可亲;七是在锡伯文濒临消亡危机的情况下,《察布查尔报》起到了保护和传承锡伯文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察布查尔报》的存在,使锡伯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这是对世界和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

 七、报社现况

 察布查尔报社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核定编制25人,实有20人。其中,社长1人,总编1人,副社长1人,编辑4人,记者1人,印刷工人8人,打字、校对、排版、会计各1人。

 近几年的办报情况:《察布查尔报》为了适应新时期办报的需要,在加强和充实编辑力量的同时,对各个版面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和丰富。开辟了较多的栏目,配有一定数量的新华社图片和本县的一些重大活动图片。一直沿用的一些固定性栏目有:一版为要闻版,主要刊登国家大事和锡伯族人民的主要活动及重要新闻,并辟有《故乡讯》、《有志之士》等栏目;二版为地方消息和科技知识版,辟有《致富之路》、《科技园地》等栏目;三版为文体版,主要发小说、散文、诗歌及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文章;四版为国际国内消息版,辟有《祖国各地》、《法制园地》等栏目。

 报纸订阅情况:《察布查尔报》为周二刊,四开四版,全年100期,每期2200份(其中1000份由国家东风工程资助免费发行)。该报除在新疆发行外,北京、沈阳、吉林等地均有订阅。

 设备更新情况:近几年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察布查尔报社印刷设备不断更新,2000年10月《察布查尔报》实现计算机编辑排版和激光电子印刷,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同其他民族文字的报纸一起进入电子出版技术应用时代,实现了新的跨越。2010年,由自治区语委会经过三年研发的锡伯文软件,在我社正式启用,这一软件的开发对《察布查尔报》的排版、字体的选用、花边的使用、版式的设计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011年,在自治区新闻出版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社已争取到“国家东风工程党报党刊能力建设项目”四色胶印机(彩印机)设备一套,价值130万元,但缺配套的制版设备,还不能实现彩印。目前我社正在跑办项目争取制版机到位,以尽早实现彩印化。彩印设备对于解决《察布查尔报》和《察布查尔画报》图片新闻模糊不清,提高办报质量,增加读者数量,提升办报效益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察布查尔报》将实现第三次质的飞跃。

《察布查尔报》作为县委机关报,对所有刊发的稿件按严格审查程序,及时报送主管部门审查,征得同意后才刊发。所刊发的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稿件,如:“伊犁河边的情谊”、“冬麦种子变春麦种子”、“今年种甜菜有好机遇”、“孝顺院长”等新闻稿件,分别荣获国家级二、三等奖。

(本文原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双语示范试点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二期锡伯语言文字环境建设培训班资料汇编》,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印发,2008年10月)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