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指示安排,1989年5月中旬,由自治区民委、语委、教委以及教育出版社组成联合调查组赴伊犁地区进行了锡伯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调查组由自治区语委党组书记、副主任杨秉一同志,自治区民委副主任班吉苏同志带队,组员有佟清福、奇车山、杨应元、赵元林、何文勤等同志。调查地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宁市、霍城县伊车嘎山锡伯乡。调查的目的:一、进一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文政策;二、了解锡伯族各界层干部群众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锡伯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教学方面的意见和要求。
调查组抵达伊宁市后,得到各级行政部门和各级领导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伊犁州人大副主任吉庆同志一直同调查组进行工作。这次调查历时10天(5月15至25日)。现将调查情况反映如下:
一、伊宁市座谈会情况
五月十六日下午,由吉庆同志主持在伊犁州宾馆召开了锡伯语言文字工作座谈会。参加会议的20余人在会上回顾了历史,谈了各自的看法,阐述了各自的观点,气氛非常热烈。
伊宁市现有锡伯族人口1900多人。这里锡伯族人口居住很分散,只有在家庭和跟本民族交往中使用锡伯语,社会上没有普遍使用母语的条件,更谈不文字的使用。在历史上,锡伯族知识分子以伊宁市为中心,为提高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曾成立“锡索文化协会”,进行过文字改革,确立了现代锡伯语的地位,还创办过第一份锡伯文报纸和杂志,建立过锡伯族第一所中学。与会者一致认为,这些工作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1986年9月在伊宁市成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研究学会”,开过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并将会议成果编辑成册,对外发行。
座谈会上大家都谈到,和四十年代比较,现在的伊宁市锡伯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成人在工作中只能用汉语文或维哈语文,社会交际也很少用锡伯语。在就学问题上,子女上的是汉语学校。因为,一是在本市没有锡伯语学校;二是升学就业不学汉语文不行。特别是第二个原因直接关系到每个锡伯族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子女的前途。所以,学爿习和使用的问题是所处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
这种社会环境和语言条件的变化,相对地在伊宁锡伯族的范围来说,造成了锡伯语言文字濒临荒漠的境地,自然导致一部分人心理上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淡漠。现在一般35岁以下的青年人只会说锡伯语,不会锡伯文,而交际用语只限于家庭和本民族之间,社会交际均用汉语。年轻人中的一半都不愿学锡伯语言文字,认为是一种负担,没有前途。
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文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上,同志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对如何贯彻有关政策法规,如何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情况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意见和认识也是一致的。座谈中同志们一致强调,锡伯语言文字是锡伯族文化传播、交流、发展的翅膀。在历史上,它对整个民族的生存,历史文化的发展,起了别的语文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现在它同样也是锡伯族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工具。
座谈会上,大家讨论了另一个问题。对居住在不是民族自治地方的锡伯族怎样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文政策?在这些地区学习和使用锡伯语言文字的问题怎么解决?除伊宁市以外的锡伯族聚居区,如:乌鲁术齐地区、巩留县和塔城喀尔哈巴克乡为主的锡伯族小聚居区,虽然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不同,面临的问题和伊宁市基本相同。其他散居在伊犁各县北疆各地州市的锡伯族也极其关注这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带有特殊的局部意义,就是居住在非民族自治地方的锡伯族人民,如何在这一特殊情况下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经过座谈讨论,大家认为:在非民族自治地方的锡伯族同样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锡伯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问题,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的大事。所以除了强调各级组织予以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外,应予以解决以下几个具体问题:要求在伊宁市和乌鲁木齐等市大专院校开设锡伯语言文字班。这样即可保证学生从小学到大专学习锡伯文的连续性,使所学知识得以逐步巩固和提高,也可为今后锡伯语言文字的科研,锡伯语言文字师资后继有人和锡伯文满文)文献资料的翻译与研究,造就一大批有用之才;只有宣传政策和一般性号召是不够的,应该在具体措施上有所体现。一方面把锡伯语言文字的学习跟高考联系起来,在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中,做到锡伯语言文字的考试成绩占语文分数的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使锡伯族学生得到实惠,激励和诱发整个民族,特别是下一代学习锡伯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锡伯族学生分配和就业政策上给予特殊照顾,妥善解决出路问题。特别是锡伯语专科班毕业生,保证他们学有所归;几年来,为高考中沾“民考汉”照顾分数的便宜,一部分人冒充或假报锡伯族。锡伯族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今后应制度相应政策,杜绝此类情况发生;在本民族自治地方,应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力,在制定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同时,还应当制定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的单行条例,从法律上保障自治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在伊犁州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配备一、两名锡伯族专职语文语文工作干部。伊犁州所属各地市县都有锡伯族(包括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语言文字工作范围广、任务重,没有专职干部就无法进行工作。
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语言文字现状调查
5月17至22日,调查组参加了由察布查尔县人民政府主持,县教育局组织召开的“锡伯语言文字教学研讨会”。并在会前会后进行了社会调查。县党政领导对这个会很重视,会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责成县教育局组成专门班子,起草了“小学锡伯语言文字教学大纲”和具体实施意见。会议由郭建中县长主持,县党委,人大领导都参加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各中小学负责人、教师代表以及县人大、政府、文化局,报社、广播电视局、离阻塞休干部代表共70余人。同时还邀请自治州人大副主任吉庆、州语委主任米尔卡玛勒、伊犁行署办主任、民委、教育处和伊犁师范学院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杨秉一、班吉苏同志分别代表自治区语委和民委,转达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意见,说明了来意,向大家交待了有关政策和信息。并要求自治县主管部门,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文政策,从实际出发,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措施,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时加强汉语文教学,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
会议期间,调查组分别在县第一中学召开了锡伯族教职员工座谈会和退离休干部座谈会,并到县第一中学、第一小学、纳达齐牛录小学、扎库齐牛录小学、寨牛录小学、堆齐牛录小学和依拉齐牛录小学进行了访问调查,同广大教职员工进行了座谈,听了课。走访了部分农民和锡伯族老同志,学习掌握了不少情况。
下面将了解的情况汇综如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长期以来,锡伯语言文字做为锡伯文化的载体,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治县是使用和教学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据地,是民族文化的摇篮和象征。1954年自治县成立后,明确规定锡伯文为自治县的主要行文。但是,自1960年起,锡伯文行文被取消,代之以汉文和维吾尔文行文。这种状况一直沿续到现在。1978年自治区下发关于恢复锡伯文使用和恢复锡伯语言文字教学的通知后,经过多方努力,恢复了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新疆教育出版社的锡伯文编辑室,使锡伯文图书和教材得以出版发行。并恢夏了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各小学的锡伯语言文字课程的教学。但是,有些具体政策没有制定好,有些该落实的问题没有落实,所以,学习和使用锡伯文收效甚微,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县党政领导没有把锡伯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对怎样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民族语文对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地位、作用等原则性问题认识不一致,对民族语文政策的组织学习、传达贯彻落实不够深入;
二是上级党政部门也忽视了这一工作,在自治县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缺乏督促和关心,因而忽略了民族语言文字学习使用问题;三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人口约2万,锡伯族分别聚居在该县七个乡镇。这些乡镇的锡伯族人民在公务和社会交际时用锡伯语,而文字则用的大多是汉文或其它民族文字。近20年来,由于锡伯文被停止学习和使用,现在的锡伯族已形成不同的四个文化层次:老年文化层次,干部文化层次,农民文化层次和青年文化层次。
三是各层次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都有不同的态度。属老年文化层次的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在锡伯族特有的文化环境中,从受启蒙教育到学习掌握文化知识,交际办事,大都得益于锡伯文。所以,他们不仅精通锡伯文,而且深有感情。他们要求继承和发扬锡伯语言文字的呼声最高,坚持学习和使用的愿望也很迫切。干部文化层次以乡镇一级干部为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粗通汉文和锡伯文,大部分能用汉文处理公务,能看汉文报刊杂志。在公务中偶尔遇到锡伯文也能使用和处理。这部分人持遇则用之,没有也不强求的态度;属农民文化层次的人数比较可观,他们大都会日常汉语,能写简单的应用文,其中大部分对锡伯文比较精通,对学习和使用锡伯文要求强烈;青年文化层次,是指三十五岁以下的年青人。他们间受中等教育后回家务农或待业的青年,人数不少。他们虽然会讲锡伯语,但在学校没有尝过锡伯文,可以说是锡伯文文盲。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走入社会后,因种种的原因,所学汉语未能巩固,日渐生疏。结果,出现了汉语文不精通,锡伯文更不会的“夹稗”现象。这是令人深感担忧的一代。如何解决他们的语言文字使用问题是个亟等研究的重要问题。从以上几个层次的情况看,锡伯文的使用层次年龄只限在四十岁以上。如果不及时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锡伯语言文字将会再次大滑坡,有朝一日将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
四是在学校里锡伯语言文字的教学只限在小学阶段,初、高中没有开设锡伯语言文字课。这样学过的知识不能巩固提高,时间一久都被遗忘贻尽。费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宝贵的时间,其结局竟是如此。许多老同志发出“锡伯语言文字面临危急!”的慨叹,强烈呼吁要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改变这种局面。
关于锡伯文的作用和前途问题。从历史上看,锡伯族西迁以来,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为保卫和建设边疆,为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做出了贡献;二是开渠屯垦,改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争得生存中发展了自己;三是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文字,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锡伯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民间流传着“既使要饭行乞,也要让子女上学”的老话。所以,历史上在伊犁地区锡伯族最早在每个牛录民资筹款办起了学校,让子弟上学学文化。现在很多人都说锡伯族文化素质比较高,这是由民族教育的继承性和连贯性所造成的。历史证明,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在发展进程中,其乘载工具必定是自己的语言文字,而不是其它。如果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就没有锡伯族自己的文化积淀,也就没有现在如此良好的文化素质,也就没有现在的“双语”和多语优势。可以说,锡伯族文化教育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本民族语文来体现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所张扬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在满语文失去其社会功能的今天,锡伯族人民能够继承和保留它,并在其基础上加以发展成为锡伯语言文字赋之以新的活力,为新时代所用。这对我国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满文文献资料的翻译整理,乃至研究都有其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为培养这方面人才具备了雄厚的基础。总之,锡伯语言文字大有前途,未来是光明的。
多少年来,锡伯语言文字工作经历了迂徊曲折的发展道路。曾进行过数次文字改革,有过失败的成功的经验教训。后又提出”直接过渡”,出现了不应有的倒退。
总结过去,锡伯族在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又学习了汉语、维语、哈语、蒙语和俄语,具备了语言优势,出现过很多翻译人才和双语人才,为我区和全国翻译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有的同志参与过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和翻译工作,担任过国家最高级会议的翻译任务,参加过毛泽东著作、马列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贡献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语言优势逐渐削弱,翻译人才越来越少,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就自治县两言.别说给外地输送翻译人才,自身翻译力量也很薄弱,老同志退下来,新的力量接不上去。大家一致认为放弃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是造成以上状况的根本原因。
新时期锡伯语言文字的需求已经起了新的变化。一个要求进步和发展的民族,就必须打破语言障碍,在掌握自己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能够体现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语言文字,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为锡伯族历来注重双语学习,相对说来,锡伯族掌握汉语文的程度比较高,现行的教学体制和高考制度也促进着双语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明确提出新时期锡伯语言文字工作的方向和任务,制定出适合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语文政策。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要在学习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好汉语文,达到“民汉兼通”。从全县目前的教学实际看,汉语文的学习和使用已经步入轨道,现在和今后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加强锡伯语言文字的教学的前提下继续抓好汉语文教学上来。
今后的措施和设想:一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各界层人士对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和观点是明确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政策,都对繁荣发展锡伯语言文字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关键在于要明确前进方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付诸实践。1988年底,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管理暂行规定”以后,引起了自治县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机构、队伍、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恢复了自治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县长兼任主任,配备了三名专职干部,从地方财政上支拨了经费。这样,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锡伯语言文字工作有了组织和经费上的保证。此外,还制定了加强锡伯语言文字学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规划。这次“锡伯语丈教学研讨会”就是其中的一个内容。他们下一步将要做以下几件事:在县级党政机关恢复锡伯文行文;县政府制定锡伯文使用单行条例,报请县人大找准后付诸实施;县教育局也将制定锡伯文教学奖惩条例,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县上成立锡伯(满)语研究协会,做为专门研究机构;县教育局成立锡伯文教研室,加强对锡伯语言文字教学的指导;进一步调整县教师进修师范学校的办学方针,以培训锡伯语言文字师资为主,解决锡伯语言文字师资紧缺的问题;将锡伯族完全中学集中到县一中,附设锡伯语言文字职业学习班,每年招收一个班,专门学习锡伯文,并坚持长期办下去;由新疆教育出版社锡文编辑室为主,组成教材编写小组,尽快编出几种符合各层次需要的各类锡伯文教材,以供学校和社会需求:加强锡伯文业余教育和扫盲工作。
二是为了保证以上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要求县各级领导先从自己做起,学好用好锡伯文。县各教育部门和各锡伯中小学校的领导、教师务要会读、会写、会用锡伯文,不会的应限期学会,对限期没有学会的,采取行政处罚,对学得好的,给予表彰奖励。由此看出,县上已经下了很大决心,开始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
三是要求上级党政郝门和业务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做到上下一致,共同开创锡伯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局面。为此县政府向上级部门提出如下要求:第一,要求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列入自治区双语教学的重点试点县,从政策、财力、智力上给予必要的扶持;第二,进一步加强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教育出版社两个锡文编辑室的力量,尽快配齐应有编职人员,以保证锡伯文图书和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再上一层楼。要求自治区语委加强锡伯语言文字工作,设立锡伯语研究室,加速锡伯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的进程,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第三,要求自治区各大专院校,每年定向招收一批锡伯语班,协助解决师资培训和培养研究人员;第四,鉴于县上财政困难,请上级部门就锡伯语言文字教学和使用增加一定经费,给予一些特殊照顾;第五,为学习国内双语工作先进地区的经验,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个考察组去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学习;第六,希望自治区、自治州和地区的领导经常来县指导工作。
三、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语言情况的调查
五月二十四日,调查组在吉庆副主任、郭建中县长和尔副县长的陪同下来到霍城县,由该县人大副主任刘文华等同志陪同前往伊车嘎善锡伯乡,分别在乡政府和乡二中与乡领导和教职员工开了座谈会。
伊车嘎善锡伯族乡是1953年底自治区成立的第一个民族乡,现有锡伯族入口1670名,主要聚居住伊车嘎善村。1958年停止了锡伯语言文字教学。1984年11月又恢复了锡伯语言文字教学。现在在乡二中开设了每周两课时锡伯语言文字课。因为学生人数不多,不能单独编班,是混合班。这样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加上师资缺,开头学得还可以,近几年有些松劲,除中学外,该村锡伯族小学从三年级起开设锡伯语言文字课,夏季每周安排了3课时,冬季安排了2课时,也因缺乏师资和种种原冈教学效果不理想。毕业后的学生只会些简单的锡伯语,深一点的就不会了,更不会用锡伯文写应用文。学生的汉语文成绩也提不上去,虽然初中毕业.也不能用文字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成了“夹生饭”。有的教师说:“我们是全凭民族感情来教锡伯文的,面临的困难无法解决,看不到出路”。乡二中的校长说:“从该校转到外地学校的汉族学生已达100多名。理由是混合班里学锡伯文,影响他们的学习。教员也不太安心,有本事和门路的都陆续调走了。要是这样下去锡伯文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县有关部门的小重视,有些具体问题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如:锡伯语班没有民族照顾,教师编制照样按1:4的比例安排,没有解决锡伯语言文字教师编制的余地,学习和教育情绪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
从社会使用层面上看,有三个水同的层次,他们的态度不一样。五十岁以上的人认为应该学习锡伯文,不能丢弃;四十岁以上的人认为有条件学也可以,没有条件不学也行;三十岁以下的人则认为学了没有用处,不主张学。
从乡领导的指导思想看,认为锡伯语言文字是本民族珍贵的文化财富,不能丢弃。问题是,县上对此事漠不关心,做为民族乡,没有政策照顾,体现不了民族乡的优越性和特殊性。
总之,只要领导重视,政策上给予适当的照顾,伊车嘎山乡是有条件搞好锡伯文教学上作的。现存起码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该乡锡伯语言文字教学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01年就罗过锡伯文学校,有传统的办学风尚;二是该乡锡伯族聚居情况变化不大,保持着锡伯语语言环境;三是该乡其他民族受锡伯族影响,大都会说锡伯语。
因此,如果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索,加以引导,锡伯语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就会有新的发展。为解决面临的困难,该乡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做为民族乡,应该落实民族政策,要有民族照顾。同时把照顾重点放在伊车嘎善村,重点加强地处该村的中小学校的锡伯语言文字教育学上,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国家投资一部分,自筹一部分,解决救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现在的教学条件,在这两所学校集中办好民族语文教育;二是取消混合班,给锡伯族学生单独编班,创造寄宿条件就读。增加教师编制(提到1:7),解决师资的不足;三是解决师资来源,在有关学校定向培训锡伯语言文字教师,提高锡伯文教师的地位,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本文原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锡的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文件汇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1990年5月内部印刷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