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语言文字生态环境的田野调查(佟加.庆夫)(上)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语言文字生态环境的田野调查(佟加.庆夫)(上)
发布时间:2023-04-15 17:30
401

 笔者按:笔者根据国家哲学社会哲学2013年度西部课题——锡伯族语言文化生态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13XMZ018)的要求,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县域语言生态环境(包括多种语言交汇的生态环境、锡伯族居住区的语言生态环境);以锡伯语言文字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伯语言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田野调查。概述如下。

 哈萨克等民族,使他们会说不同程度的锡伯语。锡伯族口语在锡伯族聚居区,成为公务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交际语言。然而,十多年来,锡伯族中青年使用母语的人比以前少了,儿童更少了。锡伯语言在文学创作、工作、教学、信息技术、社会交往、家庭等层面都有所弱化,但仍然都在使用。但各自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程度因与其他民族杂居程度不同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情况。

 课题组在对锡伯族比较集中居住的八个牛录进行田野调查过程中,入户调查160户,召开10人以上小型座谈会25次,发放500余份问卷调查表,其中收回450份调查表。根据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汇总,八个牛录锡伯语言环境的现状大致如下。

 扎库齐牛录和寨牛录的语言生态环境:扎库齐牛录(俗称八牛录,前身为锡伯营正蓝旗)和寨牛录(俗 称二牛录,前身为锡伯营正蓝旗):辖于扎库齐乡,其中扎库齐牛录是乡政府所在地,东距寨牛录3公里,西距纳达齐牛录10公里、察布查尔县城12公里。两个牛录锡伯族人口共290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9%。他们当中老年人数占20%;中青年人数占45%;青少年和幼儿人数占%35;男性人数占55%;女性人数占45%。父母是本民族的家庭占85%左右,族际通婚的家庭(主要与汉族通婚)占15%左右。

 锡伯语使用情况:该两个牛录在本民族家庭中使用的主要语言是锡伯语,在本民族内部交际以及婚丧、节庆、聚会、文艺表演等活动中大都使用锡伯语。在对外交往中主要使用汉语,交流无障碍。族际通婚的家庭锡汉双语兼用,主要使用汉语;不同年龄段当中,中老年层次(50 岁以上的人群)的锡伯族人精通锡伯语(口语),并且不但会汉语,还会比较熟练地使用哈萨克语、维吾尔语等民族语言进行社会交际。青少年(40 岁以下的人群)层次的锡伯族人虽然都会锡伯语,但其精通锡伯语的程度远不如中老年层次,并且说锡伯话时当中夹杂大量汉语借词(使锡伯语成为半锡半汉的一种混合语),中青少年人群使用汉语的层次比中老年层次高出许多,但大多人不会本地使用人数较多的诸如哈萨克语、维吾尔语等族语言,与会多种语言的中老年层次比较相差甚远。以上情况导致老年人说锡伯语,年轻人对老人说或说锡伯语或说汉语,父母对孩子说汉语,少年儿童说汉语而锡伯语半懂半不懂现象的出现。

 学习使用锡伯文情况:两个牛录都建有锡伯族小学,按全县的统一教学部署,在一至二年级教授锡伯语言文字课三个课时,三至六年级教授二个课时,但教学成效甚微,未能使锡伯语真正成为教学语言。中老年层次中,只有65岁以上的锡伯族人曾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过锡伯文,目前在两个牛录里只有大约30名左右的老年人会念、会写锡伯文,其中熟练地使用锡伯文书写文章的只有2—3人。

 政务活动中使用锡伯文情况:两个牛录的政务活动中主要使用汉语和汉文,无锡伯文行文,在重要会议和党政部门组织的重大政务活动中都基本不用锡伯文,只在乡、村两级机关牌匾上书写锡伯文,或在本民族节庆仪式等活动中需要悬挂锡伯文会标时偶尔使用锡伯文。

 锡伯语言文字作用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民间艺人是传承和发展以锡伯语为载体的本民族表演艺术的特殊群体,该两个牛录的民间艺人们在民间文化活动中都能使用锡伯语演唱民歌、讲述民间故事、念说朱伦(民间欣赏满译或锡译的汉族古典文学作品的集体活动,一人念和说,众人倾听)、演唱汗都春(锡伯族的戏曲艺术,又称秧歌,可分别用汉语和锡伯语演唱)和萨满歌等。2011年,扎库牛录村内建立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贝论舞传保护中心,现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地州级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5人;用锡伯文(含满文资料)建立了国家级名录贝论舞的档案20多份,整理出22种贝论舞的民间资料。寨牛录成立有老年业余艺术剧团,用锡伯语排练和演出节目,经常与县内和区内外的有关民间团体进行联谊活动。之外,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当中,也有一部分人会说锡伯语,在扎库齐牛录就出了一名土生土长的著名维吾尔族歌唱家,能用一口十分流利的锡伯语演唱锡伯族歌曲,还出了一部专门演唱锡伯族歌曲的光碟专辑《锡伯人》。

 以上,扎库齐牛录和寨牛录与其他六个牛录比较,锡伯族与哈萨克族、汉族等民族的杂居程度的较高,该两个牛录在汉语、哈萨克语和维语尔语为主体的语言环境下,始终保持着锡伯语的生存环境。然而,大多情况下锡伯语已经成为只在族内交际的语言,其对政务活动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功能已日显衰微。

  纳达齐牛录的语言生态环境:纳达齐牛录(俗称七牛录,前身为锡伯营镶蓝旗):西距县城2公里,是县城的郊区,是全县八个牛录中距离县城最近的一个牛录。该牛录现有1475户,3728人,其中锡伯族人口2203人,占全牛录总人口的54%。该牛录锡伯语的环境及其使用情况、使用锡伯文情况、学校锡伯语言文字教学情况、政务活动中使用锡伯文情况和锡伯语言文字作用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与上述扎库齐牛录和寨牛录的情况基本相同。相互比较,不同之处在于:其一,由于锡伯族人口占到全牛录总人口的54%左右,所以形成较为完整的锡伯语言环境;其二,由于牛录内的锡伯族人口较为集中居住并且相对密集,所以在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使用锡伯语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三,由于图公祠、关帝庙、娘娘庙、名人故居等文物景点都在该牛录,所以锡伯族的文化氛围较浓厚,使用锡伯文的地点也较多;其四,历史文化名人较多,历来就有“吾乡自有名人出,独风骚二百年”的美誉,流传于民间的《素华之歌》《汗腾格里颂》等叙事长诗均出自该牛录的诗人之手。该牛录会使用锡伯文的有近30人,其中能够熟练地应用锡伯文从事写作和翻译的有近10人。近几年,他们当中有的人承担出版部门的图书翻译任务,翻译了《白鹿原》《檀香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集)、《雪域豹影》等著名文学作品;有的人编写了小学、初中、高中锡伯文课本及《锡伯文双语速成课本》(1—3辑)、《锡汉对照读本》《锡伯族俗语、格言、谚语集》等乡土教材;有的人用锡伯文写作出版了《秧歌儿》等图书;其五,由于纳达齐牛录交通十分便利,城镇化的程度不断提升,牛录所辖的许多土地被征用,非农业人口增多以及外地企业入驻等原因,其他民族的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导致锡伯族人口迁移、锡伯语的环境范围缩小、使用程度降低等现象的发生,同样出现了“老年人说锡伯语,年轻人对老人或说锡伯语或说,父母对孩子说汉语,少年儿童说汉语而锡伯语半懂半不懂”的情况。

 锡伯语言文字作用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伯族刺绣的保护传承中心就设在该牛录,正在进行“锡伯绣”品牌的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地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6名,已分别用锡伯文和汉文建立了名录档案和传承人档案。

 2004年5月,纳达齐牛录退休干部和农民成立了萨满歌艺术团,艺术团共36人,其中男18人,女18人,平均年龄60岁,退休老干部占10%,农民占90%。艺术团用锡伯文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整理出了旋律各有不同的19种萨满歌、斗琪歌和相同歌,建立了有关萨满歌的历史文献档案;编排了大型萨满歌合唱节目,演唱诸如扎黑朱嘿(萨满歌)、航阿尔常阿尔一(萨满歌)、杭阿尔常阿尔二(萨满歌)、爱新哈准(萨满歌)、敦布尔敦布尔(斗琪歌)、托词别玖别(斗琪歌)、萨满招魂歌(斗琪歌)、吾亚拉伊耶(斗琪歌)、亚布塔尼(尔琪歌)、阿尔坦库里(斗琪歌)、索里扬克(尓琪歌)、霍伯里格霍伯里(相通歌)、亚嘎依格(相通歌)等13首萨满歌。艺术团除在全县有关文艺活动中演出外,还赴沈阳、大连、北京等地演出,受到好评,荣获许多并奖项。

 宁固齐牛录的语言生态环境:宁固齐牛录(俗称六牛录,前身为锡伯营镶红旗),原为清代锡伯营所在地,现为察布查尔镇下辖的一个村,也是县、镇党政机关所在地,坐落在县城中心,四周被县、镇级机关包围,是以锡伯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城中村”。村内有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射箭学校、射箭厅、开山弓坊等景点性场所。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中心就设在村内。

 宁固齐牛录土地面积25000亩,其中天然草场900亩。全村共有662户4147人(劳动力2238人),包括锡伯、汉、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俄罗斯等13个民族,其中锡伯族占39%,汉族占32%,维吾尔族占17%,哈萨克族占6%,回族占1.26%,柯尔克孜族占0.26,俄罗斯等其他民族占4.04%。村委会辖八个村民小组(原为生产队一至八队),其中七个农业组,一个牧业组。第一村民小组70余户600多人,以锡伯族为主,另有汉、哈萨克等民族;第二村民小组70余户600多人,以锡伯族和汉族为主;第三村民小组60余户400多人,以锡伯族、汉族为主,另有少量俄罗斯族;第四村民小组70余户600多人,锡伯、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民族杂居;第五村民小组50余户400多人,以维吾尔族为主;第六村民小组50余户400多人,另有少量俄罗斯族;第七村民小组60余户500多人,以汉族为主,另有几户哈萨克族;第八村民小组为牧业组,60余户600多人,均为哈萨克族。

  课题组向宁固齐牛录第一村民小组发放了55份部卷调查表,收回50份。50名锡伯族居民的语言使用现状如下:

  家庭语言使用:与长辈说锡伯语的25人,说锡伯语/汉语的25人;跟父母说锡伯语的35人,说锡伯语/汉语的15人;与同辈说锡伯语的20人, 说锡伯语/汉语的30人;夫妻之间说锡伯语的12人,说锡伯语/汉语的38人;与子女说锡伯语的5人, 锡伯语/汉语的25人,完全说汉语的20人。由此可看出,晚辈与长辈说锡伯语频率比较高,同辈之间说锡伯语/汉语双语的频率在增高,与子女说锡伯语的频率比较低,而说汉语的频率很高。

  社交语言使用:交际场合,在本地集市买东西说汉语25人,说锡伯语5人,说维吾尔语15人,说汉语/锡伯语/维吾尔语5人;支政府部门办事说汉语40人,说锡伯语3人,说维吾尔语7人;去本地医院看病说锡伯语5人,说汉语45人;族内交往,或与邻居或与同事朋友或聊天或谈事说锡伯语45人,说汉语5人;与汉族人交往全部说汉语;与维吾尔族人交往可说维吾尔语者35人;与哈萨克族族人交往可说哈萨克语者32人,说汉语者18人。以上情况表明:社会交往中说汉语者居多,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居其次,在族内交往中主要使用锡伯语,但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锡伯语不大使用。一位68岁男性说:“我有不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朋友,跟他们聊天时经常说他们的语言,锡伯语说得不多”,这也说明在年龄60岁以上的人群中依然保持着会说双语或多种语言的优势。对于锡伯语交际的功能,有一位小学文化程度、67岁的锡伯族男性说:“我从小就会说锡伯语,但现在有些词已经想不起来了,或有些事情表达不完整,只能改用汉语,或者常常用锡汉两种语言混合使用,比如有有关第二、第三产业和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术语,用锡伯语无法表达,只能改用汉语”。这说明锡伯语除族内交际外,在其他领域的功能已经式微。

 宁固齐牛录作为县党政机关所在地,多民族杂居程度比其他牛录要高得多,居住着城镇化水平也较高。村内文人志士会集,各乡镇锡伯族退休离干部纷纷在该牛录所辖的社区内购置楼房居住,安度晚年,由此全县锡伯族的知识分子在这里汇集,形成使用锡伯语言语言文字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但这群人年龄偏高,都在60~70岁以上。他们当中精通锡伯文的有20多人,而只有这20多人具备用锡伯文写作和翻译的能力,而中青少年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在社会用字方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悬挂写有锡伯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或锡伯文、汉文、维吾尔文三种文字的牌匾,路标、交通标志、宣传栏、商标以及各类印章上都写有锡伯文,自治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各类牌匾的锡伯文翻译工作,并指定专门厂家制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牌匾、印章等。1954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后,决定公务活动中使用锡伯文行文,对下附以维吾尔文行文,对上附以哈萨克文行文,为此在党政系统中专设翻译科,配备锡伯语言文字翻译。但自60年代起,因众多原因,取消了锡伯文行文,现行的行文为汉文和维吾尔文。锡伯文在公务活动中的作用,仅在召开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全委会等大型会议时临时性的用锡伯文翻译会议文件。自治县的县长、人代会主任、副县长、正协副主席等锡伯族领导干部,都会比较熟练地说锡伯语,但都不会锡伯文。其他锡伯族科局级干部或一般干部因未在学校中学习过锡伯文,基本不会锡伯文,因此目前县上正在组织举办县乡两级锡伯族干部的锡伯文扫盲培训班,现已培训1500多人有的人已会念会写锡伯文。

 孙扎齐牛录的语言生态环境:孙扎齐牛录(俗称五牛录,前身为清代锡伯营镶白旗),是孙扎齐乡的一个村,东距县城6公里。现有锡伯族人口2552人,占全乡总人口(8033人)的31%。孙扎齐牛录是由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国家级旅游名村,村内锡伯族比较居住集中,按东西南北十字形街道分布,大都为独家单院。孙扎齐牛录是我国和新疆锡伯族民俗文化的主要汇集区和展示区,也是伊犁地区一日游的重点景点之一,在每年的旅游旺季接待区内外旅游客10万多人次。目前正在把该牛录打造成集锡伯族民俗和休闲度假型、考察摄影型、文化体验型、乡村体验型和新农村建设型为一体的村落。孙扎齐牛录村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的原生态文化,如锡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古代渔猎文化、萨满文化、民间表演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等,村内还有许多处百年民居。村域内旅游名胜甚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靖远寺(俗称喇嘛苏木)、关帝庙、娘娘庙和4A级景区锡伯民族博物院(2013年更新布展内容并对外开放)等锡伯族独特的人文景观,目前正在建设锡伯故城。这些景观以实物和非物质文化形式体现着锡伯族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孙扎齐牛录的锡伯语与其他牛录有所区别,其发音及音调、词语表达习惯等与口语不同,与书面语比较接近,因此凡是该牛录的锡伯人说锡伯话,其他牛录的人就会知道这个人是孙扎齐牛录的锡伯人。

 孙扎齐牛录村域内比较完整地保留着锡伯语言文字的生存环境,族内交往主要用锡伯语,在社会交往中交叉使用锡伯语、汉语和维吾尔语。该牛录相对集中地居住有300多名维吾尔族人,他们长期与锡伯族人相邻和交往,共同居住和生产生活,都学会了锡伯语,在与锡伯族人交往中都说锡伯语。与此同时,锡伯族人与维吾尔族人交往中也都会说维吾尔语,这种锡伯语、维吾尔语和汉语相互交叉使用,共为社会交际语是孙扎齐牛录多语言环境中的一个鲜明特色。在牛当内的靖远寺和4A级景区锡伯民族博物院内,所有布展、宣传广告栏等书书有锡伯文介绍的内容。该牛录出院一名文学名人,用锡伯文翻译出版了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4卷本)。除上之外,孙扎齐牛录锡伯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与上述宁固齐齐牛录的情况基本相同。  

  堆齐牛录的语言生态环境:堆齐牛录(俗称四牛录,前身为锡伯营正红旗):堆齐乡党政机关所在地,东距县城23公里,西与爱新舍里镇接壤。可耕地7.9万亩,草场面积28万亩。辖五个行政村共19个村民小组和一个牧场。全乡总人口8908人,由锡、汉、哈、回等民族构成,其中汉族2233人(与锡伯族杂居),哈萨克族2952人(大部分哈萨克族人在牧场定居,南距堆齐牛录村约5公里),回族1422人,其他民族152人,锡伯族208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3%。堆齐牛录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村,农业在本地区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

 堆齐牛录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历史以来就有崇尚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牛录里锡伯族名人辈出,曾经担任过厄鲁特营领队大臣、索伦营领队大臣等职的锡吉尔珲,在民国初年(1915)曾在堆齐牛录建立“锡公学校”,实行新式教育。民间诗人管兴才创作的《西迁之歌》(反映锡伯族西迁历史的叙事长诗)、《接新娘》《狩猎歌》《十二月之歌》《婚礼歌》以及索伦营领队大臣锡笔臣创作《离乡曲》(反映锡伯族西迁历史的叙事长诗)的等名作流传于世。锡伯族汗都春艺术传承人郑庆泰(艺名要命花)演艺精湛,享誉四方。锡伯族第一代音乐家文秀创作的《我们美丽的察布查尔》《赵家姑娘》《亚琴纳》歌曲传唱至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任县长沙陀、唱响全国的锡伯族歌曲《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的作者佘吐肯、著名书法家格吐肯(创建锡伯文、满文的正、草、隶、篆书法体系)、伊犁本土油画家关真锦等均出自堆齐牛录。2011年,堆齐乡被命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化锡伯族歌舞类艺术之乡”。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伯族汗都春”的传承中心就设在堆齐牛录,现已建立建筑面积(楼房)500平米的活动场所,成立40多人的汗都春业余艺术剧团,先后用锡伯语排练演出《小放牛》《张链买布》《吴新保》《新事新办》等十多种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

 堆齐牛录的锡伯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与上述扎库齐牛录和寨牛录的情况基本相同,家庭内部和族内交际使用锡伯语,对外主要与汉族和哈萨克进行交流,因此大多数锡伯族人都会汉语和哈萨克语。其他民族中,自上世纪50年代末前来支边的汉族人,长期与锡伯族杂居,深受锡伯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大都会说锡伯语,可无障碍地用锡伯语进行交流。这部分汉族人的第一、二、三代子女都在当地锡伯族学校上学,因此自小就学会了锡伯语,并且说锡伯语的熟练程度远远超过了其父辈,有的还学会了锡伯文。哈萨克族人自清末民初始就与锡伯族人有了交往,因此当中的许多人都会说锡伯语,有的相当熟练。

 乌珠牛录和依拉齐牛录的语言生态环境:爱新舍里镇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最西端靠近中哈边境的一个镇,辖有四个村民委员会,一个牧场。东临堆依齐乡,西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67团接壤,东距县城30公里,伊宁市48公里,南距国家一级陆路口岸都拉塔口岸18公里,是伊宁市经县城至都拉塔口岸的必经之地。镇党政机关设在依拉齐牛录。总面积28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湿地等,有较丰富的水资源、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全镇耕地面积7.55万亩,天然草场面积23.5万亩。全镇以农业为主,兼及畜牧业,201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625.4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056.29万元,第二产业102万元,第三产业467.2万元,小麦总产量9268多吨。

据2011年统计数据,全镇有总人口9388人,3410户,锡伯族人口447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7.6%,是全新疆范围内锡伯族人口最为密集的居住区。之外有汉族2552人,占总人口的27.03%,哈萨克族1785人,占总人口的18.91%;其他有维、回、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4.46%。

乌珠牛录(俗称一牛录,前身为锡伯营镶黄旗)和依拉齐牛录(俗称三牛录,前身为锡伯营正白旗):现为爱新舍里镇所辖的两个牛录(村)。乾隆三十一年(1766),西迁锡伯族官兵南渡伊犁河设立锡伯营后,两个牛录的锡伯族人就一直在这一地区定居,从未发生变迁,由此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在八旗制度和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创造出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一直保留着崇拜大自然的原始文化、萨满文化和八旗文化遗产的诸多遗迹。村域内还有安巴台(准噶尔王公墓葬)、锡伯族英雄人物喀尔莽阿陵园、关帝庙、百年民居、清代旧城墙、卡伦等文物古迹。两个牛录里曾涌现出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博勒果苏、建威将军喀尔莽阿、锡伯营领队大臣色布西贤、胜福(镶蓝旗骁骑校)、穆伦布(镶黄旗佐领)及三区革命时期民族军锡伯族独立骑兵连连长那拉·巴彦图、排长鄂国等英雄人物和萨拉春通宝、穆精阿、音德善、图奇春、肖夫、舒慕同、郭基南等文化名人。还曾涌现出西特合尔、伊塔儿珲、常林、全唐、柯西春、裴特克苏、寿谦、兴里山、吴景石等一批民间艺人。这些文化名人长年搜集整理乡土文化资料,先后编辑出版了《锡伯族简史》《锡伯族民歌》《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谚语》《锡伯族汗都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锡伯族卷》《锡伯族古典文献》《敦吉纳见闻录》《六部成语》《西厢记》《诗经》《萨满神歌》《锡伯族历史与文化》《锡伯族研究》《锡伯族史》《锡伯族习俗志》《锡伯族历史与文化》《锡伯族文化精粹》《锡伯族濒危传统文化图典》《锡伯族民间信仰与社会研究资料汇编》《锡伯族百科全书》《锡伯族民间传录清代满文古典译著辑存》《锡伯族濒危朱伦文化遗产》等等多部图书,为锡伯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留存于世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