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新疆锡伯族教育百年纪史(葛丰交)(上)
新疆锡伯族教育百年纪史(葛丰交)(上)
发布时间:2023-04-15 18:08
524

 锡伯族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人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民族。历史上,新疆锡伯族办学较早,特别是清朝末年,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就已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学校施行双语教学,已有百余年。改革开放以来又更放异彩。如今新疆锡伯族不仅基本实现了“民汉兼通”,而且不少人可以同时使用汉、锡伯、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兄弟民族的语言。

  一、清代锡伯族教育的简要回顾

 (一)历史沿革

 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为了加强新疆防务,从盛京等地抽调锡伯兵丁四千余人西迁新疆伊犁。于1766年组建了锡伯八旗(又称锡伯营)。移驻伊犁的锡伯族其主要任务是“屯垦戍边”,因此,他们“出则为兵,入则为农”,以练习弓马箭为主。按当时锡伯营的制度,男儿18岁就要参加旗下档房和总管档房的选试,选试主要考弓马箭。考上者为伍克辛(披甲),并由此走上仕途;考不上者为苏拉(闲散),除无俸饷之外仕途也无份。所以,练习弓马箭是锡伯族青年一门必不可少的功课,学习文化则不被重视,只有几家私塾里有少数人学习满语文。

 清代新疆锡伯族学校教育先是从旗学开始的。旗学又称营学,是清朝八旗军队学校。据《新疆识略》卷四《伊犁城池解书署》记载,乾隆三十一年,伊犁将军明瑞以八旗随营子弟不能学习为由,令每旗各设清书学房一所,让八旗子弟学习满文。乾隆三十二年,锡伯营在八旗总管档房所在的六牛录设一清书房,由教习二人分司教学和武艺,学生无定额。年终由伊犁将军派员考试,及格者可录用补缺。同时在惠远城设有一所义学,招收各营子弟就学。锡伯营的子弟每年均有若干名就学。嘉庆七年,伊犁将军松筠开办勤业官学,从各旗学童及惠远城义学中挑选聪慧者,集中在惠远城,由满营协领亲自管理,选派满汉教授分司教读,同时宣讲《圣谕广训》。这是直接为伊犁将军府和各旗培养公务人员和文武官员的处所。另外,锡伯营各牛录还办有私塾。

 光绪八年(1882),清朝收复伊犁,伊犁将军金顺遵旨补发伊犁被陷时多年未发的饷银。锡伯营总管色布喜贤认为,利用这些银两兴办学校,对锡伯族人民大有裨益,因此,先兴办了锡伯营八牛录的学校。接着他又上书伊犁将军,要求由国家拨款,兴办学校。后经将军批准,每月给锡伯营十六两白银做教育经费。从此,锡伯营八个牛录各设一所义学,主要课程有满文、八旗戒训和满文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

 与此同时,色布喜贤又和惠远城官仓主事徐老总(汉族)商议,把官仓大院内的几间空房修葺起来作为讲堂,从官仓的汉族办事人员中聘请三名教师,并由徐老总解决学生学习期间的一切费用。从锡伯营八个牛录的义学里挑选俊秀30余人,集中到此地,专门学习汉语文。1895年以后,在锡伯族八旗、索伦八旗、惠远城新满营和塔城新满营义学中,满汉双语教学已开展起来了。从此,锡伯族教育事业发展到新的阶段,对锡伯族的双语教育奠定了基础。

 1901年,色布喜贤调任索伦营领队大臣,进驻惠远城时,又在领队衙门里办起学校,招收锡伯、索伦子弟60余人教授满、汉文。在他的影响下,锡伯营四、六牛录挑选百余名学生,集中学习汉语文。后来,为了纪念他,四、六牛录的学校均命名为“色公学校”。不久,他又与索伦营老领队协商,两营联名上书伊犁将军,陈述伊犁与俄国接壤,若不积极培养懂俄语人才,对以后边务不利的道理,得到将军的赞同。这样,他们于1903年从锡伯营、索伦营、新满营义学和公务人员中挑选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学生10余人,到俄国阿拉木图学习。从此,开了锡伯族青年出国留学的先河。辛亥革命后,这批学生相继回国,为民国做了许多工作。1907年,色布喜贤去世,临终前,他把自己一百多头(匹)牛马捐献给锡伯营,作为兴办教育的经费。

 (二)清代锡伯族的教育主要特点

 一是开始从社会实践活动中分离出来,已具备学校雏形的义学在锡伯族各牛录兴办,使教育从原始的口耳相传和自然模仿,开始转向师授生学的现代教育形式,锡伯族青少年一代通过义学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教育;二是教育内容以儒家的政治教育思想为主,大到宣教天下一统、三纲五常、爱民兴仁,小到旌表义夫烈女、扶弱济贫。这一系列儒家教育使锡伯族中华一统的政治信念和屯垦戍边的决心更加坚定;三是期间不但学习和传承了满语满文,而且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开始实行双语教学,而且很早就开始注意双语师资的培养,为汉语在锡伯民众中的普及和“锡汉兼通”奠定了基础;四是出现了色布喜贤、锡济尔浑等重视教育,具有远见卓识的锡伯族教育家,他们从民族存亡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兴办教育,为发展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乃至整个锡伯民族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所敬仰。

  二、民国时期的锡伯族教育

 (一)历史沿革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伊犁统领杨缵绪于1912年1月响应起义,当时锡伯营八旗旗营制虽尚未废除,但一部分留俄和求学武备学堂、驻防高初两等学堂的青年,在孙中山先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下,在锡伯营中形成初具民主主义思想的一股新生力量,他们对锡伯族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文化教育领域掀起了重教育,兴文化的改良运动。1914年,伊犁锡伯族的一批知识分子在伊宁市成立了社会教育文化团体——尚学会,其总会设在伊宁,锡伯营一、三牛录设有分会。博孝昌任会长,萨拉春任副会长。尚学会的宗旨是:宣传维新、科学救国的思想,提出革命民主主张。兴办新式教育,改造旧教育制,提倡新文化,实行社会改良,积极发展本民族经济,提高民族素质。1915年经过尚学会广大会员的积极捐助和努力,在察布查尔一、三牛录成立了尚学会属下的学校——色公学校,开设满文、汉文、俄文课及修身、算术、历史、地理、体操等课程,并从内地订购课文,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

 1915年,在尚学会的影响下,夏勒达(又名额勒登布,字子明)等二十多名锡伯族有志之士协商,在察布查尔四牛录成立了“兴学会”,发展会员数十人。次年成立了其属下的学校,并以曾任索伦营领队大臣西吉尔浑(锡伯族)的名字命名为“西公学校”,教员均为“兴学会”会员。该校首次招收了二十多名女童入学。这是锡伯族西迁新疆伊犁后,锡伯族女童第一次步入学校大门,开始学习文化知识,与男子一样享受教育的权利,这是锡伯族教育史上一个新的开端。

 1917年,察布查尔二牛录、五牛录、七牛录、六牛录、八牛录五个牛录,相继将旧学改为新式学校,逐渐推行新式教育。同年,在锡伯族领队大臣富勒祜伦等主持下,锡伯营自筹经费,在六牛录(总管档房所在地)成立一所高等学堂(高小),校长为涅车春,富勒祜伦任监督。建校初,从八个牛录的义学里挑选品学兼有的学生40余名到学堂深造,后来在校生发展到120余名。学制三年。这所学堂一直办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共培养600多名学生,对锡伯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锡伯族有志青年走出国门赴苏联留学,人数不断增多,在关清廉、萨拉春、巴图沁、广禄等人士的不懈努力之下,又先后有几批锡伯族青年赴苏联留学,人数达60余人。这些人士学成回国后,大部分成为新疆经济、文化、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为边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时期,除察布查尔各牛录兴办学校外,塔城、巩留和霍城伊车嘎善等锡伯族聚居地区也相继办起了学校。1924年,塔城设民族学校一所,专招锡伯、蒙古、满族子弟入学,学习满文和汉文。1940年该校并入塔城第一小学。1931年巩留县大营盘锡伯族小学成立,设三个班级,近百名学生,教授满、汉双语。1934年在锡伯族小学的基础上,开办了一所锡、汉、回三民小学。伊车嘎善锡伯族学校则始于1909年,正式办校是1910年。校名为“索伦营领队部学校”,办学之初,有两个班,20余名学生,用锡伯语进行教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锡伯营旧制废除,原来八个牛录的学校均改为公立学校,由政府的教育机构统一管理。高等学堂毕业的学生,可以直接考入乌鲁木齐、伊宁等地的中学、师范、农校、女校,与汉族学生一起学习。据记载,1939年9月,察布查尔锡伯族学生一次考入外地各类学校的就达150余人。此后,每年去乌鲁木齐、伊宁学习的学生都有一、二十名。1940年,在伊宁市民族中学(又称五族中学)设立了两个锡伯班,招收锡伯族学生60余人。

三十年代,在盛世才“六大政策”指引下,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平等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重视,以“民族为形式、以六大政策为内容”的教育发展宗旨得到贯彻执行,各民族文化促进会相继成立,以公立学校为主要形式的民族教育得到迅速发展。1939年10月,在迪化成立了“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简称锡索满文化促进会),该会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群众团体,中孚、博大正、刘德恩、伊明政为主要负责人。在伊宁、察布查尔一、三牛录、塔城、奇台设有分会,该会依靠广大会员和群众,兴办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大力整顿并扩建农村小学,办扫盲夜校,开展群众性的扫盲活动,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水平 。这是锡伯族历史上教育发展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到1944年,新疆锡伯族小学达13所,其中中心学校5所,一般小学8所,小学在校生1700多人。大、中专、中学在校生60 余人。

 1944年,新疆三区革命爆发,摧毁了国民党的反动势力,成立了三区革命临时政府。由于局势混乱,察布查尔八个牛录、巩留、伊车嘎善等地的锡伯族学校都停课一个时期,1945年下半年才复课。这时期,新疆锡伯族小学由原来的13所增加到15所,在校生2000多名,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0余名,大学生3名。1946年9月,在伊犁阿合买提专科学校设了一个锡伯班,招收40余名学生,用满语文教学。经省政府批准,从1945年——1947年,把在迪化和伊犁的十几名锡伯族在校生先后保送到西北国立学院、南京中央政治大学学习。

 1947年,在伊宁市成立了“锡伯、索伦文化协会”,通宝为会长,在塔城、霍城也成立了分会。该会举办了教师培训班,为察布查尔各牛录、霍城索伦营、巩留等地培训了40余名锡伯族小学教员。1948年秋,经三区革命政府批准,在伊宁市成立了锡伯族初级中学,涂荫柏为学校负责人,当年招收伊犁各县锡伯族学生30余名。从此锡伯族有了自己的中学,中等教育也发展起来。1949年11月,锡伯中学搬迁到察布查尔六牛录,新建校园,规模又有扩大,当年招收两个班学生93名,何全喜为校长。1949年,新疆锡伯族小学在校生1430人,教师62人,普通中学在校生55人,教师2人,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19人,中等技术学校在校生8人,教师1人,高等学校在校生1人,教师1人。

 (二)主要特点

 一是创办群众性社会文化团体“锡、索、满文化促进会”、“锡、索文化协会”、“尚学会”、“兴学会”等,兴办学校,教育、动员群众捐资助学,开展扫盲活动,抨击封建思想、陋习,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体现, 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二是以“色公学校”、“西公学校”为标志,由旧学到新学,旧新学并行,最后以新学完全取代了旧学,锡伯族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分班教学,分科讲授,现代小学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三是女子教育兴起。从1914年起锡伯族女童入校学习,男女同校,接受现代文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部分锡伯族青年女子冲破封建桎梏,远离家乡,去迪化、内地及苏联求学,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解放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妇女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为后来锡伯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是大批锡伯族有志青年走出国门赴苏联留学,接受了进步思想和先进科技文化,并把学到的知识带回故土,促进了锡伯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五是锡伯族学校双语教育的开展,学到了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培养了一大批双语或多语人才,他们在新疆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在多民族、多语种地区,为发展文化、教育、外交、军事、民族团结等事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六是从创办高等学堂到锡伯中学的成立,从伊宁中学的锡伯班到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的锡伯班以及一大批锡伯族学生到迪化上中等专业学校,锡伯族的中等教育得到初步发展,锡伯族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同时,一批锡伯族知识青年考入迪化、关内大学学习以及赴苏联高等院校留学,培养了一批锡伯族高中级知识分子,他们为发展锡伯族文化教育事业,促进锡伯族社会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锡伯族教育

 (一)沿革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人民获得新生,他们和全国其他少数兄弟民族一样,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从此,锡伯族教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50多年来,新疆锡伯族教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建国后17年的初创阶段(1949——1965

 建国初期,按照1951年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巩固、发展、整顿、改造”的方针,在建立人民政权,进行民主改革的同时,也开始对原有学校进行整顿、改造、巩固和提高,废除了旧教育制度,对中小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锡伯族中小学统一实行了十二制学制,教材采用了全国统一的汉文课本,教师在课堂上用锡伯语讲解,汉语教师配备翻译。国家拨专款扩建了察布查尔锡伯中学,新建、扩建了各乡镇小学。霍城县伊车嘎善乡、塔城喀拉哈巴克乡、巩留县塔什托别乡、东买里乡的锡伯族小学均进行了修缮和扩建,扩大了招生,对原有师资队伍进行了改造、整顿。

 为培养、扩充小学师资队伍,1950年,察布查尔锡伯中学附设了初级师范班。1954年又附设了中师班,面向察布查尔各乡镇、霍城、巩留等地招生。毕业的学生除部分分配到小学工作外,大部分升入了区内外大专院校,成为建国后锡伯族第一代大学生。为加强师资队伍,1952年以后,自治区教育厅陆续为锡伯中学分配了一批汉族教师和锡伯族大学生,使锡伯中学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民族成分得到改善。1961年,伊犁州教育局在伊犁师范学校设立锡伯班,招收了42名锡伯族学生,单独编班进行教学。毕业后分配到察布查尔、霍城、巩留等地锡伯族小学任教。

 1951年9月,从察布查尔锡伯中学首届初中毕业生中,保送40名锡伯族学生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3年5月,这批学生又被保送到咸阳机械学校学习。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学工业技术的锡伯族中等专业人才。

 1956年9月,在锡伯中学正式设立了第一个高中班,面向伊犁地区招生一个班,40名学生。这是伊犁地区最早的锡、汉高中班。1959年第一批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统考,升入自治区及内地大专院校学习。

 锡伯文教材建设得到重视、加强。1956年,新疆教育出版社设立了锡伯文编辑室,配备编辑人员4名,专门编辑出版一至六年级小学锡伯文各类教材21种,发行量达14000多册。

 在成人教育方面,锡伯族农村扫盲工作做得很出色,从1955年到1960 年,通过办夜校,冬季识字班等形式,开展扫盲活动,使锡伯族成年人大都脱盲。1960年,察布查尔县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县,选派代表出席了教育部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扫盲工作会议,受到表彰。

 察布查尔锡伯族中小学教育都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锡伯族中学,由于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勤工俭学,成绩突出,于1960年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校领导光荣出席了“全国宣传、新闻、文教战线群英会”,受到国务院表彰。

 从解放初期到50年代末,锡伯族各中小学一直使用锡、汉双语教学,小学以锡伯语为主,兼学汉语言文字,中学则以汉语言文字为主,辅助以锡伯语进行教学。这时期是锡伯族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最好的时期之一。

 综上所述,从1949年到1965年的十七年间,锡伯族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也表现在质量上,不仅注意到了普及,也注意到了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这时期,锡伯族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录取分数,同汉族考生一样,并且升学率也较高。到1965年,新疆各级各类学校锡伯族在校生为:高等学校22人,中等专业学校128人,中等师范学校14人,普通中学567人,小学3549人。专任教师为:高等学校10人,中等专业学校16人,中等师范学校1人,普通中学33人,小学161人。

 2.“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这一时期,锡伯族教育受到严重摧残。许多教师被打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等,被迫离开学校。中小学锡伯文教学被取消,锡伯文教材编辑出版工作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师范院校停止招生,师资来源断绝。教育经费无保障,教学仪器设备被破坏殆尽,图书资料被洗劫一空。在“数量就是质量”的错误思想指导下,盲目发展农牧区中小学,错误地提倡“社社有中学”,大队小学设戴帽初中班,结果校点大增,学生数量迅速膨胀。因师资无来源,从社会上招收了大量不合格民办、代课教师,学校教学质量大大降抵,锡伯族教育出现了一次大倒退。

 这一时期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成立了农业中学,察布查尔县爱新舍里镇于1972年成立了一所完全中学,开始办高中。与此同时,察布查尔县举办小学教师进修班,招收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解决了师资短缺的困难。1972年3月,一批锡伯族工、农、兵大学生经推荐进入区内外大中专院校学习,据统计,1975年,全疆锡伯族小学在校生4404人,教师373人;初中在校生1199人,教师73人;高中在校生327人,教师31人,普通高校在校生36人,教师22人,其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小学在校生3277人,教师265人;初中在校生911人,教师24人;高中在校生241人,教师19人。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