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色公学校及其对锡伯族文化教育的影响(图奇春)
色公学校及其对锡伯族文化教育的影响(图奇春)
发布时间:2023-04-15 18:12
353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发生了伊犁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伊犁起义,在锡伯族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发生极大影响,带来巨大变化。一批锡伯族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为了振兴锡伯族文化教育事业,向旧的“御制”文化挑战,寻求本民族文化艺术和教育发展的途径,做出了可贵的努力。1913年,锡伯族青年知识分子在伊宁市成立了尚学会,作为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民间文化团体。尚学会成立不久,在一、三牛录设立分会,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募捐资助下,在三牛录创办了锡伯族第一所民办学校——色公学校。锡伯族青年和知识分子们以这个学校为活动中心,以新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建设学校,开展启蒙新文化活动。为了把学校办好,他们从内地订购各种教材和书刊,进行学习研究,在这同时,为了向锡伯族人民群众传播国内外名著,还办刊物、编新歌剧演出。由此国际国内新闻和新的文化知识逐渐在民间传播,改变了以往的封闭状态。尚学会的成员绝大部分都是具有 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青年,风华正茂,他们为了本民族新文化事业的振兴而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几年中就翻译了许多部国内外名著,介绍给群众阅读。据我所知,这些译著中有寿林、柯西春先人翻译的英国名著《错中错》、萨拉顺翻译的《非洲迁徙记》,是从俄文版译介过来的,译者从原来书上剪下插图按顺序贴在译著里面,还翻译了《罗宾逊漂流记》。这些译著洋洋大观,遗憾的是没有印刷条件,只有一份手抄本,被人们争相传阅,后来就不知去向了,确实很可惜。

 建立尚学会和色公学校时期,正是锡伯族社会生活中吸鸦片、酗烈就的弊病开始恶性泛滥,使人民群众的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的时期。对此,青年知识分子们忧心如焚,为了使人民群众摆脱了鸦片毒害,他们创作了许多禁烟、讽刺和批判文章和歌曲,、诗歌等,进行宣传。如创作了:“鸦片是毒品,我人戒之等歌曲,不但给学校学生教唱,而且教给群众唱。还有青年作者柏林写了“老妇泪”的诗歌,内容是这样的:有个老妇的段生子和一个鸦片鬼子交了朋友,俩人形影不离,段生子渐渐变坏,老妇劝告、打骂都无用,结果段生子终于一去不回……老妇哭呀哭,在泪水中度过残生。这首诗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凡听过的人都骂那些抽鸦片的人。

尚学会会员和色公学校的老师们还编写了许多部话剧,由色公学校的学生们演出,内容仍以鞭挞社会弊病为主,进一步揭露鸦片的危害,劝导人们尽快改变由吸鸦片引起的消极悲观情绪和懒散现象,鼓舞人们振作起来走向新的生活。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班呼山》和《郭齐山》等两部话剧,”班”的内容是:某嘎善里有个中年人,父兄在世时给他娶了妻成了家,这个人自幼被父兄娇惯,游手好闲。不意父兄相继去世了,这个人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靠山,便变卖家产,结果倾家荡产,一无所有了。他早上看了西邻居的烟囱冒烟,人家饭一熟他就跑过去要饭吃。久而久之。他成了人见人厌的懒鬼,没人理他,最后他落了个饿死的下场。“郭”剧的内容是:郭齐山是个人名,但他姓什么人们已经忘记了,因此都称他郭齐山。凡人都有父母起的名字,但此人自幼就吸鸦片成瘾,故人们就这样称呼他,就是成瘾者之意。此人也没有好下场,最终在烟灯下变成一块僵尸。以上,翻译的书籍和演出的歌剧都是新事物、新事情,它们对提高锡伯族人民的觉悟、抵制吸烟,,改良社会风气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在这以前除了陈旧的秧歌儿剧等以外,农村中没有什么新节目可看。“班”、“郭”两剧的上演,引起了很大轰动,场场爆满,每演不衰。凡看过两剧的人都说我们那里也有剧中人物,该让他们苏醒的时刻到了。从那以后,凡是懒惰者和吸鸦片者人们都称之为班呼山和郭齐山。渐渐地社会上一股正气升腾起来,不良风气给压了下去,正义战胜了邪恶。

 除两剧外,还有许多剧上演。我在色公学校学习时还唱过许多首新歌,至今还未全忘记,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如1921年萨拉春写的一首“戒鸦片歌”歌词大意是:

 鸦片是坏东西,绝对不要吸它。

 倘若错爱用它,死亡就在它上面。

 鸦片颜色是黑的,乃是头等脏物,

 它的臭味难当,绝对不要闻它,

 用者不死夜亡。三尺高的鬼灯,

 烧毁万贯家产,一尺长的魔棍,

 打翻七尺壮汉。彪形壮汉抽它,

 烧得骨髓抽干,昏然不知日落,

 生计徒劳成空!貌美阿姐抽它,

 眼眸无光嗟然,秀韵悄然隐退,

 脸腮无色憔悴。生的孩子孱弱,

 是媳妇不养育,倾家荡产者非别物,

 乃全是此怪物。劝告阿哥阿叔,

 千万勿吸此物,奉劝阿姐阿妹,

 勿用此物用戒之!

 还有一首歌,是常广斋写的“奉劝街头上的阿哥们”,歌词大意是:

 奉劝街头上的阿哥们,都要上学校吧,

 与其游手好闲,莫如快快学习,

 要问知识是什么,就是立业根基。

 文明车轮在转,带来明天希翼,

 任道而重远兮,切莫卑贱自己,

 我身洁白如玉,改世之志在胸。

 街头巷尾切记:莫要沾染劣习,

 但凡一切恶习劣行,乃是我人天敌,

 谨记老师教诲,精心习学文化!

 日月星辰照耀,昼夜相伴与我,

 珍惜光阴莫迟疑,分分秒秒去努力,

 天微名你我勤早起,复习今日功课。

 此外还有夏尔达老师写的歌曲《国耻》,都是脍炙人口的好歌,在民间广为传唱,这些歌曲有力的配合了当时的改良社会风气,消除弊病的宣传活动。

 色公学校在尚学会的领导下,在各位老师们的努力和乡亲们的热情支持下,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出现了全新的面貌,成为建设新型学校的楷模。这个学校每天上课狠抓智育外,还十分重视学生们的强身体健,每天都上体操课,组织长短跑运动。还进行军事训练,让学生们排成军列队形,每人扛上一支木枪,按军队进行训练,每星期都到野外进行一次作战演习。除此之外每年还举行两次运动会。这些都是过去所从来没有过的。老师们认为,只学知识不能劳动就不是一个掌握完整知识的人,因此课外时间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一到春季就从事种菜、植树等劳动。我记得是在1920-1921年校长夏尔达动员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们会做什么就做什么,各献劳动手艺。学生们踊跃相应,没有几天学校后园就变得像工厂一样,同学们有的编制苇席,有的扎扫把,有的织柳框,编织靶子,有的制作小桌椅,还有的将锡块溶化,铸制纽扣,有的制作木枪等,应有尽有。校园里都是小木匠、铁匠、编织能手,好不热闹。不几天学生们制作的各种物件摆满了偌大的讲堂。今天回忆起来,那时候色公学校所奉行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和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现在的教育方针真是太相似了。

 色公学校不但有初级班,而且还设有高级班,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有许多升入城市汉族学校,有的由尚学会资助保送到伊宁市塔塔尔族学校学习,其中有的后来去苏联留学。他们后来都成为锡伯族乃至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1922——1923年,尚学会的骨干因公调离者甚多,色公学校教学力量有所减弱。因此锡伯各牛录纷纷保送学习优良的学生到乌鲁木齐学习,他们在省城中学毕业后进入新疆俄文法政学校就读深造。从此,前来省城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加,他们当中有不少学生是从色公学校毕业出来的。

 综上所述,中国民国初期的色公学校在振兴本民族新文化、新教育。培养一代人才、改良社会风气、促进锡伯族社会生活的进步与文明等方面都留下值得一写的闪光的历史瞬间。

(本文原载图奇春主编《新疆锡伯人的前天和昨天》,新疆大学老干处刊印,2000年12月)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