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春(1895——1960),姓乌扎拉,字锡纯,锡伯族,1895年出生于伊犁锡伯营伊拉齐牛录一个农民家庭(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政府所在地)。四岁失父,幼年靠母亲针线活养大。1891年至1895年在本牛录义塾读书,因品学兼优于1896年考入慧远城义塾学习。1902年毕业,因成绩优异,办事能力强,官方派他带领锡伯族首批留俄学生去阿拉木图,管理他们的生活起居。当年至阿拉木图后,因那里已有苏俄人员管理留俄学生的饮食起居,萨拉春便和留学生们一起留下来学习,六年后于1908年毕业于俄文维尔内中学。成绩优良,精通了俄语文,还学会了维、哈语文,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锡伯语文的初步研究。他在留俄学习期间,广泛地接触了苏俄和欧洲文化教育,知识面更为丰富,视野更加开阔,为他日后献身于锡伯族教育和文学改革事业打下了基础。1909年回国后担任慧远两等学校教员。他深感新疆教育文化落后,锡伯族更是偏处一隅,丞待改革,为此他寻找时机,做好了自身准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伊犁起义成功。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伊犁起义的胜利,给锡伯族政治和文化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当时,一批留俄学生和进步青年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纷纷起来革命,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向“御制“文化发起猛烈挑战,寻求改革本民族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萨拉春积极投身于这场改革运动,成为改革者中的骨干分子和领导人之一。1913年,萨拉春和同仁们共同发起,在锡伯营伊拉齐牛录组织成了了锡伯族历史上的第一个民间文化进步团体“尚学会”。尚学会推选博孝昌为名誉会长,(锡伯将军之子),萨拉春为会长,佟精阿为秘书长(兼管理员),穆忠厚为干事长(负责财会),元宝为庶务,指定了尚学会章程,以改革旧文化教育为宗旨。尚学会很快发展会员一百余名,交纳会员费并自愿捐款,少者一二两,多者几十两。会长萨拉春有他自己的商号“常寿春”,折合一千两银子作为捐资。尚学会将这些捐资集中起来,在伊拉齐牛录设立了一所商号,用商号盈利为学会活动资金,在伊拉齐牛录开办义校,为纪念清末锡伯族教育家色布希贤,这个新办义校就命名为“色公学校”。色公学校开办后不久,就招收一批学生入学,实行男女同等就学制度,不但为贫穷人家子弟打开校门,而且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女子入学就读开创了条件。以新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建设学校,大力开展新文化启蒙教育,从内地订购多种教材和书刊,进行学习和研究。废除了五经四书等旧时课本,改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文国文课文,设置修身、图画、体育、自然等课程,自己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还初次用阿拉伯字码教算术课。在校园里植树栽木,大搞绿化,以美化学习环境,大力提倡文体娱乐活动,在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曾多次组织童子军进行野外军事演戏。组织举办了锡伯族历史上的首届学生运动会;还每年举行歌咏比赛,演出话剧。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工艺品,在校园里进行展览。尚学会及其色公学校的以上各种活动,犹如沉闷的空气里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受到锡伯族群众的拥护和交口称赞。萨拉春身为会长,在以上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尚学会”及其“色公学校”的影响下,翌年(1914年)与伊拉齐牛录相邻近的堆齐牛录也成立了“兴学会”组织,建立了“西公学校”(以锡伯营领队大臣西比臣的名字命名)。从此,这两个群众文化团体及其两所学校,如两朵灿烂夺目的姐妹之花,给长期封建教育桎梏下的锡伯族就时文化教育带来新的变化。这两所学校一直半袋1938年锡伯营改为设置局才停办,由民办改为公办学校。
以萨拉春为首的锡伯族知识青年们建立群众文化团体、创办新式学校的时期,正是锡伯族社会生活处在新旧交替,社会上恶习成风,如吸鸦片、酗酒等不良风气恶性泛滥,锡伯族人民群众身心遭到毒害的时期。针对这些社会弊端,萨拉春等人组织色公和西公学校的学生走上街头,穿巷入户进行宣传教育活动。萨拉春和常林等人还编写了“戒鸦片歌”、“劝学歌”等,还有柏林写的“老妇泪”等,以鞭挞社会弊病为内容,组织学生沿街演唱,教给群众唱。还编写许多部话剧由学生们演出。这一切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有力地抵制了社会不良之风的泛滥。在这同时,还组织了一批留俄知识分子翻译国外名著,如有寿林、柯西春等人翻译的英国名著《错中错》、《罗宾逊漂流记》等,这些译著在民间阅读和传播,深受群众喜爱,使他们从中知道了另一个世界。
萨拉春在兴办新式教育方面,执着地求索,呕心沥血。1918年,伊宁那哈拉齐街锡伯族住家达九户,适学儿童有十四五名,为使这些学生取得就学条件,萨拉春出资聘请林福山(字宜民),穆特善( 平定),等两名老师,就地开办一所校舍,给以上适龄儿童施教,直到1924年完成学业为止。
1924年,萨拉春升任锡伯营领队,他上任后所做的首件大事就是从各牛录集资,将日久失修的各牛录学校修缮一新,大大改善了学生们的就学条件。1926年,萨拉春出任中国驻阿木图领事。为了进一步培养本民族的外语人才,他利用工作之便带去14名锡伯族青年留学苏联,直到1929年学满回国。这批留学人员后来都成为新疆文化教育界的有用人才。
1929年底,萨拉春任满回国,他在伊宁市聘请白俄高级知识分子IE.斯洛米斯基等五至六人,建立了“伊宁中俄学校”。该校招收汉、俄、锡伯、塔塔尔、维吾尔等民族的学生,向他们教授汉语文和俄语文,采用苏联课本。学生每月交纳学费新币20两,就学学生人数最多时达二百余人,这个学校一直办到1934年才停办。该校停办后,萨拉春将其中的17名优秀生(其中汉族3人,塔塔尔2人外,其余均系锡伯族学术),以自费形式派驻苏联塔什干学习,五六年后他们学满回国,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1936年,萨拉春第二次出任苏联为安集延领事,再次带去五至六名锡伯学生留苏学习。1944年底,被盛世才逮捕投入监狱,遭受百般折磨,三区革命暴发后,萨拉春获释出狱。他在伊宁市和同仁们一起成立了“锡索文化总会”,并于1946年创办我国第一份锡伯文报纸《新路报》(解放后改名为《新生活报》、《察布查尔报》,办报至今),萨拉春出任总编辑。在办报的同时他还兼任锡伯族教员训练的教员,学员们都尊称他为“萨师父”。1947年,在他的大力提倡下,协会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他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对锡伯文字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将满文“阿字头”131个音节中的13个音节废除,另外创制3个新的字音符号,简化好统一了书写规则,刻制并吸收一大批新词术语,从而确立了现代锡伯语的地位,为了把文字改革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萨拉春亲自编写了锡伯语简史》和《锡伯语法》等专著,达数十万字,这些都是锡伯族历史上第一部将语言研究与改革和锡伯语文教学结合为一体专门著作,不但为后人研究索借鉴,而且在四十年代后期和五十年代应用于锡伯语文教学之中,成为必修教材。
解放后,在五十年代萨拉春被当选为新疆历届政协委员。他于1960年4月病故,他在投身于革改和实践活动中不断奉献自己,走完了他光荣的人生之路。
萨拉春先生一生留下许多著(译)作,主要有:译著《杜布洛夫斯基》《复活》《死魂灵》《非洲迁徙记》《罗宾逊漂流记》等十余部;创作小说《真金》,学术专著《锡伯语简史》《锡伯语法》等。 (本文于1991年1月17日根据萨拉春先生之子乌扎拉·舒慕同先生的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