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新疆锡伯族教育现状调查(葛丰交、永梅兰、顾晨霞)(上)
新疆锡伯族教育现状调查(葛丰交、永梅兰、顾晨霞)(上)
发布时间:2023-04-15 18:17
473

 一、新疆锡伯族教育现状及成就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锡伯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锡伯族各级各类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初中升学率逐年提高,高中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得以显著改善,学校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师资素质进一步提高,每万人口中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比重、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非文盲率、人均受教育年限等项指标远远高出全国、自治区平均水平,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位居前列。

 (一)锡伯族各级各类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

 2003年,全区用锡伯语言教学的小学有4所,在校生1,271人,初中2所,在校生946人,高中2所,在校生680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锡伯族在校生为:普通高等学校648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47人,普通高中1,514人,普通初中2,117人,小学 2,807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648倍、125倍、265倍、454.4倍、2.01倍;每万人口中的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为:普通高等学校158.82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0.54人,普通高中371.08人,普通初中518.87人,小学687.99人。从1949年至2004年,新疆各级各类学校锡伯族毕业生为:普通高等学校1,714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519 人,普通高中10,315 人,普通初中20,397人。

 (二)建立起了一支数量可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锡伯族教师队伍

 建国初期,由于历史原因,锡伯族教师特别缺乏。五十多年来,党和国家一方面调派汉族教师前往锡伯族聚居区支援,一方面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民族师范教育,开办各类师资训练班和通过在职进修、自学等,大力培养、培训锡伯族教师,建立起了一支数量可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锡伯族教师队伍,截至2004年,全疆各级各类学校锡伯族教师为:小学433人,初中244人,高中89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5人,普通高等学校101人,比1949年分别增长了6.76倍、228倍、89倍、2.19倍、107倍。五十多年来,他们忠诚党的民族教育事业,扎根于民族地区和边疆,艰苦奋斗,辛勤工作,努力教书育人,为培养各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高各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涌现出了春晓光、佟文兰、顾宝昌、国文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三)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随着锡伯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其人口文化素质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非文盲率、平均受教育水平远远超过全国、自治区和汉族的平均水平,在五十六个民族中位居前列。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新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和在自治区十三个民族中的排序为:大学(包括大专)1,207人,位居第四,次于满族、俄罗斯族和塔塔尔族;中专895人,位居第四,次于俄罗斯族、满族和塔塔尔族;高中1,547人,位居第三,次于满族和俄罗斯族;初中2,859人,位居第五;小学2,469人,位居第十一。不难看出新疆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在十三个民族中是比较高的。

 从纵向比较,2000年新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大学、高中、初中文化人数均比1990年有较大提高,其中大学文化程度(含大专)人数由1990年的548.6人,上升到2000年的1,207人,增长了120%;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含中专)人数由1990年的2016.2人,上升到2000年的2,442人,增长了21.12%,年均增长1.94%;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由1990年的2,649.8人,上升到2000年的2,859人,增长7.89%;而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1990年的2,783.2人,下降到2000年的2,469人,下降11.29%。详见表三。

 锡伯族文化素质提高的一个标志是文盲率大大降低。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盲人口状况是衡量教育普及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也是反映人口整体文化素质状况的标志之一。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新疆锡伯族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945人,占2.95%,其中男性345人,占2.14%,女性600人,占3.78%,比1990年分别降低3.28%、1.98%和4.86%。2000年,全国锡伯族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3,758人,占2.75%,其中男性1,267人,占1.75%,女性2,491人,占3.82%。成人文盲率已低于朝鲜族(2.86%),大大低于全国(9.08%)和汉族(8.60%)的水平.这也说明我国的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同时,锡伯族平均受教育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平均受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简明综合性指标,很具评估价值。至2000年,全国锡伯族受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达到8.19年,列于55个少数民族中的第六位。其中新疆锡伯族升至10.45年,在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中位居第四位。

 文化素质优势对锡伯族发展的拉动效应。文化素质优势,是指成人文盲率低于全国和汉族水平,并在5.58%及以下;受教育水平在7.45年及以上。按这两个条件,2000年,我国已有11个民族入围,锡伯族名列其中(锡伯族成人文盲率为2.74%,受教育水平达8.19年)。锡伯族文化素质优势有效地拉动或抑制其婚姻、生育、死亡、人口结构等的变化速度和幅度,已有明显的成效。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锡伯族平均初婚年龄高于全国和汉族水平,女性早婚率较低,早育率、总和生育率下降(总和生育率为0.99%)。除政策产生的作用外,主要是人口文化素质拉动的结果。由于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拉动人们的健康和降低死亡起着积极作用。锡伯族人口死亡率为3.77‰;婴儿死亡率为6.59‰,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还低;平均预期寿命为75.61岁,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75岁)。进步实在很大。同时,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改善产业结构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0年锡伯族从事第三产业人口比例高于全国和汉族平均水平,高出汉族4.10个百分点。

 一个民族人口的职业构成和城镇化程度,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概括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从2000年新疆锡伯族人口的职业构成来看,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为12.93%,比全疆的平均比重(8.16%)要高4.77个百分点,在被比较的13个民族中位居第五位,次于塔塔尔族(29.09%)、满族(23.72%)、俄罗斯族(21.26%)、蒙古族(14. 80%)。而锡伯族的农业人口比重为69.01%,高于全疆的平均比重(61.44%),在被比较的13个民族中位居第六位,属中等水平,次于满族(12.05%)、俄罗斯族(13.77%)、塔塔尔族(30.91%)、汉族(37.32%)、乌孜别克族(32.61%)。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锡伯族第一产业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60.64%上升为2000年的64.50%,第二产业人口比例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20.36%升为2000年的23.28%,有所升高。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影响产业结构的状况和变化。

(四)锡伯族教育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随着锡伯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锡伯族教育研究也有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科研队伍扩大,研究范围拓展,成果数量增加,对外学术交流日益广泛等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锡伯族教育研究工作者,不断扩大锡伯族教育研究领域,并使锡伯族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著作、论文、研究报告、评述、史志等共177部(篇)。其内容包括锡伯族教育历史研究、锡伯族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双语教学、锡伯族女子教育、锡伯族教育人物、锡伯族学校介绍等。近十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和教育、民族部门的实际工作者承担完成了国家、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有关锡伯族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推出了一批成果。由郭建忠、扎玉升先后主持,贺忠德、刘成、付刚、佟加庆夫、何坚韧、伊克坦等同志参与承担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课题《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于1992年获准立项,经五年多的协作攻关,于1997年结题,并于2004年8月由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是建国以来锡伯族双语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填补了我国锡伯族双语研究的空白。与此同时,由付刚、葛丰交、贺灵、何坚韧承担的国家社科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子课题《锡伯族教育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也于1999年4月结题,已达到自治区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此外,由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民研所葛丰交同志主持的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疆锡伯族教育史稿》于2002年3月撰写完成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该研究成果在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从扼要介绍锡伯族历史入手,对锡伯族教育的产生、发展、变化和繁荣的历史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230多年新疆锡伯族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全貌,初步揭示了各个时期锡伯族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其中关于双语教学等锡伯族教育的基本经验,对新疆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具有较大借鉴意义。这项成果的问世,填补了新疆锡伯族教育史研究的空白。

 在锡、汉双语实验教学方面也取得成果。为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锡、汉双语教学的路子,大面积提高锡伯族教学质量,从1990年9月至1996年6月,由付刚、文清同志主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在该县堆依齐牛录小学和纳达齐牛录小学,组织实施了“锡伯族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实验采用“锡语起步,汉语为主,以锡促汉,锡汉兼通”的双语教学模式,自编实验教材,运用传统的锡汉对译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实施“先语后文”的教学程序。经过六年的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形成了《锡伯族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报告》。专家测评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汉语听、说、读、写及识字量几项指标成绩均明显优于对比班,锡伯文成绩更为突出。双语教学实验不仅统一了全县锡伯族小学领导和教师对双语教育的认识,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锡伯族学生的双语学习成绩和汉语能力,同时,为锡、汉双语教育进一步发展和锡伯族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五)锡伯族女子教育成绩显著

 由于锡伯族一直重视女子教育,女子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妇女人口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一是锡伯族妇女每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种文化程度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新疆锡伯族妇女每万人口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为:研究生4.06人,大学本科207.07人,大学专科456.93人,中专518.15人,高中867.95人,初中1407.96人,小学1305.20人。其中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中专、高中、初中每万人口的人数,远远高于自治区妇女的平均水平,(见表七)。二是锡伯族妇女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新疆锡伯族妇女专业技术人员254人,占锡伯族在业人口的8.30%,占全疆锡伯族专业技术人员的60.14%。三是锡伯族妇女文盲率低。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锡伯族妇女文盲人数2,491人,文盲率为3.82%,低于朝鲜族(朝鲜族为4.77%)。仅次于塔塔尔族(2.59%),乌孜别克族(3.14%),哈萨克族(3.14%)。

 二、新疆锡伯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纵上所述,新疆锡伯族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滞后,改革进程相对缓慢

 新疆锡伯族以农业为主,聚居区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而且长期受“贱商轻利”的传统观念束缚,商品经济意识薄弱。因而,一方面“经济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思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尚不明确,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在学校教职员工中也很淡漠。应该说,锡伯族的教育基本上仍是单一的升学模式,许多人把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人数多少看成是教育是否有效和成功的主要标准,忽视了对社会的适应性。锡伯族的职业教育十分薄弱,尚未找到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上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其结果是经济建设缺少实用技术人才,很多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使用。未能升入大、中专院校的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则因在学校未学到一技之长,走入社会后,难以适应社会需要,教育与经济还是“两张皮”,“转轨”仍然十分困难。

 此外,50、60年代,新疆锡伯族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许多文史、理工类人才,而且也培养了不少绘画、体育、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传统优势。这些特长学生中的优秀者后来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如体坛名将汝光、郭梅珍,艺术家春英、广春兰、托永寿,文学家郭基那等。然而这些年,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全面发展”受到冲击,为了升学,传统体育项目被忽视,艺术教育更是被放在次要的位置,锡伯族学校昔日的一些好传统已不复存在。

 (二)徘徊不前的教学质量及其原因

 教学质量偏低是长期困扰锡伯族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以高考为例,20世纪80年代,锡伯族学生录取分数线与汉族考生相差100分左右,到90年代,这个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1994年已接近200分。2000-2004年仍相差60-102分,其中,2004年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文科汉考汉为538分,民考汉为470分,相差68分。理科汉考汉为522分,民考汉为421分,相差101分;一般本科录取分数线文科汉考汉为484分,民考汉为399分,相差85分。理科汉考汉为477分,民考汉为375分,相差102分。况且民考汉分数中还含照顾分50分。从对比中不难看出差距是很大的。在基础教育阶段,锡伯族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与汉族学生基本相同,随着年级升高,差距逐渐拉大,尤其是汉语文成绩的差距更大。其原因有三,一是语言障碍。从小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的锡伯族儿童,用汉语接受教育,其语言障碍差不多从小学延续到初中毕业,造成学习上的诸多困难;二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掌握母语,又要学习第二语言——汉语,学习时间与学习任务矛盾非常突出;三是其它因素,如师资水平、教学组织形式、两种语言以及办学条件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锡伯族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此外,锡伯族学校素质教育仍未得到实质性推进,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大部分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还不十分了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步子还比较缓慢;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虽然起步,但力度不够,部分教师对教改工作配合不够。这些因素都制约、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母语学习危机与“民汉兼通”

 锡伯族人口较少,2000年全疆才3万多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2万多人,客观上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锡伯语文使用范围很小,又是升学非考试科目,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较汉语低得多。因此,锡伯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动力严重不足,“学不学都一样,不如不学,学了还要加重负担”。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忽视甚至放弃母语学习。目前,锡伯语学校仅在小学阶段开设锡伯语文课,每周4至6节不等,但教学效果较差。据调查,锡伯族小学毕业生,锡伯语文掌握程度平均只达小学三年级水平,“民汉兼通”实际上是“汉”通(水平尚需提高),“民”基本不通。据有关资料,目前,18岁以上的锡伯族成年人口中能熟练使用锡伯语文的仅占23%,在校生的情况估计还要低于这个比例。对锡伯语会说不会写,会念懂不了的人越来越多,母语学习岌岌可危。加强母语教学已是燃眉之急,“民汉兼通”任重道远。

 (四)财政自给率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制约着锡伯族基础教育的发展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系国家级扶贫县,财政十分困难,很难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尤其是生均公用经费始终未得到保障。1997年,察布查尔县、霍诚县伊车嘎善锡伯镇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欠债数千万元,至今尚未还清。不仅如此,察布查尔、霍城、巩留等县近几年均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灾害,锡伯族学校出现了大量危房,校舍建设遇到严重困难。此外,农村教育费附加征用,离国家规定相差甚远,征收率长期徘徊在30%-40%,并且教育费附加不能完全到位,挤占、挪用教育专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锡伯族基础教育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五)、锡伯族小学锡、汉双语教学严重滑陂,形势严峻

 锡伯族学校目前仅在小学各年级开设锡语文课,3—6节不等,使用锡伯语文课本,以锡伯语进行教学;汉语文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使用汉语教学,以锡语为辅助工具。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宏观管理薄弱,教学组织无序。县教育局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定下发了各种有关锡伯文教学的规定、通知等文件,对学校锡伯文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制定了措施。但在管理上缺乏力度,下发文件多,检查指导少,致使学校各行其是,课程设置有早有晚,课时安排有多有少。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给教育部门教学管理造成很大困难。教学研究指导难以开展,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测、教师工作成绩的考核无法进行。

 2.教学质量提高缓慢,尤其锡伯语文教学质量问题更为突出。据在察布查尔县乌珠牛录小学二年级24名在校生中测试,能读会写的20.8%,只会读的9.2%。

 3.教材脱离实际。一是教材量大,内容多,篇幅长,学生学习任务重,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二是课文以翻译为主,其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学难懂,加之锡伯语口语和书面语差距较大,师生都难以适应。

 4.现行双语教学体制违背了教育规律。锡伯族学校现行的双语教学体制是先学汉语,二、三年级才开设锡伯语文课,基本上是一种以汉语为主兼学锡伯文的体制,这是违背语言学、教育学规律的。

5.教师素质较低。目前在岗锡伯语文教师大部分是直接过渡期间中小学的在校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锡伯语文,只是上中师阶段接触了一些锡伯文知识,胜任锡伯语文教学还有一定困难。老一代的锡伯语文教师基本上已退休,青黄不接,使锡伯语文师资出现断层。

(六)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整体素质偏低,亟待提高

 目前,锡伯族学校教师缺编、超编现象共存,城镇学校超编,农牧区学校缺编。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短缺。骨干教师流向党政部门和大中城市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同时,教师队伍中“学历合格,能力不合格”的现象较为突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转正的相当部分民办、代课教师,只有初中或高中学历,虽经进修学习,但文化基础较差,知识面窄,教学水平低,驾驭教材能力不高;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法简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继续教育质量较低,达不到继续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锡伯族教师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