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锡伯族教育是我国锡伯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东北三省共有锡伯族132650人,其中辽宁省120196人,占90.61%,吉林省3452人,占2.60%,黑龙江9002人,占6.79%。东北锡伯族主要聚居在辽宁省。下面以笔者于1995年8月对东北三省锡伯族教育调查了解所掌握的情况和资料,以辽宁省为侧重点,对东北锡伯族教育现状作一简要叙述和分析。
一、辽宁省的锡伯族教育
辽宁省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沈阳市(44739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下同)、大连市(13049 人)、丹东市(8789人),锦州市(14537人),铁岭市(28287人)。解放前,辽宁省的锡伯族教育比较落后。锡伯族居住的村屯比较普遍办起了学校。以当时的沈阳县为例,除部分锡伯族学生入省城或分散就读外,锡伯族比较集中的村屯设立了“国民学校”,有的还设立了高等小学校。没有设立学校的村屯,大部分设有私塾。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锡伯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经济比较落后,因此锡伯族儿童的入学率仍然很低,大多数儿童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至于中学,只有省城才有,能入省城上中学的,每个锡伯屯不过三五个,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辛亥革命,锡伯族开始完全放弃了满语和满文,而一律使用汉语和汉文了。当时,锡伯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一起学习,而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学习,只是在风俗和习惯方面还保留着一些本民族的特点。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整个东北地区的教育完全被纳入 了殖民地教育的轨道。锡伯族同东北其他各民族一样,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被迫接受殖民主义教育。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军队窜进东北,战火四起。许多锡伯族学校被他们强占当成兵营,桌、椅被劈了当柴烧,有的学校被炮火毁成废墟,当时极少数有钱人送子弟进城里去念书外,其他人则根本无从奢谈读书之事。由于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国民党的残酷统治压迫,锡伯族受教育程度大大削弱。以沈阳地区为例,当时占全民族90% 以上的农村锡伯人解放前念过书的仅占总人口的20%左右。如黄家乡,全乡解放前有锡伯族2907人,其中只有大学毕业生8人,高中毕业生31人,初中毕业生38人,小学毕业 生469人。全乡文盲2,399人,占总人口的82.5%还多。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锡伯族人彻底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锡伯族的教育事业,通过多方努力,使锡伯村屯普遍建立了初级小学,在较大的村屯建立了完全小学。沈阳市的黄家乡、兴隆台镇、苏家屯南北营子等锡伯族比较集中的村屯,解放以后的适龄儿童都能全部入学,入学率几乎达到100%,个别村也达到90%以上。中学生 和大学 生也比解放以前有了成倍地增 长。以黄家乡为例,1949年至1955年有中学生174人,比解放前增长2.5倍还多;大学生15人,比解放前增长近1倍。这个时期,党和政府不仅重点抓了锡伯族的正规教育,而且从1952年开始着手抓了以扫盲为主要内容的业余教育,各村普遍办起夜校、冬学、识字班、扫盲班等,广大锡伯族人踊跃参加学习,连老头、老太太都加入了学习的行列。据沈阳市的统计,到1962年各村都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
随着锡伯族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锡伯族注重培养本民族的教师。据沈阳市民委1958年末统计,市内小学共有锡伯族职工16人,锡伯族的小学中几乎每校都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锡伯族教师。
从1955年到1966年,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乡已有大学毕业20人,高中毕业生221人,初中毕业生428人,小学毕业生708人。其中,大学生和小学生分别比10年前增加3 3% 和近4%,高中生和初中生分别比10年前增长了近3倍。
十年动乱期间,党的民族政策遭到破坏,锡伯族地区的民族教育受到极左路线的摧残。以沈阳市黄家乡为例,从1966年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2年间,与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相比,虽然时间两年,而且总口增加多716人,可大学毕业生仅有19人,高中毕业生也仅有187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锡伯族教育事业得到了新生。各学校不仅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修善了校舍,增添了设备,加强了教学和领导力量。1983年6月,东北地区第一个锡伯乡—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乡成立。1984年8月,又成立了沈阳新城子区黄家锡伯乡。1984年4月,兴隆台中学改名为锡伯族中学。1985年9月,黄家乡大孤家子建立了锡伯族小学。沈阳地区,也是整个东北地区的锡伯族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民族学校。所有这些,为锡伯族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使锡伯族人口的文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辽宁省的锡伯族中,有大学毕业生279人,大学肄业或在校生106人,高中生4866人,初中生13180人,小学生18314人;12岁及12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本民族人口的比重:满族为11.6%,回族为9.7%,朝鲜族为9.3%,锡伯族为7.5%,汉族则达13.1%。1988年2月和9月,中国锡伯族社区人口综合调查研究课题组,分别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金泉乡和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 区黄家锡伯族乡与兴隆台锡伯镇,进行了锡伯族社区人口综合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两社区人口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2.98%,比全国1987年1%抽样调查73.23%,高19.75%,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0.33%,低于全省0.93%平均水平;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4.02%,比全国7.78%高近1倍;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9.15%,比全国 44.12%,低4.64 %。而文盲半文盲仅占7.02%,比全国26.77%。低19.75%。由此可见,锡伯族人口的文化程度是较高的,同时也反映出锡伯族的教育事业是比较发达的。
辽宁省丹东市的锡伯族多居住在山区,较分散,乡、镇、县都较远,生活并不富有,但这里的锡伯族注重教育,又注意人才的培养,有许多两名以上的大学生的家庭。丹东市锡伯族教育的发展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辽宁省锡伯族重视文化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的现状,锡伯族人民“宁可自己受冻挨饿,也要让子女上学受教育”的优良传统得到充分体现。
八十年代中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辽宁省的锡伯族教育进入了一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1992年全国第四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国家教委《关于加强散杂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颁行,辽宁省更加重视抓包括锡伯族教育在内的少数民族教育。以沈阳市为例,1993年8 月5日,沈阳市教委、沈阳市人事局、沈阳市财政局、沈阳市编委会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民族教育工作较重的县(区)在教育局 (委)内要设立相应的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民族教育工作,教研机构 增设民族教研组。”“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民族小学单设校、单开班,根据民族学校的教学生活管理的特殊需要,各县 区人事部门要适当放宽其教职工编制,按自然教学班(10名以上学生)计算编制,中心小学以上和寄宿制学校应成为县(区)直属学校。”“凡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创办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办学条件要优越于当地普通学校。”“在招生工作中,对少数民族考生降低5分投档、录取;对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和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少数民族考生降低10分投档、录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民族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定额应高于本地区其他同类学校,对实行双语教学的民族小学每生每年补25元,中学生每生每年补助50元,住宿生的助学金每生每年补助70元。所增加费用由现行财政体制承担。’“各县区对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应采取倾斜政策,办好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班。”“各县、区培训职教师时,要把培训民族学校教师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此《意见》的实施,为锡伯族教育以及提高锡伯族教育地位创造了 良好条件和契机,有力的推动了沈阳地区锡伯族教育的发展,锡伯族中小学,无论从学校数量,规模到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得到较快地发展、改善和提高。据1990年底统计,沈阳地区锡伯族中小学生在校生,小学900人,中学1280人,其中锡伯族小学15所,教学班101个,在校生3164人,其中锡伯族学生1787人,锡伯族教职员工214人。
沈阳市的两个锡伯族镇—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和黄家乡锡伯族镇的基础教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十几年间,在党的民族政府的光辉照耀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广大锡伯族人民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长足地发展。这两个乡镇在1 9 9 4年以前就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各项教育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通过了省政府的“两基”督导评估验收。下面 以兴隆台镇为例,简要叙述辽宁省农村锡伯族教育发展的一般情况。
兴隆台镇位于沈阳市新城子区西北部,面积58平方公里,有17个行政村,其中锡伯族村5个,3264户,居民1348人,耕地43824亩,镇办企业13家,村办企业30家。1993年社会生产总值14105万元,财政收入1102万元,人均收入1152元。全镇有小学13所,其中中心小学1所,主校3所,分校9所,有中学1所。小学的教学班 59个,在校生1416名,其中锡伯族337名,教师125名,其中锡伯族教师27名;中学教学班11个,在校生535名,其中锡伯族学生235名,锡伯族教师18名。
该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情况为,普及程度,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1993一1994年度全镇7一12周岁儿童1366人(其中盲、聋、哑2人),已入学了l336人,入学率100%;初中1993一1994年度13一15周岁少年487人,已入学485人,入学率99.6%。辍学率:1991一1993年均是零,中学1991一1993年三年分别为2.2%、1.9%和1.8%,均在中国家要求的控制比例内;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991一1994年平均为75%。小学初中教育完成率:1994年15周岁人口受完初等教育完成年97%。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1%,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2%,从1990年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教育经费的增拨情况:1993年,全镇拨教育经费59.9万,比1993年增长25.3%,教育经费的总支出91.4万元。小学生生均经费397元,生均公用经费72元,初中生均经费405元,生均公用经费117 元,教育基金征收16.6万元,征收率94.9%。教学质量,从该镇1992一1994年毕业生全科合格率可以反映出兴隆台镇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1993年,兴隆台镇锡伯族中学有7名学生考入省重点高中,其中4名为锡伯族。该校升学成绩在新城子区学校中排名5一6名。兴隆台镇中心小学评为“教育、教学管 理先进学校。”据辽宁省民委文教处的负责人介绍,辽宁省每年省一级以上高等院校录取的锡伯族学生108一110人。
另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辽宁省锡伯族本科毕业生724人,专科毕业生1350人,中专毕业生2121人,高中毕业生9425人,初中毕业生36944人,小学毕业生43148人;在校生:本科179人,大专211人,中专462人,高中1508人,初中5030人,小学生18885人。
除了学校的正规教育之外,农村的锡伯族成人教育也出现了崭新的气象。现在再不是解放初期的扫盲教育了。解放几十年来,锡伯族农村中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已成长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锡伯族村屯纷纷举办各种专业技术讲习班,如水稻种植、葡萄栽培、养猪、养鸡、养鱼等。通过这些讲习班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使锡伯族农村出现了靠科学种田,靠科学致富的新气象。
二、吉林省的锡伯族教育
吉林省的锡伯族早在清代以前就繁衍生息在吉林省境内。据1 9 9 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锡伯族人口为3476人,占全国锡伯族人口总数的2%,全省除榆树市外,其它各县、市、区都有锡伯族 散居。吉林省锡伯族 主要居住的扶余区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扶余区的锡伯族人口为775人,占全 省锡伯族人口总数的2.3%,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的锡伯族人口为407人,占全省锡伯族 人口总数的11.7%。除了上述两个区县外,居住在长春、吉林两 市市 区的锡伯族也较多,分别为593人和315人,分别占全省锡伯族人口总数的17.1%和9.1%。
扶余区和前郭尔罗斯蒙古自治县,地 处吉林省的西部。这里的锡伯族主要从事农、牧业。随着祖 国四化建设的发展,锡伯族农牧民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 展种 殖业和 养殖 业,多种 经营 得到相 应发 展,人 民的生活 水平逐渐提高。50年代初,吉林省两处锡伯族聚居地相继设立了正式小学,1952年该地锡伯族 儿童全部入学。在 锡伯屯,为了照顾当地曾习蒙语的特点,于1958年开始,先后两次开设蒙文班(后取消)。为提高锡伯族群众的文化水平,当地政府从40年代末开始,在锡伯族人居住的村屯,同各地农村一样,相继建立冬学。扶余区从1947年成立冬学委员会后,统一组织全县 冬学“扫 盲”教育。达户村的锡伯族农民都参加了“扫盲”学习,设文化、政治课程,每周学习12小时,经费由当地群众自筹。经过坚 持不懈地扫盲教育,到1959年,该村锡伯族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全部 脱盲。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政策的落实,给锡伯族子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学机会,加以社会成人教育活动的持久开展,使省内锡伯族人口文化程度有了普遍的提高。为发展锡伯族教育事业,很多锡伯族 人参加了教育工作,在全省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从教。1988年,在省内从教的锡伯族教育工作者63人,其中在大专院校工作的18人,在中专任教的15人,中学教师14人,小学教师15人,其它n人。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吉林省锡 伯族 中受过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数和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数也日趋增多。以吉林市为例,1990年,在全市430名锡伯族中有小学毕业生以上文化程度的33人,其中大学 本科19人,大学专科23人,中专3人,高中94人,初中85人,小学79人。在校生为:大学本科2人,大学专科6人,中专8人,高中4人,初中 n人,小学50人。
锡伯族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的从业人员和在业水平。1990年,吉林市锡伯族在业人口为219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9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5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6人,商业工作人员6人,服务性工作人员n人,农林牧渔劳动者21人,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101人;不在业人口计69 人,其中在校生23人,料理家务12人,待升学2人,市镇待业3人,离休、退休、退职23人,丧失劳动力5人,其他1人。
从上述职业分类人口数可以看出,吉林市锡伯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数的27%。
三、黑龙江省的锡伯族教育
有文字记载的锡伯族教育是从黑龙江开始的,时间是在清朝康熙 中期。在这之前,没有兴起 正规的学 校教育主要是 私塾教育。康熙中期的教育活动不是以锡伯族本身创办学校某项教育机构的形式来进行的,而是完全依赖清政府的仁设立施。锡伯族少部分的优秀儿童才被送到清政府官办的学校里,专门学习满语文并练习骑射。
《清会典》记载:康熙 三十四年(1695)清政府于“墨 尔根城设义学二所,于新满洲锡伯、索伦、达呼尔及进豹皮的达呼尔等每佐领下,选取优秀幼童各1人,入学读书”。《吉林通志》说这“是为黑龙江建学之始”。这些记载表明,康熙中期,国内大治,政权稳定,清政府为笼络人心和加速融化东北地方各民族开办了义学。锡伯族也是满族 主要的笼络对象。但尽管这样,当时能就学的人数是很少的。当时第一牛录用兵30人,连同家属在内约1万人。每一牛录的适龄幼童自然是很少的。康熙三十四年(1695),驻扎在黑龙江境内的锡伯牛录,据统计,在齐齐哈尔城的锡伯牛录,按清政府的规定,每牛录选取一名幼童进学就读,总共也就只有24名锡伯人入学按受教育,这些幼童只能是牛录头领(佐领)等官员子弟,众多甲兵子弟是难以有入学受教育机会的。当时的学习内容是“教习书艺”,所谓“教习书艺”是“满洲幼童,学习满本、满语。蒙古幼童,教习满洲、蒙古书、满洲、蒙古语… … 并教习马、步、箭”。“马、步、箭”是艺;而书,是“因故明学制之旧”,即四书、五经、策论等。无论被纳入新满洲的锡伯、索伦、达呼 尔,还是蒙古都必须学习满语满书。这是造成锡伯族后来语言文字失传的根本原因。
到了康熙四十年(1701),黑龙江地区的锡伯族大部分迁调到盛京各地。留居的锡伯族人数很少,没有编成独立的牛录,因此,能够享受入学教育的人就更廖廖无几了。
解放以后,黑龙江省的锡伯族人数还是不多,且居住分散各地,没有条件单独设立本民族学校,能够入学的只能在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学校就读。据双城县的统计,有4129名锡伯族小学生和1903名锡伯族中学生就读。其中农丰镇全镇锡伯族有152 户,570人,1985年在校小学生为13人,中学生50人。
文化大革命以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一部分锡伯族学生有机会到省内外高等学校学习。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9002人,全省锡伯族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1270人),齐齐哈尔市(1553人),双城市(2547)。全省锡伯族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132人,专科275人,中专307人,高中l123人,初中2642人,小学2739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为:大学本科27人,大学专科39人,中专40人,高中184人,初中471人,小学1299人。
按职业大类的人口数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26人,国家机关、党群 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07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78人,商业工作人员183人,服务性工作人员175人,农、林、牧、渔劳动者1927人,生产工人、运输工人873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13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占在业人口的20%。
黑龙江省双城市农丰满族锡伯族镇,是以满族、锡伯族为主体民族的镇,位于双城市西北部,距县城28公里。该镇原为农丰镇,1990年经省政府批准改为农丰满族锡伯族镇,有13个村,25个自然屯,全镇21452人。全镇有中学、职业中学15所,其中全日制中学1所,初级职业中学1所,小学13所,全镇基本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全镇13个村都办起学前班,5一6周岁儿童入班率10%,巩固率100%,并有四个村办学前三年教育这四个村的4周岁儿童全部入班。幼儿教师经培训合格率达8%以上。中心小学,保收小学的学前班经市教委验收被评为标准化学前班。
基础教育:全镇13所小学”在校生18710人,其中锡伯族学生873人,普及初等教育的入学率9.4%,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10%,小学教师267人,其中锡伯族教师43人,农丰中心小学和乡中学于1984年各建一幢标准较高的三层教学楼,全镇14所学校全部实现砖瓦化。已建成标准化小学1所,合格小学10所,基本合格小学2所。全镇中学1所,在校生960 名,其中锡伯族 学生473名,中学教师103名,其中锡伯族教师37名。1994年,该镇有18名锡伯族高中毕业生考入省内外大学,其中重点大学3人,普通大学14人,专科1人。锡伯族教师郭秀珍(女)于1992年评为全国先进教师。该镇评为地区级先进教师7人,市级15人。
职业教育:该镇1991年新建一所初级职业中学。1995年在校生28名,有教师32名,其中锡伯族9名,专业教师9人,文化课教师16人,该校为全国职业中学实验学校。
成人教育:1984年该镇成立了镇农技校,该校有校长1人,主任1人,专职教师3人。全年开班培训学员,共办班60多期,培训技术人员和致富能手近1000人。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46周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东北三省锡伯族聚居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都有了较快的进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锡伯族不仅有了大批的中学和中专毕业生,而且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他们之中,已不乏硕士、博士高级人才。他们有的成为工程师、教授、科验人员;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成为医务人员;有的成为中小学教师;有的担任了党、国家和军队的各级领导干部。随着党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东北锡伯族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发展。
(参加本次调查的还有新疆教育研科所傅刚、察布查尔县一中春晓光等。东北三省、市教委、民委及锡伯族联谊会给予大力协助并提供了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