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里,我们十分高兴地迎来了伊犁师范学院建校五十周年的喜庆之日。
五十年来,特别是解放后,伊犁师院沐浴着党的阳光从小到大,由柔弱的幼芽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北疆地区的最高学府。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她又紧紧抓住历史的契机,迅速发展成为自治区高等院校群星谱中一颗耀眼的新星,成为自治区培养、培训中学师资的重要基地,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乃至全疆培养培训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各民族人才,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边疆的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喜庆之余,回顾学校曲折而令人难忘的发展历程,对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再创辉煌的明天无疑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伊犁师范学院是1980年5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她是在1954年9月成立的伊犁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伊犁师范学校的前身则是1943年4月17日成立的伊犁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
追溯历史,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的前身则是1934年成立的伊犁省立第二中学。1933年4月12日,盛世才上台后,出于维护其政权的需要,公布了“八项宣言”和“三大政策”,同年8月1日,又宣告新疆民众反帝会在迪化成立。接着为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在伊、塔、阿三地区成立了各民族的文化促进会。伊宁市各民族文化促进会通过集资,先后办起了维吾尔、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回族等学校,吸收各民族学龄儿童人学。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34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伊犁省立第二中学(又名伊犁五族中学、伊犁民族中学),共投资银标3000两,其中2000两由政府拨款,1000两由地方募捐。用汉、维、哈、锡伯、蒙古五种语言教学,有10个班.50。多名学生,是当时伊犁的最高学府。该校是初级中学,由省教育厅领导和管理。尹守谦任校长并负责筹建工作,学校实行董事制,董事为萨拉春、吴光荣。学校设训育科、教务科、总务科,后又增设军训科。1936年,因校舍不敷使用,选择新址建校(现伊宁市八中),伊犁公署今省立二中迁往惠远,更名惠远初级中学,附设师范班。1938年校舍建成后,学校迁回伊宁市。有5个班,155名学生,附设师范班2个,90名学生,全校共计245名学生。到1941年又增设1个高级师范班和两个女生班(其中一个简师班)、一个维语班(简师班)和一个哈语班。1944年9月,因爆发三区革命,学校停办。省立二中开设的基本课程有:国文、数学、俄语、历史、地理、博物、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公民、军训。各班用民族语言授课的音乐、美术、体育、军训等课程通过翻译进行。
伊犁省立二中从1936年到1944年八年中,共办班40多个,毕业生约1600多名,为发展伊犁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各民族知识分子。原民族军中校、自治区人大副主任阿满吐尔·巴依扎库夫(柯尔克孜族)、原民族军少校艾尼·克热莫夫(维吾尔族)、原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艾瓦孜别克(哈萨克族)、全国三八红旗手、原友谊医院五官科主任医师刘益梅等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
1946年,伊犁省立二中恢复招生。当时三区革命临时政府教育负责人很重视中学教育,所以该校发展较快。并在当年将伊犁省立二中改建为伊犁高级中学,招收七年制毕业生9个班,加上原有的6个班,共计15个班,447名学生。
1948年4月17日,新似省联合政府教育厅厅长赛福鼎·艾则孜在伊宁市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把伊犁中学改建为省立中级专科学校。共有18个班,学生500多人。校长由三区革命临时政府任命,艾尼瓦尔·汗巴巴兼任校长。
1949年10月31日,新盟中央委员会就阿合买提江·哈斯木等五位烈士善后安排作出的决定中,“将设在伊宁的专科学校命名为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开始设有两个简师班、一个农技班、一个牧业班、三个高中班(其中一个女生班、一个教师进修班),后又增设一个司法班、一个建筑工程班、两个简师班、两个教师进修班。共有18个班,500多名学生,其中农技、牧业、建筑工程等职业班的学生中有机关干部、教师、复员军人等,有南疆和乌鲁木齐学生30名、塔城30名,阿勒泰36名。职业班的学生全部享受供给制,吃的、穿的、盖的全部由学校发给,实行军事化管理,学生穿的全都是黄军装,只是没有帽徽和肩章。
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采用当时苏联的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全都采用凯洛夫的。开设有政治、农业、畜牧、建筑、财经、师范等专业。学校师生所用教材、包括学习参考资料大都是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进的,考试题也是从阿拉木图寄来的。那时,除文化专业课程外,还设有军事训练课、俄文课和体育课。考试时,只有文学课是笔试,其它课均以口试为主。专科学校的军事课由民族军上尉军官阿不都热依·伊力亚斯任主任,由两名少尉军官任教。一周上两节军事课。第一年讲授的内容是普通兵条例,第二年是各种兵器的性能、保护常识及使用技能,第三年是各种轻重机枪和各种追击炮的性能。
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还先后成立了“革命青年团组织”、“同盟会组织”,会员们除了学习文化专业课、军事课外,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如宣传政府的各项政策,开办夜校,动员督促适龄儿童少年进校学习,宣传包办婚姻的害处,进行移风易俗教育,要求人们互尊互爱,搞好民族团结等。
那时,专科学校的学生接受新事物很多。在课余时间阅读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寄来的各种进步书籍,其中有维文、哈文、乌孜别克文、塔塔尔文的各种杂志和小说,还有列宁、斯大林的有关革命书籍。三区革命的领导人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也经常到学校给师生作报告、听课,鼓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
由于接受苏联的革命进步思想,专科学校师生的革命热情高涨,思想很活跃。新疆和平解放后,在伊宁市庆祝流行的队伍中首先带头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口号就是专科学校的学生。1950年1、2月间,专科学校的学生还分头下到各县(市)农村,厂矿企业等单位,配合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开展建立基层政权,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工作,为伊犁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1951年,新疆省人民政府决定,将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的大部分专业的学生迁往乌鲁木齐与新疆学院合并,原校址只保留师范专业和高中部分。先后转走有55。名学生。这批学生毕业以后,分配到南北疆,有的参加土改工作,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成为新疆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当时,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在全疆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一定的影响。1953年,中央高教部组织的教育工作检查团,对该校进行检查后,对该校为新疆民族文化教育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还向各地转发推广过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的办学经验材料。
1954年夏天,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分设为伊犁师范学校和伊犁男子高中。伊犁师范学校学制为三年,有13个教学班,学生500多人。在五十年代,伊犁师范学校除招收中师班以外,还招收初师班和幼师班,修业年限为三年,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级学历者,入学年龄不作统一规定,1958年,师范学校师生参加大炼钢铁,忽视课堂教学活动,教育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随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教育事业发展对师资的需求,1959年7月6日,经自治区批准,将伊犁师范学校更名为伊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为艾赛因,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在伊犁男子高中的基础上,成立了伊犁第二师范学校,招收汉族学生,学制三年,校长为沙迪克、张家瑞。同年,伊犁第二师范学校被伊犁区党委确定为重点学校。
在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五十年代,伊犁师范学校遵照毛主席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和1952年教育部颁发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中规定的“通过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及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在学生中普遍进行阶级斗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一个祖国、一个党、一条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1963年后,广泛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
1961年至1965年,伊犁第一师范学校、第二师范学校,除招收普通中师班外,还招收了艺术、体育、汉语等中专班。同时,相继开办了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不专班,培养民汉语言兼通的教师和干部。截止1965年,两校先后从北京、天津、保定、唐山、阜新等地共招收了440名学习维、哈语专业的汉族大专生。为了帮助人口较少的民族发展教育事业,1961年,伊犁第二师范学校还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招收了一个锡伯族中师班,共42名学生,单独编班进行培养,这批学生在发展察布查尔县基础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5年初,伊犁第二师范学校改名为耕读师范学校,划拨了2000亩土地,设半耕半读班和全日制班。
1966年,“文革”开始,两所师范学校停课“闹革命”,中断招生五年之久。期间,政治理论被“语录”代替,读报纸、大批判代替了语文课,学校秩序混乱,一部分校领导、教师被打倒。
1971年3月,伊犁第一、二师范学校合并为伊犁师范学校,当年恢复招生,实行推荐招生制度,学生文化程度差异很大。学校也一度搬迁到伊宁县哈尔巴克(十月公社)开门办学。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规。1977年,学校全部搬回伊宁市原伊犁第一师范学校校址。这期间,学校设置了普通中师、音美、体育、翻译、工业基础、电教、汉语、幼师、英语、维语、语文、数学等专业。
1978年,伊犁师范学校恢复了大专班招生,有中文、数学两个专业。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充实加强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1980年5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伊犁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伊犁师范学院。目前,学院设10个教学系部,19个师范专业和9个非师范专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伊犁师范学院伴随着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前进脚步,伴随着边疆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走过了五十年的艰苦奋斗的历程。从伊犁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讲,可以说1948年成立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是第一个里程碑,1954年建立伊犁师范学校是第二个里程碑,1980年兴建的伊犁师范学院则是第三个里程碑,她预示着伊犁州的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新的发展。
今天,遍布天山南北、伊犁河畔的几万名伊犁师院的校友,翘首企盼,迎来了母校五十周年的生日。回顾过去,我们感到欣慰,展望未来,我们深感任务艰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伊犁师范学院美好的明天。
(本文原载《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