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新疆锡伯族教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到2000 年, 新疆锡伯族小学在校生3812人 ,专任教师417 人;初中在校生2111人 ,专任教师207人;高中在校生 963 人 ,专任教师66 人 ;职业中学在校生55人,专任教师19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 290 人 ,专任教师 54人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24人 ,专任教师119 人 ;幼儿园在校生916 人, 专任教师41人。锡伯族教育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锡伯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锡伯族教育研究也得到了较大进展 ,主要表现在科研队伍扩大, 研究机构增加 ,研究范围拓展 ,成果数量增加 ,对外学术交流日益广泛等方面。
一、学术团体的建立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前 ,新疆没有锡伯族学术团体, 锡伯族教育研究虽有所开展 ,但由于种种原因,仅限于为数不多的一些介绍性文章 。“文化大革命”中锡伯族教育研究完全停止,许多资料失散 。1980 年以后, 新疆锡伯族群众性学术团体纷纷建立起来, 先后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语言文字研究学会, 新疆锡伯族语言研究学会, 乌鲁木齐锡伯族语言研究学会, 伊犁自治州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 、文学研究会,克拉玛依市锡伯族学会以及巩留县锡伯族语言学会等学术团体。这些学术团体制定了章程, 共发展了600多名会员 ,并通过举办研讨会, 出版论文集等形式 ,开展包括锡伯族教育在内的学术研究活动。
除这些群众学术团体外 ,“文化大革命”以后还恢复建立了新疆人民出版社锡伯文编辑室 ,新疆教育出版社锡伯文教材编辑室,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教育局成立了锡伯文教学研究室, 自治区民语委配备了3名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人员 。此外,自治区教育厅教科所 、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民研所 、古籍办、新疆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新疆人民出版社、伊犁州教育局、伊犁州师范学院也有一部分科研人员从事锡伯族教育研究,目前新疆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锡伯族教育研究队伍 。
与此同时, 为繁荣发展锡伯族文化教育, 有关部门和学会组织相继创办了一些刊物, 兼发锡伯族教育研究文章 ,其中新疆人民出版社锡伯文编辑室编辑出版的《锡伯文化》是全国惟一的锡伯文正式刊物。区内外兼发锡伯族教育文章的刊物还有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语委主办的不定期刊物《学会通讯》(锡伯、汉文)、察布查尔政协主办的《察布查尔文史资料》以及《察布查尔报》(锡伯文)、《伊犁文史资料》、《伊犁师范学院学报》、《新疆师范学院学报》、《民族教育研究》、《中国民族教育》等, 这些刊物在开展锡伯族教育研究、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研究成果数量增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锡伯族教育研究工作者冲破“左”的思想束缚,不断扩大锡伯族教育研究领域,并使锡伯族教育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不断推出,文章数量逐年增加。这些成果包括著作、论文、调研报告、评述、史志等共 177 部(篇),其内容包括锡伯族教育历史研究、锡伯族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双语教学、锡伯族女子教育,锡伯族教育人物、锡伯族学校介绍等 ,兹分述如下:
(一)教育史研究
民族教育史研究是民族教育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 ,是推动理论研究的基础。20 世纪50年代初,新疆就有学者从事锡伯族教育史(包括某个朝代或某一时期的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研究。1963 年内部铅印的由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新疆少数民族历史调查组编写的《锡伯族简史简志》中就有对新疆锡伯族教育发展历史沿革的描述 ,但其内容失之太简,只能帮助人们了解一般情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在锡伯族历史研究领域均有关于锡伯族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如由贺灵、佟克力编写出版的《锡伯族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贺灵、佟克力、佟玉泉主编的《锡伯族百科全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等书对锡伯族教育发展情况做了较详尽的论述。与此同时,研究锡伯族教育历史的论文也相继问世,比较有代表性和特点的有:苏德善的《解放前的锡伯族教育》(《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87 年第3、4期),佟克力的《解放前锡伯族文化教育发展概述》(《新疆大学学报》1992 年第 3 期), 付刚 、葛丰交 、贺灵 、何坚韧的《锡伯族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刘成的《锡伯族教育及其发展》、韩富清、托福善的《伊车嘎善锡伯族教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锡伯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文件汇编》1990 年自治区语委编),《试论盛世才统治时期的新疆锡伯族教育》(首届全国锡伯族古籍、文化研讨会交流论文1995 年5 月),贺文君的《新疆三区革命时期的锡伯族文化教育研究》(同上),雪林的《新疆锡索满文化促进会的始末》(《锡伯文化》1998 年第32 期),吴文龙的《色领队兴办学堂》(《锡伯文化》1998年第 33期),何坚韧的《新疆锡伯族教育概述》(《民族教育研究》1994 年第 1 期),何溥滢的《锡伯族教育发展述略》(《民族教育研究》1999 年第 4 期), 苏崇安的《新疆锡伯族教育事业回眸》(《伊犁日报》2001 年 5 月 11 日)。其中《锡伯族教育的历史 、现状与对策研究》 ,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子课题。该课题已达到自治区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
除上述论文外,新疆锡伯族教育史的专著也撰写完成 。由葛丰交同志主持的自治区哲学
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疆锡伯族教育史稿》于 2002年3 月编写完成。《新疆锡伯族教育史稿》共七章 ,二十节, 十七万字 。该研究成果在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从扼要介绍锡伯族历史入手 ,对锡伯族教育的产生、发展、变化和繁荣的历史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研究, 较全面 、系统地阐述了 230多年新疆锡伯族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全貌 ,初步揭示了各个时期锡伯族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其中关于双语教学等锡伯族教育的基本经验 ,对新疆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具有较大借鉴意义。这项成果的问世, 填补了新疆锡伯族教育史的空白。
此外 ,伊犁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镇等州、县、镇的地方志和教育志陆续编纂完成 ,许多研究人员将多年的考察、访问及研究的成果向社会公布, 为从事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提供了更多、更深入的信息, 为锡伯族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教育现状、对策及专题研究
一些学者和教育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很注重这方面的研究 ,一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 。较有代表性的有黄家庆的《锡伯族教育事业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锡伯文化》1993 年第17 期)、郭向志的《新疆锡伯族双语人才形成探微》(《锡伯文化》1995 年第 21 期)、丸山孝一(日本)的《中国新疆锡伯族的教育民族志》(《中国民族教育》1992 年第 4 期)及《少数民族教育民族志方法论(2):伊犁锡伯族民族教育的历史背景》(九州大学比较教育文化研究设施纪要 43·1992)、欧阳志的《新疆 5—16岁锡伯儿童智力发展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 4 期)、葛丰交的《锡伯族教育现状与特点》(《中国民族教育》1995 年第 1、2 期)、《东北锡伯族教育述略》(《满族研究》1997 年第3 期)、付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疆锡伯族教育》(全国跨世纪民族教育研讨会交流论文)、周容、冷英的《4—11 岁锡汉儿童数学概念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比较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3 年第3 期)等。上述论文、调研报告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决策的可靠依据 。
(三)锡、汉双语教育研究
锡汉双语教育研究是近十几年来从事锡伯族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业余工作者关注和潜心研究的一个课题。较有代表性和特色的论文有:德林的《锡伯族“双语”教学回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锡伯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文件汇编》1990 年)、班吉苏的《新疆锡伯族的双语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民族教育研究》1996 年第 1 期)、贺忠德的《16 世纪以后锡伯族使用双语概述》(《西域研究》1995 年第 1 期)、《中国锡伯族双语研讨会综述》(《新疆社会论坛》1995 年第4 期)、付刚的《锡伯族学校双语教学现状与改革》(《民族教育研究》1990 年第 1 期)、谢肇华的《民族语文与民族现代化———以新疆锡伯族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佟加庆夫的《察布查尔县堆依齐牛录中心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锡伯文化》1998 年第 32 期)、葛丰交的《试论新疆锡伯族双语教学问题》(《满语研究》2002年第 1 期)、何坚韧的《锡伯族中小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意义及问题初探》(《语言与翻译》1994 年第 4 期)、郭秀昌的《谈锡伯族的双语现象和双语教学》(《锡伯文化》1995年第 32期)、伊津太的《建国以来锡伯族双语教学回顾》(《锡伯文化研究》1994 年第 1 期)、《令人担忧的锡伯族双语教学》(《锡伯文化》1993 年第 17期)、穆德智的《中国锡伯族的双语教学》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小学双语教学经验总结及其改革方案》等 。
在双语教育研究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由郭建忠 、扎玉升先后主持, 贺忠德、付刚、刘成 、佟加庆夫 、何坚韧、伊克坦等同志参与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课题《中研究》于 1992 年获准立项, 经五年多的协作攻关已顺利完成, 这是建国以来锡伯族双语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 也是到目前为止锡伯族研究方面第一个被全国社科办批准立项的国家级研究项目 。该课题成果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锡伯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现状及发展对策,以及双语教育对促进锡伯族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同其他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文化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全篇共5章19 节30多万字 。
锡伯族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针对锡伯族小学“双语”教学效率不高,质量提高缓慢等问题 ,为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锡 、汉双语教学的路子, 大面积提高锡伯族教学质量 ,从1990 年9 月至1996 年6 月, 由付刚、文清同志主持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在该县堆依齐牛录小学和纳达齐牛录小学组织实施了“锡伯族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 。实验采用“锡语起步, 汉语为主, 以锡促汉 , 锡汉兼通”的双语教学模式 ,自编实验教材 ,运用传统的锡汉对译教学法 ,在汉语教学中实施“先语后文”的教学程序 ,经过六年的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并形成了《锡伯族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报告》。专家测评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汉语听、说、读、写及识字量几项指标成绩均明显优于对比班,锡伯文成绩更为突出 。实验证明,实验中所采用的上述双语教学模式 、教学原则及教学程序 ,是科学的、可行的 ,是符合锡伯族学校教育实际的 。双语教学实验不仅统一了全县锡伯族小学领导和教师对双语教育的认识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锡伯族学生的双语学习成绩和汉语能力,同时,为汉语教育进一步发展和锡伯族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
(四)女子教育研究
据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新疆锡伯族 6 岁及 6 岁以上人口 32018 人 ,其中女性15886人, 占 49.62%,锡伯族 6 岁及 6 岁以上受过各类教育的女性人数及比例分别为:小学4179 人, 占 26.30%, 初中 4508 人, 占 28.38%, 高中 2779 人, 占 17.49%, 中专 1659 人 , 占10.44%, 大专1463 人 ,占9.21%,大学本科663 人,占 4.17%,研究生13 人,占 0.08%。随着锡伯族女子教育的发展 ,女子教育研究引起专家 、学者的关注 。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陆续有这方面的论文发表。较有代表性的有葛丰交的《锡伯族女子教育探析》(《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第 3 期)、《哈萨克妇女教育与汉、维吾尔 、锡伯、乌孜别克妇女教育比较研究》(新疆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该成果较为详细地叙述了自辛亥革命以来新疆锡伯族女子教育发展的沿革,运用大量数据和实例反映了建国以来锡伯族女子教育取得的成就 ,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和衡量教育的各项指标 ,把锡伯族女子教育情况、文化素质与全国 、汉族和部分文化教育发达的少数民族女子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了锡伯族女子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总结了经验 ,提出了锡伯族女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颇为专家学者所瞩目。
除此之外, 一些研究锡伯族教育人物,介绍锡伯族学校的文章也见之于报端 ,人物专辑也与读者见面。由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伊犁自治州政协、察布查尔县政协编辑出版的《锡伯族人物录》于2001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其中收录了许多古代、近代 、现代和当代的锡伯族教育人物 。贺灵、佟克力、佟玉泉编撰的《锡伯族百科全书》(1995 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也入选了不少各个历史时期锡伯族教育人物辞条 。近十年来介绍锡伯族教育人物的文章主要有:佟加庆夫、瓜尔佳、文明的《锡伯族杰出教育家—色布西贤》、郭曾林的《佟荣昌兴办教育二三事》、《佟精阿的简历和教育颂词》(《伊犁文史资料》1990 年第 6 集)、佟加庆夫的《锡伯族教育改革的先驱者—萨拉春》(手稿)、何坚韧的《心灵的雕塑者—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春晓光》(《新疆教育报》1993年 12 月 5 日)、葛丰交、何坚韧的《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全国优秀教师顾宝昌》(《中国教育报》1993年12月 5日)、葛丰交的《民族教育研究的佼佼者—记伊犁地区教育处教育室主任付刚》(《新疆教育报》1992 年5月14 日)、何坚韧的《葛丰交 ,多收了三五斗》(《新疆教育报》1995年第 4期)、崔吉春的《心血换来群芳艳—记全国劳动模范佟文兰》 、毅顺 、寒野的《付氏三兄弟》(《伊犁日报》1994 年 6 月 25 日)、永芳的《郭基南, 传递锡伯文化的使者》(《新疆经济报》2000年 4 月 15日第四版), 上述文章较为详尽地介绍了锡伯族教育人物的先进事迹、突出贡献以及他们的教育思想、观点。
三 、学术交流日益广泛
1980 年以后,有关部门和锡伯族学会先后多次召开不同规模的全国性、全区性的学术研讨会 ,其中包括对锡伯族教育的研讨与交流。这些研讨会分别是 :“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字学术研讨会”(1981 年10 月察布查尔县)、“辽宁省首届锡伯族文史资料和文化古籍编辑整理工作研讨会”(1984 年 3 月沈阳市)、“全国锡伯族历史 、语言文字 、文学艺术学术研讨会”(1986 年 9 月伊宁市)、“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1986 年 5 月沈阳市)、“全国首届锡伯族语言文字工作会议”(1989 年 10月 ,乌鲁木齐)、“辽宁省锡伯族民俗研讨会”(1992 年5 月沈阳市)、“中国锡伯族双语教育研讨会”(1992 年 5 月新疆察布查尔县)、“首届全国锡伯族古籍文化学术研讨会”(1995年 5 月察布查尔县)、“黑龙江省锡伯族研究会首届年会暨锡伯族文史研讨会”(1997年 7 月齐齐哈尔市)、“锡伯族文艺研讨会”(1992 年 12 月察布查尔县)、“第四次沈阳锡伯族学术研讨会”(2000 年 9月沈阳市)、“新疆锡伯语言学会 200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02 年 1 月乌鲁木齐市)。研讨会入选 、交流的论文、研究报告中有不少文章涉及锡伯族文化教育的内容。上述研讨会的举办 ,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对繁荣锡伯族文化, 发展锡伯族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 一些锡伯族专家、学者应邀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交流锡伯族教育研究论文 。同时, 国外一些学者也关注锡伯族教育研究, 到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考察访问,发表了有关新疆锡伯族教育的研究论文。
综上所述, 新疆锡伯族教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呈现不断深化和进步的趋势。但从锡
伯族教育研究总体来看, 目前的研究人员数量还很有限 ,并或多或少存在知识和理论方面的缺陷,投入的经费和力量微乎其微 。国家 、自治区对该领域研究的引导、指导和奖励还较有限 。信息缺乏, 与国内、区内各类民族教育之间及锡伯族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研究与交流不够 ,对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引进较少。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和不足 ,进一步扩大研究队伍,增加投入,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与质量 ,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通力合作 ,打开锡伯族教育研究的新局面。
(本文原载《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