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伊车嘎善锡伯族教育(韩富清、托富善)
伊车嘎善锡伯族教育(韩富清、托富善)
发布时间:2023-04-15 18:27
302

       一、概况

       “伊车嘎善”是我区唯一的锡伯族民族乡,位于霍城县霍尔果斯河以东20公里处,总而积80多平方公里(10多万亩),有伊车嘎善、喀拉塔石、柳树渠、车哲嘎善、加尔苏等五个村,2413户,11674人。有锡伯、汉、回、维、哈萨克、达斡尔、蒙古、满、壮、东乡、俄罗

 斯等14个民族成份,其中锡伯族1762人,占总人口的13.6‰主要分布在伊车嘎善、车哲嘎善、加尔苏三个村。

 20世纪90 年代,全乡有两所初级中学,一所带帽中学,五所全日制小学,一所哈萨克寄宿学校和七个教学点,在校学生2689人,其中锡伯族学生342人(中学生103人,小学生239人),教职工189名(办公147人),其中锡伯族35名(办公30名)。 入学率99%,巩固率97.6%,毕业率93.8%,普及率98.9%,“双教”都已合格。1987年以来锡伯族学生考入大、中专、技工学校的学生已达52人(其中大专15人、中专25人、技校9人)。

       二、数育发展情况

       “伊车嘎善”,锡伯语是“新的村庄”或“新的乡村”的意思。伊车嘎善的锡伯族是清代伊犁锡伯营官兵的后裔(是1798年和1833年前后由锡伯营往霍尔果斯地区索伦营补充的兵丁)。“伊车嘎善”锡伯族学校教育始于1901年,正式办校是1910年。这个时期的学校称“索伦营领队部学校”,校址设在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四团二连所在地(原索伦营迁址后的营部),有两个班20来个学生,学习满文和汉文,教师都是锡伯族,用锡伯语进行教学。教育经费群众自己负担,由营部统一管理。学生除学习外还帮助教师种地种菜。这个时期霍尔果斯地区只有这所锡伯族学校(也是仅有的一所学校),每个学期教师变动较大(每年换八次教师),学习受到一定影响,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群众对学校十分支持和重视,因而学校越办越好,而且为后来的锡伯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那时上过学的仍健在的七旬老人,都能阅读锡伯文书籍和报刊杂志。同一时期,还有十多人去苏联学习了技术。

 三十年代初,索伦营旧制被废除,学校也改为公立学校,教育经费由国民政府教育机构统一划拨,校长和教师由上级发派和委任,教师都是锡伯族,用锡伯语授课,教授锡伯文和汉文。另聘请一位叫伊凡的俄罗斯族人教俄语。学生已增至四十多名。当时因方圆二十多公里只有这所锡伯语学校,远处来的学生住校就读。学校于1938年至1939年间迁址“伊车嗄善”(今伊车嘎善锡伯乡,伊车嘎善村)改名为“伊车嘎善锡伯学校”,学生人数超过50名,除本地教师外,还有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人任教。学生主要学习锡伯文和汉文。1944年汉文的教学间断。这时伊车嘎善地区已有一所公办哈萨克学校(学生人数很少),加上1939年办的俄罗斯学校,共有三所学校。俄罗斯学校因1954年俄罗斯人回苏联而停办,哈萨克学校办办停停,未能很好发展,唯有锡伯族学校在本民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在当时的“锡索文化会”的具体指导下,学习科目增加,学校工作很有起色,班数增加了5个,学生增至71人(其中女学生10人)。现在新疆各地工作的五十岁以上的伊车嘎善籍的锡伯族干部职工,都是该校毕业的学生,其中县团级以上的就有6人,获高级职称的4人。他们通晓锡伯文、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有的还会俄文。

 解放后,伊车嗄善锡伯族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49年学校恢复了汉语学习。1952年首批五人去察布查尔上锡伯中学。1953年又去了八人到1960年为止。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上高中。1959年起,有了第一代的大学生。随着伊车嘎善锡伯族教育事业的发展,1966年办起了自己的第一所中学一一伊车嘎善农业中学(并筹建了柳树渠村和客拉塔石两个村的汉族学校)。第一年招中学生19名,第二年招生17名(共有两名汉族学生),半农半读。教员两名,全用汉语授课,校长由公社书记担任。这个时期的学生后来都成为伊车嘎善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1960年起锡伯文的学习停止,后来的十年动乱,对伊车嘎善教育同样也是一场浩劫。从60年代初起,锡伯族学生失去了学习锡伯文的机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伊车嘎善锡伯族教育不断发展,每年都有不少初、高中毕业生考上内地和自治区的大、中专以及技工学校,又有两名被选送到中央民族学院干训部进修学习,现在霍城县各局和乡(镇)场做领导工作的伊车嘎善锡伯族干部就有10名,获中、高级职称的12名,从1980年9月起,锡伯族聚居的伊车嘎善村伊车嘎善小学和锡伯族学生较多的二中恢复了停止二十多年的锡伯文教学,配备了两名专职锡伯文教师(每校一名)。这两所学校共有十八个班(小学12个、中学6个)幼儿班一个,教职工《包括代课41名,其中锡伯族33名,教师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大专3名、中师3名,高中21名。1982年自治区民委拨专款五万元,给二中盖了四百平方米砖混结构的办公室和教室,伊车嘎善乡自筹三万元又盖了仪器室和实验室。1985年上级又拨款三万元,伊车嘎善村自筹十万元,给伊车嘎善小学盖了12间混合结构的教室和办公室。从而建立了伊车嘎善锡伯族教育有史以来最好的教学环境。

       三、一个特殊问题

 伊车嘎善的锡伯族在特定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下,保存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虽然学校锡伯语文教学有过间断,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恢复和发展锡伯语言、文字及其教学工作,从1980年9月起在伊车嘎善小学和三中恢复了锡伯语文课。考虑到这两所学校都在伊车嘎善村,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学到初三毕业,为达到会写锡伯文简单文章的目的,从小学三年级起每个班每学期安排了两节课。即除完成中小学全部通用教材课程外,还要完成锡伯语文的学习任务。八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但效果不佳,反而成了包袱。其主要原因是:

 (一)学生的心理因素

 对学习锡伯语文课不够重视,认为不是主要的考核科目,可学可不学,加上没有单独编班,两所学校都是混合班,同一班里除了锡伯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文课外,其他民族的学生可不学,或可上自习,可做其它作业。其结果不但学习效果差,而且助长了学生不重视心理。

 (二)教师的心理因素

 最近两年,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两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上不去,上级主管教育部门批评较多,造成教师的精神压力很大,不少老师议论,是否锡伯语文课学习时间占去课时影响了其它课的学习;有的主张初三不设锡伯文课(实际已经做了),甚至有的提出不学锡伯语文,认为没有出路。

 (三)领导因素

 自从恢复锡伯语文教学以来,县、乡两级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在一般工作检查或专项工作检查中,从未询问了解过锡伯语文教学情况,甚至从未提过锡伯文的教学与学习情况,更谈不上予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由于以上原因,伊车嘎善各级学校的锡伯语文教学面临着夭折的危机。怎么办好?这是目前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锡伯族教育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特殊问题。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