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巩留县锡伯族的百年教育(关英杰)
巩留县锡伯族的百年教育(关英杰)
发布时间:2023-04-15 18:28
632

 巩留县是新疆锡伯族散居区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之一,锡伯族在这里居住生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2014年县公安局统计,巩留县锡伯族人口为1600人。

 一百多年前,锡伯族官兵奉命携眷驻屯巩留,开凿了锡伯渠,垒筑了大小营盘城堡,与当地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开垦了十多万亩良田,为开发建设巩留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锡伯族发扬崇尚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自筹资金,自己动手创办了塔斯托别锡伯小学(又称第九小学)和大营盘锡伯小学(又称十二小学),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锡伯族有用人才,同时也接收当地的汉回哈维等民族学生,为巩留县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两所学校均被政府接管为公立学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锡伯族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成倍增长,每万人口中受中大专教育的比例远远超过汉族和其他民族,处于领先位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锡伯族人民重视教育,长期努力的结果。

 光绪三十九年(1903年),大小营盘及锡伯渠胜利竣工后,为了供应新满营粮饷,清政府将“新满营原裁兵额二百四十名规复,编为练军两旗饬令携眷驻屯特克斯塔柳”,赛沙春被任命为营总(华仁达),他率领240名官兵及一千名家眷陆续进驻巩留大小营盘。当时清政府“另设总理屯务委员一员,每旗设营总一员,带队章京二员,委笔贴式、教习各一员”,这里的教习就是教师,锡伯族人民走到那里,学校就办在那里,迁居后两名教习分别至大营盘和小营盘教授锡伯族学生,这就是巩留锡伯族最早的学校。

 民国初期,巩留县教育仍处于私塾和经堂教育。锡伯族进驻后,境内锡伯族、满族、汉族人中就有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大营盘有锡伯族私塾佟先生,在家中开办私塾,有锡伯族满族学生二三十人。佟先生教授锡伯语、汉语两种语言文字。佟先生的学生中有一名锡伯族学生金宝,三十年代曾任过巩留县副县长。当时汉族人很少,一般官宦之家都雇有私塾教师“(《巩留县志》620页)。县至里所讲的佟先生就是1914年——1914年锡伯营积极兴办“尚学令”、“色公学校”(以色布希贤名字命名的学校)的佟精阿先生(1886——1942),当年,他是兴办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兼学校的经济管理。为了教授金宝等寒门优秀学生,佟先生主动腾出自家的数间房屋作为教室和教习办公室。还为学校捐送了一百斛(4000公斤)小麦,他自己出钱奖励优等生,佟先生为锡伯族教育呕心沥血,奋斗了一生。

 “尚学会”、“兴学会”的总旨是“注重教育、开办学校’,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在“尚学会”和“兴学会”中,有一大批从俄国留学回来的具有民主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热血青年。塔斯托别小学创办前,他们应塔斯托别群众的要求,派监督“兴学会”学校教育的劝说员明善先生(1909-1983)到巩留教授塔斯托别学生,在佟先生先生的影响下,巩留县锡伯人接受了反封建的新思想、新事物,剪掉了长辫子,开始用新的教法。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政府始办新学。民国30年(1941年),全县已有各小学30所,其中公立学校8所,私立学校22所。学校中有高小班、初小班116个,在校学生3685人,教职工134人(《巩留县志》620页)。

 1934年,巩留县建立了三民小学(汉回锡),共六个班,当时汉族人很少,其中锡伯族学生80多人。锡伯族教师有郭庆贵、何九林、赵富英。1942年,锡伯族人吴豪明到该校任教,1949年调任塔斯托别小学教师。

 1939年,锡伯族知名学者金宝到巩留任副县长,他是一名非常崇尚文化教育的人,“金宝任副县长期间,对巩留教育有一定贡献”(《巩留县志》737页)。在金宝的全力支持和鼓励下,1944年塔斯托别锡伯群众在佟德富的带领下,集资在塔斯托别东门外修造了锡伯小学,当时群众的积极性很高,有的上山拉运木料,有的拉板子做门窗,有的脱土胚烧砖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入冬前竣工。为了尽快开课,他们驾炉子劈柴,加火,半个月内烘干了教室,当年开办了三个班,八九十名学生,在县城三民小学和外地的学生都纷纷返回塔斯托别小学。锡伯族从察布查尔聘请了校长和教师。校长是佟海保,教员有赵伯年、赵连城、富文等。学生开始使用新教材,增设了体育、音乐等课,用满汉两种文字教学外,每周增加了三节维语课。

 郭庆贵先生是巩留教育界元老,1932年,他从新疆学院毕业,1933年任中国驻苏联宰桑领事馆主事(秘书)。1934年调任中国驻苏联塔什干总领事馆主事。长期在察布查尔县、巩留县、尼勒克县从事教育工作。他通晓锡伯、汉、维、哈、满、俄等多种语言文字。下面是郭老先生的回忆录:“1948年,把三民小学拆开,木料桌凳等一部分有回族拿到新县址修造汉回小学,一部分由锡伯族拿来在长街修造四间教室。到1949年,锡伯族小学有四个班,一百余名学生。校长郭庆贵、教员有庆昌、玉蝉、富谦等。1957年是大营盘小学最盛时期,小学六个班,创立了一个初中班,有一百八十余名学生。校长郭庆贵、教员是牛芳(汉族,教初中班语文)、郭学文、何九成、赵德伦、吴文英、林富贵、荣清等。到1958年,初中合并到县城哈中,我也去当教员,另一名教员是王玉柱(锡伯初中班班主任),该班学生六零年毕业,二十八名学生都去乌鲁木齐上各类中专学校学习。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多数学生回来,只有十余名学生坚持学习到毕业,在乌鲁木齐分配工作。

 从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里,巩留县锡伯族学生小学毕业后,有的去察布查尔中学上高中,有的去伊宁市上高中,毕业后到乌鲁木齐市或内地参加大专院校学习。由大专院校毕业者数十名,有顾永昌、顾永秀、顾永德、顾永平、赵福、郭壮寿、吴金福、吴金录、郭永寿、刘长胜、佟林清、达米兰、盛丰亮、富金城、郭忠全、盛丰和、吴景贤等人。

 中专高中毕业者有二十余名:关景连、闫铭中、吴景寿、佟福林、向共、关永刚、郭吉梅、郭壮梅、永庆、孝顺芝、吴文兰、郭建国、古尔香、文香、郭壮秀、盛丰林、富清、广福、苏雪梅、关洁玉、关美珍、郭忠贤、郭忠寿、郭永久、富喜花等。

 初中毕业者有二十余名:关福林、郭学文、荣清、王优珍、惠珍、郑谦、郭谦、韩政富、涂绍香、吴文英、富昭、韩长胜、郭忠灵、郭忠强、丽英、关金城、秉真、忠明、保成、郭康梅、吴玉梅、郭双英、郭斋、玉英、郭春林、佟奇山、多寿、曹祥寿、努尔哈力等。

 以上大专院校、中专、高中、初中毕业生,除初中毕业生四五人来参加工作外,其余都在内地、乌鲁木齐、南疆、阿勒泰、克拉玛依、伊宁市及伊犁各县市工作。

 伊犁三区革命期间,各地学校一度停课,1945年春节前后陆续复课。1947年10月,在三区革命政府的支持下,在伊宁市成立了锡伯索伦文化协会。在察布查尔、霍城、塔城、巩留等地都成立了分会,巩留县分会的会长是富寿(1910——1959)。

 锡伯族军民迁居巩留县以来,在师资、教材等方面都得到察布查尔同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许多人受聘请或受派遣或从大专等院校毕业后返回到巩留县工作,为巩留县的各项事业做出了贡献。先后来巩留县工作的人员有:佟精阿、赵伯年、庆昌、玉蝉、佟海保、明善、郭庆贵、吴豪民、伊则霖、伊温良、伊慧芳、图奇春夫妇、苏和富夫妇、金胜、常富林、吴博文、巴维贞、王玉柱、佟文兰、王玉环、赵顺利、佟文海、佟翠珍、关英杰、韩富灵、郭金、佟淑芳、郭永俊、郭富美、关志良、付文英、杨富明、吴明政、扎玉茅、郭素文、赵永久、关金玉、吴锡昌、赵苏珍、忠清等。

 七十年代是塔斯托别小学最盛时期,有二十多名教职工,汉维哈三种语言十多个教学班,二百多名学生。为了解决小学毕业生上初中难问题,1969年创办了附设初中班,除本大队学生外,综合农场及团结大队小学毕业生也到这里上初中,到1976年,初中班就达四个班,一百多名学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教职工自力更生修造了七八间教室,学校的文体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该校已成为乡里的文体活动中心,乡政府多次在该校举行了体运会。学习组织的文艺队到各地巡演,也曾到县电影院演出,韩英和该校佟秀芳演唱的锡伯族歌曲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78年9月乡中学成立时,初中班师生连同桌椅一同搬到乡中学,该校的校长也被评为伊犁地区先进教师和县委候补委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二所锡伯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容校貌焕然一新,都成为花园式学校。大营盘小学成为 全国百家“书香校园”。2014年,该校评为第六届全国优秀学校。2013年,塔斯托别小学评为自治区五十佳中小学网站。同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网校单位。2002年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赠15万元,新造教室276平方米。2014年,葛丰交同志通过日本朋友,得到日本驻华大使馆“利民工程”援助项目69万元人名币,新造教室552.5平方米。2011年张家港市捐助20万元电教设备,使学校的教学条件更加完善。

 巩留县两所锡伯族小学创办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加上援巩锡伯干部,他们有的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专家、教授、工程师,有的成为研究生出国留学,在各地各行各业工作的锡伯族干部有数百名,如:佟福林(自治区司法厅原副厅长)、关永刚(原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工会主席)、吴景寿(自治区民语委原党组书记)、吴景豪(伊犁军分区原顾问,副师职,曾获得“西北人民功臣”奖章和“西北解放纪念章)、普海(新疆广播师范大学副教授)、关秀梅(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维文编辑室原副主任)、葛丰交(自治区民委民族政策研究所原所长)、关刘贞(新疆艺术学院画家、教授)、韩长胜(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原主任)、佟林清(伊犁州文联原副书记)、郭庆贵(大营盘小学原校长、县政协常委)、王登正(原自治区中医院专家)等人。

 锡伯小学自创办以来一直用锡伯语教授锡伯文、汉文。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停止了锡伯文教学。十年内乱期内,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管理学校,不合格教师进入教师队伍,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下降。1983年,巩留县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锡伯文教学,韩富灵和关志良二同志分别调任塔斯托别小学和大营盘小学校长。但是,因锡伯族学生过少,每班只有几名学生,对锡文教学带来众多困难,三年后,又停止了锡文教学。下面是近十年来塔斯托别小学历任校长:佟海保(锡伯族)、关德善、别克布里逊、关福林(锡伯族)、安涯森、关英杰(锡伯族)、莫尔孜亚、韩富灵(锡伯族)、阿布都米提、窦海防、牛常林、热合买提江。

 大营盘小学历任校长:郭庆贵、关德善(锡伯族)、何九成、魏德洪、关志良(锡伯族)、赵义峰、佟翠芳(锡伯族)、贺斌、刘建国、杜培湘。

 锡伯族迁居巩留县一百多年来,一直坚持双语教学,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所以锡伯族中通晓汉、满、锡、维、哈等语言文字的人比比皆是。从1950年县委成立起,王灵秀、多林、关富林等多人担任过县委翻译和其他多部门的翻译工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锡伯族大中专毕业生遍布内地、新疆各地,返回巩留工作的较少。据2010年巩留县人口普查,全县1150名锡伯族人口中,大学本科生35人,大学专科生124名,高中生265人,初中生393人。每万人中大学生1383.3人,高中生2305人,初中生3419.1人,文化程度的比例高于全国,全疆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民族,仍处于领先地位。在教育子女方面,巩留县的德立文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十年内乱期间和之后,他在被诬陷、关押、失去工作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供应七个子女上完小学、初中、高中、七个子女又分别考上了北京医科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师范新疆中医学院大学、天津机械工程大学、新疆大学等高等院校。

 目前在巩留县各中小学中任教的锡伯族教师55人,其中大学36人,中师(专)生19人,将教室作为自己终生职业的人已占全县锡伯族人口的47%。

 巩留县塔斯托别乡先锋小学所获主要荣誉及接受社会各界捐助情况:荣获国家级“全国百强网校单位”、自治区级“自治区五十佳中小学网站”;2002年6月,邵逸夫先生捐赠15万元人民币,新建教室276平方米,2003年8月竣工;2010年10月,通过葛丰交同志的努力,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利民工程”项目捐助69万元人民币,新建教室552平方米,2011年8月竣工;2011年,江苏省家港市捐赠价值20万元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巩留县东买里镇大营盘小学所获主要荣誉情况:荣获全国百家“书香校园”荣誉称号、自治区第二届中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评比二等奖、自治区级健康教育艺术展演三等奖、自治州级青少年科普活动特色学校等。

 附录:巩留县锡伯族到俄国留学及任外交官的人员

 扎墨彦(1882——1952),辛亥革命前到惠达武备学堂上学,并任排长,毕业后赴俄国阿拉玛图留学。回国后曾任阿尔泰专员秘书,后因动乱返回巩留务农,扎墨彦精通满汉维哈俄等多种语言文字,对绘画、书法、医学等方面都有造诣。

 伊尚文(?——1957)察布查尔六牛录人,伊则玉之父,1928年从乌鲁木齐法政班毕业,在伊犁道署当专员,1931年任中国驻苏联斜米领事馆随习邻事,1933年回伊犁,1953年定居巩留县。

 穆克,巩留县人,1924年中国与苏联建交后,笔者姨父关清廉任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时带其小舅子穆克登到苏联学习裁缝,学成回国后在巩留开裁缝店谋生。

 郭庆贵(1905——1989)1932男毕业于新疆法政学校,在省政府外交股当科员,1933年任中国驻苏联宰桑领事主管(秘书),1934年赴中国驻塔什干总领事当主事。1935年回国从事教育工作。1955年到1973年在巩留县政协常委和政府委员。1989年在巩留县病故。

 德立文(1922年——2013)1947年赴原苏联阿拉玛图物理机械大学学习,1952年毕业后回国,先后在农四师农业机械修造厂和巩留县修造厂工作。2013年在巩留县病故。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