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基地(馆):本项目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乡锡伯博物院(原锡伯民俗风情园)内建立,以现有的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为基础,依托业经立项的5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和12个自治区级非遗名录项目进行展示和传播,形成其整体性展示传播体系。博物院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基地占地面积10亩,使用面积1900平米,独立成院,近期已完成其内外部的装修工程和展馆的布置,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极大方便。院内风景优美,周边道路、水电、通讯等设施完善,地处交通要道,车辆畅通,又在旅游景区内,可将非遗名录展示传播与文化旅游进行互动,不但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而且通过与旅游结合可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5.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本项目拟建在察布查尔县城镇二区,基地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项目,以察布查尔天山弓坊有限责任公司实施主体,以建设一所专业性极强的传统弓箭制制文化产业基地为目标。场地设在城镇二区社区院内,总建筑面积有1500平方米。自2012年以来,围绕打造察布查尔为箭乡之乡的目标,全面加强了对锡伯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建立了锡伯族传统弓箭传习所,在全县范围多次举办各乡弓箭制作传习所的弓箭产品的展览交流会活动,较好地传承和发扬了锡伯族弓箭制作传统技艺,为本项目的基地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6.锡伯族汗都春艺术传承基地:锡伯族汗都春艺术为自治级非遗名录。本基地拟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堆齐乡。该乡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中部,辖五个行政村,人口8908人,由锡伯、汉、哈、回等民族构成,其中汉族2233人,锡伯族2149人,哈萨克族2952人,回族1422人,其他民族152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5%。2011年5月,堆齐乡被命名为“自治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锡伯族歌舞类”。2012年,堆齐乡全面加强了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汗都春艺术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了汗都春艺术传习所及其演出队和乐队,多次举办汗都春专场演出活动。本项目在前期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拟该乡堆齐牛录村委会新建三层楼内建立汗都春艺术传承基地,基地使用面积500平方米。
7.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基地:本项目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和第一小学共同建设。其中县第一学以现有20000平米操场为基础,从中开辟500平米的射箭场,专供校射箭队教育培训之用。建立锡伯族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贝伦舞蹈室300平米、东布尔室100平米、器乐室200平米、合唱练习室270平米,其他功能室15间,共200平米等。教育普及内容:锡伯族非遗名录射箭项目的教育普及,将学校射箭队人数扩大至15人,5年内力争达到60名。在课外辅导教育中增加有关锡伯族弓箭文化方面的课程。在已经开展“贝伦舞进校园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规范和提升,扩大宣传普及面。自治区级非遗名录东布尔音乐教育普及5年中培训1000人次。全面搜集和整理锡伯族优秀文化,将其作为教育普及基地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锡伯文、满文书法艺术教育普及,开展锡伯文书法的学习活动,教授锡伯文的虎劲隶、清风隶、绝壁隶、章草体等9种锡伯文书法艺术字,今后5年中继续发展,扩大学习人数等。
县第一小学射箭、贝伦舞教育普及基地建设内容:以现有基础设施为条件,建立舞蹈室150平米、器乐室150平米,合唱室300平米,教室及其他功能室50平米/30间;体育场(操场)7000平米。基地教育普及建设内容:在700名在校学生中已开展每周参加一次射箭技能培训,并已建立学生50名学生组成的业余射箭队基础上,将射箭运动普及至全校所有的锡伯族小学生当中,使之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和民族文化传承项目。在今后5年的教育普及基地建设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依托国家级、自治区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开设专门课程和组织相关课外活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教育,增进小学生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学习掌握射箭、贝伦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一批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后备人才。
8.中国锡伯族萨满歌舞音乐传承基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乡位于察布查尔县城以东2公里处,地处全县腹心地段,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1993年纳达齐乡文化站成立,现有编制8人,在岗人员4人。2010年建成420个平方米活动阵地(平房)。2012年开展文艺演出10场次、观看人数达1500人次。为了保护已经濒危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伯族萨满歌舞音乐项目,成立了36人的萨满合唱团,编排了题为“神歌灵舞萨满风”的萨满歌舞音乐合唱节目,2012年在“夕阳秀”走进大连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老年艺术大赛上演唱,荣获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创作奖三个大奖。本项目以现有基础设备和前期保护工作成果为基础,在本乡建立中国锡伯族萨满歌舞音乐传承基地,开展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
9.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景点:本项目根据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旅游业所形成的乌孙山、伊犁河风光和锡伯族风情互为依托、互为支撑的“一心、一轴、三带、五区”发展格局,依托锡伯族国家级、自治区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资源融入县域风景名胜区(点),在特定环境中动态展示、宣传,增添景区(点)的人文色彩和区域特色,提升景区(点)的品味和效益。实现每一个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宣传景点都有3个以上的项目,每处均建立15人以上较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队伍,每处都有300平方米以上相对稳定的展示、宣传场所、有常态化的展示、宣传活动。达到有规范、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取得较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建设目标。
10.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训基地:本项目利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所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及其生态环境,依托伊犁师范学所属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利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村小学现有基础设施(校园面积53亩,在建三层楼房1584平米,五排平房804方米,学校搬迁另处,腾出来做研究培训基地),建立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训基地,购置基地学科研究和专业教学、培训要求的教材、资料和必要教具(器具),配备科研队伍。按项目建设要求,在未来5年内取得较显著的学科研究、专业培训和指导实践的成果。
五、以非物质文化为核心的锡伯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2012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组织申报了锡伯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现已列入自治区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项目开展保护工作。该保护实验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锡伯族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分布较为集中、存续状态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具有鲜明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锡伯族传统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拟建设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各类硬件设施和软硬件条件齐全、社会广泛认同、群众积极参与,聚集锡伯族原生态文化资源为一体的保护实验区。目前已划定该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村和乌珠牛录村为整体保护范围,方圆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内容:锡伯族传统文化资源整合、聚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的保护、传承与生产性保护;锡伯族传统文化成果陈列馆(西迁纪念馆)建设;保护实验区辅助设施建设(水、电、邮、讯、路及绿化等);保护实验区的外延区文化项目建设(西迁故里范围内的相关文化建设项目);锡伯族传统文化青少年信息教育基地建设(10TB资源、支撑技术、基础平台、门户网站等);满文翻译培训基地;锡伯语言文字环境保护示范地等。 其中,对锡伯族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州级和县级非遗名录(主要有:西迁节、贝伦舞、弓箭制作技艺、刺绣、婚俗、全羊席、书法艺术、民歌、东布尔艺术、杭西、射箭、民间故事民歌等。(这些名录涵盖民俗、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传统体育等)及后续申报的各项名录进行整体性保护。将上各资源整合到核心区中来,分门别类地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视后续项目申报立项情况,继续增加相关名录保护的内容。为此在保护实验区内建立非遗名录保护中心、传习所及名录档案和代表性传承人档案、数据库等。
六、锡伯族非遗名录保护工作成果
1.自2005年以来,锡伯族非遗名录保护单位建立了非遗四级名录档案,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档案4份,字数30千字、图片1000余张、视频4 部;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档案13份,字数200千字、图片600余张、视频13部;地州级非遗名录档案25份,字数15千字、图片300余张、视频25部;县级非遗名录档案283份,字数10千字、图片200余张、视频100部。同时收集散失于民间的萨满神歌20余种,萨满音乐素材10余种,民歌300余种,戏曲音乐40余种,朱伦念说录音40余部,家谱64部,传统文化图片1500余张、民间美术作品150余幅;民间艺人采访录音300余小时。以搜集整理濒危非遗名录108个等。
2.截止现在,已有上级文化行政部门确认命名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1名,自治区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11名,新推荐申报代表性传承人9名,地州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25名,新推荐申报代表性传承人22名,县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105名。锡伯族非遗四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已基本建立。
3.2011年和2012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先后举办第一、第二届中国·察布查尔“西迁”经贸文化旅游节活动。节日期间举办了“嘎善之夏”音乐周演唱会,将文艺演出延伸到乡镇、农村,演出18场。组织演出了八幕原生态歌舞剧《走出兴安岭的锡伯人》。在2012年的西迁节活动中,组织了10934人参加的贝伦舞展演活动,创大世界基尼斯记录。编排自治区级名录萨满歌舞音乐表演和演唱节目,在进走大连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老年艺术大赛中荣获舞蹈类金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创作奖等三项大奖,使这一濒危的原生态艺术品种重现生机。还举办了自治区级名录“汗都春”大赛等。以上活动以西迁节为展示平台和文化空间,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注入了强大活力。
4.为做好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名录的保护工作,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现已在5个乡镇建立了保护、传承非遗名录的传习所:
(1)察布查尔镇国家级非遗名录弓箭制作技艺传习所:该传习所于2012年3月建立,生产性保护内容:在宁固齐牛录村划出5亩地,建设总面积为600—800平方米的弓箭制作技艺传习所。传习所一方面用于非遗名录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用于传统弓箭的示范性制作,开发相关产品,促进其面向产业化发展。
(2)堆依齐乡自治区级非遗名录汗都春传习所:该传习所于2012年3月建立,现已修建总面积1500平方米的传习中心,成立由40余人组成的汗都春业余剧团。在2012年西迁节纪念活动期间组织了汗都春艺术专场演出。
(3)纳达齐乡国家级非遗名录刺绣传习所:该传习所于2011年10月建立,现已建立总面积为264.73平方米的国家级非遗名录刺绣传习所,组织该乡妇女积极参与生产性保护工作,推出“锡伯绣”品牌产品,目前正在扩大规模,丰富品种,拓展销售渠道。
(4)扎库齐乡国家级非遗名录贝伦舞传习所:该传习所于2011年建立,以民间传承和教育传承的方式,将贝伦舞作为健身体操和学校流行舞蹈进行普及。
(5)爱新舍里镇国家级非遗名录西迁节传习所:该传习所于2011年建立,目前结合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准备工作,正在拓展西迁节的文化空间,并深入民间采访,着力恢复其传统仪式,2012年5月8日西迁节期间,在其所辖地纳达木卡伦举办公祭仪式。
(6)非遗名录保护成果展示会馆:2012年8月8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自筹兴建一座锡伯族传统弓箭博物馆并正式开馆,将其作为国家级非遗名录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的展示会馆。博物馆馆藏各类弓35件,箭400支,图片680幅,其他小展品150件,由19个展板组成。馆藏弓箭主要有射程最远的木质传统弓、清代锡伯战弓等。
(7)非遗名录的赛事活动:2012年8月8 日—9日,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隆重举办“中国箭乡·锡伯家园”第二届全国传统弓射箭比赛。邀请全国各地5支代表队(北京、杭州、内蒙古、福建屏南、青海乐都)、疆内5支代表队(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锡伯语言学会、阿勒泰“汗德噶”、巴音布鲁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本县11支代表队参赛,使锡伯族传统射箭活动提升为国家层面上的重大赛事。
七、结语
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国家、自治区有关文化政策的扶持和项目保护单位的积极努力,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在锡伯族非遗名录保护工作中依然存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在客观方面,锡伯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衰退现象越来越明显,原生态文化的变异和流失现象尤其严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在主观方面,保护意识不强,措施不力,“重申报,轻保护”现象依然存在。因此,需要步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大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力度,做好文本传承、教育传承、民间传承、专业机构传承和媒体传承等诸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本文原载《锡伯文化研究》2012年总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