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景观与美学价值
本农业系统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具有较高的景观与美学价值,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遗产地的自然景观主要有水景观、森林景观、草原景观、次生林、灌木丛、沙地红柳、沙枣林、沼泽湿地以及戈壁荒漠景观等。人造景观主要有农牧业生态景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薰衣草种植基地、烟草种植基地、红花良种繁育基地、有机水稻科技高产示范田、优质牧草的种植基地等);新型工业园区景观(煤制油、天然气、发电、水泥及制品、稻米加工、果蔬保鲜、肉加工);旅游景区景观(锡伯民族博物院、锡伯古城墙及城门建设、锡伯特色餐饮、农家乐及庭院式宾馆、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雪度场、赛马场等);特色村寨景观(国家级旅游名村、特色村寨及百年民居、传统民宅)等。对上述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进行保护,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经济价值
农业:实行农牧民种粮享受粮食直补政策(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种子补贴等优惠政策),提高了农牧民的种植积极性并得到了实惠。其中,近三年来遗产地内国有粮食企业平均收购粮食800825.483吨,农牧民享受到国家粮食直补5 亿多元。推广有机水稻,种植有机水稻面积累计达到1.5万亩;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270亩;种植绿色红花 10万亩;仅2013年底就认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45万亩。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减少过度依赖化肥、农药,推广一年多熟、精量播种、精耕细作、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推广面积占全县总播面积的90%。农业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从2006年至2014年已建成户用沼气2010座,受惠农户2000余户。沼气的推广使用,让农民用上了清洁再生能源,逐步改变了农村烧饭、取暖用煤、用柴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影响百姓健康的旧习惯。
农业机械化:近10年来,遗产地内累计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052万元,购置各类农机具8984台(其中动力机械2027台),直接带动农户投入购机资金1.86亿元,受益农户6019户。一大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到试用,农机装备进一步优化。
畜牧业:据2014年统计数,遗产地内的畜牧业产值达到5.989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遗产地内农牧民新增收入中畜牧业贡献额为600元,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比重达32%;主要畜产品肉、奶、蛋产量分别达1.9526万吨、6.99万吨、0.5032万吨,分别增长7.5%、7.37%、9.68%。牧民定居工作成效显著,完善定居点的水、电、路、教学点、卫生所、村委会、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标准规划建设牧民居住区户均1.2亩宅基地,80㎡住房,一圈四户户均150㎡,统一规划建设养殖区。全面清理收回非法开垦国有土地,为1070户牧民配套户均100亩饲草料基地,保障了冷季舍饲的饲草料。人工种草取得新突破,仅2014年就种植15.07万亩,累计达到20万亩。草原建设与保护顺利开展,退牧还草禁牧区10万亩,牧草良种5.2万亩。饲料储备、牲畜安全越冬实现有一座暖圈、一只标准畜羊单位备草400公斤、备料30公斤的目标。提高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鼠害生物防治11万亩,虫害防治34.8万亩,毒害草防除3万亩。以“保奶增肉”为核心的良种繁育体系正在建成,引进西门塔尔牛6.7万头、德系西门塔尔冻精1.8万枚、法系西门塔尔性控冻精3000枚。组建巴口香4000头养牛基地和6个乡镇农村专业合作社西门塔尔基地,打造巴口香全疆最大的西门塔尔牛核心群和琼博乐西门塔尔牛之乡。“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初具规模。
林业:近五年来,遗产地内造林2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9.47%提高到12%。活立木总蓄积量由2.85万立方米增长到3.1万立方米。林果业种植规模面积达16.22万亩。退耕地造林10.9万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完成造林6万亩。遗产地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和自然湿地保护效果初见成效,现有野生动物产品经营企业7家,天山马鹿保护性养殖户620户,马鹿保护性存栏3675头。
农副产品加工:遗产地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用地和水、电、道路、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建设条件。目前正在实施年加工5万吨脱水蔬菜项目、新疆西迁米业稻米加工项目,肉制品加工及果汁饮料加工项目、果蔬保鲜库建设项目等。
新型工业化建设:近三年来,遗产地内以“伊南工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华电集团、伊泰集团、山东新汶集团等大中型企业集团。
富民安居:遗产地内现已有32980户农牧民总体上实现户均住房面积80㎡以上,建成安居富民房16040套、抗震安居房16415套,建成牧民定居房1510套,建成廉租房306套、公租房624套。其中70%以上的安居房在遗产地内修建,均具备“水、电、路、气、厨、厕、浴”等功能。房屋建筑结构为砖木或砖混结构,具备抗震防雨雪能力。
减轻农牧民经济负担:据2014年统计数,遗产地农牧民经济负担总额为2490.9万元,人均负担199.3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29%。其中:村民筹资和以资代劳282.1万元、农业生产性收费(水费)2133.4万元、行政性收费(农民建房、农用机械办牌监理等)75.4万元。农牧民享受各项政府补贴14522.9万元,人均享受各类补贴1162.2元,冲减人均负担199.3元后,人均享受各类补贴962.8元。
旅游景观(点区)建设:在遗产地内各类营业旅游企业由1999年的63家发展至2014年的135家。旅游投入由1999年底的460万元增加至2014年底的1.5亿元,旅游人次由1999年的5万人次增加至2014年的78.4万人次,旅游收入由1999年的126万元增加至2013年的9468万元。目前已形成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靖远寺和国家4A级景区锡伯民族博物院为龙头,以清水湖度假村、吉快旅游度假村、湿地生态公园、图公祠、卡伦、关帝庙、龙口、山银哈达工业示范点、五星级郝巴郎歌舞庄园、四星级贝伦农家乐、撒银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众多旅游景区点;据2014年统计数,全县共有各类营业旅游企业134家,景区5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1家;宾馆酒店10家,其中星级酒店3家;农家乐7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1家;旅游开发服务公司2家;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及购物点12家;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
(四)文化价值
本农业系统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哲学、生活和艺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具有较高价值。遗产地内生成的农耕文化遗产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物质文化遗产有祠堂、寺庙遗迹、陵园、锡伯城堡城墙遗迹、乌孙古墓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96个大类,242个小类。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载体的语言、民间文学、传统美术、表演艺术、民俗风情、民间知识、民间信仰、民间崇拜、传统手工艺、传统农耕经验、知识和技术等。以上,都是遗产地各族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存,它包括了遗产地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反映了历史上锡伯族人民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及其发展,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见证,具有其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消失,就可能永远不能再现。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五)社会价值
本农业系统是锡伯族农业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是历史留给锡伯族人民及其后代的重要文化遗产,并且是不可再生、无法替代的文化遗产,察布查尔布哈既是伊犁地区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锡伯族近代水文化的象征,它不但包含了锡伯族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包括文化环境,具有其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经济性、安全性价值和文化多样性价值。本农业系统一是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功能;二是具有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同性和适应性特征;三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可积极推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五是可有效地保护锡伯族的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可保持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风情习俗和传统习惯,对于锡伯族社会面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六)科研价值
察布查尔布哈挖成后,在种植业方面,形成其特定的种植业生态及传统耕作方式、农耕生产流程、土地所有制形式、耕作方式、相关仪式和习俗、信仰与禁忌、岳西制及文书等。在畜牧业和饲养业方面,形成特定的生态及其牲畜种类、四季放牧及放牧工具、家畜家禽养饲养与饲养业和畜牧业有关的习俗、信仰、禁忌、仪式等。在林业方面,形成特定的生态环境及其所有权、林木种类、林业信仰、仪式与禁忌及相关习俗。在渔业方面,形成在伊犁河特定季节捕鱼(每年的3月底至6月底捕鱼)及捕鱼方式(大拉网、挂网、板张网、冰挂网、迷魂阵等)、捕鱼工具以及与捕鱼有关的习俗、信仰、禁忌、仪式等。在狩猎方面,形成冬季狩猎及相关工具、狩猎物以及与狩猎有关的习俗、禁忌和仪式等。在水利建设方面,积累了清代以来的成功经验、知识和技术,并在北疆地区推广。在文献学方面,本农业系统形成众多的文献资料,当中包括满文和锡伯文的历史文档,整理出版的古籍以及民间手抄资料和传说、故事等,可为察布查尔布哈开挖历史及其演变情况的研究提供史料考证。本农业系统可为锡伯族西迁戌屯垦历史及其在整个北疆新地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历史研究提供有力佐证;可为文献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可为察布查尔地区乃至新疆近代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提供水利建设、屯垦开发、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可贵史料;可为锡伯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的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
(七)示范价值
察布查尔布哈在清代就曾起到过其示范作用,受到过伊犁将军和清朝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伊犁各兵营中进行推广。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察布查尔地区,由本农业系统生成的传统农业技术曾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居住区的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到过示范作用。时至当代,上述传统农业技术在本地区依然起着示范作用。
(八)教育价值
察布查尔布哈是锡伯族的母亲渠,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歌颂布哈、赞美布哈。作为教育传承,有关察布查尔布哈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歌曲、音乐、舞蹈等现已编入锡伯族中小学的课程教学之中,在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锡伯族的农耕文化遗产在子孙后代当中得到传承。
(九)创造性价值
遗产地物种丰富,景观优美,文化积淀深厚,不但见证着锡伯族人民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历史功绩,而且开创了伊犁地区农田水利建设的先河,具有其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历史贡献。
察布查尔布哈是在伊犁地区从伊犁河上引水上岸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资源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独特创造。布哈的开挖技术代表着当时先进的修渠水平,其引水开垦农田的作法和经验充分显示出锡伯族军民注重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聪明智慧,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创造性。
察布查尔布哈的修建,不仅解决了人多地少矛盾,也为新的生产经营体制的实施创造了物质条件。锡伯营先后创建了旗地分田制度、水利管理制度、人丁管理制度、农业和畜牧业管理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这些制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锡伯族军民更好地履行守卫祖国边防的神圣职责、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军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开挖察布查尔布哈后,出现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锡伯营军民生活大幅改善,树立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带动了锡伯族文化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提高了本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增强了锡伯族的开放意识,加快了与时代同步前进的步伐。
(十)独特性价值
开挖察布查尔布哈的水利工程技术和成熟经验,以其独特性,为伊犁将军和清朝政府所大力推荐 “请照锡伯营屯种之例,按名分给地亩,各令自耕,永为世业”。遗产地的生态服务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遗产地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知识与技术。本农业系统内生成一种包容性的农业文化,形成了以“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和“兼容并包”为内涵的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上的包容性,使遗产地的各民族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化交融格局,在外部则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遗产地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水土保持较好。因此,可在遗产地进行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可持续发展;遗产地还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潜力,可依托该地域内生物的多样性和人文景观,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在遗产地内,以锡伯族美食及乡村民俗文化为主线的旅游资源组合涵盖了旅游资源类型中的七大主类,形成了“民俗文化、平地生态、河谷湿地、边境风貌”的资源高度组合,可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在技术层面上,察布查尔布哈老龙口的位置选择颇具科学性,一是考虑了高程问题,选在察布查尔布哈灌区的最高点,便于自流灌溉;二是选在恰布其山口处,地质条件较好,取水口河床稳定,抗冲刷性强;三是设在伊犁河南岸的凹岸,采取无坝引水,进水条件好,进水量有保证。布哈在选线、走向布置上,充分利用了等高线原理,按照土渠的不冲不淤来控制渠道纵坡,同时尽量控制最大的灌溉面积,又对开挖的土方量变为利用方进行回填。布哈不但在规划设计方案上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在施工开挖的放线上也有其独特性,比如:利用水盆的水面测视高程;利用渠道马道堆放倒方、保证渠道边坡的稳定性,减少土方开挖量;还采取利用木马(三脚架)、树枝、杂草等对布哈险段进行加固等。挖渠过程中采用了边修渠边种植边受益的方法,自上游开始,干渠挖到哪儿,土地就开发到哪儿,粮食就种到哪儿,并且当年耕种当年收获粮食。
七、保护目标
(一)总体保护目标
本系统本着“保护优先、适度利用,整体保护、协调发展,动态保护、功能拓展,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保护与发展原则,对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农耕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地保护。保护并鼓励遗产地内按照传统文化惯例而且符合保护或持续利用要求的生物资源及使用方式,并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让农牧民获得利益。在保护好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和利用,发展现代经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产业、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制定遗产地发展规划,取得一定规模的发展,使之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阶段性目标
本规划分三个阶段予以实施。第一阶段为2015-2019年,该阶段的目标是:确定保护目标,制定保护规划与发展原则,设计实施方案,划定功能区,着手实施部分保护项目;第二阶段为2020-2022年,该阶段的目标是: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着手实施部分发展项目,初步建立较完整的保护系统和发展系统;第三阶段为2023-2025年, 该阶段的目标是:所建立的保护系统和发展系统得以巩固,能够实际运行,能够创新发展,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三)核心目标
对遗产地内察布查尔布哈老龙口及其周围边的自然生态、农业景观进行重点保护(老龙口位于坎乡麻扎村西北600米处,于1802年人工开凿恰布其山而建,遗存完整,现仍在引水),将其作为锡伯族屯垦历史教育基地、旅游胜地。
整合遗产地内锡伯族居住的八个牛录现有耕地和各类生态资源,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地。
对遗产地内的寺庙、特色村寨、百年民居、牛录城墙、古墓群及景观等农耕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运用声、画、影、音等多种方式再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上,以遗产地内锡伯族居住的八个牛录为主体,保护和传承锡伯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
(四)遗产地的保护范围界定
本农业系统对察布查尔布哈两岸地带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农业文化经济带、方圆900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进行整体性保护。对该地域范围内的传统水利、传统农牧林副渔业及其耕作技术和知识、特色景观和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新型工业、新兴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业、特色产品等领域的适度开发。
(五)遗产地的行政区划
遗产地的界定区域内分布有察布查尔锡伯自治所辖7个乡、3个镇、2个国营场,总人口14万人。各乡镇场的行政区划自东向西分别为:坎乡、阔洪奇乡、扎库齐牛录乡、米粮泉回族乡、良繁场、纳达齐牛录乡、察布查尔镇、绰霍尔乡、孙扎齐牛录镇、种羊场(托布中心)、堆齐牛录乡、爱新色里镇等共13个乡镇场。总人口14万人。
八、保护规划
(一)遗产地生态的保护
1.遗产地整体性保护:对遗产地内13个乡镇场的现有农田、水资源、林木、草场、动植物等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水电光热等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
2.遗产地传统农耕方式的保护:对遗产地的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对开垦、育种、耕种、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收割、打场、储藏等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进行重点保护。
3.遗产地传统农耕工具的保护:对遗产地农业生产工具进行保护。包括犁耕工具、播种和播种后镇压保墒农具、田间管理用农具、提水灌溉农具、收获用农具、田间运输农具、粮食加工工具、粮食储藏用具等进行保护。
4.遗产地传统农业生产制度的保护:对遗产地的农业生产制度、以乡规民约为代表的民间习惯法、翁巴西种田制、互助组和合作社经营制以及清代以来形成的察布查尔布哈水管理制度等进行保护。
5.遗产地传统农耕信仰和生产民俗的保护:对遗产地的农耕信仰、民间知识和生产民俗等实施综合保护。包括各类生产商贸习俗,如:农业生产中的农耕生产流程、土地所有制形式、耕作方式、相关仪式、信仰与禁忌、岳西制及文书;林业生产中的林业生态环境、所有权、林木种类、林业信仰、仪式与禁忌及相关习俗;渔业生产中的捕鱼与锡伯族农业生产的辅助关系、捕鱼季节、捕鱼方式、捕鱼工具、与捕鱼有关的习俗、信仰、禁忌、仪式、流变情况;狩猎中的狩猎季节、方式、工具、狩猎物、与狩猎有关的习俗、禁忌、仪式及流变情况;饲养业和畜牧业中的牲畜种类、放牧情况、放牧工具、家畜家禽养饲养,与饲养业和畜牧业有关的习俗、信仰、禁忌、仪式与流变情况等;商贸活动中的民间易货贸易、民间酿酒、民间米面加工、民间榨油;交通习俗中的道路与桥梁、陆上交通工具、水上交通工具及交通工具的制造方法与使用经验等。
6.遗产地传统农作物的保护:对遗产地的传统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包括小麦(春小麦、冬小麦)、玉米、高梁、胡麻、红花、黄豆等传统农作物,为日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留下更多的种源。
二、遗产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1.遗产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察布查尔布哈老龙口的保护、察布查尔布哈老龙口图伯特纪念亭的保护与扩建、纳达齐牛录图伯特纪念馆及关帝庙、娘娘娘庙的保护与扩建,孙扎齐牛录锡伯古城墙的修建与保护、爱新色里镇旧城墙保护等。
2.遗产地特色村寨的保护: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建设,对锡伯族居住八个牛录的清代建筑、中华民国时期的建筑、传统民居进行保护。
3.遗产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对遗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精神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活动、日常起居、歌舞音乐、饮食、服饰、礼仪、岁时节令、技艺、竞技及风俗习惯等进行保护。根据现已立项的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及爱新色里镇依拉齐牛录与乌珠牛录锡伯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项目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至于遗产地的民间知识、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生产生活习俗、民俗节庆等的保护,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工作同步进行。
(三)遗产地农业景观的保护
1.农业物种资源生态景观的保护:对遗产地农田、森林、草场、沼泽地、湿地、次生林、人造林、防护林、荒漠、植被、动物以及水资源等各类农业生态资源的现有景观进行综合性保护,不致使其遭到人为破坏。在保护好上各物种资源景观的前提下,促进其在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起到资源保障、供给方面的积极作用。
2.水资源生态景观的保护: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开源”的原则,充分考虑察布查尔布哈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定察布查尔布哈的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工程、骨干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洪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盐碱地治理工程、牧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及水产养殖工程等各项工程的建设规模,提出工程的投资估算、建设排序。对水资源配置目标、饮水安全目标、防洪抗旱建设目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标、节水灌溉建设目标、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目标、盐碱地治理目标、水土保持目标、水产业目标等制定统一保护规划并适度开发利用。
3.旅游生态景观的保护:以孙扎齐牛录的锡伯民族博物院和正在建设的锡伯古城为主,对该牛录锡伯民俗第一村的民俗景观、乌孙山和伊犁河风光景观、伊犁河南岸清水湖生态庄园景区和吉快度假村景观,洪诺海麻扎、琼博乐古墓群景观,以靖远寺为标志的宗教文化景观等进行保护,相互组合成为遗产地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景观。
4.乡村生态景观的保护:以遗产地两岸布局的锡伯族八个牛录为主,兼及坎乡、阔洪奇乡、绰霍尔乡和米粮泉回族乡,对其现有的村落、街道、建筑、交通工具、栽培植物与养殖动物等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保护,不致使其在城镇一体化建设中遭到毁坏;对遗产地上述村落的居住环境和文化记忆,实现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加强各村落居住区的绿化建设,既要使室内绿化、阳台绿化、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及中心花园绿化,更要使居住区绿地延伸到居住区外,与大绿地自然生态系统景观相连,保持居住区内外树木、草地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结合造园艺术,使居住区外的绿地成为居民晨练、散步和休闲娱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