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学艺术篇
>
锡伯族民间文学一览(贺灵)(上)
锡伯族民间文学一览(贺灵)(上)
发布时间:2023-04-16 16:26
568

(一)民 歌

 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民歌最有特色,锡伯语称做“伊尔根舞春”,内容可分以下几类:叙事歌、苦歌、萨满歌、颂歌、劝导歌、习俗歌、田野歌、打猎歌、情歌、宴歌、格言歌、新民歌等。

 叙事歌。锡伯族的叙事歌,比较完整的有六部,它们是:《西迁之歌》、《喀什噶尔之歌》、《拉西贤图之歌》、《叶琪娜》、《海兰格格》和《三国之歌》。

《西迁之歌》,是新中国成立后锡伯族民间诗人管兴才先生根据民间流传的多种迁徙歌,以及在前人创作的迁徙歌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一部完整的史诗,全诗共有500余行,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诗中记叙了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世居东北的4000多名锡伯族军民应清政府的征调,肩负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北边疆的神圣职责,跋涉两万余里路程迁徙到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的历史。全诗内容丰富,感情悲伤,比喻贴切,亦较符合历史事实。

《喀什噶尔之歌》,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史诗,它记叙了伊犁四营(锡伯、厄鲁特、察哈尔和索伦四营)于19世纪20年代应命赴南疆平定“张格尔之乱”的历史事件,全诗近900行。

《拉西贤图之歌》,描写的是18世纪末期一位名叫拉西贤图的锡伯族青年,苦口婆心说服领催等八旗官员和自己年迈的父母,参加伍克辛(披甲),应命赴南疆换防卡伦和台站的故事。全诗共900余行,采取了问答的形式,生活气息显得非常浓厚,语言的口语化,又增强了民间色彩。

《叶琪娜》,是一部古老的反映锡伯族渔猎生活的叙事歌。歌中叙述的是一对农家夫妇被生活所迫,离开家园来到大河畔,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捕获了各种鱼类和野味,使生活有了好转。整个诗语词顺畅,口语色彩很重,唱起来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歌中唱道:

 叶琪娜,咱夫妻,恩爱相处苦中恋,

 叶琪娜,谋生计,撒网打鱼到江边;

 叶琪娜,到江边,风里雨里没房住,

 叶琪娜,割野蒿,盖起窝棚安新居;

 叶琪娜,安新居,木梭穿线织鱼网,

 叶琪娜,一叶舟,搏击江水捕鱼忙。

 这部叙事歌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诗歌的每一句都以“叶琪娜”一词起头,并且以每一句的主句的重复出现作为两句之间的自然联系语,这样既顺口和谐,又优美起伏。其中的“叶琪娜”一词是一种独特的衬托词,并无实义。

《海兰格格》,是一部丈夫对妻子的追念歌,也可以称为悼念歌。“格格”是旧时锡伯族对少女的美称,也可作为丈夫对妻子的美称,意为姐姐、小姐,这里是指诗中的主人公。《海兰格格》说的是一对夫妇因生活所迫,丈夫决定出外谋生,因此,他忍着悲痛,离别爱妻,闯荡到了异域。他在异地人生地不熟,到处奔波,处处碰壁,不但没有谋到职业,反而备受异地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欺凌,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他历尽艰辛回到家乡,惊悉爱妻因意外的火灾而死亡。这时,他带着极其悲痛的心情,追念夫妻过去的恩爱生活,唱出了这部催人泪下的《海兰格格》,意即可怜的姐姐。

《三国之歌》,是根据群众中广泛传阅的《三国演义》编唱的。全诗近400行。诗中对三国故事的叙述取舍得当,概括性很强,往往是几句话把一个故事背景、大的事件高度概括出来。例如,诗的开头把三国鼎立初期的各国纷争和老百姓受苦遭难的状况是这样描绘的:

 梅花朵朵齐开放,

 英豪个个争雄长,

 弱者纷纷如墙倒,

 强者虎视不相让。

 魏蜀吴国如鼎立,

 彼此攻伐战火燃,

 可怜无辜众庶民,

 刀枪之下遭涂炭。

《三国之歌》在锡伯族民间流传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苦歌。基本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换穿衣》、《赋税重》、《异乡梦》、《走天涯》、《他乡苦》、《可恨的人》、《野菜苦》、《鸦片毒》、《凶年》、《抓兵》、《盼天亮》等等。其中的《盼天亮》描绘了灾难深重的锡伯族人民在旧社会悲惨的命运,急切盼望翻身解放的要求:

 幽暗的清油灯哟,

 在漫长的夜里熬干了油,

 灾难深重的锡伯族人民啊,

 何时熬完这人间的苦头。

 萨满歌。萨满歌是过去萨满(系男女巫)为人“跳神”治病时唱的神歌。萨满歌还配有萨满舞,而萨满舞一般也是在跳神时跳。萨满歌不仅是萨满在跳神治病时吟唱,在社会上也广为流传。在群众中流传的萨满歌,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

 萨满歌从侧面反映了锡伯族的文化、历史,在歌词中夹杂着许多古语词,因此,它们在研究锡伯族文化、历史以及萨满教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颂歌。一般是歌颂家乡的山河、土地,赞美高尚的品德,赞颂美好的事物,包括歌颂从前为人民做过好事而立功和为家乡谋过幸福的官吏、英雄人物等。如《颂恩人》、《父母的恩情》、《老师的教导》、《人人赞美德》、《美丽的家乡》、《察布查尔颂》、《伊犁河颂》、《乌孙山颂》、《英雄颂》等。还有对图伯特、额尔固伦、讷松阿、舒兴阿、喀尔莽阿、博尔果素等历史人物的颂歌。

 劝导歌。是鼓舞人们上进,劝人学习、养成美好品德的歌曲。通常是长辈劝导青年,父母劝导孩子,情人劝说情人,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现行流传的劝导歌有《老人歌》、《父母心》、《老师言》、《劝你归正道》、《劝嫁歌》、《农耕好》、《勤俭为荣》、《齐心合力》、《莫急躁》、《岁数歌》、《游手好闲是可耻》、《劝学歌》等。其中的《劝学歌》无论过去和现在都被视为精品之作。它种类多,篇幅有长有短。其中一首唱道:

 父亲在外受辛苦,

 母亲在家更忙碌,

 哥哥种田汗浇苗,

 姐姐缝衣备寒暑。

 先生教书费心血,

 朋友在旁直焦虑,

 我们要是不勤学,

 心里怎能过得去?

 少年时光不再来,

 努力求学实紧要,

 只要牢树真决心,

 任何事情难不倒。

 习俗歌。反映了锡伯族丧葬、婚姻、劳动、游乐、礼节、宗教等方面的风俗习惯。如,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叼羊歌》,礼节方面有《尊老歌》,宗教方面有《喜利妈妈歌》等。

 田野歌。也叫“街头歌”,锡伯语称做“塔拉依舞春”。它的数量和流传性仅次于“情歌”,无论男女老幼,几乎都会咏唱几首,尤其是在青壮年人中普及最广。田野歌的咏唱对象包罗万象,从田地到天上,从人类到禽兽,从水火到风雨都是编唱的对象,歌词都是即兴之作。其中有抒情歌,也有即事、咏物歌。比较有名的有《四季歌》、《笑懒汉》、《放荡的人》、《蠢才》、《金色的土地》、《拉煤》、《赶车》、《浇水》、《劳动和吃饭》等。田野歌一般四句成首,与情歌相差无几。

 打猎歌。锡伯语叫做“阿巴拉西舞春”,是在青壮年中间广泛流行的歌曲。

 锡伯族西迁到新疆,虽然已经转为十足的农业民族,但是其祖先的狩猎习俗仍然残存在子孙后代的身上。每当冬季下大雪,喜爱打猎的青壮年和上了年纪的爱好者,骑着骏马,带着猎狗、猎枪、猎鹰等,到森林、河边进行打猎。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打猎歌,并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流传。其中一首唱道:

 跨上飞驰的骏马,

 手擎矫健的猎鹰,

 奔赴红火的猎场,

 哦嘿!哦—嘿!

 奔赴红火的猎场。

 逃窜的免子疲惫了,

 机灵的猎犬咬住了它,

 勇敢的猎手跳下马,

 手拿着野味乐开了花。

 哦嘿!哦—嘿!

 手拿着野味乐开了花。

 情歌。锡伯语叫做“布也宁舞春”,它在锡伯族民歌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即数量多,流传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不仅青壮年人爱唱,老年人也喜闻爱唱。

 锡伯族的情歌在表现手法上别具一格。一般是四句成首,前两句通常是以比拟的手法,后两句叙说人情事理,抒发男女间的爱情。情歌的韵律,基本上不押脚韵,而是注重头韵。由于注重头韵,有些诗句出现了兴句和正句在内容上毫无相关的现象。但不是很普遍。

 锡伯族的情歌,可以分为诉情歌、相爱歌、求爱歌、苦情歌、探情歌、会面歌、定情歌、离别歌、相思歌、忧愁歌、断情歌、挑逗歌、徘徊歌、规劝歌等。

 宴歌。锡伯语称做“沙林舞春”,专为庆贺喜事而唱的祝酒歌。歌曲的内容和情调都很热情欢快,有赞颂筵席的,有赞美新人的,有劝慰新婚夫妇的,也有宾主相庆的歌曲。例如:

 飞来了九只凤凰,(众合:哲!)

 栖落在梧桐树上,(众合:哲!)

 今日热闹的婚礼上,(众合:哲!)

 迎来了美丽的新娘!(众合:哲!)

 主人对光临喜筵的贵客是非常尊重的,在这样的场面主人必须举杯领客人们的情,引吭高歌:

 在那后院的桃树上,(众合:哲!)

 结满了迷人的桃儿,(众合:哲!)

 在今天的婚筵上,(众合:哲!)

 坐满了高贵的客人。(众合:哲!)

 锡伯族的宴歌都是触景生情,即兴之作,演唱的形式常常是一人唱,众人合。有时也采用对唱的形式,就是客人唱一句,主人接一句,或者主人唱一句,客人接一句。例如:

 客人:金光闪闪的金杯里,

 主人:斟满了喜庆的美酒,

 客人:在干净明亮的洞房里,

 主人:坐着贤惠孝顺的媳妇。

 有时也采用主人唱一首,客人接一首,或者客人唱一首,主人接一首的形式。

 格言歌。是自古流传的反映民间人生哲理、人情世故的民歌形式,具有一定的劝导性、讽刺性意义和叙述特点,表现形式与情歌同。其中有一首唱道:

 路子宽广哟,

 车马好过耶哪;

 朋友多的人哟,

 出门方便耶哪。

 马儿跑远路哟,

 靠草料来催促耶哪;

 人到异乡他村哟,

 靠亲朋来帮助耶哪。

 新民歌。是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讴歌新时代,歌颂党和祖国,歌唱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民歌。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虽拼死拼活地劳动,也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非常贫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锡伯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新旧对比,倍觉党的温暖、祖国的恩情和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英明、伟大。因此,锡伯族人民用感激的心情唱出自己的颂歌。请看下面这首歌:

 朵朵葵花啊,

 向着太阳开放;

 锡伯族人民哟,

 感谢救星共产党。

 滚滚的伊犁河水,

 千万年流不尽;

 毛泽东的恩情哟,

 锡伯人民记心怀。

 (二)民间故事

 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传说故事也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它的数量和流传范围仅次于民歌。反映古代锡伯族生活的传说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在能够完整地讲述的有数部,即《喜利妈妈》、《抹黑节的来历》和《鲜卑兽的传说》等。

《喜利妈妈》。喜利妈妈是新中国成立前锡伯族象征平安的神灵。每逢二月初一把它挂在屋里对其烧香、磕头,祈祷家宅平安。新中国成立前,供奉“喜利妈妈”是件非常重要而隆重的活动。

 传说的梗概是这样的:早在上古时期,锡伯族的祖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地区,主要以打猎和捕鱼为生。他们没有文字,记一件重要事件,就往木头上刻几个符号。锡伯族是最崇拜祖先的民族,他们为了传宗接代,也把祖先的辈数记刻在木头上。但因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慢慢腐烂散失,后辈很难记清自己先祖的名称、辈数。怎么办呢?后来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慢慢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屋子对角拉一条绳子,锡伯语叫“喜利”(意为丝),表示传宗接代,每生一个男孩儿,就往喜利上系一个小吊床,或者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婴,添一条红布。而增添一辈人,就系一个比石。这样一代传一代,从不间断。后辈对自己先祖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当时,男人经常出外打鱼狩猎,妇女在家操持家务、养育看护子女、家园,因此,妇女在人们的眼里逐渐和挂在屋里的“喜利”一起被认为是保佑家宅平安的神灵了,从此,被称为“喜利妈妈”,家家户户都供奉起来。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