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黑节的来历》。是一部用神话形式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传说。传说的梗概是这样的:古代的时候,有一家夫妇将烧糊的发面饼喂了狗。这事不幸被“巡天神”撞见后,因而激怒,施神法将锡伯人种植的麦子年年变成“黑丹”(黑麦穗)。后来人们没办法,在老人们的率领下向“巡天神”祈求恕罪。他们一起向“巡天神”发誓,为了记取这次教训,宁愿往自己脸上抹黑灰,也不叫麦子生黑丹。这样“巡天神”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收回了神法。从此,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巡天神”就来察看他们是否记取了教训。而这一天一大早人们还不等“巡天神”“降世”就争先恐后地早起,互相往脸上抹黑,好让它来察看。“巡天神”见了人类的行动,再不施其神法了,小麦也再不生“黑丹”了。
《鲜卑兽的传说》。是关于族源的传说。早在八九十年前,锡伯族男子出外打猎时喜欢系一种刻有动物头像的腰带,据说这是从上古祖先传下来的,腰带上的动物就是“鲜卑兽”。他们为什么喜欢系这种鲜卑兽腰带呢?《鲜卑兽的传说》是这么说的:最古最古的时候,锡伯族的祖先生活在茫茫的大兴安岭中。当时,他们只能靠弓箭、长矛、棍棒等在高山峻岭上,在原始森林里进行狩猎。后来,由于外面部落不断入侵,再加上天气越来越冷,于是,他们在部落酋长的率领下,开始向南迁徙。他们不知走了多少年,仍然走不出大兴安岭山脉。大家都垂头丧气,精疲力竭,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天,大家正行之间,有一只似狮非狮、似狗非狗的动物出现在队伍前面,为他们引路。大家高兴地跟着它走了不久,就安全地走出了深山密林。从此,他们把这只动物便奉为神物,加以崇拜。男人们把它的头像雕刻在腰带上,出外狩猎时特意系上它,以示在深山密林里狩猎时求它保佑平安,引路指方向。因为当时的中原统治阶级称他们为“鲜卑”,所以把他们腰带上雕刻的动物也称做“鲜卑兽”了。
除上述三部传说以外,还有反映锡伯族近代社会生活和从征活动的种种传说,包括英雄传说、迁徙方面的传说、守卫台站和卡伦的传说、民间优秀人物的传说等等。内容丰富,长短不一,形象生动,历史气息很浓。
锡伯族的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爱憎分明。根据民间故事的内容可分为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动物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
生活故事。在民间故事中内容最丰富,数量也相对地多。绝大部分故事的思想内容都比较健康,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传播。它们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善良心地和大公无私的精神;有的揭露了地主剥削阶级和统治者的贪婪、残忍;有的讥笑愚昧无知、昏庸专断;有的反映了旧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主义的包办婚姻,争取自由恋爱的斗争生活;也有勇敢地和险恶势力作英勇斗争的故事,爱憎分明,旗帜鲜明。比较有影响的有《秃孩子》、《秃鹰》、《章京和他的女婿》、《穷姑娘和富姑娘》、《双目失明的妈妈和巴儿狗》、《三个女儿》、《华连顺与墨尔根芝》、《试女婿》、《燕子》、《傻女婿》、《帮姐哄弟弟》、《吃南瓜包子》、《三兄弟》、《健忘的人》、《一棵沙枣树》、《猎人与妹妹》、《妖婆》、《图安班的故事》、《拉西罕图的故事》、《素花的故事》、《莲花的故事》、《三十四英雄》等。其中《傻女婿》、《帮姐哄弟弟》、《吃南瓜包子》和《健忘的人》四个故事,各从不同角度讽刺和讥笑了那些愚昧无知和蠢笨昏庸的人。《一棵沙枣树》是反对过去封建包办婚姻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曲折复杂,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猎人与妹妹》和《妖婆》两个故事,是劳动人民向人间的险恶势力作英勇斗争的故事。内容和情节阴森恐怖,从而渲染劳动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锡伯族的童话故事,从内容和思想上来说都比较健康,基本上都是教育儿童虚心向上、诚实勇敢、尊长敬老,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心理和对坏人坏事的警惕性。比较有影响的有《锅刷、扫帚和花猫》、《瘸腿狼》、《山羊和灰狼》和《铃铛刺和麻雀》四部。
《锅刷、扫帚和花猫》。又名《奶油和猫》,是教育孩子们不要说假话,要做诚实人的故事。
《瘸腿狼》。是反映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说明善良最终战胜邪恶的道理的故事。
《山羊和灰狼》。是类似于《瘸腿狼》的故事。它告诫儿童提高警惕,不要乱撞胡跑,教育他们要听大人的话,不要脱离集体。不然的话,就会遇到像灰狼一样本性的坏人,就会上他们的当。又教育他们遇事要冷静,要勇敢地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铃铛刺和麻雀》。是个对儿童教育意义更大的故事。它教育儿童从小做个诚实的人,有了缺点和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告诫他们不要养成说闲话、拨弄是非的恶劣习惯。并且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了说假话、拨弄是非的害处;又从侧面提醒他们遇事不要轻信别人的话,要多动脑筋,多想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锡伯族的动物故事数量不多,内容短小。现存的有《老虎和老猫》、《狗和兔子》、《雄凤凰和雌凤凰》、《孔雀》、《鹦鹉》等。
《老虎和老猫》的故事说:从前,老虎是又笨又蠢的动物,它跑不远,走不快,就和猪差不多。因此好多的弱小动物也来逗弄它,这使得它又气又懊恼。有一天,经受不住老虎一巴掌的老猫也来取笑它,一会儿上到它的头上,一会拨弄它的大尾巴,一会儿刷地跑进树林里。老虎看着看着心里暗暗思想:如果我也有老猫一样的本事该多好,我就会吃百兽之肉,做百兽之王,它们见了我都要点头哈腰,都要尊重我,那该多好啊!于是,老虎百般地向老猫献殷勤,哀求它传授它的技艺。在老虎的苦苦哀求下,老猫终于答应了它的要求,因此天天向老虎传授它的技艺。当老猫宣布它的技艺传授完毕时,老虎露出凶相,咬着牙说:我今天要吃你!这时,老猫心机一动,嗖地爬到树上对着老虎说:我幸亏留了我的这一手技艺。狡诈的老虎假装笑脸说:猫弟,我是跟你开玩笑,你快下来继续教我吧。但是,老猫从此再没上它的当。
《狗和兔子》说的是狗为什么和兔子如此不相容?又为什么逮住它就会咬死?是带有解释性的动物故事。
锡伯族的寓言故事有《逞能的蛇》、《鱼鸟》和《灯蛾》等。
《逞能的蛇》告诉人们,世界上比自己强硬的事物很多,任何时候不能妄自尊大,不能胡作非为。否则,就会遭到挫折,遭到应得的下场。
锡伯族的神话故事相对来说数量比较少。现存的有反映天上“神女”生活的《七仙女》,有传说月亮上有神女的《月亮上的人》,有寂寞嫦娥下凡到人间的《神仙下凡》等。
(三)谚语与谜语
锡伯族的谚语,在其灿烂的民间文学宝库中是较有特色的口头文学形式。它作为锡伯语言中最精练而生动、最趣味而活用的修饰部分,为广大的锡伯族人民所广泛运用。它好似食物里的油盐,为锡伯族人民的生活所不可缺少,丰富和活跃着群众的生活语言,成为群众思想交际的有力工具。
锡伯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锡伯族的谚语正是反映了这一民族特点。这一特点又说明了锡伯族的谚语基本上都来源于群众的劳动实践,基本上反映了他们的实际生活。因此,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锡伯族是农业民族。他们在生产劳动当中,把生产劳动各个方面的活动以及生活上带有哲理性的东西,都用生动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语言形式概括和固定下来,成为人们喜闻爱说的谚语。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到广泛的流传。
锡伯族谚语的内容很广泛,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其中有歌颂祖国、党、人民、故乡的,有带有实践、真理和认识方面的,有人情事理、知识思维方面的,有教人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礼行上进的,有讥笑懒惰、提醒骄傲、警告贪婪、褒贬好恶的,有勤劳节俭、荣誉名声方面的,有卫生健康、治病防病等等方面的,诸如此类,数言难尽。绝大部分谚语在思想上旗帜鲜明,爱憎分明。下面将其主要部分扼要地作一介绍。
歌颂祖国、党、人民、故乡方面的:
宁可忘记父母,
不可忘记祖国。
人民的力量,
能推倒高山。
在祖国是主人,
在异国是奴才。
跟着太阳走不冷,
跟着党走不受气。
赞颂勤劳勇敢、聪明智慧、讥笑懒惰愚蠢和鼓励团结友爱、提醒骄傲、警告贪婪、劝人上进、勉励礼行等方面的谚语如:
依赖他人,
七月里冻手。
与其图远方的金子,
不如拾门前的粪屎。
揭人家的短处,
等于揭自己的隐私。
久别才见真情感,
懒汉嫌脚边的地远。
自夸的大夫没有良药,
自夸的木匠手里木头受罪。
敬人等于尊重自己。
没有天生的愚蠢,
只有后天的聪明。
聪明的人爱推究,
蠢笨的人好硬套。
还有很大一部分谚语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含有朴素的哲理:
滚烫的锅里,
捞不出活鱼。
水不能用网堵,
火不能用油灭。
早晨下雨磨镰刀,
午后下雨备枕头。
肚子饱的人心踏实,
肚子饿的人心慌乱。
大的领小的,
小的学大的。
卫生健康、治病防病方面的:
懒做懒动,疾病结亲,
勤劳勤动,病魔不近。
好汉斗不过疾病。
饭食不能过量,
烟酒不能过度。
少时戒酒,
老时戒烟。
有病早治,
无病早防。
由于篇幅关系,其他的不一一赘述。
锡伯族的谚语,语言流畅,节奏明快,音韵铿锵,抑扬有致。因此,再陌生或刚说出来的谚语,一经听说,便过耳成诵,牢记不忘。这和它独特的韵律形式是分不开的。一般谚语均注重头韵,尾韵和腹韵都不重要,可押可不押。这样,说出来的谚语给人以较强的音乐感。
谜语在锡伯族民间文学中是别有情趣的口头文学形式。它在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中间广为流传。其表现形式基本上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谜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按其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动物类、植物类、器物类、自然类、人体类和谜语故事。
动物谜语主要表现动物的特征和动态。例如(老鼠):
夏天悠闲自在,
秋天忙着积粮,
经常偷吃东西,
人人非常厌恶。
植物谜语的数量不是很多,主要是一些日常食物的谜,例如:
(韭菜):铲了还要长,
冬天冻不死,
六月发臭气,
人们也喜欢。
(辣子):有绿也有红,
吃多肚子疼,
吃饭没它饭无味。
锡伯族的谜语故事短小精练,隐讳曲折。在表现方式上都以拟人化的手段,它们主要在儿童中间流行。由于篇幅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锡伯族的谜语都具有童话童谣的特点。它们对培养儿童的思考、分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儿女长到一定年龄,父母很重视用猜谜的方式去启发他们。锡伯族的谜语反映了锡伯族人民对事物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丰富知识,表现了人民群众高度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