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民间乐器有弹拨乐器东布尔、斐特克讷,拉弦乐器绰伦,吹奏乐器墨克纳、布伦、芦笛、梳琴、打击乐器额姆琴和拉弦与弹奏两用乐器鸳鸯琴等十来种。
一、弹拨乐器
1.东布尔。锡伯族的一种古老乐器。据说,锡伯族在大兴安岭里过渔猎生活时期就有了这种乐器,用于自娱和贝伦舞的演奏,后来随着锡伯族军民的西迁传到新疆,在锡伯族民间一直使用到现在。东布尔由琴箱、琴杆和琴头三个主部件组成,琴身长约85厘米左右,全木质(大多用优质无疤杉木制作),挖槽,琴箱蒙薄木板,颈细长,无品位,以两根羊肠为弦。东布尔做工结实而精细,有的犹如一件木雕工艺品;琴身上饰以本民族的各种图案,美化外观,过去每家每户都有一把东布尔琴,用于家庭或社交娱乐活动。
东布尔按两根羊肠弦,四度定音,无横格显示品位,用右手五指弹奏,左手指按弦。音色凝重而柔和,节奏轻快,极适于弹奏贝伦舞曲等快节奏的曲调。东布尔音域不广,有四度音程,但有独特的旋律,婉转激昂,音色凝重,动听悦耳,适宜于弹奏快节奏的舞曲。揉音、升降、强弱、停顿等频繁交叉出现和变化,是东布尔的旋律特色,可以弹奏出三度、四度、五度、六度和七度合音。东布尔可以弹奏出以贝伦舞曲为主的二十多种曲调。
弹拨东布尔时,右手五指或弹或拨,或单音、双音或合弦,左手拇指夹住琴杆,四指移按板弦,与右手弹拨相合。这种弹奏方法有许多表演花样,一会儿把琴推上肩头,一会儿顶上前额,时而倒立于地,时而挪换在身体两侧。
东布尔至今依然保持着它的古老而传统的风格特色,平时民间艺人们一有闲暇便即兴弹唱,每逢节假日、聚会或宴席场所都会听到东布尔古老而深沉新奇的琴声。
相关链接:关于东布尔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锡伯部落,在大兴安岭浓密的大森林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狩猎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依山林而栖,无忧无虑,过着安宁的日子。
突然有一天,森林中出现了一头凶恶的老虎,经常窜到锡伯部落居住区偷袭,伤害人口,吃掉了不少小孩和妇女。锡伯部落遭受到这头凶恶野兽的侵扰,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锡伯部落里所有的人们把这头老虎恨得咬牙切齿,发誓要杀死这头野兽,使人民安居乐业。
猎人们联合起来,好几次撒围捕猎这头老虎,但因老虎凶猛异常,都失败了,而且还死了好几个猎人。
锡伯部落的首领为这件事发愁,决心一定要消灭那头恶兽。他又选派了一批猎人到凶虎出没的地方伏击,结果也失败了。
部落里有个骑手,叫塔斯哈,善骑善射,十分勇猛,是部落首领的儿子。其他猎手捕猎那头老虎时,他出远门到其他部落娶亲去了。当他回来后得知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时,不禁义愤填膺,决定亲自去捕捉那头野兽。在一个深夜里,他不让父亲部落里的人们知道,告别了眷恋不舍的新婚妻子,悄悄地朝深山出发了。塔斯哈携带着强弓硬箭和加重的铁夹,骑上骏马去狩猎。他不畏山高路险,来到老虎出没的密林中,终于找到了老虎的踪迹。他仔细地把铁夹安置在老虎必经的路上,做好伪装以后就在附近大树旁隐蔽起来,那棵大树有四个人那么粗,树枝参天入云,如伞覆盖,成为护佑塔斯哈的理想屏障。
穷凶极恶的老虎出来了。它连连发出几声虎啸,震得山摇地动,树叶纷纷掉落,掉在塔斯哈的头上、身上。老虎慢慢走下山来,不时地朝四周扫视。经过猎人们的几次围猎,凶猛的老虎也变得非常狡猾,非常谨慎地走了过来。当它走到设有铁夹的地方,就小心翼翼地用虎爪拨开了周围的伪装,看见铁头上有一大块羊腿肉。它闻到肉的血腥气味,就露出贪婪的样子,围着铁夹转,突然老虎踏倒了一棵横倒在地上的枯枝,枯枝的另一头就橇了起来,正好打在铁夹上,铁夹一下子把那一块羊腿肉弹到了一旁,老虎急忙扑上去吃了起来。
隐藏在树底下的塔斯哈,见到铁夹已被弄坏,再也起不到作用了,就奋不顾身地从树后面站出来,拈弓搭箭,朝着老虎射出一箭。这一箭射得真准,恰好射中了老虎的一只眼睛。老虎痛得大吼一声,就朝着塔斯哈扑了过来。
塔斯哈拔出大刀勇敢地迎了上去,与老虎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拼杀。不知搏斗了多长时间,最后老虎被塔斯哈砍头,一命呜呼了。但塔斯哈也浑身是伤,流血过多,被老虎庞大的身体压在下面,死了。
许多日子过去了,部落里的人们得知塔斯哈独自一个进山猎老虎的消息,都很焦虑不安。部落首领派人到处寻找塔斯哈,仍然没有任何消息。于是首领下令:谁若是能够找到活着的儿子,就赏给骏马十匹,肥羊一百只;谁若是知情不报,发现后要割去头发,开除祖籍,死后不准在祖坟里埋葬;谁若是带回儿子塔斯哈的死讯,就把他从部落里驱逐出去。
善良的猎手们含着泪,抱着对塔斯哈的怀念,到四面八方的山林里去寻找。找呀找呀,这一天终于发现了塔斯哈与老虎抱在一起的尸体。大家都非常悲哀,用隆重的葬礼将塔斯哈安葬在靠近大树的向阳的山坡上。可是谁也不敢将这样的坏消息报告给部落首领。大家倒是不怕首领的什么惩罚,而是首领是位很善良的老人,塔斯哈是他惟一的独生子,担心首领听了这个不幸的消息会非常难过,发生什么意外。为此,众人十分为难,不知回去后怎样向首领说明这件事。众人正在为难的时候,来了一位远近闻名的老歌手,大家都十分喜爱听他唱的歌。老歌手得知原由后,便自告奋勇去见首领,去讲清这件事。他让人们抬着老虎的尸体,跟他一块到部落首领那里去。部落首领看见这只凶恶的老虎的尸体,感到很高兴,接着又满怀希望地问道:“这是凶恶的野兽是塔斯哈打死的吗?我那勇敢的儿子在哪里?”
老歌手回答说:“尊敬的首领,您是在问塔斯哈的下落吗?在他打死老虎的地方有一棵大树,只有那棵大树才知道。您是不是亲自去看看呢?”
部落首领从老歌手奇特的回答中得到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就对老歌手说:“大树不会说话,怎么能知道我儿子的下落呢?这么说,我儿子他一定出事了,那么,你走吧,我不想惩罚你,你走得远远的,不要回来骗我。”
老虎的尸体让人们抬走了,老歌手从容地说:“尊敬的首领,请您耐心地稍等几天,我一定让那棵大树开口向您讲话。”
聪明的老歌手在猎人们的帮助下,砍倒塔斯哈用来护身和沾满他鲜血的那棵大树,从中挑选最好的木料,精心地制作了一把琴。这一天早晨,老歌手盘腿坐在部落首领家门前的草坪上,深情地拨动了用两根羊肠做成的琴弦,那铮铮作响的琴音如金戈铁马,又似急风骤雨,又如高山流水,向部落首领倾述了塔斯哈与老虎在森林里搏斗的英勇情景,到了后来,琴声如泣如诉,格外凄凉哀伤。部落首领听得泪如雨下,回想起那天见到老虎尸体的一只眼里插着心爱的儿子塔斯哈使用的箭头,聪明善良的部落首领知道自己心爱的儿子是为民除害而死的,感到十分自豪。部落首领重赏了老歌手,称赞了他的聪明才智的和演奏的技巧,并诚恳地挽留老歌手留下来,为部落演奏。
从那时候起,老歌手制作的那把琴成为锡伯部落的第一把东布尔琴,老歌手为部落首长演奏的歌颂塔斯哈英雄事迹的那支乐曲,成为东布尔的第一支乐曲。从此,部落里的人们纷纷制作东布尔琴,深山密林里响起了一支支东布尔乐曲。到后来,一部分锡伯军民西迁伊犁戍边时,带来了东布尔琴和乐曲,一直传到现在。
2.斐特克纳。新制乐器,由锡伯族民间艺人安彭德研制。斐特克纳在锡伯语中是花儿“开放”的意思,也是“弹奏乐”的同义词。它是根据锡伯族民间乐器“冬布尔”的基本原理和体形,吸收西洋乐器“曼陀林”、汉族乐器“三弦”以及维吾尔族乐器“热瓦甫”的各种优点,进行反复比较,综合性研究,大胆创新,经历许多失败,才研制成功。
斐特克纳由琴箱、感应鼓、琴胫和琴头等四个主要部件组成,全长86厘米,琴箱是半长方形,长34厘米,宽16厘米,厚8厘米,感应鼓呈圆形,直径13厘米,鼓底下撑三根顶柱定在琴箱背板,鼓面与琴箱面板平,琴胫长35厘米,附贴指板,延伸到琴箱部位为5厘米,计长40厘米,琴头长17厘米,宽9厘米,设有四个螺旋形弦轴,造型美观,定弦可靠。
斐特克纳根据自然音阶,从大字组C到小字组个共26个音,连同半音共计44个音。它与冬布尔相比,无论音色、音量、音质,音域以及造形,使用范围等方面,已具有如下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斐特克纳比冬布尔音量大,而且宏亮,回音效果好,一般不加任何增音设备,便可直接参加管弦乐队。
二是冬斐特克纳则与其它弹奏乐器一样,凡是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所能演奏的,无论是何种调式,它都能够演奏,因而作曲家完全可以任意按排其独奏声部和伴奏声部。
三是斐特克纳作为一种弹奏乐器,仍保持着其本身固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格,但它的特色和风格较之冬布尔,则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
四是斐特克纳造成型优美,在琴箱底部饰以乌孙山白石峰的图形做为压板,在琴箱周围镶以弓箭图案,在琴头上镶嵌蝴蝶图案。
斐特克纳研究的关键部位是感应鼓,我把它与其它乐器作不同处理,将感应鼓嵌进琴箱里,不与面板衔连,成为独立的部位,用三根支柱与背板牢牢固定,面部镶以蟒皮,保持一定的硬度,力求弹奏时不与面板一起振动。
3.葫芦琴。汉语意为“葫芦做的弹拨乐器”,锡伯语称“霍罗多恩布尔”,因其共呜箱用葫芦制作,故得此名。霍罗多恩布尔根据锡伯族古代乐器“ 腾格里”的原理,吸收其他民族弹拨乐器的优点,以本地种植的葫芦为材料进行研制,因此制作霍罗多恩布尔的葫芦,要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培育。
霍罗多恩布尔的琴箱用葫芦制作,以葫芦的形状定形,琴身一般长68.5厘米,琴头和琴弦长32厘米,琴弦15.5厘米,侧板厚度8.5厘米,琴的形状呈葫芦状。制作时将葫芦从中间一劈两半,上面套裹薄羊皮,做成共鸣箱,配以木制的琴柄、两根羊肠弦,然后削制琴胫和琴头,与琴箱合为一体。弹奏时琴箱按放在左大腿上,右手弹弦。霍罗多恩布尔大多用于锡伯族民间舞蹈贝伦舞曲的演奏。
霍罗多恩布尔音色浑厚、表现力强,音域一般分为高中低音。两线相距音程为纯五度(亦有纯四度)。音域D—A,共一个八度加一个纯五度。
二、拉奏乐器
绰伦。由琴箱、琴胫和弦轴组成,是弦线,有两根羊肠弦。琴弓由竹子和马尾制成,拉奏时琴箱按放在左大腿上,右手拉弦,左手按品位。音色较纯净,节奏较缓慢,宜于演奏抒情悠扬的曲调。
三、吹奏乐器
1.苇笛。锡伯语称“Ulhu fichaku”,分别由两根带音孔的芦苇回音管和芦苇哨片制成的吹奏乐器。每根回音管都有六眼音孔,吹奏时一般不换气,音色圆融和谐,音域不宽,用于吹奏一些专门曲调。
2.墨克纳。由琴头,琴胫和薄刚片制成的铁制吹奏乐器,体积很小。吹奏时含置唇间,用牙咬紧琴胫,右指轻拔弹刚片,又弹又吹。节奏性强,声音微弱,仅五步可闻,为妇女自我欣赏所用。
3.伊罕布伦(汉语意为“牛角号”)。用牛角制作的吹奏乐,用于各牛录集会和卡伦哨卡的报警等,形成简单的音乐符号。
四、打击乐器
1.额姆琴。圆形鼓,用马、驴皮作为鼓膜的打击乐,背面用绳索固定一轮小铁环,用左手握铁环,右手拿鼓锤,多用于宗教萨满舞蹈音乐的伴奏。
2.夹板。用竹片制作的打击乐,共四块板,右手拿两块专奏小点子,左手拿两块专奏大点子,演奏时两手合奏。多用于人多场面的跳舞、唱歌、演戏或说书的伴奏。
五、拉弦与弹奏并用乐器
鸳鸯琴是新制的将拉弦与弹奏为一体的乐器,锡伯语称“Ijifun kumun”。该琴有双面,共用一个琴箱,一面像吉他,琴身合为一体,制作精致外观美观。鸳鸯琴由察布查锡伯自治县、霍城县的民间艺人克新保、孔玉崇、王晓萍等几代人搜集大量民间资料,并根据古代的一种叫“鄂额春”乐器,经过不懈努力研制成功的一种民间乐器。上世纪70年代制作出第一代鸳鸯琴,2004年霍城县伊车嘎善乡二中教师孔玉崇制作出第二代鸳鸯琴,并申请了国家专利。2006年,北京请北京华东乐器厂制作出第三代鸳鸯琴。
将小提琴和吉它整合为一体的鸳鸯琴,全身长68.5厘米,琴头和琴弦总长32厘米,琴弦15.5厘米,侧板厚度为8.5厘米。该琴一面可以弹拨,另一面可以拉奏,既可独奏。吉他的一面有6根弦定弦,演奏时用右手拨弦发音,奏出双音、和弦等音色。也可用匹克弹片弹奏,适于滚奏,奏出清脆音色。另一面如小提琴,有4根弦,有15263五度音程。音程跳动和装饰音可演奏半音阶,既可演奏双音,又演奏缓慢、抒情的旋律,声音穿透力较强。鸳鸯琴的演奏方式灵活多样,演奏者随演奏作品内容可以任意发挥。
鸳鸯琴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首先要设计好图纸样本,按照图纸样本制作出模具,利用模具制作琴身,琴身初步成型后将其取出,与做好的琴头接镶。然后将隔板用胶粘贴在一起,接着又把两个面板粘贴在一起,再进行全身固定、刮平、上光、打漆,最后成型。
鸳鸯琴的用料也有其特殊的选材用材要求。选好的木料要风干,侧板一般用桑木,隔板用果木,面板用伊犁云杉,指板用乌木,琴内的部件(低音梁、音柱、木块和衬条等)用云杉等。制作第三代鸳鸯琴时背板和琴颈改用质量较好的槭木或西克莫槭木。
材料加工时要确定宽度、长度和高度,弯曲侧板要呈"C"字型。接着修正"C"型侧板、琴角、上下侧板弯曲度,使之与上下粘合。面板刨接缝边,接缝粘合,刨平底面,削边、修正边缘厚度和外型轮廓,确定厚度凹槽线,开挖凹槽。弧形加工、定型并精细加工,凿挖音孔沟槽等。
整合过程为低音梁定位、装配、粘合、修正,钉防护钉,琴板定音,面板定音,背板定音,制作琴颈和琴头成型。制作琴头弦轴箱、指板,进行粘合,底面挖空。然后修正木板,背板下边倒膜,背板粘合,面板装配,填塞定位,针孔修边,琴颈造型等。
粉漆要经过好几道工序,首先平整琴身表面,然后着色,先上底色、后涂漆、涂色、漆润色等
主要部件共鸣箱的将音箱合二为一,两个琴头合二为一,琴颈固定在琴箱表板上部,琴颈正反两面分别设置两种不同的琴弦,通过琴身底座与琴尾旋转杆相连可旋转180度,既可方便相互变换演奏,又可同时作为两种不同的乐器交换使用,取得各自不同的演奏效果。
鸳鸯琴适合于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培养,具有简便、好用、音域广、功能多等特点,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很有助益。
鸳鸯琴是在已经失传的情况下,由两代工艺人历经千辛万苦,为了抢救和恢复锡伯族民间乐器而做的一种尝试,在制作过程中又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和创新,使之具备了符合现代乐器的许多功能和特点,具有其创新性和适用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