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五关之歌:锡伯族更心比传统曲目,韵文体,共1968行。
此曲目是根据《三国志》、《三国演义》而改编的叙事长诗。主要描绘了关羽等三国英雄人物尽忠报主、舍生取义的动人情节和盖世无双、闯五关的英雄形象。此曲本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活动描写细腻。曾在锡伯族民间流传过百余年时间。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此曲本不幸被烧成灰烬,再没有人能回忆起来。幸亏有80岁的老奶奶白洁尔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整理,于1985年才整理完成。
汗腾格里颂:锡伯族更心比传统曲目,韵文体。由锡伯族著名诗人柏雪木(1896-1951)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
歌中以汗腾格里峰的口吻,绘声绘色地叙述了上下几千年的沧桑变迁,并将五六十起历史故事穿插于歌中。如,从亚历山大、马其顿的东征到罗马王遣使中国,月氏被征服,乌孙月氏交锋,玉门被封,汉家公主西嫁,匈奴陈兵、蔡文姬远嫁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薛仁贵放射三箭,铁勒突厥角逐,鲜卑部落独得天时,武则天、成吉思汗、长春真人、巴伦噶尔结盟、阿克苏公主等,从而颂扬了千姿百态、可歌可赞的祖国的美好江山。
老妇泪:锡伯族更心比传统曲目,韵文体。由锡伯族著名诗人柏雪木(1896年—1951年)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新疆,封建军阀、官僚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对新疆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而锡伯族人民苦于征兵抓丁,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百姓们面临着灭顶之灾。本曲目以老母亲给亡子招魂的对白方式,控诉了旧中国人吃人的黑社会,同时盼望祖国早日得到解放。
此曲本韵律严谨,内容生动,音调哀婉动人,摧人泪下。
劝学歌:锡伯族更心比传统曲目,韵文体,汉文译稿24行。产生于清末明初。色布西贤编唱,忠录翻译。流行于察布查尔乌珠、依拉齐、堆齐牛录。
奉劝孩子们勤奋学习,不要辜负父母一片苦心,要听老师的话,要为他们争气,把知识学到手,将来好做贡献。此曲目亦称劝导歌,在民间广泛传唱。
素花之歌:锡伯族更心比传统曲目,韵文体,196行。由锡伯族著名诗人何耶尔·柏雪木(1898-1951)根据素花传说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改编。
素花本是一位锡伯族普通的女性,但在民族危急的生死关头,她挺身而出,为拯救一个民族宁愿牺牲自己而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苏丹艾拉汗结婚,并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取和团结了苏丹内部的进步势力,打击了极少数民族仇杀分子,从而为收复伊犁打下了基础。曲目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把中国历史上的巾帼人物,从春秋时代的息夫人,汉家公主以及香妃的形象来衬托素花,塑造出了压倒须眉为民捐躯的英姿和雍容穆静的锡伯族女性形象。此曲目音调委婉动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禁烟歌:锡伯族更心比传统曲目,韵文体,24行。由吴扎拉.萨拉春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伊犁地区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但落后与愚昧仍然根深蒂固,尤其锡伯族八个牛录普遍吸食鸦片。由于受到鸦片烟的毒害,多数人已精神恍忽,无力种田,甚至有的抛弃家园四处流浪,眼看一个屯垦戍边的英雄民族即将没落下去。为此,本曲目出于拯救一个民族的目的,叙述了鸦片的害处,从而规劝人们不要吸食鸦片,否则将家破人亡。
此曲目流传于察布查尔乌珠、依拉齐牛录。此曲目亦称《别再吸食鸦片烟》。
我原是吸鸦片的懒婆娘:锡伯族更心比传统曲目,韵文体,共48行。由著名民间诗人管兴才创作。
本曲目通过一个妇女的口吻,将自己如何染上鸦片烟,又如何成为一个人人唾弃的抽大烟的婆娘的亲身经历,来教育别人千万不要步其后尘,努力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好人。此曲目流传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堆齐牛录。
幸福生活万年长:锡伯放秧歌牡丹现代曲目,韵文体,36行。由赵春生于1974年创作。
本曲目通过锡伯族人民解放前后的生活对比,控诉了旧社会的落后与贫穷,歌颂了新社会的光明与幸福,从而表达了对党的感激之情,唱出了今日锡伯族过上幸福生活的甜蜜心声。
此曲目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原文工队吴宪演唱,曲本发表于当年的伊犁日报。
艾辛托浑:锡伯语,金纽扣之意,是本曲目名,韵文体,以母女对唱形式表演。
女儿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了,但她不愿离开父母身边,对出嫁不感兴趣。经过母亲的开导,女儿终于明白了女儿长大要出嫁的道理。于是,母亲又劝导出嫁的女儿,要入乡随俗,孝敬公婆,与夫婿和睦相处,安宁过日。最后,母亲还希望女儿千万别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经常回家看一看。此曲本由何耶尔·兴谦于1978年重新整理。
海兰格格:锡伯族更心比传统曲目,韵文体。由赵春生翻译,铁山传唱。 |
歌中描绘了一对情人因生活所迫,男的忍痛割爱,离别情人,到俄国去做生意。多年后,当他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家乡时,情人也因酒铺失火不幸命丧黄泉。在与情人遗体告别时,他悲痛地唱出了昔日你来我往、亲密无间、同命运共患难、与世俗偏见抗争的爱情悲剧经历。海兰,即可惜、遗憾的意思;格格,即姐姐、小姐的意思。
闸上风云:锡伯族秧歌牡丹改编的现代曲目。根据京剧现代戏《龙江颂》第八场《闸上风云》改编,改编者赵春生,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队演出。
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为了顾全大局,决定开闸放水淹没龙江大队的百亩良田。但是,只顾局部利益的大队长却受落后群众的影响及阶级敌人的挑拨,拒不开闸,暴雨倾盆,江水猛涨,时不待人,闸上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思想斗争,最后终于说明了大队长,揭露了阶级敌人。此曲目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队玉珍、陶英、赵春生等人演出后,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西厢记:又名花亭相会,锡伯族秧歌牡丹传统曲目,韵文体。
宋代高文君得中状元,奸相温通慕其才,强招为婿。高文君不忘发妻张梅英恩情,暗修家书唤其来京。温通得知,将家书改为休书。张梅英接休书赴京寻夫,途中贫困,自卖其身,混进温府,充作丫环。期间屡遭虐待,被打入花园为役。一日与高文君花园相会,各叙衷情,并对玉杯,夫妻相认。文君告至包相爷处,温通削职为民,文君、梅英终于团聚。此曲目曾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依拉齐牛录双录、丰香等人出演过。
钉缸:锡伯族秧歌牡丹传统曲目,韵文体。
钉缸匠来到家王给王大娘钉缸,他一边干活,一边偷觑王大娘青丝如墨,耳坠金环,竞把缸锤烂了。他要赔个新缸,王大娘说新缸没有旧缸光。他要拜她干娘,她说干儿干女多得是。钉缸匠只好挑起担子就跑,王大娘后边紧追。钉缸匠的绳子断了,箱子绊烂了,气得他一脚踢倒王大娘,这才狼狈逃脱。此曲目曾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依拉齐牛录寿谦等人出演过。
碾米:锡伯族秧歌牡丹传统曲目,韵文体。
巴图山让妻子扎木尔碾米,扎木尔见是高梁米,就很不高兴,说是“吃高梁米咽不下去”。在丈夫的催促下,也只好跟着干。干了一会儿就嚷累了,不想干了。为此夫妻俩大吵一场,扎木尔生气地走掉了。巴图山赌气地干呀干,当他干得口干舌燥的时候,扎木尔送来了水。她见丈夫累成这样,反而心疼起来,并用自己的行动改正了错误。
此曲目曾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依拉齐牛录关出连、丰香出演过。
走雪山:锡伯族秧歌牡丹传统曲目,韵文体。
明熹宗时,魏忠贤谋位,藉母寿诞之期,约会文武过府饮宴画押。天官曹模不服,魏便冷本参奏,要将曹模问斩,幸得陈仲搭救,曹被削职归里。夜宿官庄,魏又差人杀其家眷。曹模自刎。夫人投井而死。家人曹文寿保曹女玉莲奔山西大同投亲,途经四十里广华山,天降大雪,曹文寿冻死。幸遇兵士护送玉莲至其公父李德政官衙。魏忠贤又伪造圣旨,差人来拿李德政进京问罪,被副将张守信识破,约会十四王之兵进兵讨伐。魏忠贤被杀,曹模之冤大白,玉莲被封为女状元。
此曲目曾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依拉齐牛录、堆齐牛录振谦、郑琴太等人出演过。
李彦贵卖水:锡伯族秧歌牡丹传统曲目,韵文体。此曲目流传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宋朝时期,由于奸臣诬陷,朝廷欲将李绥满门治罪。黄璋见李家败落,悔恨退亲。黄女桂英信守婚约,借李彦贵卖水奉母之际,命丫环梅香约彦贵花园赠银。
此曲目曾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依拉齐牛录寿谦、乌珠牛录丰昌、堆齐牛录郑琴太等人出演过。
张琏卖布:锡伯族秧歌牡丹传统曲目,韵文体。
张琏家贫而不务正业,其妻四姐娃纺线织布,交张集市出售。张将卖布银两用于赌博,输尽而归。四姐娃向张索要卖布钱,张编尽谎言,故意支吾搪塞。四姐娃见规劝无效,悬梁自尽,多亏领居大娘相救生还。张琏自此发誓戒赌,习学好人。
此曲目曾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珠牛录丰昌等人出演过。
闹书馆:锡伯族秧歌牡丹传统曲目,韵文体。
生员蔺孝先初中乡魁,舅父花公公告老还乡,接甥攻读。途中同杰士公孙赞遇黑狐仙酒醉,乞怜放归。公孙赞赠蔺:“梅绛亵”裘而别。黑狐仙感恩孝先,化其表妹身形婚配,致舅父生疑逐甥。后蔺孝先与表兄赴考得中,黑狐仙言明真情,便宜团圆。此曲目曾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堆齐牛录郑琴太出演过。
三、曲艺人物
卓奇:生卒年不详,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五牛录人。据传,卓奇擅长说唱,表演幽默。1864年(清同治五年)伊犁变乱,民族间关系开始恶化。努勒顿等民族主义分子趁乱进驻锡伯营乌珠牛录,总管喀尔莽阿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以锡伯营的名义将五牛录著名汗杜春表演者卓奇请到乌珠牛录,为他们进行演出。因卓奇的精彩表演和幽默的演唱风格,竞打动了努勒顿等人的心。1873年6月2日,在纪念恩公图伯特的诞辰日,卓奇等人又演出了一场汗杜春曲目,产生了轰动效应。可惜,卓奇所处的时代正是伊犁动乱、侵占伊犁的二十年岁月,他在汗杜春曲目的演唱或表演方面的才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便消声匿迹了。所以,有关他的活动资料也很少传下来。
锡济尔珲:字笔臣,民间尊称“锡老大人”,瓜勒佳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堆齐牛录人,生于1842年。曾历任锡伯营档房委笔帖式、正兰旗骁骑校、正黄旗防御、正兰旗左领、伊犁将军衙署文案处文案总办、署厄鲁特营领队大臣、索伦营领队大臣等职。他曾亲身经历或目睹过伊犁农民暴动、苏丹汗国政权的统治以及沙俄侵占和清政府派兵收复伊犁等内忧外患的种种历史事件,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为了教育后人不忘自己的“根”,牢记锡伯民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历史,以深沉的笔调、饱满的情感创作完成了韵文体的长篇更心比曲本《离乡曲》,此曲目本充分展现了锡伯的西迁、屯垦戍边的壮举。
伊塔尔珲:约在19世纪50年代出生。姓佟佳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依拉齐牛录人。他从小酷爱乐器演奏,并自学弹奏东布尔。后来他到一河之隔的惠远城拜师学艺,专门学习弹三弦和拉四胡,并在惠远与汉、回艺人同台演出。1882年(清光绪八年,清政府从沙俄手里收回伊犁后,他带着自己的乐器回到家乡,与依拉齐牛录业余平调剧组一起演出。由于他三弦、四胡等乐器的出色演奏,吸引了众多乐器爱好者,并培养了西特合尔、佟贵林、佟春林、琴七善等人。后来他们都成为伴奏、演奏平调曲目的主要骨干。
西特合尔(1864-1934)姓安佳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依拉齐牛录人。从清朝光绪年间至中华民国一直担任过正白旗(依拉齐牛录)粮仓管理员,有47年之久。他从少年时代便迷上了平调曲目,并在伊塔尔珲等人的鼓励下,开始学唱平调曲目。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其演唱技巧和表演艺术日臻娴熟,并以扮演女角而出名。他的嗓音明亮、柔和,音域宽广。他演唱平调曲目有《喜新年》《玩花灯》《赤壁》《送情人>等。此外,他还能弹奏三弦,经常为平调曲目伴奏。
谭秀英:锡伯族,女,新疆伊犁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前后,卒年不详。绰号“三半吊子”。卖艺为生,多唱坐场、走场。擅长唱平调,小旦。代表曲目有《下四川》《钉缸》《小姑贤》《小磨坊》(以上均为平调),《大保媒》等。她为人耿直,技艺精湛,助人为乐,并言传身教。
提亚哈(1885——1955)人称嘎布西贤,姓佟佳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依拉齐牛录人。他从小爱好平调曲目的演唱,并常常扮演女角,是本牛录业余平调剧组的主要骨干。他演唱的曲目,如《喜新年》等深受观众的欢迎。
吴扎拉·萨拉春(1885--1960)姓吴扎拉氏,名萨拉春,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依拉齐牛录人。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留学俄国。1914年(民国三年)与锡伯营部分进步知识分子组织“尚学会”、“期成会”等文化团体,倡导改革教育,提倡新学。1924—1928年任中国驻苏联阿拉木图领事。1941年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1947年任锡(伯)索(伦)文化协会会长,并配合当时的形势写下了许多反映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和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尤其他创作的更心比曲本《禁烟歌》,又名《别再吸食鸦片烟》在民间传唱了近一个世纪。另外,他还翻译过《复活》《死魂灵》等外国名著。
常林(1888—1939)字广斋,姓托拨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依拉齐牛录人。1950年考入惠远武备学堂步兵科,并于19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不久,伊犁辛亥革命爆发。他积极应合辛亥革命的浪潮,并充任伊宁驻军都统。但因局势不稳,政治残酷,他便开始经商。他热心锡伯族教育事业,积极参与“尚学会”等文化活动。他创作的更心比曲本《劝学歌》等在锡伯族民间传唱了近一个世纪。
全唐(1890—1944),新疆察布查尔乌珠牛录人,职业是木匠。他从小喜欢文艺,并从老一辈民间艺人那里学会了不少平调曲目,如《喜新年》《尼古下山》《闹元宵》《八洞神仙》等。他从来没有正式上台演唱,但他常常被邀请到民间娱乐场所,或举办喜事的百姓
家里,往往一唱就是深更半夜。他的嗓音洪亮,音区宽广,尤其平调唱腔的高音部特有风格,让人流连忘返。依拉齐牛录秧歌牡丹之家的克西春也经常邀请他辅导年轻演员,或切磋技艺,相互交流经验。他是乌珠、依拉齐牛录公认的乡村民间平调演唱家。
保谦(1894—1938)新疆察布查尔依拉齐牛录人,农民。他从小喜欢平调曲目的演唱,并在依拉齐牛录业余平调演唱组里担任角色,经常扮演男角。演唱过《钉缸》联曲,出演过《编席》,曾给一代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克西春(1895——1967)又名克达尔堪,姓关佳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依拉齐牛录人。从事过铁匠、木匠、银匠等职业。他的父亲伊杂达(1872——?)是猎人,但也非常喜欢演唱平调曲目。他从小受其父亲的影响,学演平调曲目,并常常扮演男角。他嗓音洪亮,表演粗犷、豪放。演唱的主要平调曲目有《送情人》《赤壁》《万花灯》《喜新年》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为了推动锡伯族秧歌牡丹这一曲种艺术的发展,他发动全家人出演平调曲目。如妻妾、大弟媳、二弟媳、大儿子、大儿媳、养女等均扮演角色出演。更令人敬佩的是,每年春节前在自己院里搭台,到正月十五日那天宰杀牛羊,备好一二十只火锅,请来本村业余秧歌剧组的演职人员,进行演出活动。
柏雪木(1898——1951),姓何叶尔氏,又名何叶尔柏林,笔名辽鹤,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纳达齐牛录人。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毕业于惠远高等学堂。1915年任锡伯公立中学校长。1919年调任惠远高等学堂教员,1925年后曾任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馆秘书、副领事等职。1933在伊犁任外交局局长,后任特克斯县县长,1945年离职回乡。锡伯族杰出诗人、翻译家。他创作的长篇更心比曲本《汗腾格里颂》《素花之歌》均被锡伯族群众广泛传唱。但遗憾的是,他创作的此类曲本在十年动乱中被烧毁,得以幸存的只有五、六部。
寿谦(1898——1972)秧歌牡丹演员。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依拉齐牛录人。自幼酷爱秧歌牡丹艺术,早年,在本村组织的业余自乐班里演唱平调。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唱越调。他天赋聪慧,勤奋好学,虚心求教,青年时代就能演唱多种曲目。因此,常被邀与伊犁惠远县一带的专业曲子剧团同台演出。他嗓音洪亮,擅长表演,刻划人物细腻、生动。演出的代表曲目有《走雪山》《钉缸》《李彦贵卖水》《张琏卖布》等,他把多个新疆曲子曲目翻译成锡伯语。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办团经验丰富,他还培养了很多弟子,为普及和提高锡伯族秧歌牡丹做出了贡献。
秦奇山(1904—1948)姓安佳氏,新疆察布查尔依拉齐牛录人,农民。他从小酷爱文艺,尤其擅长乐器演奏。起初,他自学弹奏锡伯族民间乐器东布尔。后来,在上辈人伊塔尔珲爷爷和他的叔叔西特合儿的指导下,学会了三弦弹奏,并经常给依拉齐牛录业余平调演唱组伴奏。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其弹奏技巧不断得到提高,很快成为乐队骨干。在给演唱者的伴奏中,起到了衬托唱腔、烘云托月的作用。因而,他被公认为三弦演奏的名人。
管兴才(1908——1963)姓瓜勒佳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堆齐牛录人。他从少年时期开始自学汉、满、蒙、藏文,并自修了历史和文学。解放前,他曾先后历任锡伯营总管档案秘书、伊犁镇守使参谋处秘书、昭苏县政府秘书等职。解放后,任察布查尔区政府秘书、县政府文字改革委员会干事等职。他擅长文艺创作、文学翻译。曾翻译过《小放牛》《卖油郎》《卓文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汉、回曲子本,由村秧歌剧组排练演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他翻译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李有才板话》《高玉宝》等成为当时民间争相念说的新书籍。他创作的更心比曲本《我是抽大烟的懒婆娘》等均被广泛传唱于民间。其中,《西迁之歌》在1981年新疆和全国三十年来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评奖中,被评为一等奖。
丰昌(1914——1980),新疆察布查尔县乌珠牛录人。他从小酷爱秧歌牡丹的演唱与表演,并在惠远等地以名师的指导下,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越调传唱人物。他的一生多半时间都花在越调曲目的演出或演唱上,同时在惠远、绥定等地与汉、回曲子演员同台演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晚年,他回到察布查尔乌珠牛录村,为业余秧歌剧团的演出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以扮演女角而出名,尤其越调曲目中的采花步走得沉稳、精湛、优美。他的声音沙哑,但其唱腔刚中有柔,富有魅力。他出演的《兰桥担水》《李彦贵卖水》《张琏卖布》等曲目深受观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