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学艺术篇
>
锡伯族的曲艺(赵春生)(下)
锡伯族的曲艺(赵春生)(下)
发布时间:2023-04-16 18:51
513

白洁尔(1916——),姓何耶尔氏,女,新疆察布查尔县人。她童年时代便能背诵《孟姜女》《名贤记》《张良之歌》《过五关之歌》等以演义小说改编的叙事长诗,并常常在大人面前吟诵。长大后,她又对朱伦(演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她自学满文,念说《开平演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二十多种演义小说,其中《三国演义》《东周列国》《西汉演义》等演义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她都能背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曾在民间流传过百余年历史的《过五关之歌》早已失传。为抢救这一曲目,她从八十年代初期便开始回忆,到1985年前已经整理出1960多行的《过五关之歌》,从而受到锡伯族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另外,她还创作过几部长诗,其中,《沙颜哈达》发表在《锡伯文化》上。

兴里山(1917——1988),姓额尔克勒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乌珠牛录人。他从小酷受文艺,并擅长于民歌和秧歌牲丹曲调的演唱。他以嗓音洪亮、感情深沉而见长。他演唱的平调曲目,《太阳归宫》《十二离情》《照花台》《一见多情》《玩花灯》《一对红》等深受听众的喜爱。此外,他自编自唱过多部叙事歌,其中,《怀念》、《离别歌》、《为了爱情》等曾在县广播站、伊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

郑琴太(1917——1999)姓胡图里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人。中共党员。他从小酷爱秧歌牡丹艺术,并学唱了不少平调曲目。1935年,他18岁时由穆章京的引荐下,到惠远城拜师学艺。在他学艺期间便很快掌握了越调曲目多种,并以男扮女装的角色和娴熟的演唱技艺博得众多观众的青睐,由此而得“要命花”的艺名。他嗓子清亮,吐字准确,唱腔优美,表演生动。他演唱的秧歌牡丹中,《闹书馆》《李彦贵卖水》《李亚仙刺母》《大保媒》等曲目最为出色。

善保(1920——1989)新疆察布查尔依拉齐牛录人,农民。他是一位牛录业余秧歌组的骨干,以出演《吴新保》(农家户)而出名。他曾与丰吉山等人合演过越调《小放牛》《二瓜子》等,表演技艺娴熟,唱腔优美,深受观众的欢迎。

文秀(1925——1965),原名瑞谦,姓温都尔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人。解放前,曾任堆齐牛录小学、宁固齐牛录小学校长,解放后在锡伯中学任音乐教员。他在锡伯中学任教期间,挖掘整理了多首锡伯族念说音乐、更心比音乐和民间歌曲,并创作了大量锡伯族歌曲。其中,《打猎歌》《美丽的察布查尔》《觉罗家的姑娘》《合作种田好》《察布查尔颂》等在民间传唱不衰,并被收入《新疆民间歌曲选》《锡伯族创作歌曲》,于1983年、1984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丰吉山(1925——1992)新疆察布查尔依拉齐牛录人,农民。他曾是依拉齐牛录业余秧歌组的骨干。前期担任越调,曲目角色上台演出,曾与善保等人合演过越调《小放牛》《二瓜子》等,深受观众的欢迎。后来他又担当起一名乐队骨干,专门击打夹板。他击打夹板有特殊的技巧,如顿击、滚奏等效果非常出色。演唱者也往往为高超的夹板伴奏技巧而深受鼓舞,其唱腔和表演也因此而增色不少。后来,他曾培养过几名夹板手,但都因技巧难度大,未能学成。所以,夹板击打的技艺也从此失传。

嘎尔图(1925——),又名安达荣,姓安佳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依拉齐牛录人。他自幼酷爱文艺,爱弹爱唱,自编自演,活跃于民间,是一位群众喜爱的著名民间艺人,也是一位秧歌牡丹的出色表演者。他在秧歌牡丹的演出中常扮演女角色,其娴熟的表演和演唱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他还自编自吟了不少长诗,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育婴吟》《戒酒歌》《孝敬父母》等。

何叶尔·兴谦(1926——),姓何叶尔氏,新疆察布查尔县依拉齐牛录人。新疆作家协会,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45年参加工作,任过教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搜集整理的民间叙事歌、民间对唱《海兰格格》《艾辛托浑》《博比鄂伦》等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等奖。他创作的长篇叙事诗《生活史鉴》《忆素花之吟》《喀尔莽阿》《西迁征途》等成为锡伯族人民吟诵的好作品。此外,他吟诵的《西迁途中小唱》已被收入《新疆民间歌曲选》中。

加嘎(1927——1986)姓郭尔佳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乌珠牛录人。他擅长于器乐演奏,以弹奏三弦、东布尔最为出色。解放前后,锡伯族汗杜春盛兴时期,是业余秧歌剧团的主要三弦手,为锡伯族平调、越调音乐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同时,他又是民间东布尔弹奏家,会弹几十种东布尔曲,其中,《锡伯曲》《单点阿克苏儿》《双点阿克苏儿》等都很出名,曾多次在县广播站、伊宁市电台录制播送,受到听众的欢迎。

关桂珍(1929——),姓关佳氏,女,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依拉齐牛录人。她两岁时父亲去世,因孤儿寡母生活难以自立,故被依拉齐牛录秧歌牡丹之家克西春(又名克达尔堪)收养。她从小受到秧歌牡丹的熏陶,加之她聪明好学,记忆过人,很快便学会了不少平调曲目的唱腔,如,《兰桥担水》《万花灯》《赤壁》《一对红》《下三屯》《送情人》等。为此她深受养父克西春的疼爱,并有意识培养她成为一名家庭平调演唱演员。在平调曲目的演唱中,她经常扮演男角,在她七、八岁时就出演过平调《小放牛》,并崭露头角。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克西春从惠远、绥定等地聘请了越调大“东北红”(真名不详)吃住在家里,专门辅导越调曲目。勤学苦练的关桂珍在短短几个月中便娴熟地掌握了《李彦贵卖水》、越调《小放牛》的表演和演唱,同时又学唱了十几种越调唱腔。1948年正月,在察布查尔八个牛录秧歌牡丹比赛中,她扮演主角的《吴新保》(农家户)一举夺魁,她本人获得表演金奖。在伊犁文艺比赛中,又获得第一名。由此她成为伊犁地区秧歌表演的出名人物。她的嗓音明亮,唱腔甜美,尤其她表演的采花,六种扇子舞步的表演细腻、娴熟、秀美、博得观众的热烈欢迎。最值得敬佩的是,她第一次打破了锡伯族女性从来不能上台表演秧歌牡丹的陈规陋习,为以后男女同台表演秧歌牡丹曲种打下了基础。晚年,她从医务岗位退休后,仍致力于秧歌牡丹曲种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同时积极参加老年协会组织的秧歌牡丹曲种的表演,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的表演者。

塔琴台(1931——)姓觉罗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依拉齐牛录人。曾历任中学音乐教员、县文工队队长、文化馆副馆长等职。从事文化艺术工作40余年,对音乐、舞蹈、汗杜春等都能编、导、演;创作的歌曲《歌颂共产党》《积肥舞》等被收入《锡伯族创作歌曲集》(1984)。编辑出版过《锡伯族民间歌曲集》《锡伯族创作歌曲集》《锡伯族汗杜春》等书。1981年以后,参加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并负责完成了《中国民歌集成》《中国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锡伯族部分的编纂工作。现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新疆音协理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音协会员。

双柳(1933——),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人。从小爱好文艺,并喜欢唱歌。他演唱的曲艺类歌曲,如《相亲歌》《迁徙歌》等深受群众欢迎。在1962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举办的民间艺人学习班里,他被授予“民间艺人”称号。多年来自编自唱或收集整理的《婚礼歌》《离别歌》等发表在《察布查尔报》《锡伯文化》等报刊上。

丽梅(1936——),姓佟佳氏,锡伯族,女。新疆察布查尔县堆齐牛录人。从12、13岁开始演唱民歌、秧歌牡丹,一直唱到老。因她嗓音浑厚、圆润,深得听众的喜爱。她演唱的《田野歌》(民歌)、《我原是吸大烟的懒婆娘》(曲艺),《玩花灯》(平调)、《琵琶调》(越调)等很有感染力。此外,她自编自唱的《纯洁的爱情》《我爱祖国》《故乡之歌》《社会主义就是好》《兄弟民族是一家》等在县广播站、电台录制播放。

佟保(1940——)姓佟佳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依拉齐牛录人。曾当过舞蹈演员、农民、小学教员。他从小受到民间念说家佟忠林(1874-1957)、太丰阿(1900-1983)等老人的影响,对念说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念说音调方面加以模仿和学习。在他从事生产劳动期间,以老一辈念说家们的音调为基础,进行创新,不到几年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念说风格。《张良之歌》《小乔哭周瑜》是他念说的代表作,深受听众的喜爱。

铁山(1942——)姓佟佳氏,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县乌珠牛录人,中共党员。1964年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以跳《打猎舞》博得首都观众的欢迎。1989年又以民间艺人身份参加全国首届民间艺术节的演出活动。曾多次组织业余文艺队自编自导自演,深入农村牧区表演舞蹈,演唱秧歌牡丹,受到农牧民的欢迎。他继承了秧歌牡丹平调演唱家兴里山的演唱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演唱的《太阳归宫》《照花台》《钉缸》《十里屯》、《海兰格格》等已被收录《锡伯族戏曲》(平调)和《锡伯族民歌》盒式带里,在民间广泛流传。现为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音乐家协会会员。

赵春生(1947——)姓觉罗氏,小名阿哥拜,新疆察布查尔县依拉齐牛录人。曾历任县文工团创作员、县科委语言学会干事、县广播站文艺编辑、县文化局创作员、县文化艺术研究所专业作家。现为新疆作家协会、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新疆音乐家协会会员。二级作曲。创作过百余首(部)音乐作品,主编过锡伯族民歌、秧歌牡丹平调、越调和锡伯族歌曲精选歌带,由北京出版。在区内外文学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40多篇。他创作的曲艺说唱节目《幸福生活万年长》曾受到观众的好评。他用秧歌牡丹改编的《龙江颂》第八场《闸上风云》《沙家滨》第四场《智斗》(合作)均获得成功,深受锡伯族群众的喜爱。

(本文原载《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史资料》2002年第1辑)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