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学艺术篇
>
独具风采的锡伯秧歌(叶永成)
独具风采的锡伯秧歌(叶永成)
发布时间:2023-04-16 18:51
478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古老而历史文化悠久,能歌善舞的一个少数民族。锡伯秧歌,是每逢春节和喜庆之日,即兴表演的民间传统歌舞。属我国北方地秧歌。

据史料记载和传说,我国秧歌原发源于宋朝江南地域,后传于北方锡伯世祖先人在本民族传统喜庆丰收求太平习俗时,演唱民间歌舞的基础上,融合和借鉴其他地方和民族技艺文化逐步形成而产生的。因它集舞、歌戏技艺为一体的表演形式,既舞又唱,既唱又舞、故称“唱秧歌”,“锡伯秧歌”。他称为“锡伯族秧歌”或“锡伯鞑子秧歌”。

锡伯秧歌历史渊源,具有浓郁的锡伯文化特色。但它的发展过程中对其他民族秧歌产生重要影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扬。

一、演员、服饰与道具

演员,大都是农民业余唱秧歌爱好者无固定组织,但必须有一定的骨干。也有半农半艺的,是唱秧歌演员中会唱蹦蹦的。锡伯人把东北地方戏称“蹦蹦”。

秧歌队的组成:一般每队三、五十人,百八十人不等,不受人数限制。演员:均为男子扮演。女者由男子扮演--男扮女装。男少演员相互匹配而对舞群演。

演员化装叫“扮相”。男女化装,是男女情感维系与交往的调节。是特定在封建社会下的崎形表现。

男演员:称“男角”、“丑角”、“下装”、俗称“打棒的”。

男领队:称“沙公子”或“沙公”。是秧歌表演的领队者。身着“公子服”大衫(也有叫拉衫的),一手持折扇或舞扇也是指挥的工具。

男演员:“打棒的”,因手持花铃棒而得名。花铃棒是用一尺多长一寸多粗的木棒,在木棒中间以不同的面,凿三个通透的眼,每个眼一寸左右长的中间钉上针,穿三、五个大钱(圆形带眼的旧铜币),棒的两头打上个环,拴上彩色花布条,表演时随舞蹈动作哗哗作响,它既是舞蹈道具,又是伴奏的乐器。头戴古钥色尖顶毡帽,有的队用绿布紥成帽子戴于头上,两边打成结垂于两肩。但都用钢丝制的弹簧顶上系红缨似绣球样,插于帽的前面,随舞蹈动作而颤摇,称绣球和英雄胆。身穿红色上衣,一般穿红  色毛衣,腰扎布带,前面系两长飘带垂于两腿前,下身穿短裤、布鞋。

女演员:称“女角”、“旦角”、“彩旦”、“上装”、“包头的”、“腊花的”。女领队:叫“渔公”。身着服饰比一般女演员显得高贵更华丽。右手持三尺多长用竹藤做的钩鱼杆,左手持钩鱼线,在线上挂用厚纸制的金黄色四、五个直径三寸左右的大钱。表演时,一手持钩鱼杆一手持钩鱼线,随鼓点儿而舞动。

女演员:头戴花冠,似戏剧中的青衣、花旦,俗称“头面”。一般从市场购买也有购买各种花色绢布和各式大小的花和各色玻璃吊珠等而制成。手持舞扇、绸中或手绢,穿各色花上衣,一般有现做和与他人借用,下衣穿各色艳丽的花裙和用花布围成裙子而代替,也有穿带花色的长袍和带花色大布衫的。

戏剧故事人物演员:是秧歌队里扮演戏剧故事的人物,借以增添情趣,增加气氛,调节场内外感情的重要内容。也是锡伯秧歌的一个亮点和特点,和其他扭秧歌不同之点。一般的秧歌队里有如“许仙借伞”扮演的许仙身穿相公衣帽,手持一把伞,青蛇白蛇身穿短身青衣和白衣,双手持宝剑和身背宝剑;“傻柱子接媳妇”,傻柱子头戴古铜色毡帽,身穿短青衣,小老妈骑在用竹藤或高粱杆紮的小毛驴身上,阔大爷头戴红帽疙瘩的黑棉瓜皮帽或棉皮帽,身穿长袍马褂,手持算盘,“老妪(老擓)身穿二大黑棉袄,头戴风簾、黑大绒棉帽,两耳褂红辣椒,手持棒锤,也有手拿长大烟袋的;“傻子”,头戴破皮帽、反穿棉袄,身挎串铃,腰系布带,腰背后插一皮鞭,手持一鸟笼子,笼子里吊一似鸟形的棉花团,表演时随手舞动、晃摇酷似真活鸟,在秧歌行走打场和遇观众拥挤时,手持皮鞭开道起扩场可维持秩序。还有如“唐僧取经”,“西厢记”,“渔、樵、耕、读”、狩猎、捕鱼等经典故事人物。

时政“压阵”演员。清朝时期宫廷官员,头戴宫廷官帽,身着官服,身挎仿制木腰刀,民国时期的巡警,头戴黑色大盖帽,身穿黑色警服,身挎仿制木勃壳枪(俗称匣枪);伪满时期警察,头戴黄色大盖帽或黄色战斗帽,身穿黄色大衣,身挎仿制木制长洋刀。在秧歌队后面,时秧歌起监督和维持秩序作用。戏剧故事人物演员的多少,根据演员中的人才,规模等情况而取捨。男女演员脸面全都化妆,白天化淡妆,夜间化浓妆。

 演员化装服饰、道具一般都自带,富裕的村出资统一购买和部分购买。

 二、伴奏音乐

伴奏音乐是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服从秧歌表演的前提下,伴奏音乐要发挥其特长,在秧歌表演时,持秧歌的曲牌、鼓谙旋律、节奏吹打出不同的音响,以增强气氛,以烘托丰富演唱表演的内容和效果。

 秧歌伴奏音乐,分为前奏、后奏音乐、场景气氛音乐,舞蹈音乐和秧歌曲牌、锣鼓音乐。

 1.秧歌伴奏乐器:主要有唢呐、锣、鼓、钹和铙等民间吹奏打击乐器。

  吱呐:亦称喇叭,锡伯人称“乌窪)。

  唢呐,是秧歌主奏乐器,音调粗犷响亮,以高亢音调壮观场面,增强表演气氛,富于抒情。它主要吹奏秧歌曲牌、伴唱和过门,指导配合演员按曲牌规定的各种舞蹈动作表演。在伴奏演员演唱时,要和唱腔接近的音色相同的力度随腔伴唱,不喧宾夺主。

  鼓:主要是大鼓。

 鼓,是秧歌主奏乐器,是秧歌乐队的指挥者。有名曰以鼓为号,是乐队的灵魂之说。鼓可壮声威,它可打出变化多端的鼓点儿,来指挥其他乐器和秧歌的舞蹈表演。

 钹,亦称镲。有大、小之分。

 钹声响亮,在乐队中主管旋律节拍和起调节节奏作用,俗称“打节奏”。

  锣,主要是堂锣。

  锣,依本身欢快宏亮的音响,配合鼓和唢呐演奏的曲谱节奏,以增强气势和烘托作用。

  铙,亦称“大扇”。

  铙,发音响亮,音低于钹,但余音长,有时可持节拍打击出“花点儿”配合其他乐器,也是起增强气势和烘托作用。

 2.秧歌曲牌:秧歌曲牌主要由唢呐吹奏,打击乐器辅助伴奏。曲调火爆、高亢、欢快、热烈喜人。秧歌的曲牌丰富而非常多。常用的有锡伯族绰伦曲牌演奏的,多为民间小调,大部分是采用东北民间歌曲还吸收地方戏曲某些曲牌如“句句双”、“捕蝴蝶”、“大姑娘美”、“抬花轿”、“五匹马”、“一阵风”、“秧歌调”等。

秧歌曲牌有“秧歌柳子”。它有固定的曲牌,歌词内容可随意见景生情,任意编唱。一般是四句话,每句六-八个字,唱三句后中间打一阵锣鼓。如像到户家院中的唱词有的是:“一进大门抬头观(哪),观看你家的灯笼杆(呀),灯笼杆好比摇钱树(呀),灯笼杆底下把金马驹拴(哪呀)”。曲调济,抒情,比喻和生动,情感真挚,乡土气息浓厚朴实。

 3.秧歌锣鼓:秧歌锣鼓是在民间唢呐锣鼓谱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地方和戏曲某些锣鼓谱,经过多年发展而成的,已成为一种独特网风格的锣鼓谱。它的种类有很多种,常用的基本鼓点儿,如“起鼓”“停鼓”(落翻)“摇头”“小翻车”“紧三锤”“慢三锤”“五鼓”等。使用时,可根据演唱舞蹈内容,可创造性的运用创作和发展。  

三、表演形式和内容

表演形式,基本上分为大场和小场。

大场,是全秧歌队的群舞合演,在沿街进行表演俗称“走场”,形成环形表演时叫“打圆场”,打大场的群舞,亦称“花场”。

小场,是在群舞形成环形打圆场后,演员在中央和舞蹈,亦称“单场”或“情场”。

秧歌表演艺术可分为情节和技艺表演。

 锡伯秧歌的舞蹈动作,都无时呈现强烈地民族风格特征。男者,表现刚健、粗犷、热烈,双臂摆动幅度大,尤其耸肩动作多而突出,表现锡伯人朴实幽默、彪悍、豪放的性格。不时出现“尚武”、“狩猎”的舞姿,显示出稳健有致的气质,轻快中刚健,粗犷中抒情。女者,表现步履轻盈,腰肢舒展、稳健细腻优美、深情厚意,不时展现浓郁的女性魅力。

锡伯秧歌,是经长期艺术实践形成完整地一套固定的和相对的程序和表现形式,如在街头进行走场时和打圆场时,都有一定的舞蹈动作表演。常见的走场有“剪子股”、“编蒜瓣”、“夹障子”、和各种图案。如“龙摆尾”、“四面十”、“十字梅”,“盘肠”、“卷白菜心儿”等娱乐性强,精彩而热烈。在秧歌开场清演时,首先乐队吹奏秧歌出场曲的前奏音乐,在一派锣鼓喧天高亢的的唢呐声中,潇洒总领队的沙公子两手执相公大衫的前大襟和渔公手持钓鱼杆和钓鱼线两手舞动,率全体演员出场,欢腾,热烈地按鼓点儿,秧歌曲牌定律表演各种动作。

 舞蹈时,男演员要突出“狂”和“欢”;女演员要突出“俏”和“浪”。上装走高,下装走矮,表演时丑角围着旦角转,常走矮字步形。是锡伯秧歌的一大特色。

经过一阵欢腾热烈地舞蹈表演后,忽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打了停奏曲的停鼓点儿,开始转入小场。在高亢欢快的唢呐声中沙公和渔公出场在环形场中走圆场穿花后,用手示意向乐队叫“停”。安排演唱顺序,即兴开唱:“秧歌好唱口难开,我把秧歌往下排(第一句是引子也可唱樱桃好吃树难栽等多种成语)。排到谁来谁就唱,大腊花替我安排(可点任何的一对演员),大腊花听到点名后和大丑子打棒的热情同台出场演唱。大腊花唱完后,也

唱一段“引子”点任何一时演员连接续唱。

开始演唱歌曲,乐队唢呐随行吹奏。歌曲,一般都是传统历史文化有典故的民间民俗歌曲。唱词短、情节简单、概括性强,易于边歌边舞、适宜抒情欢快的传统民间民俗歌曲,和社会时尚流行歌曲,唱词活波,风趣浓郁。其塞本内容大多是反映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庆丰收贺太平的歌曲和生活、劳动男女青年爱情在封建社会旧理教束缚下,对爱情的追求更开放和直接的歌曲。锡伯族的民间歌曲,如“打猎歌”,“田野歌”,“木兰从征”,情歌的“诉情”、“相爱求情”,“探情”,“离别相思”“送情”等,东北民歌有如“月牙等五更”“下盘旗”“小看戏”,“放风筝”,“正反对花”“十二月探妹”等融为一体的歌曲。演唱时的“翻转”“扭”的表演动作虽是虚拟,但很逼真,情节出彩,发挥到了极致。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反映锡伯人,原居住在大兴安岭嫩江流域“棒打狍子,瓢舀渔”的富庶生活情景的舞蹈。男演员出场时身着猎衣,手持花铃棒担在肩上。仪容严正,极目远眺,两腿半蹲后站立,高举花铃棒向前冲打,似“射猎”状;充满激情“追踪”,又捕捉猎物“行围”后,兴高采烈慢步以示“猎成”的喜悦情,反映狩猎动作的舞姿,女演员出场时,身着捕渔时装,手持瓢和渔篓欢乐中轻盈慢步出场,以亭亭玉立柔柔慢舞,端压娴雅的美姿。“远望”河中群鱼游动状;行“摆水”“游水”样,施以“驱赶”,“捕捉”后兴奋的用瓢“舀鱼”;鱼满篓的喜悦,展现园润流畅的舞步。反映女青年在河边捕鱼、戏水、舀鱼、盛装的生活情景。

在秧歌表演时,戏剧故事人物表演时,尤为精彩,如,“傻柱子娶媳妇”,傻柱子手牵小老妈骑的纸扎毛驴,阔大爷身背钱搭子、迈方步、手持算盘随舞蹈动作刷刷作响;“老妪”(老擓)手持棒捶不时与男女演员激情表演时,去面前作戏干扰,引人取乐,“傻子”,手持鸟笼不时挤眉弄眼五官挪位前后乱串,耍怪态,学鸟叫声也与男女演员不停做戏,丑中见美,傻得可笑,风趣逗人。在夜间表演时,男演员左手持花铃棒右手托纸糊和或用玻璃制作的灯笼,里面点燃腊烛舞蹈,女演员在头面里按装上电池小灯泡,舞蹈时不时手按开关,头面里发出明亮的电光,头戴头面的花冠上,密垂的串珠帘和金片银片闪耀,似一片群星火龙飞舞,流光溢彩。散出一番韵致。男演员不时自豪豁达的半蹲式,自得盎然地手托灯笼照女演员的脸面,使观众能看到女演员的面部表情。称“掏灯笼”,女演员左手持绸巾或手绢,右手持舞角身略向前倾,胯部轻摆,步履轻盈,“紧腰”、“托盘”,“抒展’,手掩其面针视男演员含笑,相互逗情,表现出羞涩和含蓄的韵姿显得女性魅力,但不低俗,不轻桃。反映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放荡”和“大胆”更显得精彩“出影银子”,即出场的一段舞蹈表演。

在未出演之前,一般演员都在屋里。在要出场演出时,在锣鼓声中男女演员陆续双双的从屋内走出要进行一段的出场表演。男演员手持花铃棒以“单奔马”(狩猎男子舞),“双奔马”(男子征战舞)同女演员在院对舞表演后分别在院中依次列男女两队。接着再男女演员都以不同的舞姿表演后,全体演员都出场,由沙公子和渔公领队出院演出“套”—套演,即两个或几个秧歌队事先相邀和偶遇,经协商联合表演的一种形式。乐队和演员可各队单独表演有时合在一起表演。合演时在统一指挥下,从震天震地的锣鼓声中开始表演,开头先进行走“走场”表演走各种图案,演员虽多,但仍层次分明,茶理清晰、活而不乱,欢而不闹。然后形成环形打园场,各秧歌队派出独唱、独舞、对唱,对唱对舞,戏曲故事人物等表演。是一场群星云集各展才华,争奇干艳异呈纷彩,各自“炫耀”‘显摆”、展示各自独特技艺,绝活的大亮相,大汇演。

上世纪初的一个春节,在沈北十二家子锡伯村“套演”时,有小营子、大孤家子、盘古台、腰士屯、八家子、德胜台等七个秧歌队参与,热闹非凡,周围十里八村观众和跟随秧歌队观众来参双助兴。小营子村秧歌队一进村就表演一个“人上人”俗称“上架”由两个九岁另童关明礼、全德明站在男演员肩上舞蹈。走场表演热烈火爆,技艺高超、精湛。化装演员傻子的奇异动作堪称绝妙的表演,也受到全场观众的贺彩、盛赞不己。附近其他民族的秧歌有的也参加。

“套演’是民族共庆新春佳节的大联欢。也是增添民族凝聚力、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和表现。

锡伯秧歌种类不一。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聚居区的秧歌民族风格浓厚,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其他民族文化较多些,但传统文化不减少。如有的队男演员双手各持一个“哈拉巴”(牛、猪的扇子骨或叫肋巴扇骨),哈拉巴上用绳拴上几个大钱和花布条,在表演时两哈拉巴相击和大钱、花布条上下翻飞哗啦哗啦作响……

但具有代表性锡伯传统秧歌莫属沈北颇有著名的小营子秧歌队,全村二百多户人家,绝大多数是锡伯人,唱秧歌历史悠久,技艺超群,还带有“蹦蹦”。其出名的演员有关世英、关明哲、关明礼、关惠普、关文远、全德亮、全德明等人均系锡伯人,还有锡伯著名于沈北住辽河沿岸的黄家一带的八家子,腰士屯的“灯官秧歌”,每年正月十五的“灯节”--元宵节,演员化装成戏剧故事人物型的,“灯官秧歌”更别具特色。建国后,经新城于(现沈北新区)文化局挖掘整理后的锡伯“灯官秧歌”。演员四、五十人曾参加辽宁省暨沈阳市秧歌大赛中均获优胜大终,并多次到省内外各地演出。还被邀出国演出而驰名,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赞扬,堪称闻名于世。

 新疆锡伯族的秧歌称“曲子戏”更别具风采。

 四、唱秧歌喜庆新春

春节唱秧歌,是秧歌队最兴盛、最隆重的表演,是春节文娱活动的重要内容,它给春节活动增添气氛,给人拍带来无比的拿比。唱秧歌是给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表演。

各秧歌队在吞节前“腊八”后,就开始筹备购置修整乐器,演员装饰,组织演员排练等,进腊月二十三日后,组织派人往各锡伯村送帖子、约定演唱时间、排顺序(也有附近村其他族人邀请的或有的邀请唱“蹦蹦”的)统一安排时间和食宿等。

正月初一晚间,开始在本村内唱,走走场、打园场唱秧歌,唱到半夜。是给村内人的娱乐演出。观众很早即来等着看秧歌。

正月初二,开始到外村演唱,一直唱到正月十五“灯节”。    按演唱计划往各村祝贺新春去表演时,秧歌队带有大车坐人和拉乐器鼓等,还有秧歌爱好者的青年、儿童等跟随。

邀请唱秧歌队的村,事先都做好准备,村会首头面人率村民提前到村头迎接,秧歌队距村半里之遥,即开始锣鼓喧天的表演,距村临近时开始鸣放鞭炮,有锣鼓的,就敲锣打鼓去欢迎。秧歌的首领和迎接村的会首,相互充满浓厚亲情相互共贺新春。震天震地的锣鼓和唢呐声中演员踩着鼓点儿,尽情狂欢的舞蹈,男演员手持花铃棒的各种舞蹈动作哗哗作响,女演员手持舞扇、绸巾和手绢,上下飞舞,多姿多态的表演,真是眼花缭乱,赢得观众的叫好,欢腾而热烈的场景,贺彩声汇成一派弘恢。

秧歌队到各村必须先拜神庙(关帝庙和土地庙),在沙公子率领下做一阵热烈的走场舞蹈后,站在庙前唱祈求神社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喜庆太平贺新春,保佑年年唱秧歌的词语。一般常用的唱词是:一进庙门把头磕,先拜老爷后拜佛,保佑保佑多保佑,保佑年年唱秧歌。然后至各村中事先准备好的表演场地。首先由沙公子引导全体演员跑大场,走秧歌舞蹈图案,“龙摆尾”、“十字梅”、(卷白菜心儿)等舞蹈动作。在锣鼓、唢呐声中演员踩着鼓点儿越跑越快,队形不断的千变万化,似急湍如箭,猛浪若奔的欢乐景象,令人眼花缭乱。倾间,领队的沙公子向乐队示意叫停,转入打小场,安排演唱顺序即兴开唱。有独唱、对唱的“打猎歌”、“小放牛”、“捕蝴蝶”还有扮装的小老妈、傻柱子、阔大爷同台演唱,傻柱子接媳妇的“老妈辞活,老妈开嗦”等表演。除村观众外,三里五村男女青年儿童和秧歌爱好者,冒严寒冰天雪地前来参观。

大围场小场演完后,在村领导陪同下,到各家各户拜年唱秧歌,各家各户都准备好香烟、茶水、糖果等招待,秧歌队领导进屋后相互共贺新春,各家各户都赏钱,领队者出屋后向秧歌队高唱xx赏钱数目(一般唱双倍数),众演员同回唱,“谢”,依次按户往下家唱。但在三年内有丧事者的家不得进院唱。这是锡伯人家的民俗规矩。

按事先约定的午时,晚间往各家分派吃饭和吃夜宵饭。各户都把春节好吃的菜留给演员吃,都像待亲人似的做些好吃的酒菜饭,以表对族人的热情和谢意。有的村,晚间继续表演唱秧歌,还有的村留唱“蹦蹦”小戏。

正月十五日,这天的秧歌叫“花灯秧歌”。把化装戏剧的演员一部分改为老者一人(锡伯人称“莫昆达”是被尊敬的老人),老妇一人,手持大刀的武士四人,丫环十二人手持灯笼。按十二月每月的代表花制成十二盏花灯。每花一灯、每人一灯。在表演时,同平常秧歌一样,首先在锣鼓、唢呐声中,沙公子率全体演员走大场,打园场舞蹈,经一阵舞蹈后转入打小场,乐器声全停。秧歌领队人高唱,“观灯”开始,老者、老妇坐在椅子上,武士站立两侧,持花灯女演员站周围的两旁,男演员手持花铃棒,化装持灯的女演员右手持灯笼,左手持绸巾或手绢二人出场表演。唱词是:每盏花灯,都将各自将花的代表性、特点和祝新年安乐吉祥之词,如唱十二月份的代表花是腊梅花;其唱词是“十二月里是我腊梅花开,它在腊月数九寒冬冷天里开,开放出红盈盈的花、多么鲜艳多么美丽、人人都喜欢,人人都把它夸,家家户户都忙着过新年、庆丰收、贺太平”,从正月、二月,各花顺序的唱到十二月后,面对老人致意,老人赏钱,然后打大场合演同场群舞。

锡伯秧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锡伯秧歌是锡伯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一种。据史料记载和传说,锡伯秧歌居住在伯都那(今吉林省原扶余境内)以前,就有唱秧歌的传说,清潮杨宾的《柳边纪略》中就有唱秧歌的记载,说明锡伯的秧歌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它的表演形式、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演都具有独特、新颖、时尚文化特点,浓郁的民族特色,气质和风姿、演唱风趣、火爆、音乐明快、喜人、热烈,是锡伯民间文化艺术之中的精品,是我国东北秧歌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可说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写于2009年10月)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