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学艺术篇
>
锡伯族作家郭基南创作述评(吴孝成、佘吐肯)
锡伯族作家郭基南创作述评(吴孝成、佘吐肯)
发布时间:2023-04-16 18:52
710

郭基南是锡伯族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诗人与作家,他的创作不但丰富了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宝库,还为中化民族文艺画廊增添了许多新的艺术形象和烂漫色彩。在老一辈少数民族诗人与作家中,郭基南是为数不多用双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之一,因此他的作品就更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深层的意义。

 一、孤苦伶仃,好学上进

 郭基南于1923年1月1日出生于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村(正白旗)南水磨沟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锡伯语名字叫富克津阿(开拓者、创造者之意)。风景如画的水磨沟,潺潺流蜜的金泉水,为孩提时代的富克津阿注进了诗的意境,陶冶了他的情操。

他的祖父名叫嘎达,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郭基南刚刚出生,他就去世了。祖母名叫阿法罕芝,非常贤惠能干。她能阅读锡伯文书籍,而且善于讲故事。郭基南四五岁的时候,每天晚上祖母就把他抱在怀中,绘声绘色地为他讲述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有时还讲述中国古典小说的片断。她还经常带着孙子到街坊邻居家去,参加锡伯族乡亲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家庭“念说会”(锡伯语叫:朱论呼兰毕),欣赏那娓娓动听的文学作品的朗读。每遇民间婚庆喜筵,祖母还带着他去听“沙林舞春(婚礼歌)”等锡伯族习俗歌谣。就这样,年纪幼小的郭基南已初步接触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文学名著和《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等通俗小说,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作品。幼年时期所受到的良好的文学艺术的熏陶,无疑对他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他的父亲名叫平富山,劳作勤恳,热情和蔼,是一位慈祥的老者。他也能阅读锡伯文书籍。不幸的是在郭基南六岁时他就病故了,小富克津阿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爱。

母亲叫新香,性情温顺,吃苦耐劳。她擅长刺绣,但不识字。丈夫去世后,孤儿寡母一起艰难的生活。后来由于家庭茅盾所迫而改嫁(在郭基南14岁时她也因病去世了)。从此,祖母便成了郭基南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

1936年,郭基南十三岁。由于家境贫寒,他已经辍学务农两年了。这时候正好以安子英为首的一批锡伯族进步知识分子来到伊宁市和察布查尔县,进行抗日宣传。在他们的启发教育下,郭基南深深感到继续求学的重要性,便到宁古齐牛录镇(镶红旗)去投考高等学堂(实为高小)。由于他的聪颖好学,不仅考进了这所学堂,还当上了伙食班长。第二年,听说伊宁市五族中学招生,他又顺利通过了考试而入学。在学校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第一年他在班上名列前十名,第二年便跃居第三名,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39年十月,安子英发现他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便以反帝会的名义推荐他到迪化(乌鲁木齐)进入当时由矛盾领导的文化干部训练班(简称“文干班”)学习。在这里,他如鱼得水,茅塞顿开。他听了矛盾、张仲实、赵丹等人的讲学,阅读了鲁迅、矛盾、艾芜的小说、艾青、藏克家的诗歌,朱自清的散文,以及抗战文艺刊物《文艺陈地》上的进步文学作品,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蒙,明白了“文艺为人生”的道理。渐渐地,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在他心中涌动,他要用自己的笔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倾吐自己的所思所感。这一年的十二月,他在《新疆日报》上发表了用汉文创作的处女作《一天的生活》,笔名“伯基”。文章表达了一个热血青年的抗日热情。从此以后,他怀着旺盛的创作激情,连续写出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同时还改编话剧,创作歌词,翻译文学作品,当文学编辑,自觉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漫漫长途。

二、笔作刀枪,投身革命

1940年,他不仅继续写作散文,还连续发表了两篇小说《黄老木匠》和《李掌柜买公债》。这年夏天,在导师王为一的指导下,他根据搞战文艺刊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改编创作了两个汉文话剧剧本:《满天星》(又名《在原野上》,发表在“文干班”毕业专刊上),《太行山下》(发表在汉文会主办的《文艺月刊》上)。这两个剧本愤怒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兽行,歌颂了抗日英雄浴血奋战保卫国土的英雄事迹,使身居抗日后方的新疆各放人民从中了解到抗日前线的斗争情况,从而鼓舞和激励了他们的抗日热情。这两个剧本发表后,很快流传到各地,在乌鲁木齐、伊犁、喀什等地都曾公演过。《满天星》还在越丹组织的抗战话剧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接着,他又把两个剧本译成锡伯文,在察布查尔演出过。后来他还用锡伯文翻译了抗战话剧《插翅虎》,也在察布查尔公演过。

1941年,新疆军阀盛世才开始暴露反革命真面目,迫害共产党人和各族进步人士、革命青年。郭基南在“文干班”学习结业后,校方原拟将他留校任职,但因他的名字已被列入黑名单,盛世才还下过“半年内不得任用”的手谕,所以他被迫返回家乡,在孙扎齐牛录乡(镶白旗)小学当代课教员。

郭基南二十岁的这一年,他创作了诗歌处女作《野火》。这首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反抗斗争的赞美和对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作者热烈地期待“野火”用它奔腾的气势,炽热的烈焰,去烧透那冰冷的山谷,封冻的大地,漫漫的长夜,迎接祖国绚美的黎明。这首诗当时未能发表,直到三年以后,在三区《民主报》和《新生活报》上用汉文和锡伯文同时发表。这年冬天他还创作了诗歌《车夫怒》,诗人通过这首诗抒写了整个民族的灾难。这首诗当时是用锡伯文写的,未能发表,但是曾经套用俄罗斯民歌《茫茫的大草原》的曲调广为传唱。后来收入诗集时才译为汉文。

1944年夏天,他创作了诗歌《祖母泪》。诗人后来回忆说,他是流着泪写这首诗的,因为他自己的家庭就有类似的遭遇:三叔被抓壮丁,当了官府的侍卫兵,在特克斯县受虐待而死;四叔因主持正义,打抱不平,被坏人打死;二叔怀才不遇,忧愤而死;父亲贫病交加,被疾病夺去了生命。祖母一辈子饱经忧患,看着儿子一个个死去,常常悲痛万分,伤心流泪。诗人从他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普天下穷人的苦难,怀着悲愤的心情完成了这篇力作。这首诗当时也是用锡伯文写的,未能发表,直到1946年才在三区的锡伯文《新生活报》上公开发表,后来收入诗集时才译成汉文。

这年10月,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爆发了著名的“三区革命”。郭基南积极地参加了这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斗争,他用自己的笔自觉地为这场革命斗争服务。此后几年间,他用“伯基”、“玛其图”、“牛伦”(彩虹)、“富尔给库”(号角)等笔名,创作了一系列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和剧本。在6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委员——选举谁》和《羊的故事》。前者描写联合政府成立后,国民党省党部委员到伊犁抓权的情况,揭露反动派的险恶用心,反映了人民要求掌握领导权的愿望;后者是一篇讽刺性作品,暗示三区革命领导机构与国民党签定和平条款,正如羊和狗的关系,意在提醒革命领导人不要上当受骗。诗歌中有代表性的是自传体叙事长诗《新生》,以作者参加三区革命组织“保卫新疆和平民主同盟”前后的思想状况和革命活动为线索,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对真理的渴求和对革命的向往。抒情诗中的《春望》,一面指出人民的痛苦尚未解除,一面表达了自己的信念:“黑夜正在怒涛中消失,/曙光已出现在东方。/……想到来日春满人间,/心泉涌起希望的波浪。”《同情》一诗主张妇女解放:“为了人类母亲的尊严,/也为了使祥林嫂的悲剧不在人间重演,/我们一起来把冷酷的锁链砸断!”《纪念》(又名《五一之歌》)一诗歌颂了无产阶级的斗争,赞美了伟大的十月革命,急切地盼望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多慕历史剧《察布查尔》表现的是,1764年从东北迁徙到伊犁河畔的锡伯族军民,经过三十多年的繁衍生息,人口猛增,耕地不足,加之朝廷停发锡伯营的口粮军饷,驻守在伊犁河南岸的锡伯族军民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在这危难之际,新上任的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力排众议,上疏伊犁将军,九族担保,亲率400名锡伯军民,自1802年至1808年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开察布查尔大渠,在亘古荒原上开垦了八万亩良田。从此阡陌相连,村落相望,锡伯人民打下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坚定基础。剧本通过这一典型历史事件,讴歌了锡伯人民忠于祖国,屯垦戍边,艰苦创业,勤劳勇敢的光荣传统和历史功勋。此剧由他亲自导演,在察布查尔县和伊宁市上演,激起了群众的强烈反响。

这几年他在伊犁师范专科学校和锡索文化协会主办的锡伯族中学班(解放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锡伯中学,并迁往察布查尔县)任过教,在三区革命政府锡伯文报纸《新生活报》担任过编辑。在这期间他曾编选两册锡伯文《诗集》,收入二十多位锡伯族诗人的40多首诗歌。他还有锡伯文撰写了两篇文艺理论文章,系统阐述了他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后形成的进步文艺主张,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的锡伯族文学创作。此外,他还编写了两册锡伯文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约十万字,由伊犁教育部门出版后在锡伯族学校使用,为锡伯族教育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49年春天,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鼓舞下,郭基南创作了《我要弹奏》一诗,表达了诗人热切盼望祖国解放的心情。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在新中国诞生的日子里,诗人满怀激情创作了《飘扬吧,五星红旗!》这首诗。这是诗人献给伟大祖国的一支响亮的颂歌。这首诗后来收入诗集时译成了汉文,并被译成意大利文在国外发表。后来诗人回忆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时说:“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并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喜讯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翻身的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这伟大的胜利!当时,我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中。为表达人民火焰般炽热的感情和美好的心愿,我便即兴创作了《飘扬吧,五星红族!》这首诗,发表在锡伯文报纸上。”新中国成立后,使郭基南的政治生涯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他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三、欢庆胜利,受命从政

1950年他去西安出席了西北文代会,在会上结识了柯仲平、杨朔、郑伯奇、刘肖无、铁衣甫江等著名诗人、作家,聆听了彭德怀的讲话。彭总的谦虚、朴素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会议期间他被选为西北民主青联执行委员。会后到北京、天津等地参观。他看到了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听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教诲,受到深刻的教育,得到了巨大的鼓舞。回来后用汉文创作了散文《伟大啊,我们的祖国!》,文中充分抒发了他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纯朴感情。他创作的叙事长诗《卓娅》,曾译成锡伯文作为察布查尔锡伯中学的学生课外补充读物使用。

解放初这十年,他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务和政务工作方面。1950年担任了锡伯中学的教务主任,第二年担任了校长之职,一直干了六年。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2月被选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长,直到1961年。所以这一阶段他的创作基本上中断了。在工作余暇,他用锡伯文翻译了多幕剧《在战斗里成长》和《古城的怒吼》。这两部话剧都在察布查尔县上演过。他还翻译了革命回忆录《新疆狱中斗争记》,翻译了10多首革命歌曲,如《国歌》《东方红》《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他也创作了多首歌词,如《觉罗家有个好姑娘》、《我们美丽的察布查尔》、《感谢毛主席的恩情》等,前两首由锡伯族音乐家文秀谱曲,在锡伯族人民中广为流传,妇孺皆唱,至今不衰。后一首也由文秀记谱加工,和他搜集整理的著名的锡伯族民歌《亚琪那》一起,首次灌制成唱片,使锡伯族人民从广播中第一次听到自己的歌,感受到党的温暖,受到极大的鼓舞。1958年中央派来专家医疗队,通过艰苦细致的调查,终于查清了危害锡伯族人民群众的地方病——“察布查尔病”的病因,送走了“瘟神”。他代表全县人民起草了给党中央、毛主席的致敬电。电文情具意切,语言优美,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四、放声歌唱,佳作纷呈

1961年县长任期届满后,他担任了伊犁日报社总编办公室副主任,兼治任哈文编辑部负责人。从此以后他有了较多的创作时间,开始专用汉文创作,其中诗作《早安,金色的伊犁河谷》等诗广受好评,曾多次入选区内外的诗歌选集,并被译成日文介绍到国外。1962年他被调到新疆文联,成为专业画家。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旺盛的收获期,诗人满怀激情,放声歌唱,佳作迭出,异彩纷呈。短短五年间,诗人共创作了两首长诗,三个组诗,十三首抒情诗,一篇小说,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四篇散文。

诗人在长诗《用血肉写成的诗篇》中,笔墨酣畅,论古述今,热情歌颂了自古以来祖国大家庭中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佳话。长诗《旗手颂》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而作的颂歌。组诗《伊犁春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艺术魅力,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并作为范文被先入学校的教课书。抒情诗《四进乌鲁木齐》,通过“二十年前我曾在这里上学”,“十二年前我路过这里”,“四年前我来过这里”和“今年我又落户到这里”的经历,概括地展现了乌鲁木齐从黑暗走向光明,从灾难走向繁荣的过程,可以说是新疆历史的缩影,非常凝练。《祖国的好儿子》是献给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维吾尔族青年革命诗人黎·木塔里甫的赞歌。长篇报告文学“准噶尔新图”分为上下篇,作者参观考察石河子垦区、奎屯垦区后,饱蘸笔墨,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兵团战士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在隔壁荒原建造新城,开垦良田,编织锦绣,画出最新最美图画的动人情景。文章如行云流水,情景交融,历来被行家们所称道,曾被收入自治区三十年优秀文学作品文集。原文是汉文写作的,后来本人又把它译成锡伯文。

正当诗人才华横溢,创作丰收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降临了,诗人也和许许多多的文艺工作者一样,受到了惨无人道的迫害,更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整整沉默了十年。这时候他被发配回乡,在察布查尔县扎库齐牛录乡(镶蓝旗)寨牛录村(正黄旗)当农民。一个正当盛年的优秀少数民族作家、诗人,就这样被掐断了歌喉,打入了“另册”。直到1974年8月才被“解放”,调到自治区幻灯厂担任编辑。

五、重获新生,热情喷涌

1976年十月雷雨震响,一举粉碎“四人帮”。已经53岁的郭基南也和全国人民一道重获新生。1977年1月,他在北京创作了长诗《周总理活在开山儿女的心里》,1月3日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举行的“周总理逝世周年纪念会”上深情地朗诵了这首诗。这是他穿过漫漫长夜后创作的第一首诗。

1979年11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当时他激动地写道 :“在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祸国殃民,造成十年浩劫的岁月里,我也是深受迫害的文艺工作者之一。粉碎‘四人帮’之后,我才获得第二次解放。今天,我又荣幸地参加了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作家、艺术家在一起,欢聚一堂,聆听邓副主席的重要讲话,畅叙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创作的心愿,我感到无比幸福,无比温暖。”开会回来后,将他仍调回自治区文联,任《文学译丛》主编。第二年他被选为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后来又担任了《新疆民族文学》主编。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他的创作热情如汩汩山泉,不断喷涌。十年间他共创作诗10组(其中的《彩色的花环》1985年获得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作品二等奖,《沙砾集》包括哲理短诗43首),创作知诗41首(其中多首被译成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和柯尔克孜文发表,有多首被译成日文、意大利文和德文,介绍到国外),还有叙事诗1首,散文诗4章,创作散文13篇(其中《洒泪念师情》一文,以无尽的哀思沉痛悼念其恩师茅盾先生,曾在自治区获奖),报告文学1篇(介绍多次荣获全国摔跤冠军的锡伯族运动员顾景林的事迹),报告小说1篇。另外他还发表了两篇论文,一篇是《鲁迅作品对锡伯族人民的影响》,收入《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文集》;另一篇是《谈锡伯族的<三国之歌>》,收入《锡伯族研究》一书。用锡伯文翻译了中篇小说两部:《高山下的花环》和《鸡窝洼人家》,前者荣获自治区优秀翻译作品奖。他还与他人合作,翻译了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这一时期共出版他的著作四部:第一部锡伯文诗集《心之歌》(1983),第一本锡伯文散文集《准噶尔新图》(1984),第一本汉文系列散文集《箭乡的子孙》(1986,与他人合作,系“祖国大家庭丛书”之一,详尽、生动地介绍了锡伯族的历史发展和风土人情。锡伯文版于1989年出版),第一部汉文诗集《乌孙山下的歌》(1989)。进入九十年代,郭基南更是老当益壮,笔耕不辍。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成就集中在小说方面。截止1995年底,他忆发表短篇小说10篇,其中《祖国万岁》《幼苗赋》被收入1990年出版的多人小说集《生活的沉思》中,《猎人》《江中》《心声》《母爱》被收入1991年出版的多人小说集《猎人》中,《河湾》等3篇收入1992年出版的多人小说集《河湾》中,还出版了系列长篇小说3部。其他除了诗歌和散文外,他还发表论文4篇,其中《鲁迅精神与锡伯文化》和《萨满歌序言》都有相当的理论建树,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990年出版了由他和吴克尧合作撰写的“民族丛书”之一《锡伯族》。还出版了他的第二本锡伯文散文集《摘星人》,收入这个集子的散文作品共27篇,作家以满腔热情讴歌了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赞颂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无私奉献的众多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从头至尾贯穿着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红线。为此,该书于1992年获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散文、报告文学奖。

特别值得珍视的是他推出的长篇巨著《流芳》三部曲。这部杰作以维护祖国统一,歌颂民族团结为主旋律,从纵跨三个世纪、二百多年的时空中,截取历史的几个横断面,通过一幅幅浓墨重彩、栩栩如生的画卷,展现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为神圣使命的锡伯族人民的光辉历史。第一卷《情满关山》,描写的是锡伯族先人从东北老家迁徙伊犁途中的种种感人故事,表现了汉、蒙、维、哈等兄弟民族同胞的热情关怀和帮助。第二卷《虹展乌孙》,生动地反映了锡伯族民族英雄图伯特带领民众,战胜重重困难,排除层层阻挠,经过七年奋斗,修筑二百里察布查尔大渠的英雄业绩。可以说,小说的第二部,是作家当年创作和导演的话剧《察布查尔》的深层挖掘,该话剧的主题在新起点上,在更广阔更深厚的历史画面中,得到生动、形象、全面的展现。第三卷《春到河谷》,描写的是饱经沧桑的锡伯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解放,迎来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当家作主权利,与各族人民携手并肩,共建美好家园的战斗历程。这是锡伯族的第一部长篇巨著,作品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写风物的同时,兼蓄锡伯族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从中得到丰富的知识。这部作品的锡伯文前卷于1993年出版,第三卷于1995年问世;汉文版将于年内与读者见面。

郭基南《流芳》和《乌孙山下的歌》《摘星人》《锡伯族》《花都昆明》等作品以及部分手搞墨迹等,已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和中国博雅苑陈列馆分别收藏。他的个人传略和创作成果,先后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外文学艺术名人肖像》《中国诗书画印大观》《中国当代诗家诗话辞典》《近现代中国少数民族英名录》《中国文学辞典》等十余部大型辞书收录。以上事实说明,郭基南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中一位知名度很高的老前辈。

在这国少数民族诗人作家中,郭基南是少有的既能用汉文创作,又能用本民族语言创作的作家。他不仅能把汉文诗文准确地译成锡伯文,而且又能把锡伯文诗文译成精美的汉文。在锡伯族作家中不乏这样的奇才,但他的成就最高,称得上是著名的翻译家。不仅如此,因为郭基南的锡伯文和汉文功底很厚,造诣很深,所以在创作之余,他还为锡伯文图书出版担任编辑,审查书稿,特别是为出版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的锡伯文版本出了大力。他审订的《汉锡大辞典》也可望在年内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在出版《红楼梦》锡伯文版时,一般读者难以看懂的那些诗词,几乎全是郭基南逐字逐句对照翻译的,获得极大成功,真是与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回顾郭基南这位学者型作家的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历程,不能不对他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表示由衷的敬佩。他的成就就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出版长篇小说3部,诗集2部,散文集3部,历史著作与档案资料2部;创作发表短篇小说20余篇,长诗3首,短诗(包括小叙事诗、散文诗)数百首,歌词多首,散文32篇,报告文学2部,话剧剧本3部;发表论文8篇;翻译中篇小说2部,散文1部,话剧剧本3部,歌词多首。

他还编写了锡伯族中小学课本数十万字,编辑、审订古典文学名著译本多部。

从生理年龄来看,郭基南已年逾古稀,但从他的创作生涯来看,他正当盛年,任重任道远,我们期待着他焕发青春,为人民奉献出更加丰盛、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

(本文原载《锡伯文化》1997年总第29期)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