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末期,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锡伯族研讨会,新疆代表团有位代表对我说,你是学文学的,你应该看看锡伯族史诗《西迁之歌》,接着很多新疆的代表纷纷谈西迁之歌.我刚参加锡伯族活动不久,当时在我的脑海里,不了解西迁之歌,不知道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诗歌让锡伯族同胞这样赞许,直到后来,我看到了《西迁之歌》,受到到极大的震撼,锡伯族先人那种 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全诗五百行,可分为《别了,故乡》,《艰难的历程》,《开拓新土地》《西陲风云》等几部分。
《西迁之歌》草创于1948年,是锡伯族民间诗人管兴才根据民间流传的迁徙歌编写的。锡伯族人民完成西迁伟大壮举之后,一直深深怀念远在白山黑水的骨肉同胞。他们的祖先远离故乡时吃钱别饭的那一天,即农历四月十八日,就成为新疆和东北锡伯族人民的纪念日。每逢四月十八,各牛录旗下档房主持纪念活动,在寺庙内起灶,杀牛宰羊,煮肉汤做高粱米饭,集合全牛录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共进野餐,永远纪念锡伯族祖先在沈阳太平寺吃钱行饭的悲壮情景。管先生生活在民间,是位深受锡伯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诗人,深深感受到骨肉分离思念的情感,他在民间流传的迁徙歌基础之上,于1948年初草了《西迁之歌》前四十五段,配上锡伯族民歌曲调,亲自教唱排练,在“西迁”那天登台演唱,获得极大的成功。当唱到骨肉分离时,台上台下泪流满面,人们纷纷传唱。诗人看到初稿的成功,受到极大鼓舞,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在五十年代完成整个作品。但由于当时锡伯文作品缺乏印刷条件,新疆锡伯族人民只能克服重重困难,把这首诗相互手抄,不仅自己吟唱,还教育子孙永远记住这段光荣的历史,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为建设祖国边疆英勇献身。到一九八一年《西迁之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奖中,获一等奖,从此才被更多的人了解。
首先,《西迁之歌》是一首描述锡伯族人民西迁的伟大史诗。锡伯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是以游牧渔猎为主的古老民族。清朝统治者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对锡伯族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迁徙。《西迁之歌》就是一首反映锡伯族人民第三次迁徙——西迁新疆伊犁,守卫祖国疆土,建设边疆的英雄史诗。 1764年农历四月,锡伯族官兵及眷属3275名,分两批扶老携幼,赶着牛车,离开生活多年的盛京之后,出彰武台边门,经克鲁伦路和蒙古路,八月抵达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扎布哈朗特)。农历八月末的蒙古高原,已是青草无存,寒气袭人。锡伯族官兵携带眷属无法继续前进,只能安营扎寨,待到明年开春。开春因长途乘骑驾驱,加之雪原无草,多半疲惫瘦弱,瘟疫又流行起来,结果由盛京带来的牛三千零三十六头中,先后倒毙两千五百九十头,仅剩四百四十六头,又不得其力,行途倍加艰难。后来乌里雅苏台将军奏准暂借马驮使用才又启程,行至科布多一带正值阿尔泰山脉积雪融化,“数河俱溢,水深流急,不能行走,连日住宿,等水稍退,并穿行绕科齐斯山而行。”受困数日粮尽马倒极为艰难,采野菜充饥。山路窄险,稍不留意,滑倒的牛车连人一起一起滚进深沟,正象诗中写道的那样:
逶迤的队伍发出饥饿的呻吟,
心中的愁云凝练的如此浓密,
吃完了树皮采集乌珠木耳,
勉强填充饥肠辘辘的肚皮,
巍峨的鸟道直插云天,
失修的古栈道无比危险,
滑倒的牛车掉进深沟,
再也听不到亲人的呼喊。
乾隆三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锡伯族官兵最终抵达伊犁绥定一带。当时伊犁将军明瑞和参赞大臣尚未确定驻防屯田处所,使之暂时进入新疆塔城,不久又移驻伊犁南岸。在一年零五个月里,装备简陋的锡伯族官兵眷属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横越蒙古大沙漠,行程两万多公里,从祖国的东北边疆,万里迢迢来到西北边陲,锡伯族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战胜了饥饿、干旱、疾病,克服了千难万险,在祖国的西北边疆,深深地扎下了根,和兄弟民族一道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并较好的保留了民俗和民族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壮举,一个里程碑。
其次,《西迁之歌》不仅是一部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也是一部屯垦戊边的历史。伊犁地处西陲险要,与强邻沙俄接壤,又成总统新疆的将军帅府。虽有一些兵力把手,但实感兵力不足,伊犁将军请求增援出兵时,就奏请调拨盛京的锡伯族去新疆伊犁地区屯田戊边。历史的重任落在了锡伯族官兵上。按规定,锡箔、索伦、察哈尔、厄普特四营,指定卡伦(满语:哨所)台站驻守。锡箔营所辖卡伦共有固尔班托海等十八处。此外还协助索伦营助守辉番卡伦,协助厄鲁特营驻守沙喇雅斯田车卡伦,锡伯族除了驻守卡伦外,还有换防台站的任务,换防台站远到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和喀什噶尔(今喀什)。诗中写到这一点:
啊,二百年来金戈铁马纵横驰骋,
岂容沙俄的魔抓来凌辱和吞食,
每一个嘎善都是一个英雄的城堡,
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每一寸土地。
乾隆三十一年,锡伯族进驻伊犁南岸,进行屯田,他们是在极端苦难的条件下建立家园的。他们一到伊犁,清政府就停止了口粮供应,为了解决口粮问题,在准噶尔部时代留下的一条废渠道的路线上重新挖了条绰合尔渠;开垦农田万亩,但还满足不了大量人口繁衍的需求。1802年(嘉庆七年)在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的领导下,四百名勇士边挖渠,边垦种,于1808年(嘉庆十三年)完成了一条深一仗,宽一丈二尺,东西长二百里的察布查尔大渠。
察布查尔大渠建成,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它是锡伯族人民开发我国西北边疆的一大贡献。不仅解决了锡伯族人民自身生存的基础,而且成为连结伊犁两岸各族人民的纽带。随着锡伯营耕地日渐扩大,居住在绰合尔渠沿岸的各录也陆续南迁,在新渠南北两岸筑起了城堡定居下来,开垦了七万八千七百多亩耕地,成为锡伯族人民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根基。
从此啊,村噻相望,阡陌纵横,
到处五谷丰登,牛羊遍地,
万年的荒原变成了塞外的粮仓,
人们光荣地命名为“察布查尔大渠”。
再次,《西迁之歌》记录了锡伯族人民不屈奋进的民族精神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锡伯族世居黑龙江,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里。故土难离,更何况要长途跋涉,到万里之外的西北边陲戊边呢,“开垦狐兔野猪出没的荒地,”……“谁不知行路艰难”,但怎能容忍,“叛乱的烽烟发出称帝的梦呓,罪恶的战火又弥漫了大地”,深知“漫长的国界线如何守卫,边疆的百姓安宁生存”的办法,“调兵迁民屯垦戊边是万全之计。”从大局出发,为了守卫边疆,三千多名锡伯族官兵眷属毅然踏上了布满荆棘的道路,并且勇往直前,绝不回头,最后终于到达了伊犁,把赤诚的心献给了伟大的祖国,这是锡伯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啊,誓以报国的英雄民族,
何畏关山有千难万险,
啊,二百年的历史功勋谁来评说?
中华民族的史册上写进了光辉一页!
乌孙山可以证明锡伯的忠诚,
心脏和这祖国的脉搏跳动在一起。
《西迁之歌》是一首不屈奋进的颂歌。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开路架桥,横跨大沙漠。饥不饱肚,就用树皮、野菜充饥。穿着单薄的衣衫,栉风淋雨,扶老携幼,(上到老人,中到孕妇,小到刚出世的婴儿)。 这样的一些人,靠牛车马匹和脚板,用一年零五个月时间,走完了两万多公里,他们为什么没有被困难吓倒生存下来,并且做出了贡献呢?这就是不屈奋进的民族精神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极度辛苦和自然环境的危险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的环境里,锡伯族官兵为了开垦荒地建设边疆、守卫边疆,面对困难毫不惧色,奋勇向前的精神,意味深长,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