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学艺术篇
>
历史生活的画卷至死不渝的恋歌——锡伯族诗歌《哥妹泉》(关丽萍)
历史生活的画卷至死不渝的恋歌——锡伯族诗歌《哥妹泉》(关丽萍)
发布时间:2023-04-16 18:53
354

在新疆流传着一首锡伯族民歌《哥妹泉》。她是锡伯族人民岁月钟声的回荡,是沧桑脚步的回声,是不屈服命运的呐喊。她真实地再现了锡伯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苦与乐的交融,血和泪的洗礼,坎坷与不屈的足迹。下面谈谈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哥妹泉》是一首叙事诗,歌颂了锡伯族青年男女不畏强暴和争取婚姻幸福的追求。锡伯族青年韩扎阿和女青年依本芝情投意合,感情甚笃。牛录的梅勒章京(牛录,清代编制,相当于清代一个旗;梅勒章京,清代官职,即副都统)黄安泰一心想霸占韩扎阿分得的公田和韩扎阿的未婚妻——美丽的少女依本芝。他多次威逼,没有得逞,就向官府诬告陷害:韩扎阿私开公田,用箭射伤他,阻挠他办理公务,想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两位青年迫不得已,为了避开黄安泰的诬告,免遭官司,从家逃走。不幸的是,他们被发现,依本芝被抓回,韩扎阿被活活打死。依本芝忍着悲痛,假装答应婚事,在新婚之夜用毒酒毒死仇人黄安泰,为自己情人报了仇,自己也殉情人韩扎阿坟墓前。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作品首先真实的再现了锡伯族同胞欢度西迁节的盛况,也是锡伯族的历史的回眸。每年到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迁徙到新疆的锡伯族同胞,聚集到牛录公园。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三五成群、成家成户地涌向公园。人们拿着烛香,膜拜祭奠,回忆遥远的故乡,回忆1764年从千里迢迢的东北迁徙到西北新疆的情景。青年们跳起欢快的锡伯族舞,歌声笑声汇成欢乐的海洋。公园的西边安上几口大锅,厨师正在忙着煮肉做饭,妇女正在刮剥鱼鳞准备尝鲜。人们聚在一起喝酒畅谈,浓浓的乡情、族情洋溢在人们的心里。200多年来,锡伯族同胞一直在演绎着自己的民族风俗,直到今天,成为人们思念故乡和亲人的特有方式。诗中还再现了4. 18射箭比赛的情景,即选拔梅勒章京的比赛。锡伯族传统每年都要搞几次比赛,选拔甲丁,4. 18就是其中的一次。选手们都代表自己的哈拉莫昆(锡伯族姓氏之意)参加比赛,如果最后胜出,将成为梅勒章京,并享受牛录章京的奖赏。比赛场上锣鼓宣天,选手们个个精神抖擞,各姓氏的人们都围在自己的选手旁边;牛录章京亲自观看;公府的役使们在四处巡逻,场面异常热烈。比赛分初赛和决赛,经过初赛选拔,最后进入决赛。决赛很严格,按照要求用各种箭轮番上阵,如果决不出高低,就进行高难度的比赛——马背的二箭:一是骑马射箭,一是立在马背上射箭来决雌雄(诗中写到:韩扎阿刻苦训练,仅因立在马背的一箭失误,而屈居第二,成为黄安泰心中的隐患,他要诬告陷害他,铲除自己竞争对手)。射箭比赛是锡伯族传统的习俗,因为他们原居住在大兴安岭、嫩江,是擅长射猎的民族。这首诗仿佛把人们带进了骑射场,让人们感受射箭的紧张和快乐。

《哥妹泉》真实地再现了锡伯族开垦察布查尔大渠以后开地造田的自救运动的情况。锡伯族迁徙到新疆后,由于人口繁衍,人民生活越来越窘迫。在总管图伯特的领导下,经过7年开垦了察布查尔大渠,在它建设和建成时,把开垦的土地“按名分分地亩”分配到人,给锡伯族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锡伯族总管档案事宜》记载:察布查尔大渠修至阔洪奇以西莫林布拉克地方得地99顷54亩。分给2,5,6,7牛录佐领每人30亩,骁骑校每人25亩,兵丁每人17亩……。又记载:察布查尔大渠竣工后,共得田78704亩,……其中分给总管400亩,副总管300亩……牛录章京200亩,骁骑校120亩,兵丁60亩……正黄旗佐领德克精阿等献图公匾辞及颂辞也提到:垦得良田千顷,均分于八旗众民。这首诗反映了兵丁分到田亩以后的生活情景。锡伯族青年韩扎阿,靠一匹马一副犁,靠辛勤的汗水,靠分到的公田每年都有剩余的粮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诗歌真实地再现了锡伯族同胞,在西北新疆的土地上,

辛勤耕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生存的画面。当时清军机处把锡伯族营按“名分分田地”取得成绩的做法,当作经验在新疆区域来推广,体现了锡伯族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哥妹泉》歌颂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黄安泰仗着梅勒章京副都统的地位一心要霸占韩扎阿家的土地和美丽少女依本芝。韩扎阿和依本芝不屈服命运的安排,不被权势威逼,不被诱惑而选择了特有的逃离家乡的方式和恶势力斗争。依本芝面对黄安泰无耻的挑逗,奋力抗争,面对富贵金钱无动于衷,“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面对黄安泰诬告陷害自己的情人毅然选择远走他乡进行抗争,不幸的是在逃离家乡时被抓获。韩扎阿誓死相拼,被活活打死。依本芝虽然被抓回,但她选择了为情人报仇,殉情的道路,用毒酒毒死了黄安泰,为乡亲和情人报了仇。这是锡伯族不向命运恶势力低头的体现,这是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再现,这是不畏强暴的呐喊,是锡伯族人民内在精神底蕴的体现。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锡伯族人民才在荒无人烟的西北边疆生根、壮大,成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为守卫边疆、建设边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诗歌里最光彩照人、动人的是锡伯族女青年依本芝的形象。她心地善良,聪颖,果断,坚强,不为富贵所惑,不为权势所逼,不求金钱地位,只求纯洁的爱情。对官吏的贪婪无耻,恨之人骨。对官吏的挑逗,决不屈服,坚决抗争。在恋人被人谄害时非常冷静、坚定,不向命运低头毅然出走。在出逃路上,不怕乱箭穿身,多次用手接箭,作为情人自卫反击的武器,射瞎仇人的眼睛。在情人被害后用计救出亲人,安排好韩扎阿的后事,让黄安泰夫妇披麻戴孝送葬。表面答应婚事,在新婚之夜用毒酒毒死恶人黄安泰,自己殉情在情人的坟墓前,用生命谱写了一曲不畏强暴、至死不渝的恋歌。她向世人展示着人世间真、善、美和纯洁心灵的美好,在生命长河中那生命的光辉划破黑暗的夜空,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天宇。可歌可泣,惊天动地,催人泪下。

诗歌情节曲折,摇曳多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图画逼真,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善于运用形象的事物进行比喻,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真实的表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如黄安泰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象个“饿透的公狼”,黄安泰对已有未婚夫的依本芝垂涎三尺,甚至不择手段诬告谄害依本芝的未婚夫韩扎阿,自私、狡诈、贪图女色、欺男霸女的丑恶形象,用“饿透的公狼”比喻,再合适不过了。又如黄安泰到韩扎阿家威逼他让出自己分到的公田和未婚妻依本芝,写到:“他踱步的声音使房屋抖颤,身态姿势如饿狼逼羊”,一个靠权势地位逼人、残暴凶狠、公开强抢土地和民女的丑恶嘴脸,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黄安泰眼中的依本芝身段如“娇嫩的柳枝”、“是一朵不败的石榴”、“永红的玫瑰”、“水上的荷花”、“刺人的野玫瑰”,一方面写出依本芝的美若天仙的外在美,另一方面也写也决不向恶势力投降内在美。兴的运用,以此物引起彼物,先铺陈叙述一件事情,然后引出要说的其它内容,更具有说服力和表现力。依本芝抱着恋人的棺材诉说衷情:“苹果摘下还留有绿叶,采蜜的蜜蜂飞走了还留下花香,韩扎阿阿浑你走了怎么默默无声?憎恨谁你可要说一声!”把对黄安泰的仇恨,通过比兴、反问手法展示出来,此时无结无果的倾诉,胜过无数语言把韩扎阿含冤而死的冤情,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和此时无声胜有声有一曲同工之妙。一对情人外逃时,被追兵追赶,韩扎阿对依本芝说:“好马一鞭驰骋千里,即使我死了你被促住,始终也不要屈膝腰弯!”既是对恋人的嘱托,是向恶势力宣战的咆哮,又是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誓言。一个坚强英勇无畏、牺牲性命也不低头的铮铮铁骨的青年形象展现在眼前,是那么高大、那么勇敢、那么坚定、那么光彩夺目。

《哥妹泉》向世人展示锡伯族人民历史生活画卷,也向世人展示了锡伯族人民沧桑岁月和坎坷人生中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柔弱而不失坚强,壮烈而不失浪漫,刚烈而不失柔情。情景曲折荡气回肠,语言生动,形象感人,值得研读。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