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遍神州大地的锡伯族著名歌曲《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领袖颂歌。歌曲以明快的节奏,动人的旋律,朴素的语言,鲜明的主题,热情奔放、真挚深情地表现了锡伯族人民对毛主席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感染力。歌曲一经播放,即刻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不仅由专业艺术团体、群众歌咏活动以大合唱、小合唱、独唱的艺术形式唱响在祖国各地的大小舞台上,而且还改编成器乐合奏、钢琴独奏、大提琴独奏曲等在各种音乐会上演奏。不仅中国的歌唱家喜欢演唱,而且也成为有些国际艺术团体艺术家们访华演出选定的曲目。还在国际体操比赛中被选定为中国女子自由体操的音乐伴奏曲。全国人民乃至世界正是通过这首歌曲认识和了解了锡伯族。这首歌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锡伯族创作中最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之一。然而,这首歌曲的创作和诞生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1972年的春天,在“文革”浩劫中蒙受屈辱的文化知名人士开始恢复名誉,获得了解放和新生。以故锡伯族著名画家,侨居澳大利亚的托永寿先生就在此时摘去了“国民党余孽”的黑帽子,重获新生的他当时心情非常激动,在伊宁市家中宴请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汉族、锡伯族等多民族艺术界人士和亲朋好友庆贺,我也应邀参加了次此宴请。席间,大家饮酒抒怀,畅叙友情,高歌生活,各民族艺术家各展其才,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在大家激动之余,托永寿先生斟满一杯酒来到我面前,动情地说:“今天你看到了,也听到了,各民族都有自己歌颂共产党毛主席的歌曲,为什么我们锡伯族没有?难道我们对共产党毛主席没有其他民族感情深吗?难道我们的文化艺术比其他民族差吗?都不是!这杯酒我敬给你,你要为我们民族写出优秀的歌曲来,以表达我们民族对祖国、领袖、党的热爱之情!”这时,托永寿先生热泪盈眶,双手颤抖,我为这突如其来的敬酒不知所措,担心自己难当此重任,不敢接过酒杯,并诚心诚意地推辞道:“我还年轻,才疏学浅,恐怕难当此任。” 托永寿先生流着热泪说:“我看你行,有才华,你就好好写!”我被托永寿先生的真诚和民族自尊心所感动,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从此以后,我便进入了近半年的苦苦思索和辛勤创作之中。
当时,我被借调到伊犁州文艺创作室工作,创作遇到两个难点:第一,在那个年代,各民族歌颂共产党毛主席的歌曲已经很多了,人们几乎把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都编写成了歌曲,而锡伯族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心声呢?第二,怎样在诗歌的韵律节奏创作出富有锡伯族民族特色的歌词?佘吐肯在创作歌词时选用了锡伯族民歌“斗琪歌”《乌呀拉咿也》的旋律,先把构思好的歌词填写在《乌呀拉咿也》的曲谱里,然后再推敲修订。这样,诗歌受音乐节奏的限制,凸显了锡伯族诗歌韵律节奏的特点。我熟练运用民歌的比兴手法,使得歌曲在表达锡伯族的真挚情感、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得到了完美体现。在以后的日日夜夜里,创作的思绪经常萦绕着我。有一天中午突然灵感闪现,我准确把握住这一时刻,由于长期的酝酿和创作的激情灵动,我一气呵成创作出《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的初稿。初稿歌词的题名是《太阳照亮咱心窝》。我当即将初稿交给当时创作办公室的负责人常世杰,常世杰看后给以鼓励和好评。歌词写好的第三天,正巧《伊犁日报》文艺编辑部史文来创作室组稿,我便把稿子交给了他。诗歌很快就在1972年9月2日的《伊犁日报》上以“吐肯”的署名发表了。同年9月中旬,著名作曲家祝恒谦先生找我索取歌词想创作歌曲,我把已经发表的歌词送给了祝恒谦先生,并告诉祝恒谦这首歌词是根据锡伯族“斗琪歌”《乌呀拉咿也》的旋律创作的。祝恒谦在伊犁工作多年,对锡伯族传统音乐有一定研究,他谱好曲后为了突出和升华歌曲的主题,提议修改原歌词的标题“太阳照亮咱心窝”,并起用歌词的最后一句“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作为歌名,我非常赞同,于是就把歌名确定下来。由此这首民歌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