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学艺术篇
>
研制锡伯族新乐器斐特克纳的经过(安彭德)
研制锡伯族新乐器斐特克纳的经过(安彭德)
发布时间:2023-04-16 18:56
350

锡伯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自己特别的天赋,悠久的传统和乐舞集成。这表现在乐器方面,形成东布尔、绰伦、苇笛和墨克纳等本民族独具的乐器,不但传世已久,而且深为锡伯人民所爱好,成为民间娱乐的基础。

东布尔是由琴箱、琴胫和琴头等为主要部件组成的弹奏乐器。制作时选好一块无节疤的优质核木,一掏空半长方形琴箱。用松木薄板胶盖,然后削制琴胫和琴头,与琴箱合为一体,犹如精雕细刻的木雕。总长约85厘米,按两根羊肠弦,四度定音,无横格显示品位,用右手五指弹奏,左手指按弦。这种乐器音色凝重而柔和,节奏轻快,极适于弹奏贝伦舞曲等快节奏的曲调。

绰伦由琴箱、琴胫和弦轴组成,是弦?,有两根羊肠弦,琴弓由竹子和马尾制成,拉奏时琴箱按放在左大腿上,右手拉弦,左手按品位,单色较纯净,节奏较缓慢,宜于演奏抒情悠扬的曲调。

苇笛是分别由两根带音孔的芦苇回音管和芦苇哨制成的吹奏乐器。每根回音管都有六眼音孔,吹奏时一般不换气,音色园融和谐,音域不宽,仅用于吹奏一些专门曲调。

墨克纳是由琴头、琴胫和薄钢片制成的铁制吹奏乐器,体积很小,吹奏时含置唇间,用牙咬紧琴胫,右指轻拨弹钢片,又弹又吹,节奏性强,声音微弱,仅五步可闻,为妇女自我欣赏所用。

额姆琴是园形鼓,用马、驴皮作为鼓膜的打击乐,背面用绳索固定一轮小铁环,用左手握铁环,右手拿鼓锤敲击,多用于宗教萨满舞的伴奏。

夹板是用竹片制作的打击乐,共四声板,右手拿两块专奏小点子,左手拿两块专奏大点子,演奏时两手合奏的节奏为:多用人多场面的跳舞、唱歌、演戏或说书的伴奏。

伊罕布伦(汉语意叫“牛角号”)用牛角制作的吹奏乐,用于各牛录集会和卡伦哨卡的报警等。

以上锡伯族乐器,虽然为本民族器乐的形成和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也有其固有的弱点。这主要表现在:这些乐器都是单音和专用的,有的音量不大,有的音域不宽,并用难以在一起合奏,不能形成音响组合,更不适用于舞台演奏。所以多少年来仅限于民间娱乐,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动淘汰。因而锡伯族舞台音乐逐渐由西洋乐器和汉族乐器所替代,这种状况令我深思。我想,一个民族的音乐事业要发展提高,当然需要吸收、引进,为我所用。但用我所长呢?我深切地意识到,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竟那么强烈地呼唤着本民族新式乐器的诞生!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促使我去思考,去探索,我的心中激发起,开始自己也不太明了的愿望。后来这种愿望越来越明晰,成为我研制锡伯族新式乐器——斐特克纳动力。

斐特克纳在锡伯语中是花儿“开放”的意思,也是“弹奏乐”的同义词。它是根据锡伯族民间乐器“冬布尔”的基本原理和体形,吸收西洋乐器“曼陀林”、汉族乐器“三弦”以及维吾尔族乐器“热瓦南”的各种优点,进行反复比较,综合性研究,大胆创新,经历许多失败才研制成功的。

研制成功后,定性的斐特克纳,由琴箱、感应鼓、琴胫和琴头等四个主要部件组成,全长86厘米,琴箱是半长方形,长34厘米、宽16厘米、厚8厘米,感应鼓呈圆形,直径13厘米,鼓底下撑三根顶柱定在琴箱背板,鼓面与琴箱面板平,琴胫长35厘米,附贴指板,延伸到琴箱部位为5厘米,计长40厘米,琴头长17厘米,宽9厘米,设有四个螺旋形弦轴,造形美观,定弦可靠。有四根钢弦分别定为C、G、d、a音。其音域为:

根据自然音价,从大字组C到小字二组g共26个音。连同半音共计44个音。与冬布尔相比,无论音色、音量、音质、音域以及造型,使用范围等等,全部脱颖而出,犹如异花授粉,更加异样芬芳。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显示其特点:一是斐特克纳比冬布尔音量大,而且宏亮,回音效果好,一般不加任何增音设备,便可直接参加管弦乐队;二是冬布尔只能弹奏一些适合自己口味的曲子,很受局限;而斐特克纳则跟其它弹奏乐器一样,凡是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所能演奏的,无论是何种调式,它都能够演奏,因而作曲家完全可以任意安排其独奏声部和伴奏声部;三是因为斐特克纳是一种弹奏乐器,仍保持着其本身固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格,但它的特色和风格较之冬布尔,则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

为了更加突出斐特克纳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使之造型尽可能美观大方,在琴箱底部饰以乌孙山洁白如云的沙颜哈达峰的图型做为压板;以锡伯族人民喜爱的牡丹花作为感应鼓和音孔四周的粉饰图案;弓箭是锡伯族人民的优良传统,在保卫祖国和历届国内外比赛中,都为国家赢得荣誉,因此,特在琴箱周围镶以弓箭图案;蝴蝶是锡伯族人民向往自由,欢歌乐舞的象征,故在琴头上镶嵌翩翩起舞的蝴蝶图案。以上各种图案争新头异,灿烂并陈,使斐特克纳从外观到使用,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世界上任何一种发明和创造,都来之不易,都要付出很多心血。有的甚至是牺牲。我研制的斐特克纳,曾经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萌动、酝酿、探索和实践过程。这晨我感谢培育我成长的智慧的民族,那许许多多给我以启发、鼓励和无私帮助的人。我特别感谢赋予我音乐细胞的慈祥的母亲。

我出生在锡伯族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和其他家庭不太一样。我从小不但品尝到生活的清苦,而且领略到一种别有神韵的音乐氛围。这与母亲的乳汁交合在一起,如摇篮和空气一般,注入我的身心以喜爱音乐的天赋。我母亲叫春华,是个极其平凡的家庭妇女,儿女多,操劳终生。但她又是个小有名气的锡伯族民间乐器手,不仅能弹奏一手好冬布尔,还会弹曼陀林,拉手风琴。母亲周围经常聚集着一群人,为她那神妙的琴声所陶醉。在母亲的熏陶下,我的昆仲姐姐们都会拉弹唱,后来有的成了舞蹈演员,乐器演奏员,有的则成了著名电影导演。我从小就爱听母亲演奏的乐器,特别爱听她弹冬布尔。但她很少给我弹奏冬布尔,有一次我请求,却遭到拒绝。我问她为什么?母亲却给我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有一次母亲和亲戚朋友一起到伊犁河边旅游,遇到一个名叫伊万的外国人,他早就听说母亲冬布尔琴弹得好,就请求演奏一番,母亲即兴弹冬布尔曲,伊万听后支嗤之以鼻,竟污蔑说:“坎土曼上面按上两根弦,也比冬布尔好。”这件事给母亲很大的刺激,她深感受了耻辱,就很少弹奏冬布尔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同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伤痛的?位,自我懂事以来,每每忆及,总是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我立下一定要制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能上大雅之堂的新式乐器的宏愿。

1961年我考上新疆艺术学校,本来想系统地学习民族乐器。但艺术学校没有锡伯族乐器,我只好忍痛割爱,选择了小提琴专业。在校学习期间,虽然我的专业成绩优良,受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羡慕,但我心中始终抱着一种遗憾。因为小提琴毕竟不能洗清母亲所受的耻辱,更不能替代我耿耿于怀的宿愿。

1962年,艺术学校有位叫西莱利的老师,革新改造维吾尔族古典乐器热捷克,获得成功,我听了他的介绍,深受启发,进一点坚定了“改造冬布尔,使它成为性能良好的舞台乐器”的决心。但当时毕竟年轻幼稚,这个决心仅仅成为朦胧的憧憬。

正当我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和实践经验、跃跃欲试的时候,十年动乱发生了。我的愿望成了泡影,身体也垮了,不得不缀学,回家务农。后来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但也只能权且应付,糊口度日。

党的三中全会犹如复苏万物的春风,也给民族音乐事业带来福音。从1978年起,我正式投入研制新式乐器工作,提出“改造冬布尔,注入之“新生命””的动议,得到我县党政以及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其实,我从1977年起就开始实验,经过很多次小实验,取得初步成果。1978年3月份,我将实验成果进行归纳,画成图纸。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团审查,认为可以试制,批给我100元试制费。我找老同学赵光春,商量一起制作。当时他在生产队干木工活,有乐器方面的知识,以前曾制作过小提琴,很不错。木制部分由他按图纸制造出来后,我拿它去找县修造厂模型工春光同志安装面板和品位,然后找民间乐器手昌联制作了感应鼓。1979年,完成斐特克纳初级模型的全部工艺,经县文教局审查批准,解决二千元经费到北京制做样品。三月,我去北京,经文化部艺术局关鹤童同志批示,交给北京民族乐厂,由该厂乐器制作师孙庆堂同志亲手制作出第一件样品。自从,锡伯族第一部用以舞台的新式乐器问世,在使用中得到肯定,因为它是在人们心花怒放,振兴中华时期脱胎而生的,故特命名为“斐特克纳”。

斐特克纳研制的关键部位是感应鼓,我把它与其它乐器作不同处理,将感应鼓嵌进琴箱里,不与面板衔接,成为独立的部位,用三根支柱与背板牢牢固定,面部镶以蟒皮,保持一定的硬度。力求弹奏时不与面板一起振动,对此,赵光寿同志与我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让感应鼓与面板一起振动,让背板像小提琴一样,要用薄板精制”。我则主张:“感应鼓与面板隔开,固定在背板上,而背板必须硬度高。而且要有一定的重量。”1980年,赵光寿(这时他已当了教员)利用我创造的感应鼓,用他的意图,也制作了斐特克纳,拿到县城与我在北京制作的斐特克纳进行比较,结果效果很差,未被采纳。因为是新生乐器,有争论是必然的,但赵光寿同志给我很多帮助和启发,我当感谢不尽。

我是怎样研制感应鼓的呢?

我上小学时,有一次因为贪玩陀螺(又叫扭儿)上课迟到了,被老师罚站。但我一直没有忘记那次玩陀螺的情景,陀螺转到冰泡处,突然发出响亮的咔咔声,我处于好奇,就着冰泡反复打转陀螺,终于弄明白它发出声响的原因。结果我忘记上课,迟到了。

斐特克纳的感应鼓是利用“周围硬,中间薄的物体能使声音放大”的原理,这与陀螺在冰泡上旋转时发出声响的原理相吻合。

因为当感应鼓受到外界作用力时,它会产生:一是被触及点与作用力同向动动;二是被触及点与作用力产生反向运动。这样就产生出冲击讯号。这就是说,当弦讯号与感应鼓的反冲讯号一起传播到空间时,由于整讯号和反冲讯号的重叠和摩擦,达到讯号增强的目的,音响效果大大提高。

实践证明,感应鼓的质量越好,斐特克纳的音量强度就越大,音质就越好。斐特克纳的感应鼓使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路子算是走对了。斐特克纳投入使用后,效果良好,1985年在伊犁之声音乐会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团琴手的斐特克纳独奏曲,博得热烈掌声,获优秀奖。报纸、广播和电视多次报道、录像。

但是,斐特克纳毕竟是一部新研制不久的乐器,还未投入批量生产,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一是弦过硬,品位间隔距离宽,演奏者比较吃力,劳作较重,演奏时间长了就觉得劳累,手指头和胳膊酸痛;二是我着着于革新它的音色和音量,导致冬布尔的部分特色丢弃。

因而斐特克纳研制成功后,虽然深受群众的喜爱,被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团纳入必有的民族乐器行列之内,现已广泛应用于锡伯族的歌舞音乐弹奏,成为锡伯族的一种新式乐器。

(本文原载《新疆艺术》1987年第2期)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