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城县伊车嘎善村位于天山支脉喀拉布克山脚下的冲击平原地带,东与清水江苏工业园北区相连,南与312国道相望;西与喀拉塔期村相连,北与大西沟福寿山庙尔沟接壤。全村人口800余户、3700余人,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历史久远,是一个以锡伯族为主体,汉、回、蒙古、维吾尔、哈萨克、达斡尔、俄罗斯等11个民族共同聚居的行政村。
很多人都知道伊车嘎善村是全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单位--伊车嘎善锡伯自洽区(乡级单位,隶属县人民委员会)的诞生地,却不知道这里居住着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锡伯族民间乐器制作能手—孔玉崇。1942年出生的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和近乎痴迷的执著。锡伯族大多能歌善舞,孔玉崇的童年时代就是听着老人们弹奏冬不拉,唱着悠扬婉转的锡伯族传统乐曲,看着小伙、姑娘们跳着贝伦舞度过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自成体系的文化资源,悄然而又巨大地影响着孔玉崇的审美观,使他幼小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初露锋芒
1956年,孔玉崇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已经粗懂五线谱,时任锡伯小学校长吴松寿是一位音乐老师,他一时兴起,向学生们讲述了小提琴的弹奏技巧,并当场演奏了一曲。孔玉崇立即被这美妙的声音深深地打动了,他很想学着老师的样子弹奏一次。但令人遗憾的是,吴松寿老师在不久后与其他老师的一次聚会中,因为喝了酒、无意中将学校当时仅有的一把小提琴损坏,这使得在上中学之前的孔玉崇从未能亲手弹秦过小提琴。
1958年,孔玉崇转学到察布查尔县上中学。一次,在有三个班合上的音乐课上,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音乐系的文林老师将简谱、五线谱和键盘乐器相互结合、相互对比,讲述了音乐中的转调问题,使孔玉崇大开眼界、豁然开朗。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才发现音乐的原是都是一样的,能够触类旁通。在随后文林老师组织的音乐才艺展示课上,孔玉崇灵感迸发,只用口琴和横笛就吹出了一些高难度的歌曲,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文林老师单独把他叫到一边,告诉他在音乐方面有很大的天赋,并希望他在音乐方面多下功夫,这让孔玉崇受宠若惊,对音乐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并从此立场走传承音乐、发展音乐之路。
1961年,19岁的孔玉崇以优异的成绩从初中毕业,通过层层遴选从三个竟选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伊车嘎善小学的一名教师,并担任了五年级的班主任。因为当时教师奇缺,他每天的课程被排得满满的,而且语、数、俄、音、体、美无所不教,忙得不亦乐乎。即使这样,他也丝毫没有放松自己所钟爱的音乐,不仅组建了15人的学校文艺宣传队,经常走村串户义务为群众表演文艺节目,而且每逢谁家里有喜事或是碰到重要节会、他都要带领队员们前去捧场,吸引了四邻八乡的群众前来观看。孔玉崇再根据群众的需求,对节目进行改进、完善、创新,把现代音乐旋律与锡伯族跳舞的传统美相融合,受到了大批群众的赞赏和欢迎,一时间名声大噪,引起了文化部门的关注。
1967年—1970年,孔玉崇被抽调到了霍城县文艺宣传队。当时,县文艺宣传队拥有顾永进、苏里堂·卡孜等一批知名音乐人,代表着伊犁地区一流水平,他们当时住在一个宿舍,一起朝夕相处、切磋交流,参加各种演出,音乐演奏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970年,伊犁州举办了州直八县一市的汇演,伊宁县、察布查尔县、新源县和其它县市的部分选手都有不俗的表现,霍城县文艺宣传队群英绘萃、精彩纷呈的演出则把整个汇演推向了高潮,而孔玉崇的小提琴表演也受到了与会领导和观众的高度评价。汇演结束后,受伊宁县和察布查尔县的热忱邀请,县文艺宣传队前往演出,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孔玉崇过人的音乐才华和独特的演奏风格也好评如潮。
二、一波三折
就在自己的音乐表演之路前途无限时,孔玉崇却毅然退出了县文艺宣传队,继续回伊车嘎善小学教书,并把自己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投入乐器制作当中,这让很多人都不理解。但孔玉崇却有自己的考虑,因为他敏锐地发现,中国并不缺音乐人,缺的是高质量的乐器而且这也方便照顾家庭和孩子。其实,早在1967年,他就偶然看到了一位哈萨克族朋友从前苏联带回的一把小提琴。这把琴看起来至少有200年的历史,琴身上有明显的裂纹,但其音质却雄浑饱满、扣人心弦,而伊犁地区当时使用的小提琴不是外国产品,就是知识产权在外国的仿制品,所以无论琴的外观还是内在,都与国际标准相去甚远。于是他暗下决心,即使付出毕生的精力乃至要借助几代人的力量,他也要努力制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优质小提琴,这种愿望不仅没有因为被抽调到县文艺宣传队频繁演出而减弱,反而愈来愈强烈。
由于孩子多,孔玉崇经济条件比较拮据。于是他发挥会做木匠活的选势,利用业余时何给学校做桌椅板凳赚钱,以此减轻家庭负担,并为制作乐器筹措资金。一次,他用很长时间积攒下的40元钱,毫不犹豫地买回一把小提琴,拆了装,装了拆,硬是把小提琴的琴头、琴颈、音孔、共鸣箱、直板、马子、垃圾板、胎拖、旋扭、琴弦等各个部分的细微结构研究了个透,然后,他按照这把琴孔的同等比例,终于在1971年成功地用松木制作了一把小提琴,送给自己的大儿子作为生日礼物,使孩子不知不觉喜欢上了音乐。直到现在,这把“处女作”孔玉崇还珍藏着。
孔玉崇明白,由于自己没有接受过音乐专业的系统教育和理论培训,所制作的乐器不够精准。为此,他专门从文林老师那里借来不少音乐书籍埋头苦读,努力培育自己对音乐的灵感和悟性。到1975年的时候,孔玉崇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认为所制作的琴己经比较有品味了,但有位和他一样爱好音乐的锡伯族音乐老师赵广寿却对他制作的小提琴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这让孔玉崇深感音乐知识天高地阔、学无止境。不久,月薪只有35元钱的孔玉崇不顾家人反对,携带自己制作的小提琴专程去了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结乐器厂,向乐器制作专家们虚心求教、学习取经,使自己的小提琴制作技术迅速得到提高。
1976年,伊犁州文工团的一位领导因为欣赏孔玉崇制作的小提琴,调他去州文工团工作。但一段时间后,孔玉崇还是很不习惯,特别是感到照顾不上家庭,也离不开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所以就返回伊车乡继续教书。不久,时任红卫中学(后来的霍城县第三中学)校长的吴祖荫找上门来,以150元的高价(相当于孔玉崇4个多月的工资)购买了他制作的一把小提琴,正好给处于事业低谷的孔玉崇打了一针强心剂,他制作小提琴的劲头更足了。
1978年,孔玉崇萌发了批量制作琴和以琴养琴的念头,如果说以前他制琴是处于个人兴趣的话,那么这时他更多的是处于传承音乐、普及音乐的责任感。随后他又组建了一支以学校音乐教师和部分爱好音乐的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小乐队,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制琴上,仅半年时间就为校园乐队赶制了2把小提琴、2把大提琴和1把冬不拉,并且一件音色圆润饱满、悠远绵长、外观漂亮,正是凭借着这几把琴,这支校园乐队很快就成为了十里八乡最爱欢迎的明星演出队。
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副局长张汉三来伊车嘎善锡伯民族乡考察,当他看到不少孩子都在拉小提琴时惊诧不已,因为在那个年代小提琴是“奢侈品”,在如此偏远的乡村有这么多孩子拉小提琴更是闻所未闻。经过仔细询问,张汉三得知这些乐器都出自孔玉崇之手,在惺惺相惜之余,他诚挚地邀请孔玉崇去自治区文化局表演。不久,孔玉崇应邀来到区文化局,碰巧张汉三出差在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孔玉崇的热情,他信手为有关专家拉了一首《新疆之春》,但演奏过程中出现了杂音,表演到一半就不得不停了下来。专家们毫不客气地指出他的小提琴虽然制作精美,但琴弦受力不均匀。
孔玉崇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家校正好的琴弦到了乐器厂就出现了松动,甚至出现了杂音。为此,孔玉崇专程到乌市南门买了《微分》、《积分》和《力的倒易问题》等书,并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订阅《北京科技报》《科学杂志》等报刊;利用工作之余悉心研究制琴之道,常常在自已的小工作室中精益求精地制作乐器,反复地对乐器的各个构件进行调试和改进,足足写下了厚厚的四大本乐器制作笔记,在乐器制作的实践与理论方面都获得了重要突破。1990年,孔玉祟以1500元的高价选购了一把小提琴,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小提琴的制作要领,他背着家人将其全部拆掉,认真研究各个零部件的比例、尺寸、弧度、厚度、接缝、用料等问题,对小提琴的制作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厚积薄发,创新研发
1994年,积劳成疾的孔玉崇患上了严重的脑动脉硬化,不得不退休在家养病。养病期间,他一方面潜心研究了《中国针灸》等多部医学著作,利用掌握的针灸技术,治愈了自己的动脉硬化;另一方面化病痛为力量,失志不移地致力于辆外各类乐器的研究,向小提琴制作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发起了冲击。
一次看电视时,他从新闻中得知万里之外的意大利有5把高端小提琴折出了两亿多元的天价时,十分震惊。由此他也意识到中国乐器制作水平的落后以及其中蕴藏着的经济效益,他有责任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有义务制作出与国际接轨的小提琴、有能力创造出属于中国的高端琴类乐器。为此,他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小提琴的研究与制作中。为了保证制琴质量,他亲赴北京、上海购买欧洲木料,精心挑选半衰期比较长的优质木材,独自完成抛光、染色等等一系列制作程序,多次参加了上海乐器展,多方借鉴世界各国高端精致乐器的制作工艺。
2005年,孔玉崇在吸收借鉴锡伯族传统乐器优点,请教第一代提鸳鸯琴制作人--察布查尔县堆依齐牛录乡堆依齐牛录村村民克新保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第二代鸳鸯琴。这把琴当年被乌洽会选中,作为民族乐器进行了展览。他设计制作的双面琴,一面酷似小提琴,可以拉,另一面则像锡伯族的弹拨,可以弹,正反两面均为四根琴弦,琴长68.5厘米,琴头和琴颈总长32厘米,共鸣箱长36.5厘米,形状酷似葫芦,琴头和琴箱上都雕刻有鸳鸯的图案,故名“鸳鸯琴”。虽然鸳鸯琴的外观类似小提琴和弹拨,但其音色却与小提琴和弹拨有明显差异,用它演奏的锡伯族民间音乐,既蕴涵了传统乐器的凝重,又融入了现代乐器的明快,缓急相间伺、委婉动听。用鸳鸯琴演奏的锡伯贝伦舞曲和民间歌曲《叶其纳》,其声音有如天籁,令人痴迷。
2006年,北京华东乐器制造厂在孔玉崇的许可下制造出了第三代鸳鸯琴,其工艺和品质又有了不小的改进,不仅在当年的锡伯族西迁节上正式亮相,还参加了当年在北京举办的科技博览会和2006年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9年,得益于长期潜心研究《超越时空》(美国加来道雄)《宇宙的琴弦》(美国B·格林著)、《物理学进展》(第15卷第2期)、《不动点类理论》(江泽涵)、《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唐有祺)等著作,用心琢磨、反复试验小提琴非线性原理,孔玉崇终于克服了制琴过程中最难掌握的衰变问题,所制作的小提琴日益精准。2010年,他整理出关于改进小提琴内部结构、提高小提琴共鸣和音质的理论,亲手制作的“中国改进型小提琴”成功获得国家专利。他所制做的标准一号小提琴已经与国际标准接轨,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如今,孔玉崇已经制作出了皮特克纳、曼陀林、冬不拉和鸳鸯琴等乐器70余把,这些乐器制作精巧,音质清脆,厚实圆润,市场价己达到600——1200元不等,其中曼陀林和鸳鸯琴价值1200元,玉英小提琴的售价达10万元。孔玉崇和他制作的乐器声名鹊起,先后被《新疆日报》《伊犁日报》《伊犁晚报》《新疆锡伯艺术人名录》《天山网》等各大媒体宣传报道。
蓦然回首,自学成才的孔玉崇走上音乐道路已经40余载,他的思想、情趣、爱好乃至生命,都沉浸在音乐里;从狂热到理性,从幼稚到成熟,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他克服重重困难,积年累月地控寻音乐的道路中,挥洒汗水,付出艰辛,把一生都献给了音乐,在艺术的殿堂里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就连他的儿子,也被他培养成了一名音乐老师和乐器制作的能工巧匠。现年71岁孔玉崇又在乡里组建了一个15人的库鲁斯台宣传队,在歌颂群众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锡伯族传统歌舞爱好者,使伊车嘎善到处充满了欢歌笑语。其中由他作词、谱曲、演唱的《丰收的喜悦》《八大妈学“三个代表”》《美丽的伊车嘎善》《故乡》等七、八首歌曲更是妇孺皆知。
孔玉崇认为音乐的宗旨是把人民的生活与呐喊,以及社会存在的气质与内涵,用文艺形式体现出来。他由衷地希望各有关组织能够加大对音乐的宣传和投入力度,最好能建立一家乐器厂,并以此为载体将锡伯族传统乐器推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使自己制作的“中国改进型小提琴”早日跻身于世界最高端小提琴的行列。
(本文原载《霍城县文史资料》文化专辑第8集,2012年)